2017头伏第一天,用用这张方,不仅能远离哮喘、鼻炎,还能缓解疼痛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1-27 20:07:39

芸菱有话说

三伏天要来了,各大中医院又要开始排长队了。想想去年这个时候,芸菱可是在呼吸科贴完又去了儿科啊,头伏、中伏、末伏的贴敷都赶上了。话说,三伏贴的效果还真不孬来!


今天就正式入伏了,各大中医院头伏的第一天最重要的莫过于三伏贴了。


三伏贴之所以能治病,主要依据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


“冬病夏治”是将冬天或者是感受风寒好发的疾病,选择在夏天,即自然界阳气最旺盛之时治疗。而一年之中阳气最旺盛也即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就是三伏天了。


三伏天是以每年夏至以后第二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


2017三伏初伏、中伏、末伏时间如下,共30天

2017初伏时间:2017年7月12日庚辰

2017中伏时间:2017年7月22日庚戌

2017末伏时间:2017年8月11日庚午


【芸菱按】三伏天习俗


初伏(头伏)

民间有句俗语:“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据说与节气和那时菜农生产技艺有关:农业落后,也没有暖棚设施,没有更多夏令青菜供应百姓,夏至数伏时正是蔬菜青黄不接断档之时,也因伏天时特炎热,汗流浃背的人们都愿在此时弄些简单少油又清淡爽口的饭食,所以就衍生出伏天吃饺子、面条、烙饼的食俗。


饺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饺子最初称“馄饨”。饺子也叫“伏(福)贴”或“贴伏(福)”饺子,“伏”与“福”谐音,有纳福吉祥富贵之意。


中伏(二伏)

二伏天是暑天最热之时,主妇们都爱在此时制作简捷又顺口的面条做主食,所以称“二伏面”。


伏天吃面条的民俗早在三国时期已有,《魏式春秋》上云:“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那么又为什么大热天本来就酷热难耐,还吃让人淌汗的热汤面呢?南朝时有书论述是:“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因古时人们认为农历五月是恶月,到了六月就应该恶,而“以热制热”法一向是中医养生专家提倡的夏暑养生良方。另外二伏时正值夏收刚结束小麦丰收之际,人们素有“尝鲜儿”的习惯,用新小麦做成汤面吃上两碗,淋漓地出一身大汗,既尝鲜又驱瘟疫邪气,这就是二伏时吃面的原因吧。


末伏(三伏)

三伏天时节还要吃烙饼摊鸡蛋。


每年的三伏,都在立秋以后,气候已比中伏凉了一些,主妇们完全可站在炉前为家人烙饼了。在三伏天时多爱烙脂油饼、大荷叶饼,再煮锅绿豆粥,摊上几个鸡蛋,买点酱猪头肉,拌个蒜茄泥,拌个凉粉或拨鱼,一家合而食之,是伏天里不错的清爽美味。三伏天的食俗,虽没大鱼大肉,有些清淡素口,但那却是因时宜人的节令食品。


知道了三伏天,咱来具体聊聊什么是冬病、夏治?


正如前文提到的“冬病”是指冬天或者是感受风寒好发的疾病,而这些疾病发生的根本,在于机体的阳气受损,尤其是肺脾肾阳气不足


夏治,指夏至后三伏天期间通过中医传统方法生发阳气,培本固元,借自然界之旺盛阳气使机体内的阳气强壮,增加其固表驭寒之功能,祛散未退之寒邪,恢复阴阳平衡,减少其在秋冬季的发作次数或减轻发作程度,乃至不再发病。


这就是冬病夏治。


该治疗理论思想早在《内经》就有所论述,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根据中医学“春夏养阳”这一理论思想,加上“择时治病”及“不治已病治未病”等理论,选在“伏天”即阳气最旺盛的时间,通过针灸敷药等中医治疗手段,调节人的脏腑功能,强壮人体脏腑阳气,可明显增强体质,增加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年的三伏贴,我们一起来学习针灸名家田从豁教授的经验。全国著名老中医田从豁教授迄今已从事针灸临床工作60余年,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在中医针灸治疗中强调辨证施治,主张针药并用。自70年代后期,田教授运用冬病夏治这一法则,将“预防为主,春夏养阳”的理论普及到中药内服,针灸按摩刮痧等多个治疗领域,采用择时治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他有一张方子,用之临床数十年,疗效突出,不仅可以治疗肺系疾病,还能治疗痹症呢!确切地说,对于受凉即容易发作的疾病都可以治疗,这类疾病的基本病机均有脾肺肾阳气不足,有形实邪(痰饮)在体内停留,当外界诱因诱发体内伏邪,即出现疾病发作。


