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苦难:《白鹤镇》的创作“因缘”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7-16 19:45:30


记住苦难:《白鹤镇》创作的“因缘”


林泉|文


最近读南师怀瑾的《说什么》,,。那“因缘”又是何意?

 

佛学上讲因是事物生起的主要条件,缘是事物生起的次要条件,有因有缘,必然成果,是为“因缘果报”,简称“因果”。

 

前前后后,在2月12日~22日的十天时间里,一部“不能算是小说的小说”《白鹤镇》完成了连载,心里暗自谋划的事终于落地了,在这过程中,不少朋友问起其中的人和事。


在这里,就谈谈创作前后的“因缘”。

 

一、缘生:

流淌在骨子里的黄土情

 

我的故乡在甘肃省通渭县襄南乡黑石头村,是黄土高原上一个普普通通的山村。

 

打我记事以来,有几件事令我印象很深:

 

一是对饥饿的深深恐惧。

 

时常听到乡亲们在见面时,彼此打招呼会问一句:吃饭了么?这听起来是一句很傻且莫名其妙的寒暄,却到现在还流传着。

 

还记得小时候,我们和二爸家还没分家,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每当吃完饭时,爷爷总会要求“舔碗”,让我们把碗清理干净。若是有馍馍掉在地上,奶奶通常会捡起来吹一吹或者掰掉有土的一半,再吃掉。更别说剩饭了,即使都吃饱了,每个人也要再挣着吃点。

 

家乡的饭菜也不都是带油的,相信很多西北人都知道一些这样的吃的,比如,“酸饭”,也就是毫无油水的清汤面,“煮洋芋”,就是把土豆煮熟了直接吃;还有“炒面”,就是把生面炒熟了直接干吃或者冲水喝。这都是当初为了应对饥饿流传下来的食物最大化利用方式。

 

记得有一次我拿着炸的“油饼子”蘸着蜂蜜吃,奶奶告诉我以前的地主都没这样吃过,这样吃是要遭罪的。

 

老家那边的人们很看重土地,前几年,各山各沟都被改造成梯田用来种地,我家的地有的要走一个多小时才到。虽然现在已经不被饥饿所累,但是很多乡亲都不愿放弃那些很遥远且贫瘠的地,每年累死累活的,就是因为有那段刻骨的饥饿记忆。

 

二是对过去的苦难回忆。

 

、大饥荒、土匪、地主、引洮工程、偷粮食、吃人、狼……”这些词是被村子里的老人们经常提起的。


人老喜欢怀旧,我和奶奶待得时间挺多。她出生在1938年,属虎,有那个时代的烙痕——裹着脚,到现在走路不方便,她就经常给我讲那些年月发生的事情,每次她都是热泪盈眶,后来我知道在那个悲惨的年代,我有两个姑姑就是饿死的。

 

一直以来,我想,老一辈人口里的这些事是多么令人悲痛而又惊心动魄,这些事随着他们的离去知道的人将越来越少,而我既然知道了,就应该干点啥。

 

三是骨子里的黄土印记。

 

黄土高原上如果有人受伤了,有些人不同创可贴,而是在地上撮起一点细细的黄土,洒在伤口上,这样伤口愈合得快。

 

我们有时候开玩笑说,看,其他地方有雾霾,黄土高原上没有,但是我们黄土高原上有沙尘暴啊,一生不知道要吸进多少黄土。

 

黄土高原上的人在下葬的时候,通常是先找一处地方,在黄土地上崛出一个比棺材略大的坑,然后将棺材下葬,四周用砖箍起,然后十几个人就把挖出来的黄土一层一层地覆盖到上面,这就是“入土为安”,生命的最后归于黄土。

 

飘在外面的时候,我会时常梦到故乡那漫天的“黄色”——黄土、黄河、黄皮肤,故乡的那山那水、点点滴滴、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生在黄土、长在黄土,如果有一天老去或许也会葬于黄土。

 

这,或许就是流淌在我骨子里的黄土情。

 

二、缘起:

文字的力量是无穷的

 

文可以载道、可以怡情、可以作史。

 

