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江这些东西正在消失!以后有钱也见不到,你还记得几个?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5-20 18:15:39


曾经

它们活跃在廉江的大街小巷

廉江充满人间气息

而现在

它们的身影渐渐消失


现在你是否会开始怀念

曾经大街上习以为常的画面

那记忆中的地方、记忆中的味道

如今在哪了?

多久没看到、多久没吃到了?

会不会就再也见不到了?


消失的味道


煎堆

“年晚煎堆,人有我有”,祭祀祖先、馈赠亲友,必不可少。但这些年来,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饮食,油炸的煎堆已越来越少人制作。同属油炸系列的蛋散、糖环、笑口枣也是如此。


簸箕炊

读小学的时候,学校门口有一个卖簸箕炊的阿姨,洁白的簸箕炊被切成小块,蘸上秘制的酱料,或者加上几粒葱花在油里翻炒几下,再倒上一点蒜蓉酱,香喷喷,好吃又管饱!然而现在,簸箕炊很少见到了,炒的更少见~想吃则要跑好远去寻觅...


叮叮糖

叮叮糖,卖糖人挑着竹篓走街串巷,用铁锤叮叮当敲打糖刀,白白糯糯一大块。几分钱、甚至旧鞋子、牙膏皮,就能换得卖糖人用铁片敲下来的不同大小的白糖块。如今,糖果店遍地都是,却再也没有哪颗糖能牵动儿时的怀念。


手工凉草粉

童年里夏天的味道,路边的小摊上摆着一个铁桶,里面装着一整个凉草饼,要2毛还是5毛,老板就切出来装在一个铁杯子里,用小刀搅脆,倒上糖水和薄荷水,咕噜咕噜一口喝下去,消暑解渴,完美。不过现在手工凉草粉不多了,市面上都是加工好的粉加开水煮,没有小时候的味道了。


糯米鸡

以前学校门口,有好几档卖糯米鸡的,外面炸得金黄金黄,里面塞着糯米,一口咬下去,香脆又软儒。后来,不知道为什么糯米鸡变成了荷叶饭,而不是记忆中的糯米鸡。据说糯米鸡制作稍麻烦,成本较低,市区里已经很难看见现炸现卖的糯米鸡了...


爆花

土话里,这种零食叫做爆花,现在的小朋友们已经不爱吃这些了,很难再看到哪个地方在爆花,所以不知道还能存在多久...


棉花糖

曾经路边的棉花糖,在小孩子看来就如同魔术一般。一根签子转啊转的,再加上一点颜色,云朵啊花啊各种形状就这样出现,现在也少见了。


吹糖人

与其说它是小吃,不如说是一门艺术,记得小时候校门口或者市集上有吹糖人的老爷爷,总会有一群小孩子围着他,现在这样的情景很难见到了。


消失的行当


剃头匠

不同于现在让人吐槽不断的花哨发廊,曾经的剃头匠对比起来是那么朴实。借助推子、刮刀、剪子、梳子等简单工具,老师傅十指运动,左右配合,工具轮番上阵,上下兼顾协作,不一会就面目一新,耳鼻舒畅,精湛的手艺向人们诉说着,其实并不都是万事开“头”难。


弹棉花

总觉得说起弹棉花是件很暴露年龄的事情,但它着实存在于不少人的回忆中。小时候奶奶每年都要做棉被,于是都会去找弹棉花的工匠,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一堆棉花被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被褥。


挽脸师

那些年,街上没有美容院,大妈大婶们总会找挽脸师,靠一条细棉线同白粉,几下就将脸上的汗毛拔干净,让皮肤变得光滑细致。现在美容院到处都是,街边巷口已经很难再见到挽脸师的踪影。


修鞋补雨伞

嘴里噙一两枚小鞋钉,身边的收音机咿咿呀呀地响,时不时还跟身边的人开个小玩笑,曾经方便就能修补的东西,如今可能只有老里巷还有。于是当伞鞋坏掉,只能干脆扔掉。


卖布匹做衣服

很久很久以前,新衣服是可以买布匹来做的。时代的快速发展下,布匹店早就淡出市场,失去竞争力。而现在,你有多久没有看见布匹店了?


