墅说怀念大厂时代的食堂,比如说浙麻的糖醋排骨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11-21 23:06:31



说起糖醋排骨,那酸酸甜甜的味道,我亦甚喜爱。但平常在饭店吃,我一般不喜欢点它——点多了失望之故。骨头之上只有一点肉不说,粉层还厚而糙,称之为面粉排骨似乎会更恰当,所谓的外脆里嫩只存在于记忆和梦中。像我这种见肉就想大口咬的人,每回难免遭遇牙齿磕到硬骨头而生疼的尴尬。或许,在提供定制或特供的饭店里,会有令人满意的糖醋排骨,但我没有这福气。总之,我对杭州的糖醋排骨提不起兴致,乃至于相当长时期内对杭州人之喜欢吃糖醋排骨感到不可理解。直到最近,才略有领悟。

 



(20世纪90年代的浙江麻纺织厂大门)

前些时日,向原浙江麻纺厂(以下简称“浙麻”)的食堂厨师裘庆和请教该厂食堂菜的旧事,他告诉我当年最受欢迎的荤菜,就是糖醋排骨。他同时又提到,不仅现在外面饭店烧的糖醋排骨已经没有当年的味道,即使他自己烧的,味道也跟当年在厂里烧出来的不一样了。最重要的原因,他觉得在于食材——猪肉已失却当年的“本真”。另一个糖醋排骨之所以广受追捧的原因,在于时代的缘故。裘庆和,祖籍绍兴柯桥,1952年出生于杭州,1970年进入浙江麻纺厂的食堂当学徒工。他说:“糖醋排骨当时很多人都是买回去给家里人吃的。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当时家里买肉、买油啊什么的都是需要票子的。那时候,大家的家庭经济条件都不是太好,糖醋排骨还要用油炸过,尤其家里小孩多的,根本没有条件去炸,所以都是厂里买回去。”不仅糖醋排骨如此,其他肉类也存在类似情况。杭一棉里的大排、肉圆、狮子头之所以大受欢迎,亦有此因。

 


那是一个物资贫匮的时代,整个社会都是票子的天下,买布需要布票、买肉需要肉票、买油需要油票、吸烟需要烟票、喝酒需要酒票⋯⋯据有人统计,1961年需要凭票获得的物资有156种之多。票子也不是想买就能买到,那些个凭票供应物资的年代,一个人能分到多少票子皆有相应规定,而且有些票据并不是全国通用,如出差到外地,还必须持单位介绍信去粮店换一定数量的全国粮票。伪造票据,即是犯罪。因此,那时候要吃点肉,十分不易,更别说吃排骨了,何况糖醋排骨不仅需要肉票,还需要糖票、油票、醋票等。但是在国有大工厂里,要吃到肉或排骨就相对容易些。因为在工厂里用的是饭菜票,可以花钱买,只要有菜票,就买得到糖醋排骨,吃得到肉。于是,糖醋排骨成了那一代很多人抹不去的共同记忆。

我一好友,人称胖哥,现在杭州司法系统工作。他常说:如果你有兴趣,问问你身边1960年代出生的人,在他们眼里童年最好的美食是啥?我想你可以得到一个大致趋同的答案:糖醋排骨!

 


除了时代原因之外,裘庆和认为浙麻的糖醋排骨之所以广受追捧,还因为浙麻的食堂厨师力量强大,曾有过四位在烹饪行业中拥有最高级别的厨师。他说:浙麻是上世纪50年代新造的,那时社会上失业的人很多,所以我们厂里招过来的厨师,有的技术很好,他们中有些人还是民国时期杭州城内著名饭馆里的厨师,如董小毛、周纪明、任锦成、盛国庆。50年代末,杭州成立烹饪学会,周纪明还担任了《杭州名菜谱》的编委。我跟周纪明、董小毛都学过。虽然我在厂里的直系师傅并不是他们,但我们学手艺的人有一个说法,叫过堂师傅,就是说我到你这里学,学好之后,我要到他那里去过一下,然后亲师傅跟过堂师傅都认为烧得可以了,那才算合格。

 


(20世纪90年代拱宸桥金华路上的拱宸菜馆)

