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在城市功成名就了,也不能让乡下的父母跟着“沾光”?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9-15 20:31:22

文:愚伯的自留地


今天引出这样一个话题,绝不是哗众取宠。


在农村,有这样一群老年人:他们的子女远离家乡,在异地打拼;出于种种原因,他们也跟着孩子来到陌生的城市,成为老“漂泊”一族。在左邻右舍的眼中,

他们是幸福的,可跟踪子女在外地安享晚年,但事实上呢?




三年前,我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亲,从老家的农村接到我工作的城市,他也是做了很大的决心,临离家之前,把家里所有的家畜家禽都做了处理。


但历经短短的三个月后,父亲又决绝地匆匆折回。


父亲走后的第二天,住在隔壁的大伯告诉我,每次他外出,总能看见我父亲孑然的身影,父亲一个人坐在小区中心的长条凳上,茫然地看着周围的一切。


在城市的这段日子,父亲总是一个人到附近的超市去买东西,一个人按时接送自己的孙子,一个人到保安室那里去领取我们的快递,每次晚上见面,他都坐在我们身边,总是很想跟我说说话,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父亲忙碌惯了,在乡下,他每天都会到田间地头转转,见到乡邻,就拉会呱,有时,自己也干点小副业赚点零花钱,时间很容易打发。可城市的生活一下子让他变得无所适从,如今,他每天绝大部分时间,都要自己面对着空房子里的电视机。



在老家,我认为父亲是孤独的,因为常年看不到子女,但在这里,他依然还是孤独的,只是孤独的方式有了另外一种形式的转化。


我建议父亲在送孙子上学后,可以到周围的景区玩玩,他说,那么多的红绿灯路口,每次过去都是战战兢兢,另外,自己也不会说普通话,在外几乎像个“哑巴”。

两个月下来,父亲的体重减轻了十公斤。脸色也很不好看。我终于明白,父亲恪守了近七十年的农村生活,想让他融入城市生活的节奏,已经毫无可能。


最终,父亲终于忍不住出口:“我打算回老家了,在这里我实在受不了,。”


我和妻没有再拦阻,当天下午三点,就把他送到了开往老家乡村的大巴。


也许有人会抱怨,那你和妻子为什么不多陪伴自己的父亲呢?事实是:我和妻每天工作的时间都安排的很满,早上起床早餐后快速离家,有时晚上加班很迟才回来。到家后,已是一身疲惫,哪还有精力和时间听父亲聊老家的故事,乡邻的趣闻。


所以,我们当中很多人,把父母从老家接到我们身边,想让他们沾沾光,让他们“安享晚年,坐享其成”,原以为这样,就给了他们一个足够幸福的晚年。


可实际上,他们在丰衣足食的城里,并没有象我们活出我们所想象的那个样子,更多的时候,他们如坐针毡地数着日子生活。


在这里,他们一口的老家话,别人也听不太懂,既没有相熟的老乡,也没有来自同一个地方的同龄人,更无法在小区里和那些城市的老人一起跳广场舞。


在这里,旁边的邻居,大多住着步履匆忙的年轻人和一只同样寂寞的宠物狗。


在这里,他们无法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自由的出去逛街,偌大的城市,乌泱泱的身影,哪怕是最熟悉的孩子,也没有时间带他们去逛逛。


我们年轻人,在未知的环境面前,很容易改变,而父母那一代,几乎不能。


我忽然想起一个同学妻子的一句话:孝顺,就是把父母亲“放”回家。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活出自己原本属于自己的状态和样子。



无独有偶。


是的,我的母亲刚来我们这里的时候,面临着上述一模一样的一切,真的,雷同着一切的一切。


这是一个同乡,向我所表达当初她自己接母亲到城市居住的情景。她说,如果当初不把母亲带到城里,她也许还健康的活着。



这位同乡的母亲是个勤劳能干的农村人,下面的文字,是她个人的阐述:


只是我把记忆的闸门打开,就会看到了许许多多关于母亲的往事。泪眼中,回到了从前的日子,吃的、住的、穿的、用的,母亲的辛劳历历在目,母亲的叮咛声声在耳!


