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城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公布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4-09 02:43:27

点击上方“栾城发布”可订阅哦!


栾城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拥有优秀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拥有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对贯彻落实的精神,推进文化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日前,通过认真筛选、甄别,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研究,确定岗头村龙节祭祖等5个项目,列入栾城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下面就跟随小编看看都有哪些吧!

龙节祭祖(岗头)

  岗头村的“龙节祭祖”是在栾城区域内影响力最大的的民间活动之一。它是岗头村郭氏家族以“弘扬诗书礼仪、传承良好家风”为宗旨的一个祭祀活动,更是一个薪火相传,泽被后代的教育活动。


  据清乾隆十八年《岗头郭氏家谱》记载,“與自有明成祖皇帝迁都之日,见夫幽燕而南黄河以北,草萊千里,户口一空,知为靖难兵扰,凄然泪下。因降旨于山西等处,迁民以实畿内。祖(讳)忠(字)心诚者乃山西朔州马邑县郭庄人也。于永乐二年携妣赵氏并子奉旨令止于此。即于村南里许因他人之旧莹以卜漆灯之吉,遂立万世不拔之基焉。”


  七百年来,郭氏家族不断发展壮大,从最初的夫妇二人领着两个稚子已经发展到现在两千余人的大家族。自迁居栾城以后,郭氏家族学风大盛。从明初到清末栾城县史志记载的贡生全县共有150余名,其中岗头村就独占10名,其文化底蕴可见一斑。郭氏族人都将其功归于代代流传的“龙节祭祖”活动。

“岗头村为卧龙岗之首,龙文化源远流长。每年二月初二龙节之时,我村村民素有载歌载舞,招待亲朋之风俗。鉴此,经我族各门各支共同商议,定于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为岗头村郭氏家族祭祖日,每至此日,众族人当自备香烛薄醴前往瞻仰祭奠。”这是《岗头郭氏家谱》的记载。据说,农历的二月初三是文昌星神(主宰功名之神)的诞辰日,所以这一天,文人雅士必须要敬奉文昌,以求科举登第。在那个重视功名的时代里,有学童的家庭,就要在文昌星神生日的前一天,即二月二日举行开笔礼,表明孩子要开始正式学习。这个旧俗传来传去,岗头郭氏家族就更具体化了,对先祖的敬拜和对文化的崇拜就融合到一起,成了龙节祭祖。


  整个祭祖活动,隆重而有序。整个活动分为两个阶段,时间持续一个多月。第一个阶段:是正月期间的灯彩会。灯彩会由郭氏家族各门各支按着一定顺序轮流组织,一年推举一个主事,称“大头”;六至七个执事,称“小头”。“大头”负总责,筹资备料,具体筹划,“小头”则是攒忙办理,协助进行。“大头”自上年的腊月二十开始便要召集“小头”,在村内大街主要路段,高搭席棚,席棚正中放有供桌,供奉岗头郭氏始祖画像,席棚内悬挂二十四孝、郭氏祖训等字画,周围配以彩旗、还有八盏古式宫灯,上有灯谜,供族人在祭祀之余学习交流。到了大年初一凌晨,全体族人都要先到席棚下聚合,集体叩拜先祖,然后再去各自家中给长辈拜年。初二至初四,外村来本村拜年的外甥、外孙,也要先到席棚下祭拜后,才去各自家中。自腊月二十至来年正月十五,席棚内的灯是长明灯,由“大头”“小头”负责照理。正月十七日族人会把先祖像请回郭氏祠堂,将席棚暂时拆除。 


  龙节祭祖最隆重的阶段就是二月初二这天的大型祭祀活动。凡是岗头郭氏的子孙后裔都要齐聚到郭氏祠堂,由辈分最大的族长主持,对一年来孝顺和谐的家庭进行褒奖,对一年来忤逆不孝的家庭进行训教。整个活动按照周代祭祀礼仪,分诵读家训、致祭文等十余个环节,肃穆而庄重。

邱氏正骨技艺(乏马)

