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自驾之旅】暖泉镇的故事(下)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10-20 21:44:15



【河北自驾之旅】

暖泉镇的故事(下)


暖泉镇的故事还没结束。

在这瑟瑟深夜里再次阅读,

彼时明媚的日光、

散漫悠闲的状态,

似乎立刻穿越了过来——


只有忙中无法偷闲的时候,

才会觉悟,

那些溜溜达达的闲逛时光是有多么珍贵。

所以总要说:愿有岁月可回首。


无数次的回首,

不是因为张惶失措,

不是为了逃避现实,

而是,望一望来时的足迹,

对此刻,对未来,更有信心,

走得越发从容。






相关游记:


【河北自驾之旅】暖泉镇的故事(中)打树花

【河北自驾之旅】暖泉镇的故事(上)

【河北自驾之旅】游易县清西陵 之 泰陵





时间:2016-07-10

 

暖泉镇,在宽敞明亮的农家院大平房里醒来,窗外天空蔚蓝,阳光明艳,雾霾仿佛远去的梦呀。三人不紧不慢地洗漱,也不急退房收拾东西,跟老板娘打过一声招呼,我们镇上逛逛去。


心情愉快,换了一袭玫红绣花长裙,映照艳阳。虽然将一条麻花辫儿编得乱糟糟的,也不在意。给那爷俩换了白底蓝字的“青年”系列文化衫——他们可以穿一个码了,所以两人经常换穿,换角色。今天的爸爸是文艺青年,儿子是普通青年。文艺青年可以很文艺,普通青年一点也不普通……



 

吃早点,四处踅摸黄糕。所谓黄糕,是由黄米面,即黍子去皮磨成的面粉,用水拌成粉团状,在锅里蒸制而成。昨晚表演里专门有关于“蔚州黄糕”的表演,充满了乡土乡情乡俗,深深打动了我,得尝尝。


其实,此地与山西近在咫尺,饮食习惯与山西相似,黄糕说是蔚县特产,其实山西更多,内蒙也有,都是种植黍米的地方,我们都吃过,不过吃的都算是改良的油炸版,洒上白糖,粘糯可口。就不知这里居民原汁原味的黄糕吃起来咋样。

 

找来内蒙吃的黄米糕。



 

可惜,没吃着。昨晚表演结束后,就在树花广场那条街街口的古镇饭店吃晚饭,点名要黄糕而不得,人家说,没有。就以为是沽清,此刻寻觅早餐才晓得,这里是把黄糕当成米饭一样的主食,不仅晚餐没有,连早餐也莫有。只好一碗面几个包子解决。


话说昨晚吃的那道凉拌小野菜挺好吃。我是那种在外面就是吃了鸡蛋也恨不得问清是哪只鸡下的蛋的人,于是问是什么野菜,店家给解释了,但还是没弄明白,也没看到野菜原主。


阳阳无肉不欢,看到菜单上有满族八大碗中的蒸丸子,要了一份,挺好吃,居然是豆皮卷的。豆皮吸了肉香,就更香了。






 

太阳当空照,小吃店外的街道鲜活起来。


一对老夫妻坐在台阶上在削西葫条,波纹状的葫芦条就像艺术品,若大量晾晒一定也是古镇一景;对面的杂货店,进了鲜鱼,粗壮的老板正拿棒子把鱼当当敲晕;拖拉机拉着一大车刚捆扎好的条帚突突突地经过,那样的条帚,城市里也就小五金土杂店里才有得卖吧,不知要拉去哪儿;




艳艳橘黄,杏肉一剖为半,就晾在阳光下面。这种纯天然果肉不加任何辅料和加工直接晒制的杏干,与杏脯完全不是一回事,正是古镇特产之一。


粽子也是古镇特色之一,端午节早过了,上街对面的粽子店仍旧照常开门营业了,门口搭了十几座简陋的土灶,架着大铁锅,锅盖上压着砖头,看起来正准备要蒸粽子呢。猜想古镇粽子应该是我老家那种黄米粽,而不是洁白的江米(糯米)粽,毕竟黍子才是这里主要作物。而老家的黄米粽,正是要用这种土得掉渣的方法来蒸,才最好吃啊。




没吃粽子,不过吃了碗“凉粉”,凉凉的滑滑的,有龟龄膏的神韵。古镇另一特色美食便是“粉砣”,这种凉粉跟粉砣是一种原料吧。




走着走着,经过集市,古镇的集市如此热闹,伞下各种蔬果,难道今个儿是赶集日?那种繁盛和处处生机的感觉,让这座古镇充满了人气活氛,四处房屋虽显破旧,但绝不破败。




一车椭圆的大冬瓜(除了冬瓜,想不出它们还能是什么瓜)摆放街边,瓜主人不知哪儿去了。那些瓜,绿色瓜皮上的图案,仿佛如墨染彩绘,滴了水,尽是一圈圈水纹,有的浓有的淡,倒有几分像地图。娘俩看了一乐,戴草帽的小子作势去推车,秒变瓜农小鲜肉。





