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宣鱼圆:传百年绝技独领风骚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6-22 00:43:39

      陈  德  仁      

 (本科)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特约调研员,《桂中日报》首席特约记者。历任武宣县计生局副局长、、旅游局局长、武宣县委办主任科员、县宣传部新闻中心主任。先后发表各种新闻和图片6700多篇(张)共300多万字,作品获省级奖励30多篇;为各部门、乡镇上新闻报道培训课近400期。连续多年被《广西日报》、《来宾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评为优秀通讯员。代表作有:《武宣庄园文化”》、《武宣三里镇文史名典》系列、《纵横史海的六代九将军》、《黄金水道冲击波》、《武宣:广西‘金腰带’的仙城”》、《“失踪案”中的爱》等本土历史文化、新闻纪实文学和小说。



1月26日至29日,中央电视台CCTV-7《乡土》栏目摄制组到广西大瑶山南麓的武宣县拍摄手工鱼圆制作技艺等乡土民俗文化。一个小小的鱼圆,凭什么引来国家级媒体的采访和传播,受到亿万观众的关注?


背靠广西大瑶山南麓的三江村远眺


离 奇 来 源


说起鱼圆,是武宣人逢年过节和招待宾客必不可少的独特美味。特别是大型喜宴、生日宴上更是少不了它的身影。它以圆韧、金黄、鲜美而闻名全广西。那么,它源于何时?出于何地?


晶莹剔透、享誉广西的武宣鱼圆


3月1日,笔者到了武宣鱼圆的主产地三里镇三江村采访。据今年75岁的鱼圆制作世家苏善雄介绍,三江村在整个三里弄吃的是最出名的:做扣肉皮脆肉香,做鱼圆心空耐煮,微甜韧足。

75岁老人苏善雄拿族谱介绍鱼圆发展历史


采访三里镇三江村75岁老人苏善雄


72岁的双龙小学退休教师林俊介绍鱼圆历史


91岁的老党员林日贵(左二)回忆鱼圆由来


三江村曾经有一个武宣鲜为人知的、建墟时间最早的市场叫人和墟,过去又叫老墟,名称取地利人和的意思。人和墟始建于清初,是东乡、三里等交界地农副产品集散地和南出勒马下黔江的必经之地。沿三里河平铺有20多间店铺,百货、食品、食用等设施齐全。其中一间“三江鱼圆店”特别有风味,独家经营的鱼圆和“鱼圆汤”令商客闻香而来,趋之若鹜。后大半个圩场被洪水冲毁等客观原因再无修复,现在仅剩残垣断壁。而三江村生产的鱼圆等吃货当时就以人和墟为中心远销到桂平、梧州、柳州、桂林等地。


人和墟在三江村的中心位置


鱼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相传三江村民把在三里河和黔江捕得的鲮鱼、鲢鱼或者鲤鱼等个大体丰的淡水鱼肉剁碎加入秘制调料制成“鱼圆王”,就是今天武宣鱼圆的雏形。


黔江养育着大批的清水鱼


水源清澈无染的三江河孕育着大量的鱼圆原料清水鱼


武宣大河小沟都生长着鱼圆的食材


鱼圆的来历传说跟太平天国西王萧朝贵有交集。

在人和墟一带居住的91岁的老党员林日贵回忆道:“听老人说,清朝咸丰元年(1851年)武宣籍的太平天国首领萧朝贵在东乡莫村活动期间,部下经常到人和墟采买清水鱼和蔬菜。有一次他吃鱼时被鱼刺卡住了喉,慌忙中找到当地土医师才为他挑出了鱼刺。但是,一直有几天喉咙不爽,影响了打仗的情绪。从那以后他吃鱼时,必交代厨师放鱼血、斩鱼头、剥鱼皮、剔鱼骨、剁细制成鱼圆。一方面吃起来香鲜可口,第二方面也不用担心被鱼刺卡住咽喉了。吃了用鱼肉做的鱼圆后,萧朝贵在高兴之余根据太平军的奋斗目标见景生情,给鱼圆取了个怪异的名称:‘太平金圆’,寓意为‘太平天国、无处不均匀’。”


《梁氏族谱》记载的太平天国在东乡三里一带活动的史实


他带队北上后,将鱼剔骨锤成蓉做成鱼圆成了三江村一带的家宴风气,制作手艺也被广泛地流传到临近的几个村。在三江村,家家会做,人人爱吃,最后成了三里一带村屯家宴和招待客人的既方便快捷,又不失体面的必备之菜。”

现在,逢年过节武宣人会买回一条大鱼,去皮除刺,剁细鱼肉,撒上零粉,油炸成鱼圆“没有鱼圆不成席”。从这句俗语中便可知武宣人对鱼圆的偏爱了。

 

连载未完,请关注武宣鱼圆第二集:独门绝技。

 

感谢作者陈德仁授权视觉武宣发布本文(图)


编辑:非鱼

看完上面的内容还不过瘾?

点击下面蓝色标题阅读更多大藤峡相关的文章

推荐文章

  • 七星:300外嫁女同日回村大回放

  • 【甜心果蔗】三里特产破重围的喜和忧

  • 【甜心果蔗】远销全国惊回首!

  • 无人机大藤峡失联16天系列一:傍晚失联惊魂魄

  • 无人机大藤峡失联16天系列二:筹备搜寻聚好汉

  • 无人机大藤峡失联16天系列三:跋涉惊险寻无果

  • 无人机大藤峡失联16天系列四:未解之谜疑点多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