先来看看方子吧~


冬病夏治消喘膏


白芥子50g,延胡索50 g,甘遂25 g,细辛25 g,共为细末,入麝香2. 5g,杵匀,姜汁调涂


几乎每张三伏贴的方子都有白芥子,同甘遂一样,透皮作用强,是导致发疱的主要原因,麝香能开窍,走窜力量相当强,用于药方中可以增强透皮吸收的力度。


在三伏贴的药物制作中,尤其强调贴敷药物的选择。与内服药相比,它必须具备通经走窜、开窍活络之性,可以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驱邪外出;其二多是气味醇厚,甚至力猛有毒之品;其三要选择适当溶剂调和贴敷药物或熬膏使用,达到药力专、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这些溶剂多选用醋、酒、姜汁、蜂蜜、蛋清等。醋调可解毒、化瘀、敛疮,酒调可行气、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油调可润肤生肌。


这张方子不仅药味少,制作也较为方便,若能熟练掌握,用之临床则有佳效。咱一起瞧瞧都可以治疗什么病吧~


1慢性气管炎


慢性气管炎临床主要症状为咳嗽,属肺系疾病。咳嗽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咳嗽多属邪实,应以祛邪宣肺为主;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在祛邪的同时,应扶正补虚。慢性气管炎在病机上往往虚实夹杂,即肺脾肾脏功能失调,包括肺失清肃,脾失健运,肾失摄纳,同时由痰浊阻肺,肺气上逆而致。


田老认为,针对一到寒冷季节就出现咳嗽或病情加重患者,可利用“预防为主,春夏养阳”的原理,在春夏季节进行针灸治疗,通过鼓舞正气,达到祛病防病目的。针灸临床可根据中医辨证选取不同的针灸方法和取穴,均可选用冬病夏治消喘膏于头、中、末三伏各贴敷治疗1次。每次6 h。选穴为肺俞、心俞、膈俞。

(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支气管哮喘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以喉中哮鸣,呼吸急促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寒冷季节和气候急剧变化时发病较多。本病之基本病因为痰饮内伏。小儿每因反复感受时邪而引起;成年者多由久病咳嗽而形成。亦有脾失健运,聚湿生痰,或偏嗜咸味、肥腻或进食虾蟹鱼腥,以及情志、劳倦等,均可引动肺经蕴伏之痰饮。痰饮阻塞气道,肺气升降失常,而发为痰鸣哮喘。发作期可气阻痰壅,阻塞气道,表现为邪实证;如反复发作,必致肺气耗损,久则累及脾肾,故在缓解期多见虚象。


田老认为本病主要病因是肺脾阳气不足,兼有伏痰内蕴。可利用“预防为主,春夏养阳”的理论思想,以预防和治疗,起到扶正固本的作用。治拟扶正祛邪,温阳散寒。贴敷取肺俞、心俞、膈俞(均为双侧),夏季伏天接受冬病夏治消喘膏治疗,每伏天贴敷6 h 10 d治疗1次,共治疗3次。一般连续贴3年为佳。


3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是机体对某些变应原(亦称过敏原)敏感性增高而呈现以鼻腔黏膜病变为主的I型超敏反应,并常伴发过敏性鼻窦炎。有长年性发作和季节性发作两型。临床表现以突然和反复发作鼻内奇痒,连续喷嚏,多量水样鼻涕为特征。相当于中医学之“鼻鼽”。


田老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为肺、脾、肾阳虚加之外感风寒或异气之邪,侵袭鼻窍而致。应用“预防为主,春夏养阳”的理论思想,通过扶正固本,以驭寒通鼻窍。治疗仍在夏季三伏天用冬病夏治消喘膏贴大椎、风门、肺俞,每伏贴1次,每次4-6 h。很多患者经贴敷治疗后症状立即得到缓解,复发次数明显减少。



(大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风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4痹证


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麻木、活动障碍为主要特点的病症。临床上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其主要病机为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


田老认为本病的发生,多因脾、肾阳虚加之外感风寒湿之邪,侵袭关节、筋肉而致。应用“预防为主,春夏养阳”的理论思想,通过扶正固本,以驭风散寒,疏经止痛。治疗上也常用冬病夏治消喘膏在夏季三伏天予关节局部贴敷,每伏贴敷1次,每次贴6-8 h。一般连续贴敷3年,很多顽固性骨关节病变都有明显改善。


本文摘自上海针灸杂志2011年2月第30卷第2期(杨涛等),中医集结号编辑整理,尊重知识和劳动,转载请注明由中医集结号分享(zhongyijjh)



联系请加微信:yunlingtcm

 

推荐几篇近期的原创文章,都是走心之作,点击下方蓝字阅读

‍‍‍‍‍‍‍‍‍槲说丨从中医规培之殇,聊聊中医牛不牛逼,只认疗效!

中国中药史上第一个酊水剂,不仅祛暑化湿,还有9种外治用途

还记得那根救了父亲一命的缝衣针不?有空没空,学学放血!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