想起母亲做的饭菜,那是百吃不厌的味道!


母亲做饭的手艺很好,因此在穷苦的日子里也吃得很开心。母亲烙的两面带油的油饼(她自己却舍不得吃);烙的韭菜合子、苋菜合子;用南瓜烧的手擀面叶汤;用各种青菜、海带做成的面筋汤;用青辣椒和酱拌在一起的“青椒酱”;用冬瓜和黄豆腌制的咸菜;用地锅闷米饭时舀出的米汁和留在锅底香脆的米锅巴,用豆芽和豆皮作馅的菜馍馍,用萝卜馅炸的丸子,用地锅烧菜时贴的满锅口感松软的锅饼;把发面多次揉搓,蒸出的特别香、特别劲道的馒头……

上初中和高中时住校,每次回家,母亲都为我炒我爱吃的鸡蛋酱咸菜,返校时再带上一瓶和室友们共享。母亲做的饭菜,是总也吃不够的!想起母亲养蚕时的情形。九十年代初期,全村种桑养蚕,一年养三季,春蚕、夏蚕和秋蚕,卖蚕茧成了村里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别人家一般养一到两张蚕,而我家却养了四到五张蚕,母亲的辛劳是别家的几倍。在蚕临结茧前,每天要摘好多的桑叶,还要经过好几道工序,好几天几乎通宵不眠。母亲那几年特别辛苦,就是靠养蚕的收入供我们求学读书。绿油油的桑田风景如画,让人流连忘返,只有养蚕人才能体会美景背后的艰辛。


母亲养育了我们姊妹几个,含辛茹苦,后来,我们先后考上了大学,在不同的城市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算是业有所成,后来,就提议让母亲离开了她耕作几十年的土地,到我们这里来“享福”。


过去那么多年的辛劳中,母亲的身体一直很健康,没想到,离开土地的母亲,八年前,却因脑血栓突发住院治疗,出院后半身瘫痪,在2011年的春节病情又犯,没有留下一句话就离开了我们。


每次回老家,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闪现着母亲的身影,小院内外,每一处都有着母亲的气息。耳边依然萦绕着母亲那亲切爽朗的笑声!


有时,我也在想,如果母亲还在家里继续种地,现在她又会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呢?但,现实生活中,没有如果……


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文字,我深信,这位同乡爱她母亲的心是何等的情真意切。




我们买房成家,把农村的父母接到自己生活的地方尽孝,动机上而言,没有任何过错,父母辛劳了一辈子,在晚年的时候,能够得到儿女的孝敬和爱,是理所应当。


但爱他们,却有时造成了他们的悲哀。我们在大城市站稳了脚跟,父母却被迫开始了“漂泊”,他们舍弃先前的生活圈子,在陌生的城市里,象只迷路的雀鸟一样,游离在家的温暖之外。


如果你是个孝顺的孩子,想接父母和你一起在城市生活,你可以试着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把父母接到城市,千万不要让他们坐享其成,闲着,也能闲出一身病来。农村的父母几乎都有个很好的传统:那就是热爱劳动。你可以找个老年人能做的事情,让老人去做事,倒不是让老人干活,是想让老人充实起来,在充实的过程中不断融入城里人的生活,这样即便到了不能劳动的年龄,也就能慢慢接受或适应了城里老人的生活方式。


二、在父母没老之前,就要在同小区的论坛里,寻找和自己爹娘境况类似的父母,离自己老家越近的越好,那样会有共同的语言,使父母在异乡,不再忍受孤独。



三、无论再忙,也要设法抽出时间来陪伴父母聊天,休息的时候,就带父母多去走走,或者找到地方,让父母和同龄人一起下棋、打牌或者去教堂聚会等方式,来化解他们对陌生环境的不习惯。


四、如果有可能,回老家发展,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只要有能力,在哪里都能找到自己发展的平台,这样,既可以一辈子和父母在一起,也能赚钱,支活家人的所需。


五、就是听听同样在外地工作的你的好建议。说不定,您的想法,对其他人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帮助。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