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 河西长城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08-01 01:21:02

   公路北侧是铁黑的焉支山。南侧地势很开阔,公路南侧的沙漠荒中,矗立着一座高大的黄土墩台,那么沧桑与孤寂。墩台背后是一条绿色地带。祁连山还在很远处,灰蒙蒙的天空下,看不到起伏的山峦。继续前行,就看到了断断续续的土夯长城。历经千百年风吹雨打,有的地段已经坍塌,有的地段已经成了低矮的土墙。以这样的高度根本不能抵御军队冲锋,很容易翻墙而过。这一带的长城都是土夯结构,或者说是一道长长的夹板墙。所谓夹板墙就是在两块竖立的平板内灌入泥土,上面夯实,风干后就成了墙。一般说来,长城都建在险要山峰等险要之地,有利防御,特别是防御骑兵攻击。而这段长城却构筑在两道山峦之间的开阔地带,令人费解。


焉支山下的长城,从南看


过了几个残存墩台,都因无路相通而驶过。最后,我们在路边停车,下了公路,穿过沙漠中坎坷的小路,来到了一处长城缺口。坍塌下来的土堆积在残存的土墙下,上面稀疏地生长着几丛野草。伸手触摸这古老墙体,切身感到土夯城墙的坚实。眼前破残的土墙像一条衰老的龙,无力地卧在沙漠中。弯腰拾起一块坍塌的墙土,内心充满了无限惆怅。烽烟滚滚,呐喊如潮,一代代勇士都随着风雨远去了。站在这残垣废墟之上,仿佛依然还能听到征战的呐喊声,还能在时空隧道中看到戍守将士在凛冽的寒风中守望。此正是:


河西古道看残垣,手捧黄土望南天。

大漠风烟传万里,西征将士犹未还。

试问匈奴何所去,空留焉支走廊边。

骠骑将军归故里,一样悲欢过居延。


中华大地多征战,长城内外起烽烟。

西域商帮来东土,军旅高僧过祁连。

谁说古道犹未断,远望西域更无言。

自古人民多灾难,还需阶级理论篇。


据查,这一带长城分两类。一类为汉长城,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距今已2000多年,东西走向,由壕沟、自然河、烽燧构成,全线以壕沟代替墙垣,虽年代久远,仍清晰可见。另一类为明长城,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由黄土夯筑的墙、墩、列障构成,走向、长度都与汉长城相同。汉长城在北侧,明长城在其里,两者相距在1080之间,平行延伸,像这样不同历史年代修筑,而同时并行且至今留存较为完整的长城段尚属罕见。至于我们眼前这段夯土长城则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其主要防御对象是北方大漠中的蒙古人。

长城是农业社会防御游牧民族侵袭的屏障,自秦以来历代都有兴建。长城位置的变迁也恰好反映了历代农耕社会的进退。翻开《中国历史地图集》,可以看到,秦长城东起辽东,西至临洮。临洮位于兰州南的洮河东岸,因洮河向北注入黄河而得名。也就是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其疆域还不包括黄河以西的地域,直到汉武帝才把河西掠为华夏之地。

秦长城还远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以北,唐代的西方边界是玉门关和阳关,明代的西方国界则退守在嘉峪关,把在敦煌一带的汉民移居关内,闭关自守了。可见,明代的边境政策是倒退了,,对外无能为力的王朝,也才有了以后清军入关的民族悲剧。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