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端午节”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12-24 03:28:03

点击蓝字

关注我哟

又是一年五月五,每到佳节倍思亲

思亲思乡又思人,梦醒时节客他乡

 

每到传统佳节“端午”来临之际,就会想起童年时别具特色的端午节。

老家人非常重视“端午”,称之为“五月五”,简洁、直爽、干脆。传统的“五月五”,热闹非凡,具有典型的黄土高原特色。


临近“五月五”,每个村落都弥漫在一种无明的快乐气氛之中。

小孩子机灵的眼睛,贼楚楚地望着往日威严的父亲;忙于锄田的主妇,开始打听“五彩花线”是否上市,甚至“偷偷”展开地下联络工作,要成群结队去集市;老头子挑着粪担,借着点烟的功夫,打听今年的幡多少钱一支;从来不看太阳的懒汉,也忍不住地把裤子往上提几下,加快了步伐;刚进门的小媳妇,不安分地打听娘家的戏什么时候上台,顺便操心起母鸡下蛋是不是比较正常。所有这一切比较特殊的表现,与即将到来的“五月五”有很大关系。 


(西北梯田)

准备“五月五”得从好几天前开始,甚至十天半月到二十来天,年龄越小,准备的时间越长。

首先是村里无论上学还是放羊的孩子们,捐弃前嫌,抛弃平时敌我双方“战争”的不快,选择诸如河滩等适当的地点,由领头的达成协议,从什么时候开始,以村里的树林为目标,专门修理白杨,柳树等等。一般放羊娃采用全日制,学生采用中午、晚上放学的功夫,以河滩为界,分门别类把修剪来的树枝码好,不能晒得太干,以防树叶成了细面。谁家的树大,就成为重点修理的目标,为堆“高高山”做准备,要积极主动,要不分你我。

其次是家庭主妇,把久放不用的盆洗干净,翻箱倒柜找出“酒曲”。没有的话,快点捎带着找四川客专卖的“酒曲”,再找孩子爷爷的麻鞋,把莜麦毛早点躟掉,洗得干干净净,为做甜醅做准备。还得给回娘家的小女儿准备做些凉粉,专门预留的甜荞珍子是最好的,每天晚上咣当咣当地磨来磨去,再用箩过滤,再磨再过,吵得媳妇子的牙磨得咯咛咛得。

再次是家庭父男,除了步伐明显加快,在心里谋划着如何对付老婆和几个娃娃。花线,娃娃每人手上脚上都得绑上,老婆一般心里想要,平时也辛苦,所以也得绑上;自己绑不绑无所谓,有了绑上些,没了就算了。这一算,大概就得好几尺,又得花银子若干啊。幡是必须要买的,这庙几杆那庙几杆,颜色要正,图案要清晰,一般固定在某个逢集的地方去买。还要根据目前的情况,看是否给谁添身衣服,得左比右划,不能厚此薄非。还得把地里的活计划好,准备到“五月五”那天骑上“飞鸽”车去看看戏,最好唱的是《打镇台》或《金沙滩》。

(花线缠的小香囊)

五月五的前一天,真是如同大年三十,只有一个字:忙。

孩子们把上学或放羊的事早已丢到九霄云外,大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多数人的关注点就在垒“高高山”。 

垒“高高山”的那场面,那可真是个大啊!垒“高高山”的地点,是祖辈固定下来的,烧得黑黑的、寸草不生的河滩一隅便是。

全村人大呼小叫,请来了把式做指导,顺便从最扪门的王老五家的大柳树上,砍了根最长最细的柳椽,还带着绿叶,顺手再抱来一大捆干麦草。

先在黑乎乎的固定地点垒上几块大石头,把近半个月以来砍来的枝条全部搬来,认认真真地垒起一垛小山,在东西南北四面,留四个引火的小门,塞上干燥的麦草,便于次日点火。

在最上面,要插上那根砍来的细椽,迎风招展,谁要能在火中把它拔出来,据说做什么工具都吉利。随后便派出侦探,打听邻村的“高高山”垒好了没有,重点要防备附近本年度没有“高高山”的村子,他们自己不劳动,就有可能乱中点火,曾经就数次发生过外村的懒汉在凌晨趁着黑,偷偷点了“高高山”,然后坐山观火,气得全村人要群起而攻之。

为此,要安排平时不听话的机灵鬼,晚上把山神庙的门板卸了,就睡在庙里值守。尽管地下比较潮湿,飞蛾乱舞,但值班的小娃娃们还是警惕性十足,一有风吹草动,便故做声势,做捉贼状。 

(酒醅子)

家庭主妇们的甜醅已经做好,如果稍有点酸,便四处找甘草或白糖烧点开水“接”一下。阵阵香味扑鼻,不甚酒力的可得悠着点吃,稍稍几口足矣。

凉粉馓了好几洋漆盆,馋得小花猫围着盆哇哇乱叫,软乎乎的无从下爪。油饼也炸了几大筐,一心等着姑娘回娘家,把油小的给姑娘留着,油大的给老头子留着喝茶,好看点的让媳妇子拿着去看她妈。全村弥漫着一种甜甜的、油油的,馨人心脾的香味,从村头飘到村尾。

男人稳,淡定,不像大喊小叫的娃娃们,也不如心里急得脚上都表现出来但死扛着不吭声的老婆子,快傍晚的时候先把驴饮了,然后把草添好,就扛上铁揪,转悠转悠,顺手把买来的幡整理好,洗把脸,拿几支香,出出进进各个庙宇,依行政级别高低先后次序挂好,然而焚香叩头,鞠躬作揖,俨然五千年前的夏商子民。 

