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银滩多好天气 远离雾霾常赶大集 果甜鱼鲜品种真齐 自在逍遥乐此不疲 \(^o^)/~ 明天再赶海阳所、宫家庄集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7-14 03:17:49









银滩这个地方,有很多海景房,光小区就七十多个。母亲家的小区背靠大山,地图上写的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前面一条大路直通大拇指,约三四里地,也称得上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住在这里的以老人居多,天南海北,哪儿的都有。老人们来此度假或长期居住,都是因了这儿的环境和闲适。在我耳中多少也听了些适合养老的例子。比如,搭车的一个佳木斯的男士说他父亲心脏不好,在家里总是要带着呼吸机,到这儿后不用了。再回去还不行,于是他的父母好几年没回老家了,有儿有女不去同住,在这儿自得其乐。一个内蒙的,她老公有哮喘,每年七到九月最严重,女儿给她们在这买房后,每年夏天老两口来住几个月,说等老公退休后就来这儿了。母亲家楼下一对山西老夫妻,老爷子来之前有鼻炎、胆囊炎都该作手术了,到这儿,都好了。而我母亲呢,原本的腿疼、胆囊炎、心脏病从来这儿后再没犯过。

老人们过得好,就是儿女最大的福分,辛苦了一辈子,终于可以为自己而活了,我想就应该这样。

老人们的休闲活动也很多,除了太极秧歌广场舞等等之外,这儿的老人有一个特别的爱好-----赶集。

我在母亲家发现了一张银滩特有的日历,上面除了日期外,还标注着每个集市的时间和地点,还有潮汐表。每天早上,老爸老妈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看这一天是哪儿的集。有的就在家门口,五六分钟就到了,有的则在五六里地外,那他们也去。他们特能走,走着去走着回来,拖着个拉杆布袋,兴致勃勃。每天都有集,他们差不多也每天都去,买的东西也不多,有时就是去吃个早点 ,可能就几块钱就完了,但那个热心劲真是不到银滩没法体会。

有一次老爸回来,泄气地跟我们说:“唉,今天被几个老太太耍了。”老妈一听“老太太”,特上心,忙问,老爸说:“回来的路上,两个老太太坐在马路牙子上跟我打招呼,说好像在哪儿见过我,我就说是不是维利亚的,她们说对啊,还说那就一起搭伴走吧。”结果一路上,原本轻手利脚的老爸成了护花使者----帮人拎包了!

听得我们哈哈大笑,老爸犹自生闷气。

每一个集都热闹非常,南腔北调,再有钱的人也会细心打算,与摊贩们唇枪舌剑,看着也有趣。那一天我就看了这么一个乐事,也见识了倔强的山东人本色。

一老者,买排骨,十四一斤,他称了七十四块钱的。然后,他问:“七十行不?”,您知道摊主怎么说的吗?他说:“你给我六十就行。”老者一听特惊讶,周围的人也觉得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事情。老者忙问:“你说的真的吗?”“真的,你先去把这个集逛完,回来拿。”这回老者听出味来了,说:“怎么这么说话呢?不行就不行呗。”“啊,你这人也是,你从这头走到那头,看看有没有比我更便宜的.....”摊贩这下可是暴发了,话匣子一打开就没收住,老者尴尬听也不是,不听也不是。

赶集就是这么有趣,你不买东西,走过一个来回,吃也吃饱了,乐也乐了,怪不得老人们爱凑这份热闹。

暑假去时,正是银滩好时节,全国各地很多人开着私家车去玩,无论是在海边,而是在集市上,我们都能看到繁多的车牌-----晋、豫、皖、渐、新、陕、赣、湘、鄂.......有一次,我看到了冀J牌照的车,心里竟也小激动了一番。

到十月份,来此度假的人们多数就都走了,银滩又将恢复往日的宁静。希望老爸老妈幸福安康,与他们在那儿结下的老哥们老姐们每天自在快乐。(作者 寻君 银滩业主)







