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村民,家家必备,招待亲朋,必不可少.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4-07 00:06:57

请点击上面 免费关注本账号!


喝茶走

    早晨,如果在家或单位附近遇见熟人,“走,喝茶走!”便是打招呼,或者说:“茶喝了没,进去喝上一罐?”并不一定是真的请你去喝茶;如果是多日不见的熟人遇面了,又不方便当时请到家里小坐,就会说“闲了喝茶来!”意思是这会儿还不方便;想去串门,又没有个由头,便会说:“闲着来没?喝茶来也?”邀请人来,就说:“干啥着呢,过来喝茶来!”有客人上门了,肯定先要说上句:“坐下,我给咱提炉子,喝茶!”从前,一进农家院,主人愿不愿意,总会说“屋里炕上座,我给曹(咱)笼火喝茶!”
    凡鸳鸯人都有这些口头语,不管是喝茶的还是不喝茶的,都是这么与人招呼。因此,鸳鸯人的喝茶也就有他的讲究,用洋话说是茶道,用现代语言讲就是茶文化。
    喝罐罐茶,武山人也叫“熬茶”、 “捣罐罐”、“ 熬上一罐儿” 、 “煨上一罐儿”。罐罐茶有清署解渴、明目醒脑、助兴提神、利水益肾、驱睡眼、涤烦闷、助思路、解醉酒等功效。疲劳之时品尝几盅,顿有“嚼破红香堪换骨”及释燥平矜、怡情悦性之感。故传有“晨饮罐罐茶,不用请医家”的民言。
武山人喝茶源于何时,我没有考证,但今年夏天在瓦房寺参加龙川文化研讨会时,看到了几个类似于现在的茶罐的红陶罐,大小模样与现在的茶罐差不多,那可能就是古代人用的茶罐吧。我想,如果那陶罐是真的,武山人的罐罐茶历史可就要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了。哈哈………
    我所能记得的武山人最早的喝茶工具是火盆、甂(pia)子、坩泥做的茶罐儿和青花瓷的茶盅儿,还有一样就是熟面或油饼之类的食品。有人说,喝茶是由头,茶罐子煨上了就有吃的东西了,这也是去乡下走亲戚、串门子最实惠的一件事,特别是过去困难时期干部下乡解决肚子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不会喝罐罐茶,对不起,你就不是一个称职的乡镇干部。
    据说最好的火盆是铜火盆,那可是过去大户人家很讲究的一件常用家档了。里面架上木炭,边上擦的锃亮,放在炕头上,主人盘腿坐在边上,怀里抱上一个铜水烟瓶,将那汤水面油饼(如今人们都叫烂草帽油饼)烤在边上,那可真是神仙过的日子。其次是铸铁的火盆,勤快人家的铁火盆用猪皮擦的铮明瓦亮,煞是好看,火苗跳跃着,水咕嘟咕嘟冒着热气,馍馍烤的焦黄焦黄,别有一番情调,也能说是小康之家了。再次就是泥火盆了,用烂搪瓷脸盆装上草木灰,上面放上一个三角朝上的铁架子或泥捏的倒三足鼎,一样是火盆可以喝茶,那就是当年绝大部分农家的火盆。一碗炒面、一罐茶就是这家男主人的“早茶”了。在武山,没有火盆的农家是没有的。
    也许是因了武山人的这种喝茶习惯,铸成了大错——破坏了森林——你想全县多少户人家,至少一天要喝一次茶,一次用上2斤木柴(武山人叫硬柴),哪要砍多少树啊(砍柴可是过去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一个重要工种,你看过去的文学作品中都有靠砍柴为生的)。加上上世纪50年代砍树时破坏了的生态没能得到及时恢复,到了70年代,连酸刺根都找不到挖了。一年长的木材不够一年烧啊。好在进入80年代以后,有了蜂窝煤及专用的蜂窝煤炉子,解决了人们的喝茶问题,而更重要的是保护了植被,解放了劳动生产力。我觉得应该给发明蜂窝煤炉子的人申报全国科技大奖,其功德无量啊!
