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阅读——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14)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1-16 00:15:46

     没有谁是天生的名师,让我们每天一起跟随名师的脚步,读着、学习着、探索着,不忘初心,持续前行……


   



“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的保障系统

《班级作文周报》的正常出版,需要学生每周的正常写稿、投稿,于是有了“周报稿件本”。“周报稿件”由“每日简评”和“每周一稿”组成,它们在“作文革命”中,起着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


(一)作文的“

       人有了表达的需要,用笔写下来,再起个合适的题目,这就是写作。也有的时候,动笔前,一切已在心中打好了稿,最先落下的看似题目,其实并非如此。传统作文教学的“审题能力,立意能力,搜集材料能力,选材和组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选择文体能力和修改作文能力”的写作能力进程表述,很成问题。排在首位的“审题能力”只是作文考试所需的特殊能力,不是作文本身必须的能力。

        一个写作者,当他拿起笔来准备写东西,心中的意思和情感自然已经生发,而不是拿起笔来,合着某个中心、某个要求去“想”材料。写作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一种情感或观点自然地产生于某个事件,写作感涌上来的刹那,一切都在看似朦胧的状态里完成了。吴立岗教授说:“小学生的情感和情绪,既是他们作文的内驱力,也往往是他们作文的中心思想所在。”对小学作文教学而言,只要学生心中有一种情绪、情感和观点就够了,把这种情绪、情感和观点表达出来,那就是作文。

       我们的作文教学被考试折腾得变了样、变了味。老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被考试浸泡得久了,以为考试所需要的作文能力,即真正的作文能力,就像谎言说多了,一直以“谎言”为准绳来做事,谎言就成了真理。“地心说”成为教皇派信奉的“真理”,不就是个例子吗?真正的写作,第一要紧的能力是发现、积累写作素材,筛选、组织写作素材。写文章,第一要解决的,不是审题,不是构思,不是行文,不是语言,而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米”。“民以食为天”,“米”,大事。解决了温饱,才有审美。一个在饥寒中大喊审美的人,不是天才,便是疯子。我们的教学面对的是普通学生,一定要解决作文的“内容”,才谈得上“技术”,内容没着落,学生哪有心思去想“技术”?“技术”是有了充足“内容”之后,作者想写好、想与众不同,才出现的一种自觉要求,离开这种“自觉要求”,技术只能沦为没有生命的木乃伊。

关于作文的“米”,一般主要有三种做法:(1)“要重视材料的积累”“要学会选择材料”“要选择典型的材料”的说教。(2)为训练而训练,老师有意选择几个事例,给出一个中心,让学生选择最能反映中心的材料。(3)所谓的当堂“生成”作文内容。

前两者,学生对“积累素材”、“选择素材”停留于知识性的“知”,蜻蜓点水式的“行”。要想真正具备能力,要“知”,更要“行”;要“行”,更要长“行”,久“行”。对于“积累素材”和“选择素材”能力,停留于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无奈中,老师也只好无奈地让学生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第三点,课上演一个小品、故事,开展一次活动、做一个科学实验,学生用当场“生成”的内容写作文,表面看来,解决了“米”的问题,实际并非如此。只要我们稍微思考一下便能发现,学生“搜集素材”、“选择材料”的能力,并没有实质性进展;这是老师将准备好的“米”端放到学生手中,而不是学生亲自去发现和摘取的。

一个游戏、一次远足、一回实验下的一篇作文,背后都存在着一个若有所无、若隐若现的教学圈套。每次作文课上,老师都以所谓的“教学艺术”呈现素材,端到学生跟前,想方设法让学生睁大眼睛去看,这,严重背离了真实的写作状态。被誉为培养出中国最年轻的专栏作家蒋方舟的母亲、作家尚爱兰女士说:“发现题材,是最最重要的写作才能。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等于文字的高位截瘫者,他的文学生活不能自理,要靠别人才可以存活,等于是一个高度迟钝者,到处都是食品,根本就看不到哪一种是可以的,要别人指定了才知道吃。”此话的确不算危言耸听。


