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遗珍(圆八)】经典珍藏《夜宿花亭》牛桂英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08-20 20:19:53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晋青会”

音入妙时如蟾宫绝调
像传神处拟才子奇书



晋剧遗珍

听一段有温度的老音频

赏一份无复制的古情韵

      晋剧百年间,艺坛上灿若星辰的艺人一代又一代,你闪耀你的光亮,我散发我的微光。巧有这留下来的沧海遗珠,让我们还能领略到当初的辉煌。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晋剧大师牛桂英先生的《夜宿花亭》选段。

文字诉来总感觉苍白无力,我们只有到牛桂英大师的经典作品中,去体会,聆听,感悟那韵味醇,道字清,声腔润,情感真的“云遮月”艺术。

剧目说明

《夜宿花亭》又名《花亭会》《玉镯记》,故事缘出于【明】传奇剧本《珍珠记》。

剧情概述:

宋时,高文举得中状元,被丞相温通强留府中招亲。文举不忘前情,差人去送家书,欲将发妻张梅英接来团聚。不料被温通得知,将家书改为休书。梅英接书上京寻夫,住张三店中,因无银支费,店婆相逼,无奈自卖自身,进入温府为婢。之女秀英,得知梅英身世后,遂起妒心,将梅英打入花园,浇水、扫园。一日,文举夜宿花亭,与梅英相见,夫妻相认,互诉衷情。次日梅英去包拯府衙告状,包拯即邀温通、文举过府,升堂审理。温通知罪被罚,文举、梅英夫妻团圆。

唱词参考

【导板】

花园里来了我张梅英

五更三点月照明

【平板】

梅英我花园内放悲声

悔不该上京来找夫君

【夹板】

流落在温府里受苦辛

丫鬟适才对我明

花亭上宿下了

姓高的状元公

迈步儿我把花亭上

【二性】

见红灯照得一片明

用手指挑破窗棂纸

朦胧眼儿观分明

前影儿未曾望得见

后影儿好像高学生

你昏昏迷迷把官做

怎知恩姐受苦辛

如不然上前把夫认

错认官夫罪非轻

张梅英,巧计生

忽然一计想心中

抓一把黄土往内洒

惊醒南柯梦中人

将身儿没藏在花枝下

【流板】

看一看状元爷怎样言

超凡脱俗,一代宗师

作者:刘舒侠

我以为,成名与成家相比。成名易,成家难。作为一个演员,演好一两出戏,获上个把奖,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一宣传,于是桂冠陡来,知名度相应提高,即已成名。而成家者,其艺术资历、造诣、品格以及构成其艺术品位的知识结构,当有更高的建树,乃至开创一代艺术流派之先河,盛名于当今,流传于后世,堪称为艺术家,才算得当之无愧了。

牛桂英同志在晋剧旦角的表演艺术上,继承与发展、改革与创新;由俗到雅之升华,由野到文之飞跃,做出了众所公认的突出贡献。创立了独树一帜的牛派艺术,我以为誉之一代宗师并不过分。 


 一、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融汇贯通、化入晋剧,这是牛桂英同志艺术实践的一大特色。


我并非什么专家,只是酷爱戏剧艺术,又因当年曾先后在省、市供职,分管过文教宣传工作,也曾涉猎戏剧文学创作。据我所知,解放前晋剧艺人多属贫苦农民、城市贫民子弟,文化水平偏低,而且晋剧活动范围又多以农村为主,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晋剧的艺术品位,粗俗有余,典雅不足,是显而易见的。每登大雅之堂竞技,则愈显其粗俗浅陋。

