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旗人吃菜的“油”讲究度,外人不懂!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12-06 20:19:30

一句古语“春雨贵如油”,既比出了“春雨”的贵重,又道出了“油”的不菲。植物油用粮榨,家畜油靠粮喂,与粮争出来的油,自然贵中之贵。


故此,老人不但注重油,爱惜油,还讲究油。比对日子过得如何,看肚子里有没有油水;掂量事情该不该做,看事后落不落油水;就连待人接物都注意圆滑、得体与自保。这,才落了个“京油子”的“雅号”。

其实老人的“油”非但不是“滑”,反而是面对“”、“京城多贵”和“时有自危”,练出来的机敏、睿智与城府。既不得罪人也不受冤屈,既不算计人也不上大当;自己的梦自己做,自己的日子自己过,看着点头哈腰甘低一等,其实心里时刻自尊自在,早就成了“爷”。


做人如此,吃油也颇具分寸。既“宁吃肥中瘦不吃瘦中肥”恪守“越肥越香”,又“包子有肉不在褶儿上”认准“粗茶淡饭”养人。正是这样的饮食观,才让老人有了“好吃莫过饺子、舒服不如倒着”、“冬吃萝卜夏吃蒜、白菜豆腐保平安”的食俗。


旧社会穷人多吃不起大油大肉,可从没见过人生抢硬夺砸明火;新中国凭票供应40年吃不上油,也没见过人喊冤叫屈发牢骚;现在改革开放富裕了,见过几个人怪粮本儿、骂油票儿、扯着嗓子喊“饿死人”了?很少。即使不少人富得腰缠万贯顺嘴流油,人还是看着外地人挣大钱,照样觉着“好养人”,不争不怨,当他的“爷”。


国家强了,日子富了,不但香油、花生油随便买,还多了调和油、橄榄油、葵花油、玉米油……可有的人反倒犯起烧包儿,怕油、防油、戒油,谈油色变,闻油丧胆。

而老人认准了“盐长力气、糖生热、吃油才能有精神”。不吃油,细胞怎么活、皮肤毛发怎完整、脂溶维生素怎吸收?这才红烧肉照炖,炸酱面照煮,卤煮吊子照吃。


原来,逢事不乱、遇变不惊,这才是老人之油、乃至“油子”的一定之归。 

 

老的油篓

老装油的包头红柳篓,柳条编织、白麻纸衬裡、

猪血涂抹坚固,一不漏油二不变味儿。

绕口令为证:狗啃油篓篓油漏,狗不啃油篓篓不漏油。

 

老吃油 

宁吃肥中瘦,不吃瘦中肥

  

红烧肉

  

早年间的炸货

 

改革开放后的炸油条 

 

现在的炸油条

 

老称之为“油炸鬼”

(油字鬼字重音,炸字一带而过)

  

荤油渣

 

脂油饼

  

凭票供应、吃不上油的年代 

饭馆只收粮票不收油票

 

油少后厨无油烟

  

不煎不炸清淡为主

  

菜里缺油,服务上找

 

文 | 钟源


满族文化网编辑出品。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