业主们的银滩生活 赶集归来

今天是小陶家集市,想着要离开银滩了,这是我今夏在银滩的最后一个集市,我必须去。我对老母亲说:今天我要去赶集,我要再吃一次无花果、扇贝……


其实对银滩的记忆,不是负氧离子、不是大海,而是赶集。2010年的夏季一个人在银滩陪着生病的母亲,是很寂寥的。当我知道银滩还有集市时是多么的兴奋,于是去小陶家赶集是我在银滩最快乐的事。每次去小陶家集市都要经过山海天小区和小区后面的一片花生地,每次我都会想,要是我住在这个小区多好呀,去小陶家就不用走这么远的路了。

今天重返旧地,熟悉的山海天小区,熟悉的花生地,我开心的在沙土小路上拍照留影。到了集市看到什么都新鲜、都想买。东逛逛西瞅瞅,不知不觉一个小时过去,收获颇丰。(作者 琴儿 银滩业主)







业主们的银滩生活 回到银滩美滋滋 海阳所赶集乐悠悠

六点半吃罢早饭,突然觉得应当去海阳所赶集,因为今天阴天不晒。

说去就去,老两口带着小孙子上路了。大庆一区门口就有站,坐上201或是202就到了。谁料想等了十分钟没有车,孙子不干了,前前后后伸脖子踮脚。旁边一外地中年妇女也在焦急等待。老伴主动和她搭话,她是河北廊坊的,要去海阳所办有线电视。正说着,一辆不大的小汽车停下来,司机冲着那位廊坊的妇女说:“今天要去哪?上车我拉你,昨天也是我拉得你。”司机是个从东北退休回乡的老头,没有事就开着车在长江路上转,有客就拉,没客开着玩。讲好价格,我们四人每人两元,送到集市。

小车虽破,毕竟是机动车,不消十多分钟,就到了海阳所的集市。海阳所的集市在镇子外,非常繁荣热闹,卖东西的五花八门,什么都有。一年不来了,不知变化如何,走着看吧。

一下车就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急匆匆往前走,红红绿绿的衣服,五彩缤纷的帽子,老老少少牵手结伴,南腔北调的招呼,一看就是来银滩度假休闲的“滩民”。路边的叫卖声此起彼伏。“甜瓜五月三斤,不甜不要钱。”“沙瓤的西瓜五毛了,快来买呀,晚了没有了。”“甜桃五元四斤啦,早来挑好的。”

我们赶集也没有多大的目的,主要是让小孙子活动活动,见见世面,长长见识。顺便给我买两条休闲裤。那就随着人群走吧。进入集市不远,小孙子看到一个卖鱼的,说买点鱼吧,想吃鱼。鱼是黑色的,三四两一条,当地人叫黑刺还是什么的,十二元一斤。去年我儿子从荣成买了不少,小孙子吃的很过瘾,所以一看到这种黑色的鱼,就嚷着要买。我对孙子说:“咱们先去买裤子,回来再买吧。”

那好,就先去买裤子。谁料想,刚走不远,一个卖葡萄的正在吆喝,十五元二斤。老伴问小孙子:“吃吧?咱买点葡萄?”小孙子嘴刁,一般水果根本不吃。什么冰激凌、冰糕、饮料一类的自达去年吃坏了胃,打了几天吊瓶,再也不靠边了,倒给爷爷奶奶省钱了。今天倒是开恩,给了奶奶一个大脸,“你就买点吧,是无子葡萄。”小孙子说。“无子葡萄?”奶奶问。“奶奶,我吃过,认识。”孙子倒也实在。挑了一穗大的,一称,二斤多,十六元。提着葡萄继续往前走。

不远就到了服装市,花花绿绿的服装琳琅满目,大姑娘小媳妇、南来北往的买衣服的真不少。我发现,这里有一个奇观,每个摊子上都有一个30公分左右的镜子,不知何用。走了几家,看到我想要的裤子了。老伴上去挑货砍价,两条裤子40元。我去年买了两条花了五十元,今年老伴来买,花了40元,看来老头砍价的确是外行。

