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八月二:北莽山下神仙洞,老婆会上人潮涌!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10-28 19:50:53


文/高育鹏

  小时候,我婆讲过一个故事,说从前有座山,山下有个洞,洞里住着一位女神仙,她是城隍爷的婆娘,升账办公,有求必应……”印象里只剩前边几句话,忘了后半截。上学后,听了“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小和尚”,以为大体雷同,婆是大人哄小孩,绕弯弯编情节。

  长大时,才知道,山是真正的北莽山,洞是神奇的北坡洞,神仙也是城隍婆的化身。每年八月二,半个兴平城过盛大的古会,纪念这位最喜欢替妇女办事的神仙,四面八方的老婆(兴平人对上了年纪妇女统称为“老婆”)们,都挤着要来烧香磕头。她们满脸皱纹洋溢着笑容,步履蹒跚矍铄着精神,对信仰中的神寄托了无限的崇拜和乞求。头戴手帕帕,脚是月牙牙脚,银发苍苍的老妪,非要走到洞府庙门,发几个夙愿在心里默念,求显灵兆验。

  这个场面宏大的古会,来源于城隍会。古时候,城隍是城池的守护神,又是冥界的地方行政长官,和人们熟知的土地神相比,一个是县长,一个是村长,官大威风着呢!可是不管是什么神,多大的神,在人们的心目中一定是公正廉明、品德高尚的代名词,只是神通广大的能耐不同罢了。

传说来兴平上任的城隍爷,重男轻女,是个大男子主义,不喜欢女人唠哩唠叨,对女人进庙求拜的事情,不放在心上。城隍婆看不惯了,和老公吵架,城隍爷俱内,让贤给城隍婆处理政务,自己看娃吆鸡扫后院,不分心倒也清闲。城隍婆巾帼不让须眉,勤政务实,支持公道,有求必应,最喜欢替妇女说话办事,干的比城隍爷还好。渐渐赢得了人们的信任,求拜城隍婆的人越来越多,女人们更是对她深信不疑,求医治病,送子求福,家庭矛盾,儿女前程,考学升官等等,无不灵验。城隍庙的香火,比原来更旺,人们争相前来进香感恩。日久生情,人们决定在城隍婆生日那天,集体聚会,表达感激。这一天就是农历八月初二,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城隍庙古会。据说,当天上香非常灵验,每位前来祈福的香客,都会福报随身,善缘喜结。

可是为什么把城隍会放在北邙山神仙洞里?这是因为原先的兴平的城隍庙,在东大街党校这个地方,后来城隍庙拆了,人们的信仰未变,就把纪念活动挪在了北门村上头的塬坡上,凿洞塑像,建庙立殿,形成了如今盛况依旧的北莽山神仙洞八月二老婆会。

过去生活贫苦,是男权社会,女子出嫁以后,婆家戒规很严,不准多吃饭,不准顶嘴,不准胡逛浪谝,纺线织布做饭缝衫,家务活把人能累死。一听说城隍婆主政,可以掏肚子里的凹曲,上庙会烧香许愿,可以感天应人,旧时妇女们心里积压下来冤屈,找到了申诉的地方,城隍会越办越大,十里八乡的都来了,县城聚个水泄不通。

现在生活富足,女人顶着半边天,妇女地位越来越高,想吃就吃,想逛就逛,不再熬煎日子怎么过。老婆会对于老婆们来说,又是一次逛的机会,烧几柱香,磕几个头,施舍些银钱,戏台子底下听几句能熟背的唱词,一街两行的摊贩吃货,欺着人流摆着琳琅满目的商品,人山人海的热闹,恰巧是老天爷另外安排了一个“妇女节”。

更远的传说,把神仙洞带回唐朝去,曾和李世民结过缘。也像《聊斋志异》一样,口头撰写了一条白龙、一只狐仙在此幻化教人的故事。多数人信了城隍婆有求必应的神奇,趋附者众。总之神仙洞这块风水宝地,很早就开启了民俗文化的宣扬和承载,如今也是黄山宫、茂陵、神仙洞三大古会,声震兴平境内的人文大观。