提到浙麻食堂里的肉的来源,裘庆和说:一般都是在福海里的凤亭里菜场的拱宸桥肉店采购的。前一天联系好各种肉各要多少,肉店的师傅记录下来。第二天早晨4点半左右,厂里的采购员就开电瓶车出去,把肉装回来。肉店会给一张相应的票据,采购员回到厂里后,仓库保管员进行复秤,看数量对不对,有没有短斤少两。如果不对,那么马上电话过去联系。但是那时候,错的很少,基本上不会出错。复秤后,仓库保管员根据每个班所开出的单子分配肉。接着,厨师和学徒们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裘庆和说:我们那个时候一周做6天,按照规定,早班6点半上班。当时我们年纪虽轻,但责任心强。总是想着今天我坐了这个工作,就要把这个手艺活儿学好。我们住在宿舍,一般5点半起床,6点之前肯定就已经到食堂了,然后就开始干活。分工也是很细很清楚,上班时间一到,做墩头的就去做墩头,炒菜的就去炒菜。每天分到做什么,上班时间一到就得开始做,就不能做别的。但如果提前上班,在正式上班时间前的那段时间里,就可以坐点别的。所以,提前到食堂,为的就是多学点东西,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我们当时的上班制度是三班倒轮班制,40多人一个班,3个班大约130人。我们厂每天不管什么时候都是有饭吃的。开饭时间,早上5点钟到6点半是早班的人吃早饭,6点半到7点半是常日班吃的早饭,8点半到9点是前一天上中班的人吃早饭,10点到11点是车间里的人开始吃中饭的时间,11点到11点半是厂里的辅助工(泥工、木工等给厂里做事的人)吃午饭的时间,11点半开始是科室干部吃饭,12点钟以后我们食堂工作人员吃饭。吃好收拾好,下午1点半,又要开饭了——将上中班的人吃中午饭,他们是2点半上班。2点半以后,食堂休息。到4点半,又要开饭了。4点半开始是正常的晚饭时间,然后晚上10点、下半夜2点半,又各有一餐为中班和夜班工人服务的正餐。这样算,早中晚三个班有九餐饭,加上常日班的三餐饭,我们厂一天一共要烧十二餐饭。

 


说起浙麻糖醋排骨的烧法,不免又要提到油。对油温的判断,是一名厨师的基本功。裘庆和认为当时的油要比现在的油好。当时的油沸点可达250300摄氏度,现在的油大概200摄氏度就是沸点了。厨师对油温的判断,以为单位。一成油温,约为30摄氏度。糖醋排骨在制作的过程中,要经过两次油锅:第一次在油温六成,即约180摄氏度时入锅;第二次在油温七成,即约210摄氏度时入锅复炸。裘庆和说:油刚倒入锅时,油面是平静的;六成温的油锅,油面会出现四周往中间挤的样子;七成温的油锅,则锅上是微微冒烟的样子。第二次下锅炸的目的就是使糖排外面发脆。两次油炸好之后,将原锅留少许油,放入葱煸出香味,倒入炸好的仔排,迅速将调好的酱油、醋、糖、芡汁等冲入锅中,翻炒仔排,待芡汁均匀地包裹住仔排时,淋上少许油出锅即可。这是大锅菜的烧法,那么杭州人家常的糖醋排骨又如何烧制呢?

 

胖哥给我发来一条长微信:“糖醋排骨的做法不算太难,但要做得地道,符合本塘人口味,是要下一点功夫的。我们家烧制糖排的方法是我爷爷传下来的。在我的记忆里,老墙门邻居长辈们烧糖排的手法八九不离十,差不多。要想赢得食客的赞誉,主材排骨的选料有讲究,提取猪身上的杂排或者仔排,以仔排为佳。洗净后,放入已经调制好的面粉中蘸一下,让面粉裹住排骨,然后将排骨放入高温油锅里炸。当排骨呈现金黄色,即刻捞起。油炸的过程,火候必须拿捏精准。若油炸过头——焦了,就算失败,做出来肯定不好吃。待油炸排骨冷却后,放入已经烧开的水中,随后放入酱油、糖、醋,烧少许时间,最后勾芡,打起放入盘子,洒上小葱用以点缀。这样,酸酸甜甜一盘杭帮家庭式糖醋排骨就算完成了。如今,无论餐馆聚会还是家庭聚餐,糖醋排骨与食客们打照面的机会日益减少,它的‘江湖地位’江河日下,一去不返。如果我们让时间穿越回到40年前,那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另外一份景象:糖醋排骨,杭州佬儿餐桌上雷打不动的主打菜肴,平时你想要吃到它,得有理由。我小时候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乒乓球运动员,为国争光!当年读书不是很重视,学校间的球类比赛倒是比较频繁,尤其是乒乓球,市级、区级甚至街道级。我除了能在节日期间吃到糖排之外,十有八九与比赛成绩有关。若名次靠前,家人高兴,爷爷就会说,给二小鬼做一个糖排吧。于是乎,第二天一早,我们家大小鬼——我哥哥从爷爷手里接过肉票,前往肉店。我家有一个亲戚——我爷爷的弟媳妇,在肉店做墩头师傅,我们叫她肉店奶奶。看到我哥哥进入店内,肉店奶奶会给我哥哥使眼色,我哥哥立刻心领神会,知趣地等在一边。一个小时的忙碌,肉店里的肉卖了差不多了,准备打烊。此刻看看周围没了顾客,肉店奶奶会从墩头底下拿出事先藏好的排骨交给我哥哥⋯⋯”

 

