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未来出行的最终局是智能电动车+自动驾驶?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12-13 10:13:37

智能行车

明势资本是只关注在早期科技领域的投资机构,他们是一帮理工男,所以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是用数学、物理和化学的方式。

去年接受新浪科技采访的时候,明势资本的黄明明说,明势的优势在于是真的更懂创业者。他连续四次创业,每次创业经历了无数的问题,这些问题不管是从创业者和VC角度,他知道创业的坑,为创业者思考,很多问题他都能理解,对于投资逻辑,黄明明也谈到——明势资本宁可错过热门,也要想透了再投。

明势资本投过很多跟车相关的项目,包括汽车之家、好车无忧、小牛电动、车和家等。从汽车门户到二手汽车网站,到更接地气的电动车项目,最后是李想倡导的SEV,明势资本对于出行的理解很独特,基本覆盖了汽车发展的轨迹。

所以,对于未来出行,我们愿意听听明势资本的一些看法。

比如他们谈到特斯拉这家公司时,不同于我们眼中智能电动车的形象,黄明明更认为它是一家能源公司,或者说的更具体一点儿,特斯拉是一家电化学的公司。

“特斯拉每一代产品推出的路径、产品的定位,都是由于电化学或者电池的能量密度和电池的成本所决定的,从来没有推出超前一代或者落后一代的产品。”这也体现出了他们的工科思考背景的特性。

黄明明最近谈到了一个新的观点——未来出行的最终局就是智能电动车+自动驾驶。

说到电动车,最近政策方面确实有利好。上个周末,工信部刚刚谈到——工信部方面已经启动“禁售传统能源车的时间表制定”工作。在此之前,不少欧洲国家也曝出相关的时间表。这样看来,我们用上电动车的时间可能比预想的来的更早一些。

明势资本也谈到,投资小牛电动、车和家是因为真的看到了另外一个新兴的十万亿市场。这个市场不光是对国内的汽车市场,对全球的汽车市场都会有一个重新洗牌和颠覆的可能。

以下是黄明明在极客出行大会G.A.M.E上的发言——关于未来出行的另一种思考:

大家好,我是明势资本的黄明明。

过去两年出行行业发生的一些变化,其实是巨大的。那个时候滴滴和快的还没合并,优步还在如日中天的征服世界,赤橙黄绿的各种单车还没有红遍祖国大地。特别要说的是两家公司。一是特斯拉,在我两年前参加GeekCar的线下沙龙活动的时候,它的市值不到300亿美金,而现在是600亿美金。

我们认为随着新产品的发布,特斯拉有很大概率可以突破一千亿到两千亿的市值。还有一家公司英伟达,两年前它的估值大概是120亿美金,昨天晚上是1059亿美金。这代表了什么?在座的各位都是 geek,一定知道,它代表着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和自动驾驶时代的到来。

不少人提到未来出行,聊的一定是全球范围内十万亿,几十万亿的市场、宏大的格局、场景革命、新物种、各种新名词。明势资本是只关注在早期科技领域的投资机构,我们是一帮理工男,所以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是用数学、物理和化学的方式。

很多媒体讲特斯拉,认为它是一个未来出行公司,但在我们看来特斯拉是一家能源公司,或者说的更具体一点儿,特斯拉是一家电化学的公司。

看一下电池的发展路径你就会发现,特斯拉其实非常专注在电化学领域。

特斯拉每一代产品推出的路径、产品的定位,都是由于电化学或者电池的能量密度和电池的成本所决定的,从来没有推出超前一代或者落后一代的产品。

说句题外话:特斯拉是一家非常不容易的公司,很多跟他同期的电动车公司都死掉了,但是特斯拉却没有。这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点是,特斯拉没有犯过最根本性的错误。

电动汽车出生的时间跟内燃机出生的时间差不多,但是随着储能效率、能量转换效率的提高,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内燃机车已经开始完胜电动车。

但是从社会能源使用效率的角度来看,其实现在的电动汽车已经超过了传统内燃机车,也就是“from fuel to wheel”的概念。燃油车这边,从炼油厂到加油站,中间能源的损耗是 12%,从加油站到汽车油箱只有 1%,这个是现在内燃机车还能够完胜电动车的核心原因——它的储能结构太简单了,就是一个物理油箱,1%的能源损耗。

但是从油箱到你的发动机,这里面的能源损耗是65%。虽然过去世界上最顶尖的汽车制造公司,包括专门做发动机的公司都在这方面努力,但是我们认为已经到了边际的临界点:每年会有提高,但是这个提高非常小,这是内燃机车发展遇到瓶颈的核心原因。最后是从你的发动机到汽车的传输,这个还好,损耗了25%。基本上大家可以看见,内燃机车整体转化效率不到25%。

