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仙桃胃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6-05 09:59:46

 

十多年前高中毕业以来,我出外求学、工作,后来又出国留学、工作,从武汉、北京,到美国,我离我爱的家乡美食,是渐行渐远了。

 

上大学是在武汉,武汉人的过早是全国有名的,那著名的热干面、豆皮和汤包自然是极大的美味,不过我们仙桃的很多特色早点,武汉也未见得有。

 

跟北方人不同,仙桃的很多小吃都不用面粉,而是用稻米或者糯米,可能是因为地处鱼米之乡的江汉平原,米比较多。那赫赫有名的沔阳三蒸,其主要原料之一就是米粉,而家家都常备的一种腌菜“咋辣子”就是用米粉腌制而成的。至于早点,更是多以米为原料。其中最有特色的几种,包括:团子、溜巴、面窝、米饺子,等等。

 

团子, 用仙桃话讲是“坛子”,是仙桃最有特色的小吃,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时吃。仙桃人年货忙过了,7天春节假休过了之后,在全国人民吃汤圆包元宵的时候,仙桃人就开始准备团子了。团子的工艺很复杂,以前早点摊上是没有的,所以平常是吃不到的,现在听说也有简易的小团子卖了。我来说说自家做的大团子吧。团子是球形的,像元宵一样取其团团圆圆之意,一般是橙子大小,正圆形,外皮内馅,外皮用大米磨成的细粉做成,内馅有很多种,最传统、最好吃的是粗大米粉馅(仙桃人叫包饭)的,有朋友听我描述后就问,外皮也是米粉,内馅也是米粉,能好吃吗?其实外皮用的米粉是磨得很细的,最后可以柔成在一起的那种,看上去就像面团了,而包饭则是磨的很粗的米粉,可以称为碎米粒儿,加肉丁加油盐酱炒出来的,嚼在嘴里满口跑,香喷喷的。当然,团子的内馅不拘一格,可以包粉丝、豆腐干丁和肉丁馅,都非常好吃。包好后的团子,用大火蒸熟,米粉的纯香从蒸锅中散发出来,过早的时候来一个,正餐之前来一个,吃完之后有一种无上的满足感:团子的分量足,一个可以管饱。正月十五的时候,亲戚之间互赠团子,聚在一起品味团子,吃在嘴里是一种味蕾的享受;而团子也代表家人团聚,团团圆圆,渗透在心里的是一种亲情、乡情。

 

再来说溜巴。溜巴是用米粉做的,白白的米粉拌成浆汁状,在一口大平底锅里浅浅的沫上一层油,然后用勺子一勺一勺均匀的摊在平底锅里,手掌大小圆圆的溜巴形成了,每个溜巴都连在一起,形成一窜,出锅的时候,朝底的那一面呈锅巴状,金黄色,朝上的那一面软软白白,还有小小的气孔。溜巴以一对起卖,可以两个分开来吃,也可以折起来,或者中间夹一根油条吃。一面金黄焦脆,另一面软白细腻,吃在嘴里甜丝丝的,那是一种米粉自然散发的甜味,淡淡的带着清香的甜味。

 

