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最后的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6-05 09:59:46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祥不周祥”。

,京剧《沙家浜》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江南新四军浴血抗日,指导员郭建光带领十八名新四军伤病员在沙家浜养伤,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魁、参谋长,暗投日寇,地下共产党员阿庆嫂依靠以沙奶奶为代表的进步抗日群众,巧妙掩护了新四军伤病员安全伤愈归队,最终消灭了盘踞在沙家浜的敌顽武装,继续为解放江南大好河山奋战。

上了年纪的读者对这部样板戏非常熟悉,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真正的新四军沙家浜医疗队的故事。。


“参加新四军,就是一个目的——打鬼子抗日。”

“参加新四军,家里都不知道,后来很少跟家里联系怕给家人找麻烦,1949年解放上海都不知道家搬到哪里了。”

白山,92岁,生于192312月,1937年淞沪会战在上海打响,,随着中国军队的撤退和上海的沦陷,家在上海的白山不愿做亡国奴,经地下党发展于1939年从上海辗转常熟参加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所辖江南抗日义勇军,在后方医院工作,后因部队转移和一部分医院同志在常熟一带坚持敌占区斗争,治疗和保护伤病员,进行了艰苦的斗争。这一段历史就是后来的样板戏《沙家浜》。

据老人回忆,193910月,江南抗日义勇军奉命西撤,不能随军行动的刘飞(江抗组织科科长,1955年绶中将军衔)、夏光(新四军第1支队6团作战参谋)等30多名伤病员,留在阳澄湖畔的后方医院里继续养伤。这时,日伪军和挂着“忠义救国军”旗号的土匪大肆活动,搜捕“江抗”伤病员和医护人员。后方医院一度失去和主力部队的联系,处境十分危险。

“那个时候医院几乎天天转移,在一个地方呆一天的机会都很少,鬼子三天两头来扫荡,游击战嘛!”

“鬼子来扫荡,我们躲在老乡家里的柴草间,鬼子经过我们看见了敌人的皮鞋。”

那时的后方医院,其实连一块安定的根据地也没有,不仅没有武装部队保护,连自卫武器也少的可怜。白山老人回忆到:医院只有院长和少部分干部伤员配有几支手枪,晚上医护人员除了照料伤病员还要站岗放哨,站岗的同志只有一颗手榴弹抱在怀里作为武器。日伪军扫荡的时候医院就藏在村庄里,最近的一次,医院人员在村庄小桥的一头,,就连敌人走路皮鞋的声音都听的很清楚。还有的时候医院就设在几艘老百姓的小船上,,,已来不及躲避,医护人员急中生智,将白色绷带缠在头上加之又穿着白色工作服,化装成披麻戴孝出殡的老百姓才侥幸躲过了一劫。

即使如此,有些同志还是在日伪军的搜捕中被捕,共有9,其余的备受酷刑,经党组织多方营救才得以出狱。

除了敌人的搜捕,缺少粮食和医药也是沙家浜医疗队面临的重大困难。白山老人说,那时由于粮食缺乏,伤员和医护人员营养都很差,为了给伤员补充营养,她们捕到了一些湖里的河虾,由于怕暴露目标无法生火只好问老乡借了一些白酒做了一道“炝虾”。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战争年代,这个鲜美的味道给老人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回忆。

由于敌人的封锁和不停地转移,医院的条件十分艰苦,老乡家的堂屋就是“病房”,地上铺的稻草床铺就是“病床”。门板上铺一块白布就是“手术室”。没有金属镊子,医护人员削竹筷代替;没有夹板,自己锯木板来做;没有脱脂棉花和绷带,就用普通棉花和土布煮沸消毒代用。由于白山老人会讲上海话,后来她还陪同医院院长一起到上海冒着生命危险秘密采购药品。就这样经过战争的洗礼和九死一生的考验,从大城市上海走来的年轻同志们成长为勇敢的战士。

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18旅成立,这支转战江南的医疗队改编成18,白山老人在新四军六师18旅、新四军第一师后方医院工作。1947年部队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74师的孟良崮战役,1948年参加了淮海战役,1949120军,白山老人又随部队参加了著名的渡江战役、解放上海等一系列战斗。

建国后白山老人转业到地方继续从事医院工作,直到1984年从南京中医学院离休。

“出来参军就是抱着牺牲的准备的,你说一点不怕是假的,那个时候就只有顶着干了,但是也坚持下来了。”

回忆起沙家浜那段战斗的岁月,白山老人说:其实样板戏里的阿庆嫂是不存在的,那个时候交通员都是男的,也没有春来茶馆,这些都是艺术加工的。真正的敌占区斗争要比样板戏里艰苦的多,残酷的多。当问到老人当年为什么要参加新四军时,老人只是淡淡的说:“为了打鬼子抗日,不能当亡国奴哎……”

沙家浜的历史已经过去了70多年,当年一起参加新四军的战友绝大多数已经离世了。白山老人现在时常怀念起那段艰难但光荣的岁月。70周年,70周年纪念章。这枚纪念章属于她的每一个战友。

白山老人的丈夫喻求清也是一位老红军。18旅供给部部长,后任20军后勤部部长。1951年,在朝鲜战场牺牲。

左一:喻求清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