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吃货叫你写作文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3-17 04:25:18

【小猫导语】作家须一瓜说:你永远不知道,一个饥饿小孩内心会燃烧着多大的生命激情。他小小的心里,海葵式的,触须万千、日夜飘张,侦探着天地间每一丝一缕的食品芳踪。要让美食文字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最好是将自己想象成饥饿的孩子,调动所有的感官,运用观察、判断、智趣,激起对食物的热爱和想象,激起对生活的热情和感念,才能创作出活色生香、口齿流芳、念念不忘的美味来。拥有对美食的灵敏感官,善于细心体味品尝过程,能从美食中吃出情怀。孩子们,吃起来,写起来,让我们成为资深吃货吧。



        我的学生芷晴是个热爱生活的孩子,在她的作文里,字里行间都藏着生活中的小确幸。比如下面这段文字:

 午饭时间到了,我不想去大酒楼,也不想去吃自助餐。我喜欢走街串巷,寻找至爱的糖炒板栗。除此之外,海草味的寿司,加倍放入香菇的糯米鸡,两小口牛肉粉和两小口酸辣粉,麦当劳经典的奥利奥口味的麦旋风都可以做陪衬。

 天黑回到家,妈妈已经将晚饭煮好。有我爱吃的芹菜炒鱿鱼,凉拌折耳根,清炒玉米,萝卜焖牛腩,木耳炒大白菜,还有我爱喝的香菜豆腐鲫鱼汤。

 看得出来,芷晴是一个吃货,好多小练笔都写到了美食。但当她在课堂上念这段文字时,有同学吐槽:“这不是列菜单吗?”的确,我们听到了一连串好吃的食物名称,但还不能产生深刻的印象,还不足以令我们“食欲大动”。那么,怎么在文字中方加料,才能使美食色、香、味俱全,令人垂涎呢?

这就要跟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学习了。它的解说词,就是关于美食写作的绝佳范例。以第二季第一集《脚步》为例,让我们学习如何成为一个资深吃货吧。

1调动感官

 好的美食文字,第一步就是要让读者产生吃的欲望。不止是简单地罗列菜单,堆砌形容词,还要对美食的形色、材质、口感进行描摹,将视觉的触动、嗅觉的诱发和味蕾的参与结合在一起,加上丰富的想象,汇成一餐美味。

 例如,潮州春卷:绿豆畔,葱头白,虾干鱼露,油炸后表皮焦酥,内瓤软糯。绿、白是其色,虾干鱼露是其料,焦酥、软糯是其口感,咬一口仿佛能听到酥脆声,感受到舌尖在口腔回旋的细腻动作。

 例如,川味豆花上的配料:现在是佐料时间,提神的香菜、清凉的薄荷、酥脆的油炸花生,还有酸辣清冽的泡菜,所有的一切足以令人忘记远行的疲惫。丰富的佐料已令人胃口大开,更不用说渗进麻辣鲜香的嫩豆花儿了,恨不得立即咬一口,麻得彻底、辣得冒汗才过瘾。

 例如,泉州萝卜饭:猪肉八分肥两分瘦,带皮最好,切寸断,与香菇、海蛎、虾干同煮。肉的丰腴,萝卜的清甜,米粒的饱满,这就是最让泉州人欲罢不能的萝卜饭。肥瘦合宜,荤素搭配,一锅简朴而丰饶的主食呈现眼前,油然而生举箸之念。色、香、味俱全还不够,如果再添上声音,那就更令人心动欲食了。

 汪曾祺在《食豆饮水斋闲笔》里写道:凉粉以川北凉粉为最好,是豌豆粉,颜色是黄的。川北凉粉放很多油辣椒,吃时嘴里要嘘嘘出气。这里的“嘘嘘出气”,既是动作,也是声音的配合。