今年是鸡年,诸事不顺,我也打算去老婆会,进柱香保佑,算一卦避祸,走上塬散步。刚一过北十字,北坡路两边,摊贩连绵叫喊,人流熙攘拥挤。果然是老婆会,妇孺老太、姑娘媳妇、中年大妈们摩肩接踵,走的慢看的细,认真挑选着自己想买的物品。商贩们了解顾客的心里,想办法组织回来十五元一双的鞋,二十元一件的褂,三十元一件的衣,摊位前拉拢讨价还价。

不意众多青年少女,穿着艳丽,打扮时髦,也来逛老婆会。她们面色粉白,身材窈窕,挤在老婆堆里,似乎妖艳出奇。她们要见城隍婆,求一个富二代的男娃嫁了,不愁吃不愁穿。老婆们当姑娘的时候,也不输她们的风采,可如今风老残年,也分不出俊俏佝丑,个个面带喜相福寿,吃一碗豆面糊汤也享受呀。

兴平会上,小吃老三样,油饼、面皮子加糊汤,外带老三样,醪糟、瓤糕加麻糖,吸引了几辈子人的吃食,依然红火非常。会上人越多,卖啥的人越忙。他们的身份是农民,撂下庄稼,弄啥像啥,做生意也图个招牌名望。一位炸油糕的老人,执意说他的桂花油糕好,谁说不好吃不要钱。兴平人犟到骨子里,这老人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岁月还没有磨下他的棱角。

我先去高干渠看夕阳,等太阳压山,再去庙里上香。地图上没标北莽山,读书的娃娃们,不知道北莽山在哪,硬说兴平没有山。站在高干渠上看,从宝鸡西边来,到咸阳西安去,一垄子土塬,是一条蜿蜒游动的蟒蛇,匍匐在渭河之滨,眺望南山,正是北莽山的来历。我没有去过渭南,看看这条大蛇游到那里,估计到了西安草滩马家湾,泾河入渭,这条蟒蛇会隐入江河,随后继续张扬,到达渭南,横卧渭河平原的北部,形成台塬山脉。夕阳掉进马嵬黄山宫的后院里,天色还亮,神仙洞里氤氲升腾的香火,温热了兴平城喧嚣的画卷。

神仙洞从北门村北向西走,宽路挤成了人挨人,吵嚷呼喊,穿梭如织。

至卦摊前,伸手给胡须斑白的老道。道人说:“属兔的遇上鸡年,命犯太岁,赐你开光文殊菩萨戴上,收二十元可保平安。”再问:“何时可运转腾达?”道士云:“短则三五年,。若用上我的符文,过罢年枯木逢春,百花满园。”我怅然说:“算了,知命而为吧!”

进了神仙洞的门庭,门口厢房住着道教师父,对面一座雄伟的老君殿,一座庄严的城隍殿,后院两边厢房,院中花坛树茂,空旷神怡。杨妙音主持法师在此修行了十五年,提笔誊写妙联形容为:“鸟语花香神仙洞,诗情画意天堂府。”

背靠土崖镶镶嵌着五彩的神仙洞府,洞里端坐城隍婆,慈眉善目,祥和亲近。门柱上写着:“禅心所照千江月,真性清涵万里天。”加上横批“有求必应”最为合适。

神仙洞里,热闹非凡。农村妇女,围坐起来,念经唱戏,好不热闹。她们念《百忍经》,声音洪亮,音韵悠长,乐器随身,韵调舒畅:

