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老城(下)!逃过之难的老包头,迎来了怎样的发展机遇?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11-15 20:37:41

走过老包头:包头老城(下)


这场战争,严重冲击着陕西、甘肃、宁夏与老包头的交通与贸易。但是,由于老包头成为清军的屯兵重地与粮草基地,倒比以前人口大增、买卖兴隆,市面繁荣日盛一日,正是因祸得福了。

这一年,马升也在老包头北梁上修建了东、西两座营盘,东营盘驻扎步卒,西营盘驻扎骑兵,屯兵两千余人。

同治七年(1868年)十月,塞外天气转寒,而回民军分路攻击归绥与老包头的意图更加明显。为防止回民军趁黄河封冻之际,突袭老包头,马升命令手下兵丁沿着包头镇外围,修筑一条防卫土墙。包头巡检崔际平也与包镇大行协商,筹集款项,发动民众,积极协助修筑工程。军民齐心,日夜不息,终于赶在黄河结冰之前完工。这座匆忙间赶筑的土墙,虽然低矮单薄,毕竟让守卫军队有所凭依,也使镇中民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

十二月,回民军马政和率部由鄂尔多斯的昭君坟,踏过冰河,袭扰老包头以西地区。同时,把主要兵力集结于鄂尔多斯的十里长滩,伺机过河,袭击归绥。

马升指挥清军,由老包头、托克托两路迎击,一路追剿缠斗,直至第二年黄河解冻,终于肃清这一带的回民军。此后,老包头的防务才稍感轻松。

同治九年(1870年)二月十三日,负责主攻宁夏金积堡的清军统帅刘松山阵亡,一时朝野震惊。消息传来,马升即刻厉兵秣马,严密防范宁夏回民军乘胜攻击,老包头再次笼罩在战事的阴云之下。

这一年,惊蛰刚过,在老包头的南海子码头,突然出现了一只硕大的金蛙。蛙身碧绿,点缀有鲜亮的金色斑点,双眼凸鼓,隐约环着一圈金边,静静地凝视黄河,数个时辰一动不动。起初,有几名顽童拿着树枝挑逗,它先是不睬,到了忍无可忍之时,"呱"的一声,如同雷鸣,竟从顽童们头顶跃过。顽童们自小见过无数青蛙,这样的叫声,这样的跳跃,却也吓坏了他们,立刻四散奔逃。

很快,南海子神蛙的事情传遍四处,向来喜欢烧香叩拜的老包头人,自然不会错过这样的机缘,结伴前来,络绎不绝。一连三天,跪拜的香火越来越旺,灵异的传说也越来越多,神蛙的风头盖过了旁边的禹王庙。于是,庙内主持也来烧了一道香,暗暗祈求神蛙快走。然而,神蛙却偏偏不走,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终于,马升也听闻了这件奇事,便带了随从,赶来看个稀罕。

说来也怪,神蛙见了马升,一改连日以来的矜持,竟响起一阵擂鼓般的鸣声,像是致意,又像是诉说。随后,它向前接连跳跃了三次,扑通入了黄河。

周围的人群嘈杂起来,议论纷纷,有表示惊异的,有表示惋惜的,那禹王庙的主持缓缓舒了一口长气。

总兵马升上马回营,一路之上若有所思。午饭之后,他忽然找来几名饱有学识的幕僚,说请诸人沿着老包头外围逛上一圈。

沿途之上,宾主数人说说笑笑,谈起了神蛙,谈起了风水,更谈起了一件大事,一件对老包头产生重要影响的大事。

数日之后,一幅工程草图呈到了马升的桌案上。

这是一张城池修造图:历代城池,大多讲究横平竖直、方方正正,老包头城池却略呈椭圆形,状如蛙的躯干;城开五门,南门仿佛蛙头,东门、西门仿佛蛙的两只前肢,东北门、西北门又仿佛蛙的两条后腿;从图上审视整个城垣,两条后腿,遥蹬阴山南坡,两只前肢,趴伏黄河北岸,蛙头则俯饮于南海子码头,像极了那只神蛙。

同治九年(1870年),大同总兵马升担任筑城总督办,包头镇公行负责组织商户捐银,包头镇巡检衙门负责招募筑城劳役,一场声势浩大的筑城工程拉开了序幕。

如果说,两年前仓促筑起的那道土墙是一时权宜之计,那么这次筑城则是老包头的百年安堵之计。

老包头修筑城垣的消息传出之后,附近的百姓和富户纷纷迁入城内,土地与房价一路攀升。官府在地产房产方面的收益猛增,一年收入抵得上五年开销,这倒是马升等人完全没有料到的事情。

同治十二年(1873年),经过驻防兵丁与镇内商民的三年辛劳,城垣终于竣工。

此时的老包头,既有众多投资致富的机会,又能确保身家性命的安全,对后山(固阳一带)、河西(伊盟一带)的财主们产生了极大吸引力,很快就掀起了一股移民潮流,他们携带巨资与家眷,蜂拥而来。就在城垣筑成的当年,包头镇的居民猛增至2800余户、25000多人。

同一时期,,整个宁夏府的人口已由当年的160多万人,锐减至10余万人。南海子码头,每天都有从甘肃、宁夏等地逃生而来的平民。,宽容地接纳了这些手无寸铁的回回,给了他们一个安居之处。

