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寻找老手艺:油炸馓子——乌衣老街薛氏兄弟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6-05 09:59:46

广告推广


 寻找老手艺 

手工艺是传统社会最早出现的职业之一。滁州物产丰富、历史悠久,民间存在不少珍贵的老手艺、老行当。打铁、箍桶、修理钟表、刻章、捏面人、裱画、裁缝……传统手工艺,承载着老一辈手艺人的奋斗历程。一张老面大饼、一个手编筐、一把米尺、一台缝纫机、一块印章……那些老物件曾记录着一段人生、一份回忆。然而随着工业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现代文明的日益加剧,我们身边的很多老手艺正悄然消失......

提示:点击播放↓↓↓音乐开始阅读

油炸馓子

(乌衣老街薛氏兄弟)


        每当下午两点钟左右,漫步在乌衣老街的青石板路上,空气里总能闻到一股浓浓的菜籽油香,午睡醒来,附近的人都知道,那是薛家又在炸馓子了。



        乌衣老街上的很多人家至今还保留着乡土社会淳朴的民风,白天都敞着大门,说话拉家常都在门口。循着油香,很容易便能找到薛家。一进门,便可以看到门边的竹筐里摆着一摞高高的油炸馓子,用透明的塑料薄膜蒙上,防止跑气。磨面的机器也随意摆放在堂屋之内。再往里间走,枕着清流河的破旧厨房被灯光填满。62岁的薛和义和68岁的哥哥薛和贵正围着老式的土灶台忙活着,灶膛里塞满之前砍下的木头,火烧得旺旺的。



        炸馓子之前的准备工作和擀面条有点类似,都需要起早贪黑。除了夏天需要凌晨起来和面外,其他季节,薛和义都要在头一天晚上七八点钟便开始和面。和好的面需要在面板上醒一夜,第二天早上4点便起来,把面分切成烧饼大小的面块,再搓成长长的粗条盘在水缸里,他们把这个叫做“盘大条”。盘完大条,还要继续盘小条。



        薛和义的儿子大学放假归来,也在帮助父亲和伯父盘小条。从缸里的大条到面盆里的小条,盘条的工艺好似把粗重的麻绳搓成灵巧的细绳,重要的是保证细条不断而有韧性,好像给绳子上劲一般。这样的馓子,炸出来才会质感酥脆。薛家做馓子,一天大概要盘两大面盆的小条,至少要四五十斤面。盘完的小条用新鲜的菜籽油刷上好几层之后,立刻变得油光滑亮,泛着一层金光。然后再拿一块干净的纱布盖上两个小时,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小条中的水份不至流失,面不会断裂。



        上午的主要工作是盘条,下午的任务则集中在“炸”。炸馓子特别费油,一斤馓子得用一斤油,炸一锅馓子得用四五十斤的油,大铁锅里注满的油简直都要汪出来。薛和义说,炸馓子得用好的菜籽油,不然炸出来不香。炸馓子也是颇有技术含量的活儿。只见薛师傅将盘好的小条抽出,一圈一圈绕面于右手手掌股上,绕多少圈,全凭感觉,“一般大约在23圈左右”,熟练了根本不用数。绕圈的小条再用筷子套起,拉长,拧翻,做成花形,下入滚热的油锅中,即刻油花欢腾。整个过程显得十分干脆利落。2分钟后,锅里便飘起了一挂金翠酥黄的馓子。坐在对面的薛和贵用钳子把炸好的馓子从油锅里捞起,盛在事先放好的竹篾里,静默无声。



        薛家的馓子分为长馓子和圆馓子两种,长馓子如在腰间牵索扭捻成纤腰一束,形如环钏,是比较普遍的做法。圆馓子还有一个十分诗意的名字叫荷包馓子,这是薛师傅自己摸索出来的花样,和长馓子的扭捻方向相反,扭好之后形成一个大大的U形,状如荷包。



        薛师傅告诉我们,原先乌衣镇上至少有八九家炸馓子的,现在只剩下了三四家。馓子过去也是副食的一种,因保存时间长,食用方便而受欢迎。过去女人坐月子期间,会吃红糖水泡馓子,以其可以去脏水、润肠胃,补充体力。在农村,馓子在农忙时节会特别畅销,薛和义记得有一次凌晨4点带了馓子去新镇上卖,6点左右就被来安县三城乡广大村一个生产队的全部买完了。但腊月和过年期间是馓子的淡季,因为这时节家家户户都有的吃,顾不上吃这个。



        薛和义家从祖父辈起便以炸馓子为业,手艺祖孙三代相传。他家的馓子在乌衣老街远近一带皆颇有声名。甚至有台湾、香港的人通过亲戚朋友,从他这里购买馓子,在遥远的异地,以此聊解这味觉上的乡愁。


精彩推荐:

【头条】滁州机场初步选址三个地方,南谯区人民更欢迎您!

【头条】高铁滁州站要改建了!另外,滁州要形成“两纵四连”的快速路系统

【话题】S311滁州至南京段一级公路联合收费站就快要建了!滁宁两地车牌是否免费?你怎么看?

【政策】南谯区2017年农村危房改造申报审批程序,你家符合条件吗?

【影音】《全世界都在说乌衣话》方言版火热出炉!抢先观看..

南谯家园

南谯区第一便民服务平台


长按二维码关注!

这是您在南谯区生活必备的平台!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南谯区部落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