“每日简评”(一)

“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系列活动中,有个不起眼的小招儿:学生每天用几句话简要记下一件事。招小,作用不小。我们都有此类经验,10天前花掉的钱,10天后怎么也想不出用在哪儿了。要是记上几个字,一看到那几个字,马上知道钱花在哪里,怎么花费的,消费的情形也历历在目。“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那三五句话是记忆仓库留在外头寻找事件的一个线头,有了这线头,人就有了一条走向记忆的绿色通道,能够随时提取储存在脑海中的生命印记。

我不赞同让整班学生写日记。写日记需要强大的意志支撑,即使成人,也很少能够数年如一日地坚持下去。朱永新先生在“教育在线”开成功保险公司”,说一个教师,只要坚持写上10年的教育日记,一定有一个成功的教育人生。我相信“成功保险公司”的有效性,也相信保险公司”的科学性,我不能不怀疑,究竟有多少人能坚持写10年的教育日记?

作为一种教学性日记,就算学生能坚持写,一位扎根一线的语文教师,恐怕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日记里的心声。学生用心写出来的文字,没有老师的关注和抚慰,时间一久,也会失去写的兴趣和意志。一些学生日记,写得一点也不用心,沦为上交给老师的作业,它的价值和功能也就完全丧失了。

“每日简评”,让学生每天“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地动动笔,留下写作素材,不即不离地有一种“写着”的状态,也充分考虑了师生双方的承受力。三五句话,学生没有压力,多写几句,超额完成任务,表扬。三五句话,老师眼一扫,完成了,也承受得起。“每日简评”,不在怎么写,重在写什么,发现了什么。学生写日记,一边想“写什么”,一边又想“怎么写”,手忙脚乱,结果什么也没赚到手。学生的发现作文材料的能力得到发展,发现素材不再成为难点,学生写作的心思自然会转到“怎么写”上来。

“每日简评”有三个部分组成:

(1)日期、天气和心情指数。“心情指数”,即学生记录事件时的心情。依据写的心情,标上15个表示生气、高兴、烦恼、哭泣的人物简笔头像。“简笔头像”,第一次写时,教给学生。作文课教画画,学生很感兴趣。写作,要有独特的感受、见解和情感,感受或见解都会带上个人的情绪,标“心情指数”,学生自然会回顾、回味事件中的情绪度,情绪越浓,越能写出好文章。画“心情指数”,也给“每日简评”,加入点趣味。

(2)题目。“每日简评”要有题目。作文教学不重视学生的拟题能力,考查时往往命题或半命题,即使自拟题目,题目好坏与作文好坏没什么关联。拟题能力其实是一个很重要、很现实的写作能力。一本好书,一篇好文,要有个好“题”。每天,我会在黑板报上开出个“好标题集锦”,每日上墙更新,能激励同学,同学间也能相互学习、借鉴。

(3)简要记录素材。可以简要记叙事件的全过程,相当于概括全文;也可以详写事件中的某个细节,有了这个细节,学生也能够把整个事情回忆起来,某种程度上说,它对写“每周一稿”也更有帮助。起先总有学生说,一天下来,没什么事可记录的。也有的专家、老师附和,说学生生活两点一线,一天到晚沉浸在作业堆里,没什么可记录的。我不同意。优等生大都学有余力,经常参加各类竞赛和文体活动,他们不缺乏故事。中等生,没竞赛找他们,没管理等他们,也没茬儿惹老师生气,“培优”轮不上,“辅差”挨不上,中等生自由支配时间最丰富,有那么多自由时间和空间,当然有很多童年故事。

后进生学习不好,原因不外乎开小差、管不住自己,明知有作业,玩一阵再说。有人问某名作家,为什么你笔下都是些“坏”女人。作家答,好女人没有故事。此话不无道理。“坏”学生总有那么多“坏”得叫人哭笑不得的趣事。后进生大都经常往老师办公室跑,与老师打交道的时间最长,课堂之外,老师的奇闻轶事,他们知道得最多,这些对学生来说都是国家级重要机密。