 

镇上人们习惯使用这种朴实的木制独轮车,两只木头脚一放,与那只轮子就形成三点支撑,车子立在那,两手一抬,木头脚离开地面,便能推走了。




多数独轮车都很小巧,老人妇女都可推,车上载一点点农家物产,边走边卖,做着小生意。但有的小车有大用途,载重大一些,便换了铁脚支撑,上面的鱼骨架子也格外大些,比如往各家小店铺送水的独轮车,左右各挂三桶水呢。


不过我们好奇的不是车子,而是装满水的铁皮桶里,每一桶水面上都放一个木板钉成的井字架。经研究,得出结论,那是为了防止运水过程中水被颠簸出来。不过我心里也嘀咕,这水也有送去食用的吧,那这木架一定要保持卫生才行。



 

碎碎念。

那一幕幕,是时光拓印。

行走于外,心神最是放松,

但五感六识反而格外灵敏,

它们欣欣然地去接纳,

去吸收,去净化,

仿佛一切都是美好的。






施施然一路行来,尽是散漫悠闲。普通青年真的不普通,是孝顺的好孩子,即使汗流满面,仍拎着一瓶水,跟前跟后地转,并把妈妈的背包抢背到自己肩上,一直背到离开镇子。那个绿色的摄影背包,是每次出行妈妈背上的壳儿,而今终于有了接班人。

 



经过暖泉书院,院墙内一座高高的阁楼,透过墙上漏瓦看进去,池糖游廊,透着古雅。自此,是“Y”型路口,右边是昨个儿我们爬坡的那条路,左边是“上街”。







那是古镇一条老街曲巷,明清时期曾是很热闹的商业街,现在两边的店铺房屋都是有些年头的老房。


灰檐土坯,老式门窗格局,红漆斑驳的窗框门框,按钉扣着绿窗纱网,贴着对子,挂着门帘;窗台内晒太阳的九月菊,跨越时令不管不顾地绽放。半道土墙,窗下一丛丛粉红的蜀葵,蒙染着尘,仍开得喜气盈盈。




许多小店,不为旅游观光,只为居民生活必需而开,你看,兽药饮料,美发梳妆,刘家饼铺,湘佳药房,照相馆,文房四宝,土杂日用百货,婚丧家具出租,光明肉铺驴骡肉,剪纸灯笼和客栈,各自妥妥地,相安无事。仿佛合该如此搭配。





 

小街旁边分支出巷子,几处院落,大概是明清老建筑呢,你看那门楼瓦檐,都有低调素美却细致的砖雕和檐饰呢。分列墙边的蜀葵引我们走进去。




嫩生生的圆脸小男娃儿正拿着大人的手机哼哼唧唧地按着,靠近他:这么小就爱玩手机,哼,别把妈妈的手机摔坏喽——他还满脸疑惑地抬头看我呢,乐得我不行不行的,感觉自己像诱拐小孩儿的狼外婆。




巷子里是安静的,走进一间小小四合院,四下乱中有序的生活痕迹,虽不整洁却很温暖。院子中一位大娘在洗衣,絮叨聊几句,互问家常,我们从哪儿来,大娘家儿女有几个,等等。




 

小院中晾衣绳悬挂着网箩,正晾晒着豆腐干儿。哈,我知道了,鼻端萦绕的是什么气味了,那种带着温暖气息的豆腥味儿正说明,我们无意间闯进来的,是小巷深处的豆腐房啊。




果然,旁边一道小门,探首望去,泡豆子的大缸,压整夜的大石板,磨豆子的机器,还有正热汽氤氲的大铁锅里正要出锅的豆腐脑儿。


是的,古镇还有一道你怎样也忽略不掉的特色小食,那便是豆腐干。刚刚一路走来,满街都是卖白豆腐和香豆干的小摊儿小推车。暖泉有好水,好水酿好豆腐。忍不住好奇,买了几块豆腐干,边走边嚼,嘻嘻,挺咸的,应该很下饭。



 

三人一脚踏进豆腐房,那沉默的男人依旧维持着他的节奏,不急不火地在灶前忙碌,撇水,舀豆腐,灶下生着火,旁边的筛子铺好细纱布,等着出锅儿的豆腐脑儿在此沥水。小屋暗暗的,后来才发现,这位豆腐师傅,就是我们之前在街上遇到的推一边平板豆腐的那个人。




 

离开豆腐房,往下街深处继续行。两边终于多了些旅游观光店铺,于是,暖泉古镇又一颇有盛名的手工艺术——剪纸,便展现于眼前。


河北是剪纸大省,还记得小于就曾经写过她姥姥的手工剪纸。那是沧州地区的剪纸。这种民间艺术,其实从前就来源于日常吧,老一辈人可能不识字,没读过书,但心灵手巧,下剪生花,可惜,曾经遍地开花的手工艺,变得越来越稀罕,需要保护和传承了。