转过一个摊子,看到一个外地中年妇女正对着一个方镜试衣服。“噢,原来如此,城里有试衣镜,这里也有,只是尺寸小了不少,还是移动的。”我说:“老伴,你也挑一件喜欢的衣服吧,胶东人做买卖实在。我和孙子在旁边等你。”咱们大老爷们儿在妇女堆里不舒服,不自在,就往旁边买帽子的摊子走去。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同样的帽子,这里比大庆一区市场便宜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海边的东西就是贵。正琢磨着,小孙子拿起一顶帽子戴在头上,“爷爷,我要这个。”一问,十元一个,买了。

老伴的衣服没有合适的,准备往回走,小孙子要的鱼还没买呢,赶紧往鱼市走找那个卖鱼的。紧赶慢赶,找着卖鱼的了,“老板,买几条黑鱼。” “大叔,就剩三条了,你给十块钱吧,一斤平点。”给了老板钱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今天孙子吃不到鱼,我的罪过大了。

回来的路上,老伴又花了五元钱,买了四斤甜桃。202路车一到,十几分钟到家了。

这正是:回到银滩美滋滋,海阳所赶集乐悠悠。(作者 银滩田 银滩业主)







在城市居住的时候,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菜场里的菜,黄瓜缺少黄瓜味儿,西红柿也不甜,都是化肥给弄的。据了解,蔬菜、水果、水发制品中所含二氧化硫、农药残留、甲醛、亚硝酸纳含量超标等问题一直是危害广大消费者身体健康的隐患。但在银滩,大家赶个农村大集,买点新鲜的青菜豆腐,吃一口儿安全、无污染的蔬菜,被越来越多的新市民所称道。

  在银滩众多的农村大集上,我最喜欢活蹦乱跳的鲤鱼、鲢鱼,那自然长成的鲜美绝对让你的味蕾大“饱”口福。此外,像红小豆、绿小豆、玉米面、小米、谷子,应有尽有,而且是可以买回来自己加工。

 大集里也分农民自家种的无化肥蔬菜和从市场批发来的蔬菜。要分辨是否是绿色蔬菜,最首要的一点是看摊主卖菜的量。如果是一位老太太用小竹篮挑来的一小簸箕菠菜或几把小葱,那十有八九是自家种的,吃不了便拿到集市售卖;可如果是用大拖拉机拉来的一车蔬菜,青菜豇豆什么都有,那多半是从批发市场来的。其次,可以看看菜的“面相”。老经验的滩民在大集里挑西红柿时,就爱捡看着“丑”的买,用他们的话说,“那通身鲜红的西红柿,都是用化肥催熟的;只有面红根青的沙瓤柿子,才是绝对来自田间。”

  在有些大集里,虽然没有明显的标志,但摊主们还是自己分出了一个“自种区”,那里面卖的多是自家种植的无污染蔬菜。自家种的韭菜叶至多半厘米宽,颜色是墨绿的,不像化肥催出来的韭菜颜色偏淡且叶肥得出奇;而自种的黄瓜则是个头不大,掰开来瓜肉呈现深绿色。

还有银滩的特色拳头产品,每到春末夏初,桃儿、西瓜、梨儿、草莓,各种从田地里采摘的新鲜瓜果,就会出现在集市的地摊上,口味绝对和大棚里的水果不一样。

  在集市门口,偶尔会有一些骑着车来卖菜的“编外”人员,别看样子不起眼,那里面时常会有高质量的新鲜菜,逛集市遇到时可以留心两眼。 

    在银滩比较大的集市在我看来就是宫家庄那个大集了。我几乎每次不拉,最喜欢逛的还有在大集上路北面“海岸嘉景”小区那门头房上一个卖柳编工艺品的地方,可淘的货还真不少,最起码比淘宝网上便宜了很多。(作者 风劈浪崭 银滩业主 )







我所居住的海洋所镇是乳山的一个大镇、古镇,阴历逢二逢七有集,刚住进就有人提供此信息。全家人对“集”怀着浓厚兴趣,不知道这“集”是啥样的。儿子送我们来乳山,特意要等赶完集再回北京。



