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学生自我教育,这三个哪一个比较重要?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8-18 19:30:20

天气不好,家又有点远,只好住校。在学校感到最困难的不是工作,而是一个人不知道怎么煮饭。比煮饭更难的是,买菜。

一个人,买多吃不完,买少了,又觉得不好意思,更加难以抉择的是不知道到底要吃什么才好。像往常一样,来到街上看到什么菜就临时起意决定买。


这时候,一个小女生叫住了我:“老师,买豆腐吗?”我转过头,没认出她来。我借故问她:“你是哪个班的?”她用响亮的声音回答:“四(1)班”。既然叫我了,我也不好意思不买,就问她豆腐怎么卖。

她开心地指着油炸豆腐,还有水豆腐说到:“这个一斤五块,这个一斤两块,这个一斤三块。”我随口说出要两块钱的水豆腐。她马上娴熟地拿出塑料袋,装豆腐给我。那动作十分的利索,似乎比大人还娴熟。不一会儿,豆腐就装好了,再放到电子称上称。她感觉重量不够,她又加了一块往袋子里,再称一次。

然后说:“已经2快2了,多2毛不要你的了”。说这话的语气,俨然一位老板娘说的话来。我想,如果不是“久经沙场”是说不出来的。她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太会做生意了。


所有做生意需要的品质她都几乎具备了。

比如说,热情的招呼顾客;对商品价格的了如指掌;娴熟利索的称东西;还会让利于人;心理素质也不错。难怪,已经可以在他父母不在的时候已经能“独当一面”了。

而我小时候,也是学会了种田的。我们处在的家庭环境不一样,也就导致了我们的接触的事情不一样。这是不是说明,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发展?

说到环境的影响,不得不提“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小事也是很调皮的,而且还是一个熊孩子。可是,孟子天资聪颖,学什么,就会什么。居住在坟墓边,“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住在市场里,没人教“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迁徙到学校旁边,立马就学会“行礼跪拜,揖让进退”,直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赞叹孟母的先见之明,赞叹她对儿子细心的观察,更要赞叹她对儿子的前途有多上心。

不可否认的是,孟子好学的品质,以及他的天赋也是极好的。除了孟母,荀子也十分看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在《荀子•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现代上也有类似的说法:“常在河边走,哪有鞋不湿”,这些都是说明环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重要因素。

但是,环境也不是影响人发展的唯一因素。屈原在当时污浊的社会,仍能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能够做到屈原这样“白沙在涅,不之俱黑”的人也实在太少了,可以忽略不计。

还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天生会打洞”的遗传论,也是影响人的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类似可以忽略不计的屈原,还有一生下来就是“职业皇帝”的遗传论,我就不想论述了。

我只想说的是,环境影响人的发展方面,到底是学校环境影响人的发展多一点还是家庭环境影响人的发展多一点,或者是社会环境影响人的发展多一点?

有的人说,一定是学校环境影响人的发展多一点,因为大多数人从4-20岁期间多数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因而学校环境对人的发展影响比较多一点。(但是问题是,为什么很多人在同一个学校,有些打架,偷懒,不写作业,而有些确实学霸,相差怎么那么大呢?)也有人说是家庭环境影响人的发展多一点,人从一开始生下来到4岁,就已经养成了许多或好或坏的习惯,形成了一定的性格特点。

俗语云:“三岁看大,七岁看了老”说明的就是这个道理。而且,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家长身上学到的东西,比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还重要。(可是为什么,有些学生在家里却没有表现出不良的一面呢?)

还有人说是社会环境影响人多一点,因为社会风气的变坏,人也跟着慢慢变坏了,社会就像一个大染缸,谁也逃不了染的命运。(可是为什么,同一个地方的学生的人,有些却喜欢学习,有些人初中都读不完就去打工呢?)

似乎,三种说法都有道理,但是到底那个环境影响人的发展最多呢?我还是先仔细地分析“孟母三迁”这个故事,再做结论吧。“孟母三迁”的故事百度百科上说:“即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词语解释信息为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

我从这段话来分析,这段话的侧重点放在“孟母为了让孟子拥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而用心良苦地不停的迁徙”。先来看看,孟子的家庭教育环境好吗?不用说肯定好。因为孟母是一个勤俭节约的母亲,而且孟母极为重视孟子的教育,也极为严格,除了家庭不是很富裕,需要织布补贴家用以外,其他教育孟子方面都是很值得学习的。

《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是个织布的,看到孟子不好好学习,就把织好一半的布给撕烂了说到:“你现在不好好学习,跟我现在织布知道一半又把它弄断了有什么区别?”以此来警示孟子学习,这也证明了孟子的家庭教育十分的良好。

但是,孟母为什么还要迁徙呢?因为周边的环境不好,孟子很容易学坏。孟母希望孟子好好读书,将来可以当官,建功立业,至少也希望孟子能知书达理,有文化,生活体面的一个人。但是,周围的环境虽然不是很坏,只是学习的风气不浓厚,孟子容易学一些对孟母来说是类似主持丧事,买卖等一些“不务正业”的事。

这跟孟母对孟子的要求相差太远,孟母才不得为了孟子的教育迁徙。说到这里,我先把“环境”分“大环境”和“小环境”,这样更好理解。孟子家是“小环境”,学校环境算是一个大环境。“奔丧地、买卖的地方、学校”这样的大环境加起来就算是社会环境。

很明显,无论小环境,还是大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能影响人的发展。但是还不能说哪个环境影响人的发展比较大。因为,三者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能会影响人的发展比其他两者大很大。举几个例子:


1、如果孟母不重视孟子的教育,孟子就不会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孟母就是给孟子修一个全是学校的城市,并且住在教室里,孟子一样也不好,这里说明家庭教育影响人的发展比较大。

2、如果孟母重视孟子的教育而迁徙,但是整个学校,整个社会都是乌烟瘴气的话,孟子也不能学好,就算孟母有回天之力,也无可奈何。这里说明社会环境影响人的发展也很大。

3、孟母重视孟子教育,学校环境也不错,就算社会上一些地方风气不好,孟子也有可能学好。

这说明学校环境较之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人的发展不是那么重要。这里的假设是在孟子天资聪颖的基础上,出去这个前提,前面的假设不能成立。

由此说来:无论家庭环境,还是学校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只能说是影响人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不能说哪个环境方面影响人的发展比较多一点。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在不同的条件下,都可以影响人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根据这个结论:无论在什么时候,家长都首先要重视孩子的教育,把孩子的教育摆在第一位,才是明确之举。

其次是政府要加大教育投资,并改善好社会风气,全社会得以“以学习为荣”而不是以“赚钱为荣”,这样我国的教育能不利于世界之林吗?

第三,学校要保持良好的教育学风,去掉与教学无关的杂事,人人都以“教书为荣”,这样教育能不好起来吗?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