打铁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亲戚”,说明打铁曾经也是很主流的一个行业。记得奶奶家隔壁街有个伯伯就是打铁的,以前菜刀、剪刀都是找他打的,刀具坏了也是找他修补,但是大概十年前他就已经不干这行了。


修理钟表

钟表作为上世纪“三大件”之一,所以钟表维修业曾一时繁荣。小时候我们总能在路旁看见这样的一个小柜台,修表师傅们正在埋头苦干~七十年代可谓是最好的时期,那时人们拥有手表这样的“奢侈品”后经常去保养维修,到了八九十年代,电子钟表盛行,这种修表档的生意开始走下坡路,渐渐少见...


修钢笔

曾几何时,拥有一支钢笔是一种时尚和身份的象征,使用和修理往往相伴而生,在商品尚不能达到如今的丰富之时,修钢笔对于使用者来说就是“装备保障”。


蒲编手艺

一把把散发着清香而又有弹性的蒲草,在匠人的手中来回穿梭……就在这样简单又有节奏的动作之后,一个个小巧玲珑、精美绝伦而又实用的蒲包、蒲草篮子展现在面前。


消失的叫卖声


补镬头(锅)

以前的补锅匠走街串户吆喝“补——镬——嘞——”,师傅可以补铁锅、补搪瓷器皿、补铝锅水壶……反正样样都精通。每次有人质疑问“你行不行啊?!”他就会说修不好我就不收你钱,就是那么有自信有木有!


磨刀、磨铰剪

以前一把刀用到生锈就磨,磨刀石当时家家户户都应该有一两个,不过为了方便大家都会花一点钱去磨,毕竟专业磨刀的会好快而且磨得好锋利。现在,换换换...


收废铜烂铁、鸡毛鸭毛

“收鸡毛鸭毛,烂铜烂铁”,记得很小的时候,每天下午都会有人一边走街串巷一边在吆喝,小朋友听到就会特别兴奋,开始在家里翻找可以拿去卖的废品,然后用换来的几毛钱买糖吃!


挑着货物在街上走卖

现在逢年过节在农村偶尔还能还见挑着东西走卖的人,但是这样的行业估计也消失得差不多了。


收瓶加气

炎热的午后,睡梦中总能听到街上“收瓶加气”的叫声,那叫声从远到近,从近到远~小时候还有小伙伴学着在喊,哈哈~现在家里都是用管道煤气,即使是瓶装煤气需要更换,煤气工们也人手一部手机,一个电话马上到,哪里还用他们满大街的叫卖~


消失的回忆


蓑衣斗笠

还记得中央电视台《美丽中国乡村行- 谁不说俺家乡美》吗?视频中的大叔一身蓑衣斗笠表演鱼鹰捕鱼。若不是这一身衣帽,恐怕大家就再也想不起斗笠蓑衣了!它们才是几百年来,陪伴着农民风里雨里一路走过来的伙伴啊!


杆秤

曾经抓中药用的小杆秤,称一些重一点的东西就用的大杆秤。现在的电子秤很方便,但还是会怀念以前的杆秤。


CD店

中学时流行CD机,周末经常会去CD店买周杰伦、蔡依林、孙燕姿的唱片,可以在大排大排的CD架前消磨大半天时间,现在更多的是网上听歌,看演唱会。不管我们舍不舍得,竞争总会淘汰掉一些东西。


公用电话亭

以前,打电话都是用公用电话的;以前,反对高中生用手机。而现在,小学生仿佛都人手一个手机,公用电话自然就没有什么用了...


大杠单车


算盘


压水井


水瓢、水缸


针线篮


袜撑子


鞋样子


煤油灯


折尺


篦子


收音机


曾经

那些最市井最惹人爱的地方

那些街里街坊热热闹闹的地方

明天或许成为历史

那些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它们

还在你的记忆里吗?


出来玩,迟早要点赞↓↓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湛江新闻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错版请联系我们删除!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