再看电动车。从发电厂到输电站,这是能源效率损耗最大的地方,59%;但是从电池到你的电机,这边是 10% 的损耗,这是电动机车最大的优势所在。能量转换效率分为转化效率和储能效率,现在电动车在储能效率方面远远落后内燃机车,但是整体电动汽车能源转换效率已经接近30%,远远的胜过内燃机车。

另一个好消息是,基于锂电池的电池技术发展思路是非常明晰的。

电池分正极和负极,通过改进正极材料可以提升能量密度,改进负极材料可以提升充电速度和效率。现在最常用的三元电池里面的材料是正极材料是镍铬锰,它的镍的比例决定了一台车的能量密度,但是镍这个元素是非常不听话的元素,比例一高,就容易爆炸。国内很多电池厂做的电池镍、铬、锰的比例是 5:3:2,像CTAL这样的公司可以做到6:2:2,特斯拉在他的最好的电池上可以做到8:1:1,但是这个还不是临界点,临界点是9:0.5:0.5,这个时候的能量密度可以让电池储能的效率完胜燃油汽车。

当然,充电速度也很重要,它是解决用户体验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我们认为,电动汽车能全面超越或者替换内燃机车,在于两个临界点:一是300Wh/kg的电池能量密度,二是一块钱人民币一瓦时的成本。当这两个临界点到来的时候,电动车可以做到几乎两倍于燃油车的效率,再加上电动车更好的电子控制系统,所以用户的驾车体验会完胜传统的内燃机车。

临界点何时到来我们不知道,但是从大数据来看,电池的成本以每年 7% 的速度下降,按照这个速度,大概在2020-2021年前后会跌到一元一瓦时。能量密度问题相对不明确,因为这是一个化学问题,有人说是2020年,有人说是2025年,应该是在这中间的一个年份。

搞清楚了这个问题,大家就会明白,为什么很多欧洲发达国家把全面替换内燃机车的时间表设在了2030年或者2035年,这背后的物理、数学和化学的推导就来自于这两个关键性的指标。

电动车势必替代燃油车,但这并不是终局。因为用户需要的不是一台电动车,而是一台智能电动车。

Model 3如果真的能够批量交付的话,它的意义不亚于苹果iPhone 4的发布——真正在全球范围内开创智能手机这个物种。

关于智能车已经有各种各样的描述,车和家创始人李想的描述比较精准:智能就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会成长。特斯拉就是如此,它可以通过OTA的方式进行软件更新,这就是生命力的体现。

为什么这种智能汽车只可能在美国出现,而我们不太看好欧美那些传统的汽车巨头?因为欧美的传统汽车巨头,包括日本,代表的是工业时代的思维——精确,不出误差。只有在互联网方面有创新性思维的国家,比如美国,才会有这种可能性。

大家不要忘了,诺基亚在十年前并没有坐以待毙,它也在开发自己的智能操作系统,也有触屏手机,但这算是智能手机吗?不是。十年前做过塞班系统开发的同学肯定会有印象,你会被诺基亚无数版本的操作系统和屏幕适配折腾的痛不欲生。拿到智能汽车上来看也是一样,现在有很多电动车也有车联网、车载导航、在线内容这些东西,但是为什么开过了所有的车以后,我们说特斯拉是今天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一部智能电动车?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最简单的一件事,在线OTA升级。除了特斯拉,没有一款车可以做到。

现代城镇交通出行具有两个显著特征。

第一,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带来居民出行需求的骤然增加,并且随之呈现出明显的层次化、场景化和个性化趋势。人们出行不再满足于单一的、无差异的交通工具,而是需要一个因人而异的综合解决方案。

这些交通方式大概可以分为这么几类:

1.大公共交通:公交、地铁等

2.小公共交通:小公交、小巴

3.个性化交通:传统出租车、网约车

4.私人汽车:新能源车、燃油车

5.次级交通工具:单车、共享单车、两轮电动车等等

在中国的三四线市场,两轮电动车的存量市场是三千万到四千万台。加上共享单车、电动三辆车,总体来看所谓的“次级交通工具”在中国的存量市场是八千万左右,这是一个十分巨大但是又不被政府待见的市场。当然也包括低速电动车,这个品类是以50%的速度增长,哪怕是在政府各种打压,限制,不给牌照的情况下,这个物种也在高速的增长。

这是非常有趣的现象。我们认为,次级交通工具在整个交通出行中会变得越来越不可忽视。

第二个特征:由于收入水平、人口分布的不均,城镇居民对不同出行成本的负担能力不同,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也不一致,因此需要用不同的交通工具组合来满足居民的出行需求。也就是说,它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