我学的是人力资源管理,却长着一颗文艺骚年的心,喜读书、喜作文。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记得上高中时住宿舍,晚上学校关了灯,偷偷在床上打开小台灯读《红楼梦》的事还犹如昨天,为曹雪芹笔下描绘的诗词歌赋、宝黛爱情而激动不已、一夜难眠。

 

高二因病住院,借了一本同学的《平凡的世界》,一开卷便被发生在黄土地上的这个故事深深吸引,再也欲罢不能,孙少平、孙少安、田润叶、田晓霞,路遥笔下的这一个个人物和自己是这么的近,这么熟悉,放佛就如亲人一般。

 

还记得第一次读《简·爱》的时候,被简·爱那善良、美好、细腻的感情所折服,在夏日午后空旷的操场上,一个人坐在水泥乒乓球台上,阅读直到夜幕降临。

 

这些文字深深地打动过我,影响了我,至此我心中洒下了文学的种子,总是想着把自己熟悉的事写出来。不敢奢求影响别人,且当做对自己的一个交代,于是断断续续地写了不少散文、诗歌和短篇故事(还不能称之为小说)。

 

前段时间整理时,竟然发现已有十万字之巨,平日素爱东坡“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务复计东西。”一诗,想到这书也如飞鸿在雪地上留下的指爪一般,于是取名《雪泥记》。

 

后来发现,文学体裁不同,击打人心的力量也不同,不能说诗歌、散文、戏剧就没有穿透力,只是相比这几个体裁,小说可更直接、更真实地还原一个时代。


于是开始谋划着一旦有机会、有能力就一定要尝试小说的写作。



三、缘成:

《白鹤镇》的逐步成型

 


有个故事,有了载体,只需要一个诱因便可成事。

 

我之所以要写《白鹤镇》的诱因是去年春节回家时的一些感触。

 

黑石头村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村子上有两百多户人家,算是附近十里八乡的一个大村子,可是最近几年的发展却令人大跌眼镜。

 

,过去的村领导班子三个人都被查了,到现在领导班子空了一年,很多扶贫项目都因此错过,偌大的一个村子群龙无首;二是经济上萧条落后,黑石头村过去每逢一四七便有集市,附近的人都来赶集,好不热闹,可是近年来因为人口大量搬迁到外地去,加上年轻人常年在外,所以萧条的不行,很多店铺关了门;三是教育上轰然坍塌,过去黑石头村的初中、小学教育质量高,出了很多优秀的学生,这两年教学质量大幅下降,初中连续换了两个校长都因为贪污下了台。

 

除夕那天夜里,一个人站在寂静而漆黑的中街,再也找不到儿时的那种热闹与亲切的感觉了,这个百年村庄正在一步步变得陌生。


人口越来越少了、关系越来越淡漠了、环境越来越差了,我在思考,黑石头村为什么再也没有了故乡那种令人心潮澎湃的感觉,会一直这样下去直到有一天被所有游子淡忘吗?

 

于是,我开始追寻,开始溯源,打算“留住”这个村子的记忆。

 

过完年后,就开始着手收集和整理资料了。

 

这是当初的记录:

 

书名:白鹤镇(黑石村)

定位:现实主义,全景展现甘肃农村1939~1979年近半个世纪的沧桑变迁;


参考作家:路遥、莫言、贾平凹、余华、陈忠实、杨显惠等;

参考书目:平凡的世界、人生、惊心动魄的一幕、红高粱家族、芙蓉镇、兄弟、活着、我的父亲母亲,大红灯笼高高挂、白鹿原、黑石头村庄、通渭县志、定西孤儿院记事等;


时间:1939(开始)~1949(解放)~1959(大饥荒)~1969(批斗)~1979(结束);

背景:民国末期、三年大饥荒,、改革开放;


事件:大会战、搜粮食、引洮工程、林寺峡水库、批斗、救济粮、逃荒、偷粮;

史料:通渭事件,死了三分之一人口,,西北局出手;

 

书中人物(近40人):


