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腊月二十九到正月十五,春节传统礼仪全了!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11-15 03:15:04



腊月二十九到正月十五的过年习俗

 


马上就要过年了,从腊月二十九开始到正月十五有哪些习俗讲究吗?看到这些感觉年味越来越浓了,年味和浓浓的亲情,一起看看吧。

腊月二十九

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


腊月二十九,除夕前一日,俗称“小除夕”,这一天,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且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中国农历有大小月之分,所谓大月是三十日,小月只有二十九日。所以遇到腊月为小月,二十九这一天就是这一年最后一天。那么腊月二十九就是除夕了,即使不是小月,次日就是除夕,所以过年的各种准备活动都要在这天进行完。在整个年节中,二十九这天可以说是最忙碌的一天,除了筹备年节中的各种衣食祭品,还有一项极其重要的活动“上坟请祖”。所以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大年三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在传说中,每到除夕年兽都会出来为害,人们经过一夜的守岁和子夜的燃放鞭炮,吓跑年兽。要是不守岁第二天见不到你了可怎么办呢?


腊月三十也叫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夜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南方新年有吃馄饨的习俗,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守岁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包饺子。

正月初一



传统年俗中,初一拜年一定是长辈或者左邻右里,一般不出远门去拜年。除夕守岁后,初一早上人们开门互相道贺“新年好!平安吉祥...”。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大年初一的习俗是放开门炮仗、拜年、占岁、聚财等。而大年初一这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


大年初一的早餐除了饺子,还有汤圆,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团圆美满。大年初一这天,汤圆不叫“汤圆”,叫“元宝”,吃汤圆也不叫“吃汤圆”,叫“得元宝”。


关键词:拜年/开门炮仗/占岁/贴画鸡/聚财


正月初二



大年初二,金吠报春。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


正月初二也是拜年,但是这一天嫁出门的闺女是要带着女婿一起走娘家的。其中又以新婚夫妇走娘家的规矩多。比如说带的礼物都要是成双成对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


关键词:姑爷节/祭财神(开斋日)


正月初三



大年初三,肥猪拱门。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数。


传统习俗中,正月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扰到老鼠嫁女儿。老鼠大有“谁不让我过好这一天,我让谁难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惊扰了老鼠嫁女儿,老鼠就要祸害这一家。为了地里的收成,早早的睡觉吧!


农历正月初三,又称为“猪日”。 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关键词:羊日/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


正月初四



大年初四,三羊开泰。灶王爷要查户口,恭迎灶神回民间。


大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


相传大年初四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因此也不宜远出,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


关键词:迎接灶王爷


正月初五



大年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财神,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通。


初五又被称为“破五”,这一天对于商家来说是个大日子,祈求一年财源广进,迎财神正是这天。 “商店这天要开张,放鞭炮。 ”

正月初五,按民间习俗是五路财神的生日,因此要迎接财神进家,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财源滚滚、年年有余,同时自然也是送走“穷”的日子,故有“送穷出门”一说。同时,这一天又俗称“破五”,意思是之前几天的诸多禁忌至此就结束了。


关键词:迎财神/路头神/送穷/开市


正月初六



大年初六,马到成功。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初五刚把财神迎进门,初六就要送走穷神。送穷神这一天,要在家里面进行大扫除,扫出来的垃圾,还有没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此外,还要喝一种素菜汤,这种汤是用菠菜、青菜等七种蔬菜做成的。


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是祭送穷鬼、穷神。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有《送穷文》。唐代诗人姚合写有诗《晦日送穷三首》,其中第一首云:“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关键词:石头生日/送穷(送子)


正月初七



大年初七,人寿年丰。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


道教认为:“天地先生鸡,次狗,次猪,次羊,次牛,次马,始生人。”汉代东方朔的《占书》也说:“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


在中国传统习俗中,大年初七“人日”,人过生日,要以七种蔬菜,煮成七宝羹,也就是将七种蔬菜,煮成杂菜汤,在农业社会,大家都祈望吃了七宝羹,来年大丰收。


关键词:人日/捞鱼生/摊煎饼/踏青/登高


正月初八



大年初八,放生祈福。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一寸光阴一寸金。


道教和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又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依照道教和星象家的说法,每人每年都有一位值年星宿,也叫“流年照命星宿”(日、月、水、火、木、金、土、罗候、计都九星轮流值年照命)。人的一年命运如何,完全操在这位值年星宿手里,而每年正月初八日为诸星君聚会之期,又传为“诸星下界”之日,故在这天祭祀星君(即顺星),便有可能获得星君的垂佑。因此,人们有的到白云观星神殿(即元辰殿)去烧香顺星。但不论是否去庙里进香,是日晚间,天上星斗出齐后,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的祭祀仪式。


