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团聚是最美的年味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10-11 22:26:00


(图片来自求是网)


大年初一起五更,大年初二日头红。大年初一为四时之始,人们以早为贵,早有所成,一切占先。过了“四始日”人们就不再讲究早字了,大年初二这一天因此更加轻松从容。


很多地方,大年初二这一天称为开年,意为一年的开始。初二一早放了鞭炮,男女劳作不再禁忌,开始带上礼品走亲访友。很多地方在这一天有回娘家的习俗,也有的地方在大年初二要祭财神、送家堂……大江南北风俗不同,相同的却是对中华传统的传承。



回娘家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回娘家是大年初二最有特色的风俗之一。这一天对已经出嫁的女儿来说最为期待,封存在记忆中娘家的鞭炮声、娘家的年夜饭、娘家的过年味在这一刻尤为浓烈,精心打扮、置办礼品、携夫带子,回门团聚此刻更是颇具仪式感的归宁。“暖意忽从心畔起,清芬何必岭南新,轻车畅路如添翼,晓雾低云权作邻”,兴奋欣喜的心情让回家之路变成了最美的风景。


女儿回娘家,自然也会有很多讲究。比如带礼物一定要带双数,不能带单数,一般是四份,其中少不了鸡鸭鱼肉之类,正如民歌《回娘家》中唱的那样:“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同时还要准备一些饼干、糖果之类,然后由母亲分送给邻里乡亲。各地回娘家的习俗大同小异,却也各具特色。


01

山 东


山东的风俗是初二、初三回娘家。按照传统习俗,女儿回娘家是一件很隆重的事。女儿女婿要提前备下糕点、水果、烟酒等几样拿得出手的礼品。娘家要摆两三桌丰盛的宴席款待女婿,每桌都是八个碟子四个碗。


02

潮汕地区


潮汕人将初二姑爷回岳父岳母家吃饭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姑爷和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03

山 西


晋北和晋中多在初二回娘家,晋南多在初三。民谚有“正月初二路上看,尽是小生和小旦”,这正同如今正月初二上午满街巷携夫牵儿回娘家的城乡景观相映成趣。大同一带则有正月初一接待女婿的习俗。


晋南的新绛,初二是娘家去看望出嫁的闺女的日子,去时抬着食箩,担上食盒。一箩油食,一箩馍,礼品很重,尤其第一年,花样齐全,相当排场,一般是让外人欣赏、赞扬的。婆家取礼极轻,如果没有公婆就不取油饼,有则取。油饼表示敬老。回礼一般也是回馍,故有民谚道“河东人情薄,总是馍换馍”。


04

河 南


河南一带,因为女不祭灶,所以祭灶日亦不叫闺女回娘家。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始,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嫁到夫家便是夫家的人了。大年伊始,阖家团圆,自然不便回娘家去。正月十五也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日,恐媳妇回娘家举家不团圆。所以一般都是正月初二回娘家,正月十六回娘家。以便照顾到婚姻双方的团圆喜庆。鹿邑县有“正月十六请(闺女),二月二送,一辈子不生病”的俗语。


06

梅 州


梅州客家人,年初二起,妇人“转外家”(回娘家),探望父母、兄弟。凡在上一年新婚的,夫妻同到岳父母家拜见岳父母及长辈,称为“新姑丈上门”。 到了第二年以后都要一直延续下去。


祭财神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祭财神是初二传统的节日习俗。北方各家各户在这一天要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财神印刷画焚烧掉。祭财神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财神爷在中国民间传说中是主管财源的神明。财神爷倾注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寄托着安居乐业,大吉大利的美好心愿。中国主要供奉的五大财神,分别是:中斌财神王亥(中)、文财神比干(东)、范蠡(南)、武财神关公(西)、赵公明(北)。


汉族民间所供大多以赵公明居多,其印刷的形象很威武,黑面浓髯,顶盔贯甲,手中执鞭,周围画有聚宝盆、大元宝、珊瑚之类的图案,加以衬托,突出富丽华贵的效果。


据说,财神爷是有钱人家供奉的,没钱的人供奉是不会显灵的。汉族民间流传有“财神菩萨休妻”的故事:从前,财神庙财神身边总有一位端庄美丽的财神娘娘陪伴。后来这位善良的女菩萨突然不知去向,原来她被财神爷给休掉了。


财神爷为什么要休妻呢?这要从一个乞丐说起。有个讨饭叫花子穷得无路可走,讨饭路过一座古庙。进庙后,他什么菩萨都不拜,单摸到财神爷像前,倒头便拜,口里祷求财神爷赐财。赵公元帅见是一个叫花子,心里想连香烛都舍不得点,还来求财?天下有那么多穷叫花子,我能接济得过来吗?可乞丐心中想的正相反,他认为财神总会救济穷人的,富人不愁吃穿,求财何用?便不住地拜。


这时,财神娘娘动了恻隐之心,想推醒打瞌睡的财神夫君,劝他发发善心给这叫花子一点施舍。可财神爷不理睬,打了两个哈欠又闭上了眼睛。虽然是财神娘娘,可财权在夫君手上,夫君不点头,怎么好将钱赐给叫花子呢?娘娘无奈只得取下自己的耳环,扔给了叫花子。乞丐突然感到神龛上掷下一物,一见是一副金耳环,知道是财神所赐,急忙磕头,连呼“叩谢财神菩萨”。财神爷睁眼一看,发觉娘娘竟将自己当年送她的定情物送给了穷叫花子,气得大发雷霆,将财神娘娘赶下了佛龛。自此以后,数百年来就再也没有一个穷人是拜了财神而发财的。