为人莫把便宜占,忍让吃亏理当然。

忍让吃亏福寿添,爱占便宜惹祸端。

惹下祸端把官见,挨打受气又花钱。

为人不把欺头占,无事无非活神仙。

吃的亏来是好汉,善人君子要忍先。

善人福大肚量宽,恶人气大坐牢监。

忍是福来让是善,忍让里边有利钱。

穷人能忍不愁富,吃苦耐劳心莫焦。

富人能忍家业保,高枕无忧睡得着。

父母能忍儿女孝,儿女能忍孝名高。

……

读初中的时候,会写毛笔字,替母亲抄写经书,很熟悉《豆芽经》、《血盆经》、《十劝善》等,除了劝善感恩,崇敬神鬼,亦无其他神奇的畿语。后来认识道教、有严格的界限,觉得农村人信教,不明不白,穿道袍替人超度,说他念的是佛经。而我的母亲,不识字,肚子里装满了经文,说她吃斋念佛,实际上信的是岳阜村雷师庙双香门,不属僧道,同为善法。有人说雷师爷所创为道教分支流派,是全国“终南戊己双香门”之总堂,于右任先生为之提字“通天宫”尚存。

城隍婆不是佛、道里的神,而是民间神话里的重要人物。像关羽庙,财神庙,龙王庙,药王庙,娘娘庙,槐荫庙,均不是道观洞宫,也不是佛寺尼庵,能够香火旺盛,实际上是民间神祀活动。去神仙洞的人这么多,完全是民间信仰的发展。

道教在发展的道路上,会吸纳民俗文化上的神仙,土生土长地适应汉民族文化的特色,崇尚自然,和睦相处,是朴素的世界观。

时代在进步,前些年看到上县逛会的老婆们,一袭大襟偏纽,脚踝扎上裹腿,浑身黑褐色,头戴手帕,弓腰驼背,拄拐颤行,吃碗豆腐脑掏出来的毛毛钱,都在手帕里包着,一层层解开,攒的钱成了卷卷。现在老婆们爱穿花衣,色彩鲜亮,手镯耳环齐全,脚步轻快,施舍大方,性格开朗,吃啥叫啥,陪同的子女抢着买单,笑呵呵安度晚年,无需节俭省钱。

热闹处,看到了富裕和宽展,碎女子、大姑娘、贤妇女、老太婆尽笑开颜,随喜花钱。也看到了可怜和凄惨,残疾人、叫花子、流浪儿、懒惰汉贫苦饥寒。会上行善人多,遇到了就施舍,慈善在人们的心底互相呼唤。

老婆会从八月一日下午开始,至晚上月升夜澜,才正式为城隍婆更衣换新,念经祈福。到院里灯火通明,神鬼交融时,竟有农妇“神下来了”、“鬼上了身”,吟唱神秘的偈语,使用通神的巫术,表达人神共存的远古状态。

奇怪的是同在八月二日,塬上张家村同样有古会。两个古会碰在一天,不是巧,而是妙。传说城隍婆的娘家在张家村,八月二日一大早,城隍婆穿了新衣,受了众礼,最想做的事,就是回娘家了。北门坡上神仙洞里的司神老婆们,兴高采烈地拥着城隍婆的牌位,走到张家村,和娘家人一起团聚倾诉。张家村得了这个当了神仙还为民办事的亲戚,脸上光彩的很,会过的很大,连年锣鼓大戏迎接城隍婆省亲。

兴平人爱把天上的神仙叫“爷”,比如叫龙王爷,土堆爷,井王爷,城隍爷,阎王爷等,表示尊敬和亲近,这是习惯,不是辈分,也谈不出什么道理。

市戏曲家协会王墨翰,曾经在2015年秦腔网上报道过一篇老婆会的盛况,引用一首诗来形容说:“北邙崖边枸果红,荒草连绵响秋蛩。神仙洞前妇女多,神仙洞里香烟浓。一年一度神仙会,十里八乡皆从风。儿接母亲去逛会,女陪老母绽笑容。几件新衣反哺意,一炷高香盼家丰。但愿老人身康健,年年上会乐无穷。”恰如其状,跃然纸上。

老婆会对兴平震动很大,逛会的人已经扩大到男女老少,城市交通为之管制让行。市摄影家协会张建毅,采拍了很多唯美的照片,随时想看都可以在网上搜索到老婆会的盛况。      

来源:兴平市众善公益协会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