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祖拜神很常见,但你知道吗,河南有些地方流行拜石磙拜乌鸦 | 豫记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7-16 04:06:27

再过一周,一年一度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就要开幕了,海内外炎黄子孙共聚新郑祭拜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已经成为河南最为隆重的文化盛典。无论是每年三月三的拜祖大典,还是除夕上坟迎请祖先回家过年,祖先崇拜已经根植在中原人的血液之中。可是你知道吗,除了拜祖宗拜神仙,河南各地还有拜石磙、拜狐狸甚至拜乌鸦的习俗,甚至衍生出了很多禁忌和讲究。

(轩辕黄帝)


 

会飞的南极 | 文

豫记微信号:hnyuji



“小神小仙”遍布河南

一地多神很常见

 

鹤壁的王家辿村位于巍峨的太行山一侧,被称为南太行遗珠,至今保留了明朝时期的建筑样式和布局。在山麓往上望去,山顶经常有雾,亦真亦幻,这里古道条条,自山麓脚下往上,半山腰即有一座狐仙庙和关帝庙。

 

即使成年男人也不敢独自贸然进山,问起害怕的原因时,人们也说不清楚,只能声音低了八度,头一转,说,那还真不敢去。

 

(鹤壁某地的狐仙庙)


遇见了狐狸,也要恭敬。人们还说,林区里猎人打猎,如果对狐狸放了三枪还没打中,猎人就得放走这只狐狸,因为这只狐狸并非“凡狐”,再打就会出事。

 

太行山一侧的这座狐仙庙虽然不大,却相当知名。狐仙受人香火,每当村子里有红白事,都要上山祭拜,请平安无事。这狐仙姻缘也灵,十里八乡的少男少女也都会来此地求狐仙一段姻缘。尤其是古庙会的时候,周围的善男信女,都赶来祭拜,气氛热闹非凡。

 

狐仙是中国普遍的民间信仰。狐狸有了道行,拥有了沟通神灵的“超能力”,便成了狐仙。《说文解字》里即说狐为“妖兽也”, 既然狐狸如此妖媚,但是为什么人们要敬拜狐狸呢?

 

(狐狸多是妩媚狡猾的象征)


那就离不开文人的笔墨了,明清笔记体小说《阅微草堂笔记》成为了狐仙故事的集锦。

 

例如其中一个狐狸教子的故事说,一个老先生在古墓旁走过,听见了鞭子和训斥的声音,那声音说,你不读书识字,就不能明白道理, 将来说不定会干出什么事来,等到触犯了天律,到那时为时已晚。老先生纳闷这声音从哪传来的,后来一听发现来自于一个狐狸洞。

 

这些故事一改往日对狐魅的看法,使得狐狸成为了明理智慧的化身,既而就成为受人香火的狐仙了。

 

不仅活物被人附会成了信仰,在河南,硬邦邦的石头也成了带有“灵气”的物件。


如果孩子体弱多病,奶奶多半会抱上孙子去田间地头找一块石磙,把孩子母亲的衣服披在石磙上,然后让孩子跪下磕几个头,算是认了石磙做了干娘。取石头坚硬敦实的含义,期望借此保佑孩子日后身体强壮,少生疾病。

 

(石磙有敦实坚硬的含义)


那么民间信仰总是好的吗?这还真不是,凶灵坏鬼也不在少数。

 

例如历史时期河南林县,经常干旱少雨,除了求雨之外,当地人还认为是鳖精把水都吸光,于是便有水煮鳖精的仪式-人们把大锅支在广场,把水烧沸,村民们把用面做的“鳖”投进沸水里,煮熟之后散向四周,同时还有念叨着“鳖精被煮死,三天就下雨”以求天降甘霖。

 

老鼠也没能逃过这样的命运,在河南虞城,正月初五包饺子,被称为“捏老鼠精”,借此希望能够“捏”紧老鼠的嘴,不让它们来年偷吃好油,糟蹋粮食。

 

(民间的玉皇大帝)


好的坏的都有,神仙恶灵也共存, “神仙打架”的事情倒没出现过。要说原因,大概是他们各司其职,各管一方愿景,而且看信众都是乡里乡亲一团和气,为此伤了感情,面儿上也过不去。

 


民间禁忌多

多是讨个吉利

 

如此多样的民间信仰,也生发了不同的民间禁忌,中国民间禁忌博大精深,地域特色显著。同样的行为现象在豫北是吉利的兆头,说不定到了豫南,就成了倒霉的意思。

 

河南方城一带,当地的窑业视乌鸦为吉利。乌鸦一身漆黑,叫声嘶哑,人们避之不及,为什么在方城就成了吉利呢?