在浙麻食堂里,无论糖醋排骨还是其他菜。一旦烧好,就会有专门的人把菜拿出去,这个人叫“帮灶”。帮灶拿给分菜的人,菜分好之后,交给窗口打菜的人卖。糖醋排骨一份的量,大约8—10块仔排,当时的价格是0.18元。浙麻食堂窗口有一名打菜师傅,民国时在杭州皇饭儿饭店里做了几十年的跑堂。裘庆和说:“那个人从小的时候做学徒开始就一直在皇饭儿,他世面广,到我们厂里的时候,就已经快到退休年纪了。在我们厂里,他还是那么个派头,每天肩上搭一毛巾,很有责任心。可以说如果不是有这么个人,我们当时烧菜就不会那么讲究。我们当时一个星期上六天班,比如说星期一、二、三我烧,星期四、五、六你烧。我们菜烧出去之后,他就会评,哪个人烧得好,哪个人烧得不好。当时年少气盛,不服输。啊,我比他差?不行,我要学!所以就会去学,这倒是激发了大家的学习劲头。现在你要说哪个人不好,人家会说你这个人是在说三道四。但那个时候,有人说你不好,其实是件好事情,能够激励你。那时候还经常搞轻工大比武。我这个厨师级别,就是从比武比出来的。四级以前我都没有参与过定级,是在一次杭州纺织工业局举办的轻工比赛中,我拿了个厨艺比赛的三等奖,就直接参加厨师定级考核,直接升三级了。”裘庆和离开浙麻时,已是特级厨师。如今,他在一家幼儿园给小朋友们烧饭,而浙麻在杭州很多年轻人的世界里是不曾存在过的陌生符号。



(“浙麻”厂址处,如今已是住宅小区)

在过去的岁月中,糖醋排骨并非浙麻才有。说起糖醋排骨与杭州人的关系,胖哥的肚子里有讲不完的故事。他在发给我的另一条长微信里说:“我有一同事姓来,祖籍萧山,他母亲曾在杭州毛巾被单厂上班,三班倒。该厂十几年前在国有企业改制的浪潮中被淘汰出局。就来兄来讲,厂子倒闭已与他、他母亲没有太大瓜葛——母亲退休多年,自己老早走上体面的工作岗位。如今聊起被单厂的过去,别的大多深藏于记忆,唯独一道美食——糖醋排骨,记忆启封,时常惦念。他说,当年只要母亲上夜班,他和大他几岁的哥哥会趴在窗前,等着母亲回来。盼的不是母亲,而是母亲饭盒里的美餐——糖醋排骨。这道糖醋排骨出自单位食堂大厨,来兄讲,儿时在他眼里这是‘天下第一美味’!老话讲,有缘千里来相会。这个说不清、道不明的‘缘’字,让许多素不相识的人成为朋友、至交和夫妻。我有一个女同学,姓王,独养女儿,父母的掌上明珠。如今人到中年,走遍山川,吃遍美味。这不乘着G20杭州‘全民放假’的东风,前几日刚从青岛、烟台等地回来。她说,海鲜不过如此,吃多了腻嘴,还是我老公烧的糖排好吃。王同学与老公同在一个工厂上班。28年前,女的小学徒,男的小师傅;女的从事挡车工种,男的机修工。日久生情,小伙子对女孩儿渐渐有了好感。女孩儿相貌靓丽,家境优越,厂子里不乏其他的追求者。小伙子危机感日益加重,费尽思量又没有好的办法让女孩儿对他另眼相看。一日下班约谢姓师傅喝酒,讨教方法。谢师傅是厂子里有名的聪明人,五十挂零,浓眉大眼,英俊帅气,第一批海军陆战队队员,因膝盖受伤退役,厂里的小年轻称他‘老炮儿’、‘老蝎光’。小伙子将自己的烦恼与忧虑一股脑儿与谢师傅作了交代。两杯老酒下肚,谢师傅打开话匣子说,小伙子追女孩儿,有时候和‘抓舌头’(抓特务)一样的道理——硬攻不行,你得巧取。他拿筷子夹起一块糖醋排骨。问:这是啥?答:糖排。谢师傅咬了一口糖排,继续问:小王姑娘最喜欢吃啥?小伙子挠挠头,答:零食呀!谢师傅指指碗里的菜,说:我问她最喜欢吃的菜。小伙子继续迷惑,问:和菜有关系吗?答:不过据我观察,她最喜欢他父亲烧的糖吃排骨。谢师傅一口吞下最后一杯酒,起身拍拍小伙子的肩膀,说:好好琢磨琢磨!几天后,小伙子拿着饭盒走近正在食堂吃饭的姑娘。问:这几天没见你吃糖排,吃厌了?姑娘抬头看看小伙子,说:别瞎话,谁厌了!我爸爸出差了,没人烧。小伙子打开饭盒,殷勤道:我做的糖排,你尝尝!28年后,他们的儿子26岁⋯⋯”看到这里,我已经问不下去了。那么,就此打住!





来源:拱宸第20期《食堂饭 运河菜》

编辑:钱少文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