  正骨术是传统中医的招牌动作,通过中医正骨手段,应用拔伸、复位、对正、按摩等手法,治疗老人和小儿、耐受力较差的骨折、关节脱臼等骨外伤。


  乏马村邱天中跟随其母亲学习正骨术。邱氏正骨术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有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在学术上倡导“筋骨并医”、“正骨先理筋”、“形神并重”、“期位辨治”、“整体调治”、“众术共成”,强调“一保肢体、二恢复形体结构、三恢复功能”,重视手法整复、夹板固定、功能锻炼和心理治疗,具有“简、便、廉、验”的特色优势,对各种骨伤疾病具有良好疗效。


  邱天中的母亲张三妮,1918年出生在栾城县柳林屯一个正骨世家,幼年时常跟在父亲身边,给人捏骨、正骨。75年来坚持免费为各地群众进行正骨治疗,救治上千人次,广为称道。2012年8月在栾城县第四届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中,被评为“栾城县第四届道德模范”,省会文明办授予她“石家庄市文明公民称号”,2012年9 月,,现已去世。

土布织造技艺(北五里铺)

  土布,它是淳朴的劳动人民以纯棉为原料,用原始的纺车,木织布机一梭一梭精心编织而成,在中国已有数千年历史。我区北五里铺人冯素芬跟随其母亲吴玉珍(韩家庄村)学习土布织造,她不仅传承了古老织造技艺,同时又在棉线颜色上突破浆染局限,于2015年从新疆引进彩棉种植,运用棉花自有颜色,织造出无浆染颜色环保绿色的土布用品。


  2015成立了河北天康三苏彩棉土布纺织公司,利用当地人家自有的老式织布机,将土布织造技艺传承并推广开来。


  手工粗布纺织工艺极为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经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浆染、沌线、落线、经线、刷线、作综、闯杼、掏综、吊机子、栓布、织布、了机等大大小小72余道工序,因工序繁琐,一个熟练织工一天也只能织就织7-8米。


  土布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旧时普通百姓的衣料以自织土布为主,因此有“土布衫”之称。除穿之外,还有盖的被,铺的被单,用的枕头、围裙、花袱等,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西方纺织技术传入中国之前,中国普通老百姓的衣服,床铺都是用粗布手工纺织而成,由于这种布纺出的衣服线条简单,色彩单调,质感也较为粗糙,近百年来随着纺织工业的现代化,粗布逐步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这几年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绿色,环保,自然”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昔日的老粗布经过现代工艺的创新和改变,色彩更丰富,触感更舒适,成为适合现代人群需求新型家纺用品。

粉条制作技艺(浔阳)

  手工制作红薯粉条已有百余年历史了,它是以红薯、马铃薯等为原料,经磨浆沉淀等加工后制成的,丝条状干燥传统食材。从清末红薯传入我国不久,这门手艺就在民间流传。传统手工工艺制作的红薯粉条有好吃爽口、粉味纯正、筋道耐煮、营养丰富等特点。绝对不加任何增白剂、防腐剂、食品胶之类的添加剂。粉条,按加工工艺分为涂布和漏瓢式,按形状可分为圆粉条、细粉条和宽粉条等。主要工艺流程大概分:淀粉原料→制芡糊→合粉揣揉→捶打漏粉成型→煮粉糊化→冷却捞粉→切断上挂→干燥→成品。现我区以浔阳为主要产区。

笼箩制作技艺(大周)

  箩:一种用框架和纱网材料组成的器具,传统农业用于分离谷物与微小尘土,可以漏掉灰尘和碎末工具。

  笼屉是古老的汉族手工艺品,属于炊具。以竹、木、铁皮等制成,主要用来蒸制食物。在普遍使用地灶、铁锅的年代,笼屉曾经很普及。上好的笼屉用东北椴木、杨木或柳木,经过几十道工序制作而成。

  制作工具有竹刀、手钻、竹夹、木枕等

  制作工艺有:浸水、削皮、磨滑、钻洞、围外框、置内框、排笼底、固定、凉晒。

  邓立飞,栾城大周村人。其祖父邓云生为当地有名的笼屉、筛箩制作能手。邓立飞自幼受家庭熏陶,耳濡目染,继承了祖辈留下来的制作技艺。


(来源:栾城区文广新局)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