男主角:刘道川

女主角:王巧花

子女:猫蛋、狗蛋、英子

四大家族:天福号·刘全安;荣福祥·常满堂;钱永昌·冯栓娃;裕来顺·王金斗(柳氏);


辅助人物:

王家:王大管家(富贵)、富强、富刚;刘妈、张妈、二狗、三娃;

土匪:匪首、阿大、阿二、老七、探子;

刘家:刘旺祖、道川娘、芳川(道川妹);

其他:德顺老汉(白大爷)、二娃、三虎、宝成、大食堂师傅、哨兵、王二、黑娃、文斌、玉娟、两个秦安人、王岩、王岩两个娃。

 

就这样,基本框架达成,《白鹤镇》进入真正的创作阶段。

 

四、缘聚

一份未曾泯灭的善心


创作的过程并不轻松,是“苦并期待着、痛并快乐着”。

 

首先,按照整体故事推进的时间进度与重点事件,我将小说划分为十章,列出每一章的标题,这样就把小说分解成了一个个的小故事,每一章写到三千字左右,容易拿捏。

 

章节如下:

 

第一章:枣花之下,演说古镇

第二章:马匪来啦!

第三章:刘家川的外来者

第四章:唢呐声声,白鹤迎亲

第五章:阶级划分

第六章:土地改革

第七章:大饥荒来了

第八章:夜逃

第九章:

第十章:雪落无声

 

去年十月、十一月,利用晚上、午休及其他空闲时间,把《白鹤镇》第一部从1939到1979的草稿写成,总共是三万多字。


完工之后心情很复杂。

 

一方面,由于功力不够、文笔欠佳、时间仓促,让整个故事还是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是写作终于告一段落,虽然和那些长篇小说比起来这三万字毫不起眼,但是已经突破了自己以往的写作极限。


正如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里借用德国作家托马斯·曼说的话:终于完成了。它可能不好,但是完成了。只要能完成,它也就是好的。

 

当时正准备春节回家过年,写作也如期完成,于是在朋友圈写到:


借此回家之际,谨以此书献给我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

 

五、缘长:

新的创作计划和构想

 

《白鹤镇》在“泉雨潜溪”的连载是小说的第二次创造过程。排版时,又进行了逐字逐句的核对,为了前后对应,内容有删有减,语言也做了重新修饰。

 

连载以后,每天就像干一件重要的事一样期待着。朋友们拍了不少砖。小到指出里面的错别字,将特定时期人物的职务写错,人物关系前后不照应,大到小说的发展节奏、整体框架、语言风格等问题,给出了很好的建议。

 

在这里,首先向这些最要好的朋友表示感谢。

 

现在来审视,《白鹤镇》无疑算不上一部真正的小说,我自己每个章节都看了不下十遍,也发现了几个问题:

 

一是故事还是太平淡。


小说虽然把1939~1979前后40年的大事基本上都做了反映,但是都是平铺直叙地写了出来,悬念不够,基本上没留下伏笔,小说虽然内容丰富但没有意外之感。章节与章节之间的连贯性不强,以至于并不能唤起一口气读完的感觉。

 

二是人物塑造并不成功。


写刘道川的笔墨太少,事件太少,以至于写出了大的历史环境却淡化了个人。另外,很多人物并没有交代好来龙去脉,比如四大家族其他几个人怎么回事,后代都是干啥的,文中的女配角、男配角到底是谁,德顺老汉怎么死的,二虎、三娃作为道川的朋友是怎么建立起关系的。

 

三是整体节奏过快。


由于大力压缩篇幅与文字,以至于该展开的地方并没有展开,都是简单的带过,缺少生动、细致的场景与事件描写,自然读完之后的冲击力不大。

 

四是语言描写并不到位。


书中的陈述语言多余人物的表达语言,而且基本上是普通话并没有凸显出地方味道,以至于显得并不真实。而且每个人的语言风格并没有做到区隔,除过匪首结巴以外,几乎是千篇一律,这无疑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来说是不利的。

 

五是职务、社会关系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虽然前期差了很多资料,但是像到底称不称呼王金斗为“老爷”,镇长到底是啥时候才有的,队长与社长的区别,革委会主任、公社支书与村支书这些职务的划分。