     武山人喝茶,最基本也是最讲究的还是这火源。用木炭火喝茶,那是解放前“富汉”的待遇,大部分人家是用硬(木)柴的,后来就是蜂窝煤。而进入本世纪,基本都是电炉子了。不管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富也好,穷也罢,基本上武山人家家都有喝茶用的电炉子。而形式也是五花八门,电热丝的、电磁的、光电的,玉石座的、木桌子座的、雕刻座的,高中低档,因主人而异。原来的火盆可以说已经成为文物了,专门用来喝茶的蜂窝煤炉子也不多了。冬天用火炉取暖的人家便有了最优质的火源,铁炉子喝茶不仅是一举多得,更别有一番情味在里头:一家人或亲朋好友围着火炉喝茶、早餐、聊天、讨论……那简直就是一种生活的幸福:暧暧的火,暧暧的茶,暧暧的话语,暧暧的情;暧暧的人,暧暧的心,暧暧的亲情,暧暧的家。难道这不是温馨的生活?而用电作为能源就是时代的产物了,你都无法想象有多少个品种,但怎么讲究的热源也是为了烤茶罐儿的。
      武山人喝茶也很讲究茶具:茶壶、茶罐、茶盅各有不同。茶壶有铁的、铜的、不锈钢的、铝的、玻璃的应有尽有。过去最讲究的还是铜壶,最普通的是甂子(是一种用铁皮制成的圆锥形盛水容器,下大上小,约能盛500~800毫升水,有口沿,向外倒水一点也不勾的,用起来很方便。这种手工制品已经很少有人用了),现代的茶壶从材质到样式可就多了去了,但基本功能就是烧水和给茶罐儿斟水。茶罐儿的变化并不大,有坩泥的、陶瓷的、铝铸的、铁皮的、搪瓷的,也有用紫沙的、玻璃的等等,但以坩泥的为主,样式都差不多,不能大,一般都是底大口小的圆锥形器皿,约能装30~80毫升水。茶盅儿无论从样子、大小、材质到品牌哪可就太复杂了,但武山人喝罐罐茶的茶盅儿都比较小,要不然怎么叫“盅儿”呢。
    武山人喝茶,茶叶以绿茶为主,虽然五花八门,但总的原则是要耐煮——武山人说“背罐儿”,味要浓;这几年有钱人喜欢用铁观音,但真正的喝茶人,还是讲究云南产的毛尖绿茶。品种也有很多,用什么茶,什么价位的茶,普通老百姓并没有太大的讲究,瘾大的用的要苦一些的,瘾小的要求要清淡些的。有钱人喝钱多的,没钱人喝便宜的。无论你到谁家去,茶总是有的,也很大方的请你喝。放茶叶的多少因人而异,茶瘾重的人,用手抓上一把茶,要捏碎了放到茶罐里,几乎就倒不了多少水,倒出来的茶水只一点点,浓浓的,很酽的,一般人只一盅儿也就醉了的,其中的甘苦只有自知。
    说到喝茶的水,可就有很多说时的。如今在县城的早晨,你总能看到有很多人手里拎着不同的塑料容器:或瓶、或壶、或桶,里面装的全是从何家沟(在老爷庙的东沟)盛来的泉水,这就是县城的人们最讲究的喝茶之水。其实,从前武山最有名的是红峪水。民间传说因为红峪水好,就用牲口驮着给远在长安的皇上进贡。为了这贡水可苦了老百姓,家家得派夫送水。后来武山来了个聪明县官,发现了南部山区有大脖子的人,便心生一计,派了一批大脖子病人去送水。宫里人见了就问这是怎么回事,送水者说:“因为经常吃了这红峪水,就得了这种怪病。”这一说不要紧,可吓坏了宫里了官宦:“以后断不可再送水来了!”从此便解了百姓的劳役之苦。如今街上卖菜的都爱说自己的菜是红峪水浇灌的——好啊!如果你用红峪水或何家沟的水喝茶与自来水比一比,还真有很大差异的,不信你试试。
每天只要有“清茶油饼臊子面”就是曾经武山人的理想生活了,也是待客的最高待遇。这油饼就是喝茶的上品,穷人家就是一碗炒面。“洋芋喝茶耐合(凑合)的”是一句戏语。实际上,武山人的罐罐茶我想就是广东人的“早茶” 吧。茶是引子,食才是主要的。
     有茶瘾者喝茶是很有规律的,一般是在早晨。鸡叫(过去农村没有时钟,以鸡叫为准,鸣叫头遍大约可能是在四点左右吧,一般说鸡叫三遍就天亮了)了,便起床,因为天还没亮,庄家人就开始笼火喝茶。一罐茶大约需要40分钟到1小时。等女主人烙的油饼好了,男人火盆上的水也烧开了。茶罐烤的焦焦的,拿起来用嘴一吹,试一试火候,抓上一把茶叶放到里面,然后将水斟上,“咝……"的一声便有一股热气直往上冲,迅速将茶罐拿开火源,等待水泡不溢了,倒在茶盅儿里,再慢慢吸到嘴里。不要说喝的人感觉怎样,看的人都觉得香。武山人喝茶讲究“一气香”,就是一盅茶,量不多,只有一小口,也不炀人,真有点南方人喝功夫茶的味道。如果你下乡去了农家,说不喝茶,也许你就得饿肚子了。所以会喝茶也是农村工作的第一基本功啊。
     如今,城里人喝茶也没那么多讲究了,但范围却更广了,也不再是男人的专利,几乎男女老少都喝。喝茶的工具也是应有尽有。茶罐里的内容更是没有数了,除了茶叶,什么枸杞、大枣、桂元、葡萄干、核桃、杏干等等。除了水,还有蜂蜜、冰糖或白糖等佐料。而吃的就更丰富了,有油饼、油圈圈、电烤饼等面点食品——单独用熟面喝茶的人已经没有了,另外再加上些别的副食品,如牛肉、猪肘子等,甚至于炒个小菜什么的,不一而足。所谓“油饼不能下肉,有福不能重受”,是过去穷人对富人的妒忌之言。从前啊,有两个贫下中农在一起喝茶,一个问:“你说他老人家早上喝茶吃什么?”另一个“见多识广”的非常肯定的说:“那保证是蜜拌燕麦儿熟面,加点心!”