那天我们一家四个人,还约了住在银滩的北京朋友,浩浩荡荡去赶集。走到海洋所镇的一个荒坡上,只见一大片红红绿绿的花伞,很是壮观。赶集这一天,附近所有的公交车都延伸到这里,可见方方面面对赶集的重视。集上五花八门东西之多是出乎意料的,看到大量“久违”了的商品,比如鞋头上打个补丁的解放鞋,,还有老式的塑料凉鞋,那是塑料鞋刚流行时的产品。我们走了一圈发现所有的商品档次很低,儿子说都是假冒伪劣商品。看看老农民卖的菜,也都是布满了虫眼的。结果我们去了四个大人,扛回来四根大葱,花了二毛钱。同小区的北京人也大体如此,都说没有什么好买的。



回到家里就此事七嘴八舌议论开了:这赶集就象咱北京赶超市大卖场一样,北京大超市的东西肯定比农村集上的东西要贵要好,因为城里人的收入高,集上的东西档次低,是因农民的购买力低,档次低的东西不等于是假冒伪劣商品,人家没有冒名牌么。看来“下放”到乳山来的城里人在赶集这事上也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不你就是别吃别喝。再说菜叶上带虫眼是因为没有污染,老乡自己菜园的菜不打农药。北京市上的商品菜要包装要好看,多少要喷些药。

儿子回北京上火车前嘱我:集上的熟食不要买,其它可买。


后来,我们又去赶集了,每次去都带着大布袋子,买许多蔬菜,也买日用品,甚至还发现有买活鸡的“大众杀鸡店”,店名实在不雅,但活鸡便宜。北京市场上打从禽流感后就见不到活鸡了,到了此地重新发现,小区的居民互相转告,从此饭桌上多了一道美食。


上次去赶集,看到炸油饼的摊,那大油饼比我家的锅盖还大,炸得香喷喷的,让我馋涎欲滴。老伴见我在馋熟食,拉着我赶紧走,走了几步我又折回去了,要了半张油饼,喃喃地说,你不吃我一人吃。回到家,他也和我一起吃,吃得挺香。我边吃边说,人家老乡一买就买好几张,吃了不是也没啥事吗?至于儿子的嘱咐我早就放到脑后了。



老伴啃着油饼说:“挺香的。你在北京每次逛沃尔玛(美国超市)至少要给老外扔下一百两百的,在这里就扔给集市吧!”







来银滩之前天天想的就是赶集,这次回来之后赶集的愿望实现了!家在碧海华庭北区,房左房后两个大集,早上一醒来先看看集上有人没有,只要有人了,什么都不干,先出去赶集!



我们基本上是每个摊位都要看看,先物色好要买的东西,等一圈转下来之后买完回家,吃完早饭再出去转,基本上一上午的时间差不多都耗在集市上。这次是第一次住的时间比较长,老两口对小海鲜比较感兴趣,赶一次集买一种海鲜,加上早上赶海在大拇指广场买两次,基本上想吃的小海鲜已经都尝过了,可以说是我们这辈子首次生活的这么潇洒!


赶集是银滩生活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更是我们这些远离工作、远离都市、远离喧嚣、远离亲友,在异地生活的老人的一点乐趣,我们可以不去想工作,不去想城市,不去想亲友,在赶集过程中感受生活、感受乐趣,其乐无穷!(原创 古老的龙 银滩业主)






住银滩时间一长你会看见银滩人的生活原汁原味又淳朴爽直,捕捞种植,收获后自家儿擀面条做包子,几乎是自给自足。


时间对于银滩人来说可以随心所欲地奢华打发,搬一张小板凳坐在海滩上聊天看风景半天才挖二三十颗贝壳,拿回家煮着吃一顿就足够了,要知道在集市十元可以买4,5斤同质量的贝类;或者从地里采一两把蔬菜去集市摆摊,半天时间就那样一瞬而过,1元左右一斤的产品,都卖了也只得个三五元的。


听说连种植也是随心而为的,拨开沙土,丢下种子,不浇水不施肥,全凭老天收获。山上流淌着泉水,海里生长着鱼虾,田里出产着粮食。在这个物产富饶景色优美的地方,银滩人那样安祥满足于一方水土的生活模式。叫我们羡慕向往不已。