 



为此,我开始产生新想法,以后有机会是否可以把这个故事展开来写,把这个题材真正写成具有一定史料的、能打动人心的大部头作品:

 

《白鹤镇上部(1939~1979)》

 

第一章:枣花之下,演说古镇;

第二章:筹建法海寺;

第三章:唱戏;

第四章:算命;

第四章:马匪来啦;

第六章:躲土匪;

第七章:逼问;

第八章:抓壮丁;

第九章:大地震;

第十章:刘家川的外来者;

 

第十一章:骡子少年;

第十二章:遇到巧珍;

第十三章:耕田大赛;

第十四章:洪水泛滥;

第十五章:相会牛谷河畔;

第十六章:德顺老汉;

第十七章:登门提亲;

第十八章:王金斗的三个难题;

第十九章:巧珍绝食;

第二十章:唢呐声声,白鹤迎亲;

 

第二十一章:解放;

第二十二章:阶级成分划定:

第二十三章:批斗四大家族;

第二十四章:王金斗之死;

第二十五章:王永强逃回;

第二十六章:农业社;

第二十七章:大锅饭;

第二十八章:大会战;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引洮工程;

 

第三十一章:搜粮食;

第三十二章:偷粮;

第三十三章:镇上人死了三分之一;

第三十四章:定西孤儿院;

第三十五章:活着;

第三十六章:狼来了;

第三十七章:献出身体;

第三十八章:夜逃;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视察组;

 

第四十一章:救济粮来了;

第四十二章:引洮工程结束;

第四十三章:当老师;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砸坏法海寺;

第四十六章:批斗;

第四十七章:道川之死;

第四十八章: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四十九章:千里寻亲;

第五十章:雪落无声。

 



为了把黑石村的百年风雨变迁通过《白鹤镇》折射、反映出来,我想光是写1939~1979这40年的事是不够的,离我们这个时代有点远,还是要搞个下部,写写像我这样的农村青年在当下社会,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在事业与爱情之间的集体迷惘、挣扎于撕裂,这样才是完整的,才会更加贴近这个时代的脉搏。

 

《白鹤镇下部(1979~2019)》

 

第一章:听说有人要搞资本主义;

第二章:开集;

第三章:这孩子有福;

第四章:再修法海寺;

第五章:分家;

第六章:四面透风的屋;

第七章:第一批出外打工者;

第八章:建筑工地;

第九章:修房;

第十章:次子降生;

 

第十一章:通电;

第十二章:过年;

第十三章:欠学费;

第十四章:唱戏;

第十五章:15岁的打工女孩;

第十六章:场里失火;

第十七章:挣扎在底层;

第十八章:收粮;

第十九章:包工头;

第二十章:贼;

 

第二十一章:非典;

第二十二章:灯红酒绿;

第二十一章:兄弟大打出手;

第二十二章:外公去世;

第二十三章:这个不一样的夜晚;

第二十四章:摩托村;

第二十五章:第一个大学生;

第二十六章:入学;

第二十七章:遇见她;

第二十八章:通往县城的公路;

第二十九章:不幸发生;

第三十章:小车进村;

 

第三十一章:提亲;

第三十二章:喝酒;

第三十三章:媳妇跟着人跑了;

第三十四章:算卦;

第三十五章:除夕晚会;

第三十六章:第一届篮球赛;

第三十七章:上新疆;

第三十八章:办养殖场;

第三十九章:哄来的新疆媳妇;

第四十章:撰写《白鹤镇志》

 

第四十一章:不一样的除夕夜;

第四十二章:漫步黄河边上;

第四十三章:干旱;

第四十四章:外迁;

第四十五章:去北京旅游;

第四十六章:迷惘在城市边缘;

第四十七章:考公务员;

第四十八章:进入报社;

第四十九章:结婚;

第五十章:回镇。


断断续续说了这么多,就到这里吧。




微信号:linquanguancha
投稿邮箱:1617519904@qq.com

主编:林泉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