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非遗】响油鳝丝,红烧扎肉、糖醋小排……裤腰带崩坏了都要吃的“金山堰菜”,你都尝过吗?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10-30 20:36:12

什么是“金山堰菜”?

带着这个疑问,我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小镇寻觅探访。



张堰,旧名赤松里,至今有一千一百多年的悠远历史,相传汉留侯张良从赤松子游曾居此,故又称留溪、张溪。唐代为御海潮置华亭十八堰,其中之一为张泾堰,镇袭堰名,俗称张堰。历史上一直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和繁华的商业而被誉为浦南首镇。



至今记得曾经的小镇繁华。那时张堰老板桥位于现在新桥向北约四十米的位置,和镇中心新华大街成一线。大街上商家密布,游客熙攘,周边的干巷、朱行、亭林等镇居民最开心的就是逢年过节来张堰镇上游玩,买点东西添件新衣。


和平桥往南几十米原先有一条断头浜,从张泾河分支而来,老人们称“南湖头”。小时候随父母到街上玩,“南湖头”的水曾洗过我的脚。不知道这里是否就是曾经的“南湖”水码头呢? 



据《张堰镇志》记载,“南湖”水码头在清光绪年间热闹非凡。盐商、漕帮和客商在此聚散奔波、南来北往,带动了小镇商业繁荣。沿湖街边酒家林立,菜品独特。聚兴楼菜馆名气最响,其招牌菜有响油鳝丝、酱排骨、红烧扎肉等,而响油鳝丝更是以其鲜嫩爽滑、色香味形俱全而成为该楼的名菜。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又有颜馨记、潘顺兴、复兴馆三家酒菜馆兴起,闻名金山,尤以复兴馆制作的菜肴口味更地道。


穿过层层历史云烟,我依稀看见了百年前的水码头斜晖脉脉,舟楫穿梭;古镇市列珠玑,户盈罗绮;菜馆食客纷扰,推杯接盏……


曾在这个水码头踏足的,还有个非常著名的人。曾和七律诗一首与他: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当时住在北京颐和园益寿堂。


柳亚子是南社的创始人之一,张堰南社纪念馆有他的记录。他曾到张堰姚石子(南社后期主任、文学家、藏书家)家做客,姚石子在复兴馆宴请柳亚子,姚石子介绍:“复兴馆烧得最好的是鳝鱼,你看是炒鳝片还是煨鳝筒?”柳亚子听后,略有所思,笑着说:“圣人说过‘人之初,性本鳝(善)’,今天鳝鱼是吃定了,但善者不能骗(片),故吾不吃鳝骗(片);夫子还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咱俩都是君子,所以今天也不吃鳝同(筒),我喜欢诗(丝)……”奇人妙语。柳亚子话一出口,逗得姚石子开怀大笑:“柳兄爱诗,那我们今天就来一个响油鳝诗(丝)!”当掌勺师傅端上了热气腾腾的响油鳝丝时,滚烫的油还在“吱吱吱”地作响,鳝丝上撒着蒜泥,香气扑鼻。柳亚子品尝以后大为赞赏,不禁作起诗来:“重油赤酱金鳝丝,百品百味正浓时,人间处处皆文章,一盆鳝丝一首诗”。此事一传,张堰鳝丝名扬淞沪。


风云激荡的时代,古镇土菜相遇风流人物,成就了土菜前世今生的传奇。

传奇又曾在一幢玲珑雅致的两层小楼延续。小楼坐落在张堰南社纪念馆西北面、张堰板桥东北首,飞檐翘角,青瓦朱栏,这就是曾赫赫有名的“第一楼”。


1956年,国家对私营工商进行改造,镇上大小饭店合并,和平饭店是当时最大的一家饭店。响油鳝丝、炒三鲜、红烧扎肉、糖醋小排、天菜炒蛋、腌青茄子、油炸鳑鲏鱼等堰菜烹饪技艺在和平饭店被沿续下来。十七岁入复兴馆当学徒的姚昆权,于五十年代末拜和平饭店主厨张四根为师,三十余年在该饭店一直从事着“金山堰菜”的烹饪。九十年代初期,商业体制改革使和平饭店易手。姚昆权选择自行创业,开起了“第一楼酒家”,其原址是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张堰第一楼茶馆。他继续传承“金山堰菜”的技艺,精益求精的烹饪技术使得众多上海市区以及江浙一带食客慕名而来。“第一楼”门庭若市,好评如潮,响油鳝丝、酱排骨、红烧扎肉等盛名延续。2009年“响油鳝丝”被评为“金山特色菜肴”。时代发展,新奇口味的食物增多,人们的选择性也更多,2013年第一楼酒家结束经营。



往日喧嚣已散在寂寞的老街上。老街中部的和平饭店,如今是一家杂货店,旁边的新华书店也消失不见。


记事起很长一段时间,每逢去亲戚家喝酒做客,响油鳝丝、糖醋小排、炒三鲜等菜是宴席上必备菜式。响油鳝丝更是在很多张堰人心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同事说他家老公是张堰人,响油鳝丝烧得极好,是女儿的最爱。我附和,回娘家时,开饭喊弟弟上桌,他总会说:姐姐稍等,最后烧一盆张堰名菜——响油鳝丝。一会儿浓油赤酱、香气四溢的鳝丝就上桌了。如果是夏天,必不可少的配菜是腌青茄,深绿微黑、爽口解腻。


那天朋友约在“如意园”就餐。闲聊等待间,忽然发现对面是灯光球场,当年也是张堰地标之一,就读张堰高中时曾多次在里面溜旱冰。菜陆续上来。友人说,可惜吃不到天菜炒蛋。我一愣,记忆里悠悠清香是那样清晰。


天菜学名叫地衣。每当迎来连绵的阴雨,一簇簇地衣便铺满了未受污染的草丛间,而太阳一出它就消失不见。《野菜谱》中有描绘拾地衣的情景:“地踏菜,生雨中,晴日一照郊原空。庄前阿婆呼阿翁,相携儿女去匆匆。须臾采得青满笼,还家饱食忘岁凶。东家懒妇睡正浓。”因为它来去无踪,母亲称它为天菜,说它是上天赐给人间的佳肴。母亲做的天菜炒蛋色味俱全,碧绿得发黑的地衣伴着鸡蛋的金黄,夹杂着星星点点的辣椒红。夹一筷放入口中,淡淡的青草香味混着鲜香的鸡蛋味,滑嫩甘甜,脆性十足,很快会一扫而光。



四溢的香味让我注目餐桌。一瞧,响油鳝丝还在滋啦作响,声色俱全;糖醋小排酸酸甜甜的味道直入心间;红烧扎肉色泽红亮稻草悠香;炒三鲜色彩悦目,食色生香;腌青茄子清灵诱人,香味扑鼻。不愧为如意园的手艺,传承了百年来金山堰菜的原汁原味、质朴清醇。


我深吸了一口气,大快朵颐。


入选区级非遗项目的金山堰菜,不是王谢堂前燕,而是家常的柔暖,是乡土的安然,你一回首,它就在老屋屋檐下,情浓味美,熨帖了胃,温暖了心。 


(作者系金山区作家协会理事)


END


编辑丨玮玮   责编丨胡兰萍

投稿电子邮箱:culturejs@163.com



文化金山

微信号:shjswh

感谢您关注文化金山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