 

(乌鸦在民间多是不详的象征)


原来,乌鸦的叫声“勑喇”谐音“来啦”,兆头窑货能够卖出去,便能赚到钱。这和我国东部沿海省份一些习俗有异曲同工之妙,坐到渔船上不能说“帆”,而要以其他的字眼替代,也不能说死之类的字眼,这都被视为不吉利。

 

尤其是重要节日节气,相关习俗更是头头是道,如若不知,小的时候还会被家长揪耳朵批评,在众亲戚面前受到取笑。

 

诸如此类的禁忌还有:二月二日“龙抬头”,禁忌庄稼人坐在石磙上,这被认为压住了青龙头,对日后的庄稼收成不利。春节禁忌往井中打水,还要在井边上贴上对联“一年常不安,自在今一天”,原来这一天是龙王出行闲暇的日子,不宜去打扰,这一天还禁忌把水泼到门外,这一天视水为银,往外泼水意味上财富外流,不聚钱财。

 

要说最令儿童印象深刻的,就是每当重大节日烹制油炸吃食的时候。

 

(油炸食物是过年的重头戏)


这个时候不仅没人来串门,甚至厨房间只有刀具厨具的声音,人们连咳嗽都小心翼翼,如果孩子冒失进了厨房,而且还发问说话,轻的是被家长瞪眼赶出去,重的则要拿着擀面杖戳着屁股扔到厨房外面。这一天那么小心,是怕声响和人气引来鬼祟,偷喝好油。

 

但如果不小心犯了忌讳怎么办,难道只等着“厄运”降临吗?


其实也不是,禳除不祥的办法也多种多样,如果触犯了禁忌,最多的大概就是嘴里念叨俗语,以求平安。摔了碗,说“碎碎平安”;乌鸦老在枝头叽叽喳喳,向天呸它三声,再吐地上几口唾沫,意味辟邪。除此之外,烹炸吃食的时候在屋门前放碗清水,以挡鬼祟。

 

在平日里,讲究的庄户人家也会削个桃棒桃剑,桃木被认为具有驱邪安神的功效,放置在体弱老人的枕下,能够安神;放置在孩子口袋里,能辟邪庇护平安。

 

(桃木剑被认为有驱邪的效果)


这再多的禁忌,都是人为所生发的。这些禁忌的出发点不是限制人们某种行为,而是源于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

 

虽然小时因为这些事不少挨骂,但年少还是对这些习俗一知半解,时至今日回想起来,在莞尔一笑的同时,心中也平添了几抹乡愁和对往日生活的怀恋。

 

这才知道,人们不去做这些行为能够带来好运,即使有些禁忌看起来毫无道理,但是积习流传,早已成为我们的潜意识,等到自己长大之后,习惯地也不让自己孩子做这些事情了。


 

仪式与信仰

是不可或缺的民间行为

 

有人说现在移风易俗,这些民间信仰可以随着历史消失了,可是这种看法忽略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我们的祖宗崇拜也是一种民间信仰。忘记这些,等于忘记了我们的历史,到时候,数典忘祖恐怕说的就是自己。

 

(家谱是宗族的见证)


作为身处乡土社会的中国人,人与人之间的纽带联系靠什么?

 

靠的就是这些信仰仪式。事实上,中国传统民间信仰反映了 “敬天法祖”的思想和“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它们构筑了传统的民间生态。

 

人们在节庆的时候欢乐,联系感情,传统民间信仰也在这个时候愈发浓郁。春节、二月二、清明、中元等都是如此,人们相信时间的神圣性,时间总是周而复始,又开始一个新的轮回是值得庆祝的。 

 

民间信仰又附生了庙会集市,比如河南地区的太昊陵庙会、浚县庙会,每当庙会的时候都是人声鼎沸,热闹不已,人们在庙会祭拜诸神讨个吉利,也会拜谒本家祖宗,联络感情,最大“庙会”那就数拜祖大典了,这是所有华夏儿女的根源所在。

 

(庙会是宗族联系的重要纽带)


河南本就家脉渊厚,自最初传承,在历史的发展中,分化成了数个小型的家族体系,除了黄帝之外,他们各有相应的祖宗崇拜。这些祖宗崇拜则是河南所特有的民间信仰,因为祖宗的根源大多都在河南。

 

河南到底宗族有多渊源?我们单看姓氏就知道了。

 

发源于河南的姓氏占据了《百家姓》的大半江山,在当今中国常见的一百个大姓中,源于河南的有七十三个,其中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之称的海外四大姓氏和“陈、林、李、许、蔡、天下占一半”之说的七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

 

“老家河南”的说法实至名归。


在寻根思潮的感召下,全世界的本姓都来河南寻找自己姓氏的发源之地,这可以说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拜祖。规模有大有小,大的可以作为祭典,小的也有四五成对,拜谒本家。 

 

他们多去摆有先祖牌位的祠堂、宗庙,追忆往昔。在历史上,作为宗族家庙的祠堂庙堂也承担着这个宗族大事决断。家族一旦发生大事,本家就会在祠堂商议,由于堂上便是祖宗灵位,人们就会更尽可能公平公正,以免愧对列祖列宗。

 (“忠孝传”匾额的祠堂,这里往往承担一个家族的大事决断)


在河南以及南方偏远地区,至今仍有一个传统:族里的娃娃后生考上大学或是外出远行,则会在祠堂里面拜上几拜,由主事的本家代表列祖列宗嘱咐几句,大都是族风与做人的道理。

 

正是靠这样的代代相传,中华文脉才能绵延不绝,亘古如斯。

(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

远在台湾的星云长老自视为平顶山大香山寺的信徒,而平顶山人似乎忘了,全世界华人的观音信仰发源于平顶山

又到三月三大典,可我们为啥祭拜黄帝?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