蔚县剪纸历史悠久,镇上也不乏一些家传剪纸坊。除了那些流水线工厂机器生产的,也有很多亲手剪刻和染色的。这里面学问可多呢,几家店铺转一转,大致了解了一下,却还是似是而非。


蔚县剪纸,其实不是剪,而是刻,工具不是剪子,而是刻刀,各种不同规格的刻刀。刻之前要先绘模,出模,然后扎上厚厚一叠红纸,然后,利用各种刻刀,一点一点地“雕刻”,挖去空白,留下剪影。很费功夫,费眼费神也费手,需要耐心和细致,但这样刻下来,每一刻都会出来好多张。




这位师傅给我们展示了他变形的大拇指,长期使力,大指指明显变得肿大。他还教我们怎么分辨手工刻与机器刻的,手工刻,会有细细的毛边,有绒绒的质感,而机器刻的,则每一刻印都平滑工整,完美无比。





我们亦恍然大悟,为什么那一幅幅镶嵌得那么漂亮的小剪纸,还有书签,甚至包装精美的厚厚一本《清明上河图》咋那么便宜了,原来是机器大师的作品。机器制造,调好程序,摆好位置,瞬间完成,每一张都完美,可是千篇一律,缺少了个性和温度。人工琢磨,可能会有瑕疵,但每张都不尽相同,所搭的时间,所费的力气,都让作品成为作品。

 



此外,他还告诉我们,剪纸的材料,就是那红纸,也各有不同,廉价的通常遇水则洇,会染色,而好的剪纸,都用那种不会轻易掉色的,讲究一点的剪纸世家,会自己染制红纸,以保证作品的质量。




而他们的剪纸也并不只有“雕刻”一途,剪纸成品也不全是单调的红纸,亦有刻完再人工上色的,就像我们天津的杨柳青年画绘制,所以,蔚县剪纸不乏五彩缤纷之作,花鸟,人物,脸谱,风景,题材相当广泛。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对剪纸的兴趣一下转移到那一扎扎正待“雕刻”的红纸上面的模子上,它们都是染着淡淡蓝紫的白纸所绘刻,更别致新鲜。见案头角落摆着数张刻过的纸模,问过师傅,果然是准备丢弃的,于是手快地挑选出数张,阳阳的属相小马,棠的属相猪,还有我的属相虎,一点点压平整,都好看极了,嘻嘻,归我了,它们似乎比柜台里所卖的剪纸更有纪念意义。


师傅好脾气地笑着,索性又从他的作品里挑了幅美猴王买下,以报答他的慷慨。其实吧,最喜欢他那幅“打树花”的作品,从剪纸本身来说,到剪纸内容,都传神地表达了暖泉镇的特色,非常有代表性。但据说是一位客人专门预定的,只此一幅,不卖。




 

剪纸坊过去,是灯笼店。古镇还有一项传统手工技艺,便是这仿古铁丝灯笼。


走进店去,墙上挂着一排排造型个性的灯笼,红的蓝的绿的,圆的方的大的小的,皆以铁丝为框架,覆以特殊面料,看起来像麻纱。一位大姐坐在那里正在扎架子,细而韧的白铁丝在她手中灵活拧围,很快一个圆灯笼座就出现了。看得我着迷。真是逛逛就有收获啊,高手在民间。




 

上街走尽,便是西古堡。原也没打算进去逛,日头又炽烈如火起来,便打算往回返了。西古堡外有两家古建筑改成的客栈,进去转了转,但觉空有门面,里面隔成憋屈的小房间,住来肯定不舒适,价钱又贵得很,还真不如我们的农家院大平房。顿时那种古镇没能住古居的小遗憾被抹平了。



 

回去的路上拐进一条街,巧遇打树花发源地北官堡,然后又进了一家米粮店,机器轰鸣,看磨米磨面,就想起我小时候老家的粮食加工坊。



 

乘兴而来,兴尽了便离开,不多说什么,一致同意这就启程奔往下一个目的地。街上超市补给了水,糕点铺里称几块蛋糕,我们午餐就在路上解决。蛋糕很好吃,好几块蛋糕一共才花8块钱,惊讶的神情被糕点铺的年轻伙计捕捉,他微微笑问:便宜吧?我们这里消费很低……

 

暖泉镇的故事讲完了,听者的感觉尚还不晓得,但笔者自己可是意犹未尽。可是人生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下一篇,该草原天路了。






点击“阅读原文”,

可进入紫旭棠的新浪博客。

更多河北游记,请点击公众号下菜单。




微信页面,长按可识别;

其它页面,请扫描,

或搜索“zixutang520”

爱的最高境界,就是经得起平淡的流年。

与您分享,紫旭棠一家的喜怒哀乐。

旅行、生活、成长。

岁月深深,流年有爱。

谢谢关注。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