面窝、米饺子都属于“油货”一类,仙桃人的油货就是过早的油炸食品,种类繁多,除了全国人民都有的油条油饼,还有独具特色的面窝、油墩子、米饺子、大饺子、吊浆巴、苕面窝、洋糖酥、糍粑、虾馓、欢喜坨等等。一个一个细细道来吧:面窝---用米粉浆拌上小葱,放在一个特制的直径12厘米左右的圆勺子中油炸成金黄色起锅,该勺子中间凸出,所以面窝炸出来就是一个带窟窿的圆圈圈,窟窿周围焦脆,外圈肥厚,吃在嘴里,酥、脆、软三种感觉混合,非常有层次感。米饺子可要好好介绍介绍了,它和面窝是仙桃人最爱吃的油货了,米饺子巴掌大小,形状像初五的新月,外皮用米粉做成,内馅有粉丝、豆腐丁、辣椒、包饭等等,外皮松脆,而馅子内容丰富,再配上一碗米酒,真是绝佳组合啊。吊浆巴是糯米粉面团做的,巴掌大小,圆圆的,中间有糖馅。欢喜坨,很多地方叫它麻球,圆圆的糯米团包上糖馅或者豆沙馅,外面裹上芝麻之后油炸,这个好象全国各地都有。糍粑也是地方特色,糯米蒸熟后加盐和生姜末捣成粘粘的一块,切成一厘米厚的长方形块块,再放进油锅里面炸,油炸后外表面金黄,外酥内软,还有着淡淡的生姜的香味,口感和风味都很好。

 

当然了,仙桃人的过早也不光是以粘米和糯米为原料,油墩子就是用面粉做的---形状大小非常像甜甜圈,但是味道是咸的,外脆内软。而苕面窝则以红薯为食材,它和面窝的唯一相同之处就是,用同一种圆勺子制成,红薯(仙桃人称它为苕)切成丁,裹在面粉浆中,用圆勺子舀出来,铺平,让苕丁尽量贴合勺子的形状,炸出来就是面窝的形状了,苕炸得粉粉的,外面裹着面粉也炸得酥脆,吃在嘴里香喷喷的。虾馓也是我小时候爱吃的小吃之一,其实它就象一团加了盐的油炸面条,金黄焦脆,夏天拿来做小吃,或者烧汤,一般过早的时候不吃。

 

出国前,我到北京呆了一阵子,准备寄托。北京那个时候还没申办到奥运,服务意识很不咋的,便利商店5点钟就关门了,吃的更是一般。但是那个时候北京有家湖北餐馆“九头鸟”,招牌菜里面有排骨藕汤、沔阳三蒸和热干面,想家的时候就去光顾一下。 九头鸟的排骨藕汤还不错,还有排骨藕汤的味道,当然,这个藕不够粉,煨的不够烂。要吃正宗的、煨的面面的藕,恐怕只有回仙桃吃沔城莲花湖的藕才够味。一边吃一边挑剔的我,在当时却没有意识到,老公(当时的男友)已经拿到美国某大学的奖学金,而我也正在准备出国考试,在将来的日子里,连这样差强人意的藕汤也很难喝到了。

 

湖北菜好像不算一大菜系,所以很多地方都没有专门的湖北餐馆。我在美国的第一站是洛杉矶,洛杉矶确实是美国华人最佳居住城市,气候宜人,风景绝佳,而且有各式各样的正宗的中餐馆,想吃涮羊肉,那儿有东来顺,想吃烤鸭,那儿有全聚德,不是空挂的招牌,而是正宗国内的总店在这边开的连锁店,味道是很地道的。但是,好像在洛杉矶当时没有听说有湖北菜。

 

不过在海外,如果你不是有幸住在中国城的话,想常吃正宗的中餐,只有靠自己动手了。我在美国的前几年是读书,课业不算繁重,在系里做助教很幸运的被派给一个没有多少活给我干的教授,所以颇有一些时间研究菜谱。从国内带来的一本“家常南北风味菜谱”,里面有川菜、鲁菜、粤菜和淮扬菜,挑了一些可行的菜照做了,厨艺很有长进。不过我最经常做的一道菜,却不是出自菜谱,而是我们的家乡名菜:沔阳三蒸。在中国城里买来茼蒿、鲜鱼、五花肉,切好后分别过上米粉上笼蒸。这边的茼蒿,粗粗的杆,不像我们家乡的细细嫩嫩的,味道也没有那么香,不过还是茼蒿的味道,也算聊胜于无,对于离家很久的我们,已是很好的美味。请朋友吃饭的时候,巴巴儿的端出来,可是朋友们毕竟不是家乡人,吃不出这蒸茼蒿的好处。在没有得到期待的赞赏之后,下次不给他们吃了,三蒸里面的茼蒿换成了土豆,竟然莫名的好评如潮。还说:“不知道土豆可以粉蒸,蒸出来这么好吃!”哈哈,一帮不识货的家伙!