关键词:谷日/顺星


正月初九



大年初九,玉皇天诞。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们都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


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称”天公生“,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每逢玉皇大帝的生日,人们都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道教和民间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旧时的这天晚上,男女相聚在大树下(最好是桂花树)唱歌,请玉皇大帝最宠爱的小女儿七仙女下凡,所唱歌曲必须欢乐吉祥,让七仙女高兴,她一高兴,父皇玉帝就会保佑人间一切顺利。


关键词:天日/拜天公


正月初十



大年初十,祭石感恩。有天还有地,人畜房米麦百谷都生于地。


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由十个小伙子或十个小姑娘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大年初十是石头的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要祭祀石头。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的说法。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早晨,用绳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关键词:石不动


正月十一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深受压迫的女性,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


正月十一日,俗称“请紫姑日”(有的地方为正月十四)。最早记载“紫姑”的文献是南朝宋人刘敬叔的《异苑》。大致说紫姑是人家的小妾,遭原配的嫉妒,并在正月十五这天被害死在厕所里,天帝怜悯,封她为厕神。但民间敬奉紫姑并非因为她是厕神,而是紫姑代表了深受压迫的女性,才得到女性的崇拜,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来祭祀。


同时正月十一还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民歌中有“十一请子婿”的说法,即正月十一是’‘子婿日“,岳父们在这一天宴请子婿。相传,这是因为初九庆祝”天公生“的食物到初十还吃不完,所以,就在十一这天用来请子婿吃饭,娘家也不必再因此破费了。


关键词:子婿日


正月十二



正月十二,搭建灯棚。元宵节将近,开始做元宵赏灯的准备工作。


从新年到正月十一,人们吃的食物中大多丰富且多油。因此,从这天开始,人们开始饮食清淡,清肠润燥。更重要的是,由于三天后将是元宵节,从这天开始就要准备。家里将会买灯笼,搭灯棚。


民间俗称“正月十二搭灯棚”。意思是元宵节将近,村庄中的管事人从这一天开始就要召集能工巧匠和青壮年准备花灯,做元宵赏灯的各种准备工作。


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关键词:搭灯棚


正月十三



正月十三,点灶灯。各家试点制好的灯。扎彩灯,吃汤圆。


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三。元宵节的准备还在继续。在中国南方,这天要欣赏灯笼。络绎不绝的中国人会在这天去城隍庙赏花灯。而这仅仅是元宵节的序幕。除了传统的红灯笼外,还有许多不同样式的花灯。灯展通常从今天开始到正月十八结束。


在正月十三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被称为“灯头生日”。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其实是因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日子临近了,各家都试点制好的灯,才被说为“灯头”之日。


正月十五闹花灯,一般要从正月十三扎彩灯开始。正月十三日为“上灯”;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七日为“罢灯”。从正月十三这天起,人们就开始张灯结彩扎彩灯啦!


关键词:买灯笼/点灯


正月十四



正月十四,拜临水娘娘,保佑妇女孩子健康。试花灯。


今天是农历正月十四。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十四这天所有的事都是为了第二天的元宵节。这天,灯会正是开放供市民购买灯笼。为了元宵节,像舞龙和舞狮的表演开始在大街上演习。也有人写灯谜猜灯谜来增加节日欢乐气氛。在中国,灯谜是非常传统的字谜游戏。大人和孩子都喜爱解决这些问题。


民间将正月十四这一天称为“临水娘娘”(又称“顺天圣母”)的诞辰。传说临水娘娘姓陈,是唐朝大历年间的人,后来成为了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于是民间立祠奉祀,称为“临水娘娘”、“顺天圣母”。其实,是妇女们在没有地位、科学不发达的时代为自己塑造的一位保护神,也是她们畏惧难产而鼓舞自己的一种方式。


为了准备正月十五的上元宵节,民间和朝廷都会在这天搭建灯棚,悬灯结彩,并做一些游艺节目的预习活动,成为“试灯”以便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至于市面上卖灯笼的小贩,早就准备了各式各样的花灯,准备贩卖,成为“灯市”。


关键词:猜灯谜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元宵节,观灯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灯节期间,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又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相传,正月十五日正是蚕神嫘祖的生日,因此这一天便成了百姓祭祀“蚕神”的日子。祭蚕神用白粥加上肉脂为供品,同时用一杆竹竿挑着灯烛插在田间,谓之“照田蚕”(据说观察灯火颜色可以判断一年的丰歉)。这项活动逐渐成为了后代元宵节观灯习俗的一种源头。


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那么,在春节期间应该要孩子掌握哪些礼仪呢?