送家堂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在山东胶东半岛,年三十要请家堂,寓意请先辈故人回家过年。大年三十,日刚偏午,人们就开始了请家堂的准备工作。在本家最大的正堂房间里,摆上家堂桌子,写有过世之亲的牌位,,桌面上要摆上寓意吉祥如意的鸡、鱼、豆腐、酒杯、筷子、茶水、水饺汤等供品。傍晚时分,人们带着灯笼、香纸到祖坟焚烧,迎请祖先,此为请家堂。将祖先请回家之后用细长木棍拦在门口,俗称“拦门棍”,意为挡住邪魔鬼怪不进家门捣乱。在古代,除夕晚上大人孩子是都不能睡觉的,俗称守家堂、“熬五更”。


等热热闹闹的年初一过去以后,到年初二下午就开始忙碌着送家堂了。送家堂之前还要吃水饺,意为团圆饭。送家堂的时候,把牌位子收拾起来,将桌上的部分水饺、水饺汤、茶水以及水果等倒在一个铁桶里,意为饮马食。传说,去世老人来的时候是骑马来的,所以,也要把老人的马喂好。等这些收拾停当,在面向祖坟的大路边,每人准备一刀纸、一炷香,把牌位子和纸一字摆开,点燃烧掉。意为给每个老人香和钱,送他们回家。烧完纸香后,把铁桶里面的那些水、汤、果等,倒在烧的纸香前面,意为“饮马”。然后,开始燃放鞭炮。等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响过之后,送家堂圆满结束,表示大年已过,新的一年正式开始,可以安排日常活动了,嫁出去的闺女也可以回家来了。



条条顺顺初二面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民间谚语说“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赚”,初二吃面,图的是条条顺顺,意喻着一年顺顺当当。大年初二是要吃面的,有的地方把这种说法解释为迎女儿回门。初二的面讲究也不少。据说,初二的面要用初一的饺子面来做。而且这面须为冷汤。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后用冷水浸过,称为冷汤。现在的人们一般都打个卤儿或者炸点酱做成打卤面或者炸酱面。但是一定要用冷水浸过,以保留“初二面”的风俗。


发财好市开年饭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正月初二是一年之中的“头牙”, 这一天要吃一顿丰盛的开年饭,寓意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吃“开年饭”,要做得早,叫做“抢头牙”。传统上这天老人们都早早起来,杀鸡拜祖宗,然后吃“开年”饭,此后才可扫地和免除过年的一些禁忌。传统开年饭要准备的食物,不外乎是鱼、生菜、烧肉和鸡,最好是齐备九种开年菜式,象征“发财好市”。做生意的人相信开年与新一年的运势有很大关系,因此,开年饭除了包括年夜饭必吃的好意头菜肴之外,有些家庭会做些烧肉,取红皮赤壮,喻意健健康康;或用生菜铺金菇,喻意“生财”及“金钱满地”。


财旺福到品发糕


大年初二,恩平人用一种独特有趣的习俗“开年”:用一种叫作“发糕”的年糕,连同其他祭品拜祭祖先,拜完祖先全家吃发糕,边吃边大喊:“开年吃发糕,财旺福又到!”


据介绍,广东恩平人年初二吃发糕开年的习俗源于明朝,相传当时恩平有一孤苦零丁的乞丐新年来临仍在街边行乞。年初二那天,一个好心的点心铺老板收留了他,并教他做点心的技术,学成后又资助他回老家开点心铺。后来乞丐独创了一种与众不同的食品,挑到圩上去卖,人们第一次看到这种食品,甚觉新奇,问是什么东西,乞丐说是新年“发糕”,人们纷纷买来品尝。后来乞丐卖发糕发了财,资助穷家子女上学读书,一时传为佳话。此后,恩平人吃“发糕”拜祖开年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招财进宝“元宝汤”


按照老北京的风俗习惯,初二当天早晨的家宴必须是馄饨,也叫“元宝汤”。吃馄饨其实也是与“祭财神”有关。因为馄饨的形状像元宝。吃馄饨就是招财进宝,取财源如汤水滚滚而来的意思。一般元宝汤的馅儿有两种:一是以猪肉、菠菜、青韭为馅。一种是以羊肉、白菜为馅。


吉祥如意炒饵块


饵块为云南特有,是腾冲最著名的特色小吃之一,也是昆明地区常见的传统食品之一。制作饵块需选取品质好、有香味、有黏性的大米做原料。春节前,先将泡过的米放到木甑里蒸,蒸到六七成熟时取出,就可以放进碓窝里舂了。在旧时,舂饵块可是一景。待熟米舂打成面状后,就可以取出放到案板上搓揉,然后做成砖状,这就是饵块了。


饵块的吃法有烧、煮、炒、卤、蒸、炸,风味各异,久食不厌。大年初二,昆明人的传统是要炒饵块吃。把饵块切成寸方小薄片,加火腿片、酸腌菜末、大葱、韭菜、豌豆尖炒制,浇以甜、咸酱油,拌以少许油辣椒,吃起来香甜浓厚,咸辣醇正,色彩丰富,浓烈如油画,集中体现了滇味的情致。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无论哪种习俗,无论哪种吃食,中国人的年,都离不开团聚和祝福两个主题。热热闹闹的聊天,开开心心的吃饭,简简单单的陪伴,最美的年味就是家的味道,就是团聚的热闹。


编辑:薛璐燕

审核:韩淼 杨姝琨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