 

蒸菜的米粉,中国城也有卖,但都是加了一些味道,颜色也是红红的,做不出家乡那种清爽的感觉。好在我从国内带了一些,以后每次家人来美,或是我们回国,都要带一大包过来。现在我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回顾一下过去十年我家的重大事件:10年前,在美国西北航空公司北京飞往洛杉矶的航班上,一位二十多岁的女生,带着憧憬的目光看着窗外,画外音:“她万里迢迢,赴美留学,行囊里面有什么?”(仙桃话)“蒸菜粉子”。三年后,我硕士毕业,在美国航空公司飞往达拉斯的航班上,一对中老年夫妇,期待的看着窗外,画外音:“他们万里迢迢,赴美探望女儿,行李里面有什么?” (仙桃话)“蒸菜粉子”…… 。在之后,老公毕业,公公婆婆过来参加毕业典礼,也带了米粉,生小孩,老人轮流过来帮忙,也都带了米粉。

 

我们自己做的仙桃菜还很多,包括小煎圆、藕夹、珍珠丸子,等等。藕夹也很有特色,其做法是将藕切成片,每两片之间夹上肉馅,蘸上面糊放油锅里面炸熟。北方人有用同样方法做茄盒或者西葫芦夹的,但是藕夹的妙处在于藕是有洞的,夹肉馅时候,那些洞里面也塞满了肉馅,加上藕的自然清香,鲜美极了。

 

毕业工作之后,我们出外打牙祭的次数比以前多了,除了光顾中餐馆外,也去过各种口味的西餐馆。美国是个各国人民融合的国家,所以各国餐馆,法国、意大利、墨西哥、希腊、日本、韩国等等,应有尽有。加上这些年,我们也跑了许多不同的地方,所以尝试的各种菜肴,也是林林总总。但是我们惊奇的发现,好多我们觉得好吃的东西,后来回想起为什么觉得它好吃,其原因竟然是“象我们仙桃的某某食品”。

 

在法国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上的一家餐馆里面,两个仙桃人第一次尝到了著名的法国蜗牛,对话竟然是这样的。老公:“我觉得很不错,有点我们仙桃螺蛳的味道。”我:“我一般,我小时候就不怎么吃螺蛳。”在美国夏威夷的海边Luau,菜里面有一道夏威夷的特产,一种颜色深紫的红薯,我吃了一口就跟老公说:“这个很好吃,像我们小时候吃的淀粉很多的很甜的苕,不是那种里面稀稀的红薯。”

 

上次一个韩国朋友推荐了附近一家比较正宗的韩国餐馆,我们去吃了一个石锅,觉得很好吃,让我们想起来出国前,朋友请我们在当时花源酒店一层开的一家“家乡味”餐馆吃饭,其中的一道菜好像叫“锅巴饭”,好像就是石锅饭,里面的菜就是普通的咸菜。不知道餐馆的师傅是否借鉴了韩国的石锅的做法,但是我们最早是在仙桃的这家餐馆里吃到的,所以对石锅觉得特别的亲切。

 

我的前一家公司,每年圣诞节都要到一家酒店开派对,我和老公在派对的众多食品中,吃到一种用artichoke做的菜,味道很像我们仙桃吃酒席时的笋衣,当时就吃了很多。那家酒店是我们这儿比较豪华的一家,在海边的一个小岛上,三面靠海,风景很好,当然价格也比较“豪华”,我们以前都只在生日或者结婚纪念日去过,但是,在吃到“笋衣”后不久,我们兴冲冲的赶去再吃,却被告知那个菜不在他们的日常菜单上,只有大型宴会时客户点了才作。我们于是非常期待下一个圣诞,接下来的那个圣诞派对我们太激动,去的路上因为超速被警察拦住了,幸好他看我们打扮得像模像样要去参加圣诞节派对没有忍心开罚款单。可是匆忙赶到之后,却发现餐单里面没有那道菜,害我们觉得这个派对白来了。