第1则

- 做客礼仪 -

❉ 做客前,父母要先为孩子介绍主人家与自己家的关系、称谓等,让孩子建立起“安全雷达”;父母不用刻意或强迫孩子打招呼,而应先主动与主人家问候,再介绍孩子;如果不是很熟悉,叫不上称呼,告诉孩子微笑着挥挥手说句“您好”也是可以的。


❉ 主人没有说请坐,就不要坐下。如果房间里有长辈,要先等长辈落座再坐下。

❉ 作客时不要随意走动,进出别人的卧室等私人领域,除非得到主人的同意。


❉ 未经主人允许,不要乱动东西。经主人同意,使用过的东西尽量物归原处。


❉ 提醒孩子受到招待后要微笑着说“谢谢”。


❉ 父母应言传身教影响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别礼仪——要热情地向主人家中人告别。


❉ 家长应在做客前提醒孩子,别人家不是自己家,基本的尊重和礼貌是必须的;如果有不清楚的情况,要及时问询父母再行动。

第2则

- 待客礼仪 -

❉ 家长要鼓励、引导孩子和客人亲切相处,不要让孩子认为招待客人只是爸爸妈妈的任务。 


❉ 听到客人的敲门声,应热情地迎接。接受客人赠送的礼物时,要双手接过,并表示感谢。接过之后,不要当着客人的面把礼物拆开。(P.S.中西文化大不同,如果是来自欧美国家的客人,要当着客人面拆礼物才礼貌哟!)


❉ 客人坐下后,孩子可以做一些简单的招待工作,比如端茶倒水,递上点心果品。如果客人中有小朋友,孩子要学着分享自己的玩具和零食。


❉ 客人与父母交谈时,孩子最好不要随便打断,孩子应该明白,随意打断别人的交谈是不礼貌行为。如果有事,可以小声问询父母。

❉ 当客人与自己交谈时,要落落大方,礼貌地回答问题。


❉ 客人起身告辞时,应该起立,和爸爸妈妈一起送客。客人离开时,孩子待在自己的房间里闭门不出是不礼貌的行为。有个细节要注意下,一定要等到客人离开后再关门。

第3则

- 餐桌礼仪 -

❉ 无论是在自己家还是亲戚家,用餐时都要按照长者先,幼者后的顺序入座。让长辈先动筷,家长要鼓励孩子给长辈盛饭。


❉ 不要为了挑自己喜欢吃的菜而在盘子里翻来翻去。

❉ 用餐时,细嚼慢咽,尽量不发出声音,也不要含着饭讲话。


❉ 提醒孩子不要一边吃饭一边做别的事情,比如玩玩具、玩手机等,既不礼貌,也不利于消化。

❉ 用餐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一个人的教养。父母从小培养孩子的文明“吃相”,不要只重视餐桌上的营养,却忘了餐桌上的教养。

第4则

- 交谈礼仪 -

❉ 家长要鼓励孩子大方地与一众亲朋好友打招呼,但不是强迫孩子说一句“叔叔好”这么简单。家长要让孩子明白的,是人际交往间互相尊重的重要性,只有明白了这一点,孩子才能知道打招呼背后的意义,才愿意主动去打招呼。

❉ 家长要提醒孩子,在与人交谈时,声音要适中,咋咋呼呼或扭扭捏捏都是不恰当的。说话速度慢一点,不要太快,不然对方会听不清楚。


❉ 与人交谈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不要四处观望。这会让对方以为孩子三心二意,没有认真倾听。

❉ 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也许会有分歧的时候,这时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在要尊重对方。


❉ 祝福的话语,就像一阵春风,能让人心情舒畅。过年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多教孩子一些祝福的话语,比如“恭喜发财”、“新春愉快”、“岁岁平安”、“大吉大利”等。还可以考虑教孩子一些简单的手势,比如抱拳作揖,或点头微笑等。


第5则

- 电话礼仪 -

❉ 接电话的时候要说“你好”、“请问您是”、“请稍等一下”这样的礼貌用语。


❉ 接电话时声音要放轻一些,不要在电话中大声嚷嚷。

❉ 要注意打电话的时间,通话时间不可太长,也不要选择太早或太晚的时间打电话,以免影响别人的休息。


❉ 接打电话时,要学会说“再见”,然后再挂电话,不要只管自己讲完就挂电话。


❉ 亲朋好友团聚的时候,孩子可能会拿别人的手机玩游戏。这样的行为,爸爸妈妈一定要提前打好预防针,告诉孩子手机是个人物品,别人是无权翻看的。


来源:阳光一生


2018

HAPPY  NEW  YEAR

↓↓↓长按识别二维码↓↓↓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