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北服(二十五):在靛蓝海洋中陶醉----温州市采成蓝夹缬戴海云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11-06 05:41:28

温州是蓝夹缬的发源地,也是最后遗存地,有着1000多年历史,从靛青染料炼制、夹板雕刻、蓝夹缬制作三分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齐全。夹缬是我国“四大”印染技术之一,它的图纹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南戏(昆曲)题材有:西厢记、蜃中楼、白兔记、杀狗记、琵琶记及鱼、鸟、兽、花及,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的人物图纹,这些传统文化与古东瓯国劳动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反映出民族乡土的气息、文化,反映出它们的生活情趣、理想与愿望。



一生活总是在靛蓝海洋中陶醉,绘画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温州市采成蓝夹缬博物馆学员:戴海云的夹缬技艺。植物靛青,制炼后的靛青染料用于织物染色,温州市种植植物染料历史悠久,据《温州府志货物类》记载:邑妇女于花熟时,露采其顶染素布,一再入狸红无比,并有杵膏成饼以贩他邑者,又载:靛青分红花蓝花二种,颇利于民,此本地之专产也。




温州西部山区历史上种植靛青是当地靛农的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20世纪中叶,由于受到化学工业染料的影响,农民靛青种植大面积減少并且仅取其根做药材,靛青染料炼制销声匿迹。2007年在蓝夹缬第十代传承人王河生专家的带动下,进行规模化种植,并恢复了靛青染料炼制技艺。。


每年冬至季节,靛青进入成熟收割期,靛青染料炼制,靛农在山涧地缸边打靛,你一把我一把,成堆的靛花被山风吹起,满天蓝花飞。蓝夹缬在制作(染色)后,在晒布场景,一条条长长的蓝夹缬南戏人物题材高挂在10多米的长杆上随风飘逸,像剧场中的人物在走场,栩栩如生,是一道文化乡土气息,独具靓丽的人文景观。

戴海云2012年进馆,2015年担任副馆长。和蓝夹缬博物馆技术人员共同研发出失传八百多年之久的彩色夹缬及衍生产品30多种(项)。曾多次接受过瑞安,温州,浙江,中央电视台及海外电视台采访。参加中央电视台录制记录片《最后的夹缬》。多次应邀参加夹缬现场演示制作、非遗,文化产业博览会,广受好评!并多次获奖。

蓝夹缬技艺是温州独有的文化遗产,生产过程全部采用传统手工技艺。我馆创建的蓝夹缬博物馆年接待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外国语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温州大学、厦门大学、澳大利亚、法国等外籍学校等数十家学校师生及观众18000/人次。传统染色文化产业基地提供给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田园采摘及学生实践教育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省财政及市财政支持下,并通过中国丝绸博物馆的技术力量,蓝夹缬传统技艺项目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不但使采成蓝夹缬博物馆成为我省民办博物馆中一个有亮点、有特色的博物馆,而且也使采成博物馆在保护、传承和开发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为加快“浙江文化大省”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北京服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喜欢这篇文章?那就多一个点赞吧!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