银滩人每天离不开的一项活动项目就是赶集。所谓赶集,就是拿自己种的蔬菜瓜果粮食摆摊出售,用金钱交换,买回自己的必需品。当然,如今增添了许多工业手工业产品,还有一些水产粮油加工成品或半成品等等。集市呈现出琳琅满目车水马龙的面貌。


现在我越来越感觉到,在银滩赶集买菜不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种难得的乐趣。每当我来到集市买菜的时候,总会产生年轻了30多岁的感觉。我可不是说由于心里高兴觉得年轻了,主要是眼前的一些情境使我产生了时光倒流的错觉。


首先,卖菜人那老掉牙的做派就找不到一星半点儿市场经济的影子,一眼就能看出他们是地道的农民而不是进化了的商贩儿,处处散发着自然经济的气息。看吧,各家的各种蔬菜大都盛在框子、袋子、篮子里,有的就摆在地上,零零散散星星点点,如果有辆车出现,那八成是手推的独轮车。听吧,各个菜摊儿上只有低声的对白,根本没有高声的叫卖。买吧,基本是一口价。有时也有例外,像丝瓜、豆荚之类喊价八毛五毛也卖,大有给钱就卖的架势。别看多数是一口价,可秤上还是挺大方,一般都是高高的,多上个几两也不计较,有的甚至以手代秤。我老伴不止一次说,“我咋觉得这里的一斤菜比咱老家多呀?”我笑而不答。事儿不是明摆着吗?眼前这古朴的卖菜方式,我确实是久违了。


其次,蔬菜的品貌也与时代有较大差异。集市上蔬菜的相貌,我实在不敢恭维。有一种韭菜又高又壮,很像我在某地旅游时吃过的山韭菜。除此以外,那些菜大多是抽抽巴巴、土啦吧唧,很少看见大城市常见的个头大得喜人外表水灵得诱人的好货,更别说超市里盒装的精品。这里卖的菜是不是都是些次品呀?有道是“卖菜不施水,气得直撅嘴”,这里的卖菜人咋就这么笨呀?如果您留心就能从卖菜人嘴里断断续续地听出个中缘由,原来这些菜压根儿就不是商品,与主人家案板上、饭碗里的菜是同宗同族的一母同胞。他们头上虽说没有绿色食品的桂冠,但可能比有些戴着桂冠的更绿色。如此看来,这些其貌不扬的蔬菜品质并不赖,分明就是既朴实又善良、天然去雕饰的村姑呢。能轻易地购买到这种非刻意生产的绿色蔬菜,已经是很久以前的往事了。


最后,由前边两方面的现象折射出来的生产方式确实有些落伍。不光是推测,我还真的进行了实地考察。除了我们小区后面有一座解放军搭的蔬菜大棚以外,我没发现半处像样的蔬菜基地。集市上卖的的蔬菜基本上都是来源于农民兄弟沟边地头、房前屋后、犄角旮旯的小小菜园儿。种菜的方法除了有用柴草、地膜御寒以外,再也难找到别的科技味道,与60年代北京海淀区四季青公社差不多。看这种有点儿落伍的生产,仿佛观赏一件古董。 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在日新月异的银滩地盘上,集市上的蔬菜摊儿也悄悄发生着变化。这里偶尔也能遇上一半个要愰儿的卖主,有个网友曾诉说被缺斤短两的烦恼,听说有的小菜地儿开始试探着体验化肥农药的妙用。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接下来必有质的巨变。也许是,卖菜的农民兄弟由精明的商贩代劳,卖菜场地将向超市分流,专业化、高科技的商品蔬菜生产将会逐步取代目前零散、陈旧的家庭经营......目前,银滩保留着古朴美;明天,繁华的银滩会焕发新潮美。我以平常之心迎接银滩的崭新面貌,以难舍之情眷恋在银滩赶集卖菜的经历。(原创 宫家岛 银滩业主 )










↓↓↓点击阅读原文,打开乳山滨海新区管委会网站,看更多银滩资讯!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