 

生了女儿以后,父母和公婆轮流来帮忙,作的饭菜自然是家乡口味。更强的是,我爸爸勇于试验,把面包机发好的面团取出来,涂上肉末香葱,放到烤箱里烤,竟然做成了“锅块”,跟以前粮油副食公司做的猪油锅块差不多的味道!婆婆也很有心,听说我们想吃“溜巴”,用细米粉加水和发酵粉发好米糊后,在锅里面摊成口味地道的“溜巴”。父母还在后院开辟出一小块地,种了家乡带来的茼蒿籽,不久竟然颇有收获。这个茼蒿,采下来就水嫩水嫩的,一股特有的香气,和上米粉蒸起来,在锅里蒸的时候就有香味从蒸锅里溢出来,让人食欲大开,蒸好了端上桌,那真是香味扑鼻,吃起来也是可口的不得了。可怜天下父母亲,老人们在这里想方设法做好吃的,觉得我们在美国“很造业,什么都吃不到”。正月十五,婆婆给我们包团子,端午节,也有好吃的粽子,是我们小时候吃的那种白粽子,不是中国城买的到的那种广式的包着很多馅儿的油棕子。总之,这两年,我们就沾女儿的光,吃香的、喝辣的,等女儿两岁我们正式开始“三口之家”的生活时,我的体重竟然和产后一个月时的体重一样,一斤没瘦。也罢,有的吃时须尽欢,现在没好吃的了,自然就瘦下来了。

 

今年三月底,在出国十年之后,我们终于回到了家乡。仙桃的变化还是很大的,高楼越来越多,市区也扩大了好多。可能是因为生活条件更好了,仙桃人更加会吃了,以前的很多餐馆都还在,许多新的餐馆也生意兴隆。有了“农家乐”一条街,高档的"天”字号酒店就开了两家。除了和老同学到餐馆相聚外,家人也每天都准备了丰富的饭菜。在仙桃呆的这10多天里,我们就天天吃香的、喝辣的,一些想了十年都没吃到的菜肴,终于可以敞开了吃啦!泥蒿炒腊肉、红烧土鸡、红烧材鱼、炒菜苔,等等,让我大快朵颐。当然由于季节的关系,有很多东西没吃上,比如藕梢子、嫩莴笋、茭白等等好多夏天的新鲜小菜,就只能盼着下次回国的时候再吃个够了。

 

在仙桃的某一天,我到街上走走。春日下午的太阳斜斜的照过来,看得见空气中很多浮尘。马路上走着很多人,不远处有两个妇女开始吵架,一些路人渐渐的围上去观看形成一个圈,随着围观的人增多,这个圈慢慢的扩大。这一切都好像是少女时候的我不喜欢自己家乡的地方。幸好是春天,如果是夏天,街上应该还是可以看到光着膀子的男人大摇大摆的走过去,菜市场上有穿着睡衣的女人在跟菜贩子讨价还价。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家乡有好多东西都没有变,可是在我,这些所见所回想到的场景,却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的气息,并没有以前认为的“俗气”。是啊,仙桃人确实有这样的特质,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所以,我们在冬天,有热腾腾的鳝鱼粉、排骨汤和沔阳三蒸,夏天有各式小炒,时令蔬菜。所以每天早上街上都可以随时买到爽口的早点,让人吃的心满意足,然后开始新的一天。

 

这些,都让离家的游子恋恋不忘。张明敏唱道:“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对我而言,改变不了的,还包括我的仙桃胃吧。

 

写于2009年12月23日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