 曹玲描写安徽女子炸臭豆腐的场景:徽嫂夹起薄薄的豆腐片,放入平底锅,‘嗞’的一声,好像是青衣一声‘呀’,好戏开场了。这“嗞”的一声,仿佛伴着油气升腾和烟雾弥漫,瞬间在耳畔响起,使鼻腔、舌尖也起了连串反应。

 2表现过程

 在《脚步》的解说词中,好几处都运用了数字。例如,讲述浙江渔民杨世橹夫妻在东海捕鱼的故事:白蟹油炸,水烧开放入挂面,一顿简单的晚餐后,将是6小时的繁重工作。这是休渔后的第一网,至关重要。起锚,收网,渔网已经在水下蛰伏 20 个小时,拉出水面,景象令人失望,终于发现了一条鲳鱼,却挣脱了渔网。6 小时过后,鱼颗粒无收,幸亏有其它海货。大海又一次展现了它的慷慨。50 公斤海货,是他们一昼夜颠簸的回报。10个小时内,这些海蟹将出现在大城市的餐厅。

 不厌其烦地运用时间数据,描述渔民们工作的繁重和艰辛。

 还有,杨世橹在海滩上捉捕跳跳鱼的过程,非常细腻:不要妄想抓住它们,除非舍得用五年时间练就一门绝技。使用5 米长的钓竿,6米长的鱼线,捕捉10米开外仅5厘米长的猎物,其难度和精准度的要求,不亚于20米外投篮。从发力到捕获,仅需八分之一秒,高速摄影机可以帮助我们看清整个过程。

 灵活运用一连串表示长度的数字,将捕鱼能手的熟练、精准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在平常的在写作中,没有这么多专业知识,但是可以运用数字将过程写得详尽些,将动作表现得细腻些,为美食文字增色。

 例如——表现细嚼慢咽的:7成熟的牛排被他切分成了12个小块,他叉起只有1平方厘米的一小块肉,足足嚼了347秒,面部的44块肌肉都被调动起来。

 表现烹调时长的:四个半小时之后,肚子里填了28种佐料的神仙鸭终于出锅了,还没揭开盖子,香气已飘到5公里之外。

 表现吃货心情的:八双筷子齐齐地伸向桌子上那道肥而不腻的红烧肉,不到60秒钟,盘子被扫荡一空。

 3写出情怀

 “才下舌尖,又上心尖。”《舌尖》系列让人真正留恋的是美食背后的情怀。这里的情怀,可以分为几层。

 第一层,是对家乡味道的想念。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二十多年,风雨劳顿,之所以不觉得孤单,除了坚忍的丈夫,勤劳的妻子,相濡以沫的还有一路陪伴的家乡味道。

 第二层,是亲情爱情的写照。贵州省东南部最偏僻的村庄,苗族女孩李建英等待着一个幸福的时刻,这是半年来父母第一次回家。临近农历十五,大潮将至,妻子身体较弱,开始晕船。但凡出海,除了打鱼,烧火做饭等杂务都由丈夫包办,这是两人20多年的默契。

 第三层,是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一勺鱼酱足以让最平常的食材陡然变得酸楚动人。这是一年中最美味的团聚,也注定是一顿百感交集的晚餐。中国农村,6100 万孩子的成长没有父母陪伴,这个数字相当于英国人口的总和,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李建英和哥哥给父母准备了一小坛鱼酱,清晨五点,分别的时刻到了。一坛家乡味将被带往1000公里外的广东中山,也许有一天,它会以新的形势在他乡重现。

 第四层,还可以写出美食与文化、民族、迁徙、变革的紧密关系。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在平常的美食写作中,不一定要写出如此丰富的情感层次,但至少可以让美食多一些情味,多一些念想。例如,从小贩叫卖“麦芽糖”的声音中,想起了儿时的光阴;从奶奶包的韭菜馅儿饺子里,感受到浓浓亲情;慢慢品味妈妈炖的老火靓汤,品出了岁月的绵长,爱的无穷滋味。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