城垣完工的这一年,陕甘回变也在一派血腥之中收了场。

老包头城垣,整体为砂土夯筑,周长14华里(7公里),城墙高1丈5尺(约5米),底部厚度为2丈(6米),顶部厚度为1丈(3米)。城上筑堞(也称作雉墙或女儿墙),便于守城兵士遮身射击,高6尺(2米),厚1尺5寸(0.5米),每雉间隔2尺(约0.7米)。整座城垣设有五处城门,城门高1丈6尺(5米)。城门之上,没有气派的敌楼,也没有廊庑门。

南门,正对繁华的南海子码头,来来往往的商家和货物络绎不绝;东门,通向归化、大同、张家口,直抵北京城;西门,经西脑包进入河套平原,远达银川、兰州;东北门,便于到石拐运输煤炭、薪柴;西北门,则是"旅蒙商"的骆驼商队前往后山、外蒙必经之地。



一九四八年的包头老城地图


曾看过一些包头的老照片,画面上有座高高的门楼,底下注释着"包头东(或南、西)城门"。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这座门楼,叫做西阁。

从老包头的西门入城,沿着西街走不了几步,就会看到西阁了。

据说,当年筑城之时,曾请能工巧匠推算所需材料,偌大工程,最后只富余些许砖木,恰好够建这座气派的门楼。其实,老包头的城墙是夯土的,虽然要用些木质夹板,却并非盖房所需的栋梁之材,更无从富余那么多的砖瓦。

西阁,是特意修建的,可以看作是城垣完工的纪念碑,也算一项形象工程。

西阁,方方正正,面宽四丈(12米),总高三丈(9米),比城墙足足超出一倍,是老包头城内最为巍峨显赫的建筑。底部修有一个门洞,连通东西,方便民众过往。上部建有歇山顶大殿,供奉着观音菩萨与韦陀神像,护佑全城民众。



老包头的西阁(摄于20世纪30年代,摘自互联网)


殿内,曾经用铁链高高悬挂一柄铁戟,长约一丈,重七十余斤,据说正是大同总兵马升南征北战所惯用的兵器。民国时期,著名女作家冰心来访包头,曾到西阁看过此戟,她在《平绥沿线旅行纪》记述:柄有刻字云"记名简放提督军门镇守山西大同等处地方统辖雁门三关总镇都督府冠勇巴图鲁马",戟上云有血迹,审视未见。

颇有意味的是,这柄铁戟的尖端西指,正对宁夏方向,老人们相传,,再犯老包头。

今天,气派的西阁早已荡然无存,只给老包头留下了一个"西阁外"的地名。

历时三年修筑的老包头城垣,与大家熟知的一些明清城墙不同,既没有凸出墙体的马面(敌台),更没有关门打狗的瓮城。同治年间,冷兵器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攻打城垣的是威力巨大的火炮,马面与瓮城已经失去了用武之地。

不过,面对敌军进攻,护城河还是有一定阻碍功效的。马升筑城,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天然地势,老包头正夹在两条河道之间,东有东河槽(博托河),西有西河槽,东西城墙就沿河而筑,既得了屏障之利,又省了挖掘之苦。只是,由于要顺应这样的地势,不得不将西脑包撇在了城外。





老包头的城垣(摄于20世纪30年代,摘自互联网)


城垣筑成的那一年,回民军的威胁已经解除。但是,这道城墙,在以后的七十多年里,屡次经历了攻击与防御。

清朝末年与民国年间,局势动荡,土匪横行。老包头,作为富甲一方的商业重镇,自然惹得垂涎三尺。绥远省(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有名的匪帮,如刘天佑、卢占魁、杨万祯、窦飞龙、苏雨生等,都曾兵临城下,枪炮猛攻。然而,包头老城如有神佑,从未被攻破,民众多次免遭劫杀之难。

此后,老包头还曾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攻城之战,,。这两场战役,均由正规部队参战,攻城火力远远超过了当年土匪们的土枪土炮。可惜,两场战役都未成功,虽然攻进城内,最后还是被打退出去,烈士们的鲜血浸染了半座老城。

再坚固的城墙也经不起岁月的磨砺,到了解放初期,包头老城也渐渐变得老态龙钟。

城内城外日益繁荣,古旧的城墙,已经成为顺畅来往的障碍。

1952年,老包头又迎来了一场热火朝天的关于城墙的工程,这次,是拆毁!

凡事有始就有终,破旧立新,是颠扑不灭的道理。

老城墙拆除了,坚实的基址却派上了新的用场,铺上厚厚的柏油,由阻碍变成了通达。今天,绕着半个老包头(东河区)的环城路,依稀勾勒出当年城墙的走向,为那些逝去的岁月,留下了一抹印痕。

本来以为,包头的老城墙已是荡然无存。偶然间,在一份报纸之上读到了当地学者探寻老城墙的经历,不但登载了照片,还详细说明了位置。第二天,我便忙不迭地按图索骥,前去观瞻……





老包头城垣的残墙(阴山小虫摄于2006年12月)


2007年,驴友们相约"骑游老城,感受人文",也曾来到西北门一带,探访残存的老城墙。

那天,正值盛夏,护城河里的死水散发出令人窒息的恶臭。有人打了退堂鼓,我没有勉强前行,而是带着大家撤了出来。因为,那一刻,我的胃里也在剧烈翻涌着。

那就冬天再来吧,踏着残雪,摸一下城墙,仿佛轻轻地触及了历史。

这几处残墙,我是每年都要探访的,你也不妨来看看吧。

以后,怕要彻底消失了……



(本集结束)


阴山小虫(微信15147277157):初稿:2008年1月,修改:2015年4月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可否转发朋友圈,让更多人关注包头本土文化,多谢!



提示:如果您有什么意见或建议,请在底部留言。我会做到:有问必答,有错知改!



长按或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浏览更多图文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