“五月五”的凌晨,天还没有“东方动”,甚至黑得对面不出声连谁都不清楚的时候,村里几个小伙就喊着“快起来,看点高高山了-------”。于是,全村惊动,狗叫得星星都难为情。孩子们早已经一阵风跑得踪迹全无,男人们便把马、驴、牛死劲往出掇,还别出心裁地挂了一付铃铛,响得驴都不知道东南西北,心里直打鼓:“今天这是个咋了哈?”。

等到了河滩,羊吓得“呵愣愣”搐成一团,跑一阵蜷一阵。牛啊马啊驴啊严阵以待,家家户户大小人等,扶老携幼肃然相列,齐聚在河滩一隅,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盼望隆重的纪念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五月五”点“高高山”的仪式早点开始。 

在全村男女老少差不多到齐的时候,村里德高望的老人便下了口令,只见四个年轻力壮的青年手持火把,庄重地由四面而动,一齐引火,点燃了“高高山”,一个非常特殊的时刻来到了!

刹那间,火苗上窜,绿枝啪啪作响,红火直上,映红了半边天空,映红了平日劳累的面庞,乡亲们一个个红光满面,喜笑颜开,以无比喜悦的心情迎接这一时刻的到来。

男人们开始驱赶着自家的家畜,围绕着火山转了起来。系在牲畜项上的铜铃声,清脆作响,从没见过这阵式的羊啊驴啊牛啊马啊,在驱使下绕火而动,糊里糊涂地加入到快乐的海洋。

火烤得臂膀、脸庞都有些发烫,但人们的心却比火还热。火苗窜天,噼噼啪啪作响,孩子们兴奋地跑动着,跳跃着,大人们兴奋地张着嘴,呼喊着,有人敲起了铜锣,平日里最寂静的河滩,霎时成了全村人最快乐的舞台。

苍穹为幕,草滩为台,繁星点缀,清风拂面,露洒衣襟,红光拂面,在空旷的河谷,一会儿“高高山”便成了一堆熊熊燃起的火山,火舌上下翻飞,溅起各具形态的火星,火苗由内而外,由外而内,左右逢源,孩子们惊叹此生难得一见的杰作,欢呼雀跃。

终于,庞大的“高高山”彻底成了一座火山,最上面的柳枝也成了一根直立的火棍,但它依然完整成形,整座火山如同刚直的西北大山,巍然矗立,任由难得表现愉悦的农家人欢呼。燃烧的火山有了灵性,与人交相呼应,久久不灭;真情的庄稼人,在火光的映衬下,开怀大笑,呼天喊地,让快乐的声音盈满山谷,宛如天籁之音,飘向远方---------

这时候,最后的高潮来临,大家要把那最中间的一根火棍“抢”到手。

在烈火中树立了多时的柳椽,似水蛇一般左右摇曳,一个个男子汉开始上演火中取树的绝妙表演。卷起裤角,吐两口唾沫,急搓几下,迈动双脚,突然跃起,直跨火堆。一次不成功,再来一次,一人不行,另换一人,最后就成了好几个后生在火堆四周穿梭冲击的场面。

人群中不时惊起阵阵欢呼声,能最后问“树”成功的,好几天高兴得觉都睡不着,因为据说用这根“树”做个扁担或别的什么,非常吉利。当然,也有觉得丢人的时候,有一年好几位男子汉折腾了半天,也没成功,最后被平日放羊为业的一位小姑娘,顺手操起一块石头,准确而快捷地从火堆中一石中的,“宝物”应声而倒,全场欢呼。

映红了整个天空的火焰终于慢慢熄去,东方的天际渐渐发白,激情燃烧的“高高山”已经成了一堆红火,整个河谷仍然发烫,快乐的人们趁着热情,开始往自家赶。 


“五月五”早晨,最主要的事情就是插柳条。在房前屋后的柳树上,折下还带着露水的枝条,同时捎带着摘来的青青艾叶,绑在一起,从大门起顺次而行,每间屋子檐头之下,整整齐齐,遍插柳条与艾枝,清香满屋,绿色一片,整个居室焕然一新。

当太阳终于升起了,人们便开始净水洒地,清扫屋庭,清清爽爽地开始一整天的休憩,精心准备的各样的“食品”终于可以列壁相陈,尽情享用了,甜醅、凉粉、油饼、锅盔------摆满桌案。


一整天的时间里,人们尽情享用美食,静下心来好好舒缓一下疲劳的身体,邻里间走动相赠,互尝共品亲手做的小吃,房前屋后插满了翠绿的细柳和艾条,大人小孩身上绑满了五色花线,好久没回娘家的媳妇拎着礼品,疾步行走在乡间小道上,老汉们戴着墨镜,骑着飞鸽车,把铃子拔得脆响,扯着嗓子喊得尘土飞扬,戏场的秦腔早已开了锣。


这一天,真是细柳飘飘,香艾满园,彩幡招展,花线绕腕,牛羊撒欢,火光冲天,甜醅醉人,凉粉滑口,戏声震川,热闹的氛围萦绕在广袤的大地,经久不散。如同人间神仙的日子,不知流传了多少年,多少代,这就是当年老家人人共庆“五月五”的情景。

 

乡思悠悠常心间,

乡音总是绕耳边,

那山那梁那小道,

如今奔走是谁人?


少小离家数十载,

梦里依希数度回,

处处山河各有色,

最美不过是故乡!


图片来自网络,谨向原作者表示感谢!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