牛桂英同志自幼随师学艺,十六岁走红口内外,名噪大漠南北以及京、津、张地区。随着艺术视野的拓展以及与京剧、评剧、河北梆子艺术家的交流,再加上广交知识分子朋友的熏陶,使其表演具备了超凡脱俗的品格。由口外返晋后,一炮打响,行家赞誉“通大路”即唱、念、做有严格规范,有大剧种的气派和风度。如《打金枝》中的沈后;《算粮》中的王宝钏,前者从包头、着装、台步、指法、举手投足,一颦一笑,皆显出端庄典雅,母仪天下之风范;后者则竭尽矢志守节、贫贱不移的节妇烈女之情。其风采、气度、韵昧使人耳目一新,倾倒了并州戏迷,折服了梨园内行。

牛桂英同志对姊妹艺术的借鉴、吸收,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毫无生拼硬凑之感,融来化去,不失一个“晋”字,实可谓改革不离谱,创新不变宗,对当今有志于改革振兴晋剧的人们,无疑是一种有价值的启示。

二、牛派唱腔,有人誉为“婆娑朦胧”;有人赞为“云遮月”,我以为“出情入味”是牛派唱腔的灵魂。


唱腔是构成剧种风格、流派特色的重要因素。牛桂英同志青年时代,在舞台上何尝不是凭年轻气壮,引吭高歌,动辄拔个嘹子,以此博得观众喝采呢?然而,随着年龄增长,资历渐深,尤其是解放后文化、艺术素养的提高,以及与新文艺工作者的广泛切磋,使她的唱腔发生了由唱声到唱情的飞跃,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众所周知,“情”是各个艺术形式追求的审美境界,有情是艺术,无情是技术,倘若丢弃情感,那就只有大煞风景了。

我以为,牛桂英同志自嗓音失润之后,扬长避短,运用鼻腔共鸣,发声稍后,字音远达,形成她特有的音色、韵味及行腔方法。唇、齿、舌的发声科学,把握字头、字腹、字尾的拼合,形成她特有的吐字风格,这样行腔圆润,吐字清晰,更兼有独特的装饰音群寓于运腔拖腔之中,显示了牛派唱腔风格的艺术特色,以字行腔,依腔抒情,依情运腔,韵味醇浓,刚柔相济,意切情真,这便是牛桂英同志声腔艺术达到的审美境界。

三、“京字晋韵”的唱念,是她对晋剧的一大贡献。


解放前后一段时期,晋剧唱念的吐字极不统一,晋中诸县,各执已声,年长者多沿袭蒲白,东路来的多用京腔,晋剧舞台上出现了江阳、言前不分,尖团不分,平仄不分,道白吐字混乱而不规范的状况。由于牛桂英同志长年辗转于京津地区和口外一带,在道白吐字上形成了“京字晋韵”的规范,即普通话的字音,太原话的声韵,创造了晋剧舞台上的“普通话”,受到内行的认可和广大观众的欢迎,已成为晋剧道白吐字的规范,为众多青年演员所效仿,品评演员、教授学员皆以此为准。我以为这是牛桂英同志对晋剧的一大贡献,使晋剧念白向共同语范畴靠拢,升华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以上所见,未必准确。不过,在桂英同志舞台生活回忆一书付梓之际,谈谈看法,一表祝贺,二表推荐,该是我的本意吧。

 摘自《牛桂英舞台生活回忆》

【点击下方蓝字,查看更多精彩】

【大拜年】晋剧青年学生会2017作品集

【怀念】晋剧大师——牛桂英(含《永寿庵》)

【晋剧遗珍(十六)】牛桂英《双罗衫》


【晋剧遗珍(卌一)】牛桂英 郭凤英《柳荫记•十八相送》

【晋剧遗珍(圩一)】牛桂英《贺后骂殿》

【经典珍藏】晋剧《打金枝》牛桂英

【视频】晋剧《百花点将》牛桂英

【晋剧遗珍(圆五)】《柳荫记•思兄》牛桂英

【经典回顾】视频 | 晋剧《二堂献杯(牛桂英、冀萍、乔玉仙)

【晋剧遗珍(圩四)】《夜宿花亭》魏

本期策划:李荣杰

晋剧青年学生会

百年晋剧传佳音

青年戏迷话丹心

做有温度的戏曲微信平台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