校园生活表面看来风平浪静,其实,学生也请客送礼,学生也有交易市场,小不点的学生娃们也谈“情”说“爱”,孩子们有帮派有迷惘有看法,有焦灼有诅咒有报复……“儿童作家”蒋方舟用她的童年的生活经历说:“这是正常的。其实他们没看到的东西多了,同学们说的话,做的事都是大人们想不到的。”

学生并不缺少素材,缺少的是发现。我教给学生两个“发现”的方法:

(1)推想法。闭上眼睛,从早晨往后回忆,或者从此刻向前推移到早晨,一节课一节课地想,一个课间一个课间地想,一个游戏一个游戏地想,一个争吵一个争吵地想:

今天我哭过了吗?今天我笑过了吗?今天我后悔了吗?今天我尴尬了吗?

今天我做错作业了吗?今天我争论过吗?今天我学到新东西了吗?今天我生气了吗?

今天我见到陌生人了吗?今天我遇到老朋友了吗?今天我同桌有什么事吗?

今天我同党有什么故事?今天我冤家有什么故事?今天我愤怒了吗?

今天我和同学闹过意见了吗?今天我看到谁笑了吗?今天我看到谁哭了吗?

今天我看到谁被批评了吗?今天我看到谁被表扬了?今天我看到谁被欺负了吗?

今天有谁忘了擦黑板吗?今天有谁忘了关电风扇了吗?今天有谁过生日吗?

今天我做梦了吗?今天我开小差了吗?今天我想到什么离奇的事了吗?

今天我听到什么新闻了吗?今天爸爸有什么反常举动吗?

今天妈妈身上有什么让我记住的事吗?今天妈妈笑过了吗?今天爸爸笑过了吗?

今天老师笑过了吗?今天老师发脾气了吗?今天街上有引起我注意的事吗?

今天我看了什么书了吗?今天我家增添了“新成员”了吗?今天有人生病了吗?

今天我的心砰然一动了吗?今天我想起了什么往事了吗?……

凡是能捕捉到的那一个问号,就是值得记录下来的事情。

(2)静默法。闭上眼睛,安静地坐着,只注意呼吸,不管其他。人,身体一安静,思想反而活跃起来,你越想静下心来,一天的事越纷涌而至。这些“跳”出来的事,往往是心灵深处牵挂着的事,有想法的事,值得记的事。

我把以上做法称为“内视”,“内视”依傍的不只是眼睛,更是心灵,关注的不只是外在,更有丰富的内在。事情有没有意思、值不值得回味与记录,起决定因素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心灵感受。班级搞了活动,一些学生滔滔不绝,一些学生却只字不提,原因就在于每个人对事件的内心感受不同。

写作文好比打家具,手艺重要,选什么材料做家具的重要性,却在手艺显露出来之前。用红木做的家具,比用夹板做的值钱,工匠再高明,夹板做的总值不了大钱。“每日简评”意在使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选择“红木”而不是“三夹板”的眼。时日俱增,学生会发现,生活粗粗看来,上课、作业、活动、吃饭,重复着昨天,细细品来,新鲜有变化,能记下的、要记的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推想法”,就是要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细节。

每天有那么多事,记录哪一件事有价值,有意思,写出来后,别人感兴趣,想读,它需要选择。“每日简评”,发展学生筛选材料、发现材料的能力,强化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最终形成一种写作的思考和发现的习惯。

  欲读管老师更多经典文章,请收藏他的著作《我的作文教学革命》。

栏目编辑简介


栏目编辑:王素会

王素会,一级教师,河北省优秀教师,定州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小学语文中心教研组教研员,定州市骨干教师,任教于开元镇小油村小学。爱心、细心、责任心是内心的坚守,生气而灵动的课堂是不懈的追求。坚信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才能拥有姹紫嫣红的春天。

 

请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山小语”微信公众号。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