    不管走到哪里,武山人的喝茶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天南地北的武山人,家里都要收拾一套这喝茶的家当,不信你到外地工作的武山人家里头抽查一下,年青人不说,40岁以上的人家没有罐罐茶喝,那肯定不是地道的武山人。
喝酒场上有吵架的,但喝茶从来都是温文尔雅的,从没听说喝着茶打起来的。喝茶的那种情调,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有再大的隔阂,只要能坐在一起喝上一罐茶,也就会烟消云散的。不信?你想一想,有这样一个场景:室外大雪纷飞,几个人围着火炉喝茶,眼前是热气腾腾的茶罐,耳边有民乐回荡,哪不是神仙在神聊是什么?忙了,喝上一罐解乏,闲了喝上一罐忘犹,热了喝上一罐消暑,冷了喝上一罐暧心……
    喝罐罐茶,有何保健作用,我不知道有没有专家研究过,但我发现一般有茶瘾的人过于肥胖的不多,也许与茶能隔食有关吧。因此我觉得这武山罐罐茶,其实是一种健美生活方式。喝罐罐茶也能调节人的情绪,是释放心绪的一种好方法。如果说你非常烦燥、非常疲惫,或者非常无聊的时候,不妨喝上一罐试一试,肯定能得到缓解的。
不过这茶也能醉人,也能上瘾,也能懒人。初入茶道的人,很容易被茶喝醉,那可和酒醉不一样,只有难受的份儿,甚至于头晕、恶心、呕吐、失眠……如果你经常定时定量的喝罐罐茶,过不了多长时间,就有茶瘾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有位家在外地的同学分配到县畜牧站工作,每天早上,同事们都提个茶罐儿围着土炉子去喝茶,同时交流了前一天的工作,领导也就安排了当天的任务。特别是大家喝着、聊着、吃着、笑着,就象一家人,茶喝罢了,工作也交流了,任务也明确了——这叫磨刀不误砍柴功啊。过了几个月,该过年了,他放假回到兰州的家里,没过两天,就觉着头昏脑涨、心烦意乱、无精打采、睡夜不着的难受的要命。母亲以为是儿子病了,可也没查出病症,一家人可急了。一日,家人上班去了,他独自在家,发现放在阳台上的铝制热水瓶盖子,就突发奇想,制作了一个茶罐儿开始喝茶,只一盅下肚,就觉着神清目明、精神振奋了——原来是茶瘾犯了。罐罐茶也养懒人,有人就借着喝茶偷懒,特别是给人家帮忙时,一天喝上三罐茶,还干什么活嘛。“二罐整”是说没有规矩的胡来。
     喝茶也有许多讲究的。不论是逢年过节或婚丧嫁娶,均以罐罐茶当先,凡祭祀活动献茶是必不可少的。饮茶时,这第一盅茶要先向祖先奠上一点,那怕是一滴也算,然后要向在座的客人双手端着谦让一番,这是古礼。如今说是“头盅土,二盅苦,第三盅儿神仙茶”,是今人对古礼的亵渎。但老喝茶人,不管在哪儿喝茶,方便不方便,第一盅茶还是要奠一点的。
      过去啊,老人盘腿坐在热炕头上,眼前的火盆火苗跳着,一只手握着水烟袋,一只手端着茶盅,美美的吸上一口烟,紧接着将茶也喝下,这叫“牛抵虎”——好一阵才冒出一点烟来,甚至于有的人一点烟也不吐出来,全吸到了肚子里,双眼闭着,简直就成神仙了。这是一幅怎样的幸福场景。所以武山人说“世上三样受活的,吃烟喝茶蹴作道”(即世界上三件最舒服的事是抽烟、喝茶、无事闲呆着)。如果说,某人到某家去,一罐茶也没混上,或者某人到某家去连主人家的一盅茶也不喝,哪可就不是没面子的事儿了,肯定问题严重。
     茶也能修身养性。或一人慢饮,或数人品尝,既提神解乏,又闲聊自娱。茶能助谈,谈可浓茶味,几盅香茶下肚,同坐者侃侃而谈,屋内充溢着无尽的温馨,客主均被陶醉于茶乐中。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四人是施茶”之说。“临风一啜心自省,此意莫与他人传”、“红炉煨香茶,谈笑度韶华”,这便是武山饮茶人的情趣。
       “薄茶待后(厚)客”我到觉得应该是“厚”而不是“后”,这可是武山人的双关语啊。其实,武山人的茶文化还是很丰富的。
     上了年纪的人,每天能喝上一罐茶,我想这很有益于身心健康的。

走在武山城镇的街头,或是在乡村的巷尾闲游,你会被不经意的一句招呼词所感动:“走,到我家喝罐罐茶走!” 如果你在武山哪一户人家,一进门,就被迎上炕头,然后支起罐罐茶,端上油饼,那你可是得到最高的礼遇了。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