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汉中坚持了数百年,几代更迭只为传承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4-24 00:39:54


近期,陕西省政府公布了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汉中市10个非遗项目被列入其中。截止目前,汉中市共有82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省级名录,6个项目入选国家级名录。



01

宁强羌族刺绣





羌族是一个极富睿智的民族,更是一个崇尚美的民族。他们“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其中服饰的绣制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其文化艺术的闪光点。     


宁强是古羌族的主要居住地之一,当地妇女善于运针走线、拧线织锦,挑花刺绣,绣品佳作很多。她们从小拜月乞巧,切磋技艺,训练有素,常针挑线绣,制作出独具风格与特色的绣品。绣制的手艺成为衡量一个妇女聪明才智的重要标志,是她们用来美化自己,寄托自己情感和美好愿望的一种重要方式,其绣品也常常是青年男女表达美好爱情的定情信物。宁强的绣品色彩鲜艳,精美绝伦,不但显示了宁强妇女的聪明才智,更表达了她们崇尚美的愿望。历经漫长岁月的洗礼,历经千年传承和发展,羌族绣艺已经成了一个内涵丰富、针法独到的民间工艺品体系,成为宁强民间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02

午子山三月三庙会




西乡县午子山三月三庙会,每年春节(正月初一至十五)和农历三月初三各举办一次,主要活动区域在西乡县堰口镇的午子山。午子山的春节、三月三庙会在陕南地区闻名遐迩,是陕南地区重要庙会之一。


西乡县午子山三月三庙会,民间俗称“朝山”,是陕南民众的传统风俗,历史悠久,起于宋朝,明末清初香火最盛,香客数十万人,沿袭至今,经久不衰。午子山依山取势,建有多处道观,寺庙。庙会期间主要是祭祀道教列神,进行重要道场活动。古代“朝山”取“朝拜”之意,现在则已演变为登山望远,踏青健体的一种休闲方式。


西乡县午子山三月三庙会是陕南地区著名的庙会之一,承载着大量的民俗事象和文化活动,保留了众多的民间艺术、体育竞技活动,民间手工艺的原生形态。传承着各种传统表演艺术形式,不仅对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有重要作用,而且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03

水车营造技艺




水车,古称翻车、因其形状如龙骨,民间称之为龙骨水车。水车为东汉毕岚所做,三国时发明家马钧曾予以改进,此后一直在农业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水车主要用于平川丘陵地区提水灌溉;有手摇、脚踏两种,由龙骨拴串板、转轴和手摇柄或脚踏板组成。水车的制作用料考究,工艺复杂,从备料、下料开始,有大大小小数十道工序。仅一部2.5米的龙骨水车就有大大小小的零部件200多个。车身长0.5—2丈。使用时2人操作搅动转轴,带动龙骨串板,提水上升。提水高度1—3米。根据不同高度,可用数台水车进行二级或多级提水。

龙骨水车是研究农耕文明、农业制度、水利文化、稻作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国古代文化交流的使者;它代表了中国古代灌溉器具的最高水平,在中国的科技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在中外科技交流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04

 藤编技艺




汉中藤编是以青藤为基本编织材料,运用多种编织技法进行的纯藤结构、或者竹(木)藤结构的器物编织。青藤、木竹为汉中传统藤编原料。后外地技艺传入,木料和从南方进口的编织藤皮、做骨架的藤竹(粗藤),很快在汉中藤编中推广使用。


藤编编织技法:① 经纬编织:为藤条平面编织基本方法,常配以普通几何图案。② 传统编织手法:挑一压一法、挑二压二法、挑三压三法、挑一压二法、挑一压三法、挑一压四法、经疏纬密法等。③ 常用的编织法:编辫、平编、绞编、串接、串连、缠扣、缠锯、缠边、包裹、拧编,以及类似于中国结编织的盘结编花等。④ 花样编织法:常用的技艺主要有疏编、疏细结合编、破经编、浸色编、立体编、胡椒眼空花编等技法。


藤编花样有上百种之多,常用编织花样有:胡椒眼、菊花、牛眼睛、菱形图案、孔雀开屏、二龙戏珠、苹果花、鱼鳞甲、网格型、缠枝、马蔺垛、套扣、链子扣、小浪花、十字扣、曲径扣、梅花扣、蝴蝶结等。



05

 陈氏接骨技艺




陈氏接骨技艺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道光初年间。已有六代传人,第六代传承人陈鹏受中医文化熏陶,承祖传接骨“摸”、“捏”、“按”等独创绝技,结合传统医学技法主要方法有:


(1)、接骨诊断法:以望、问、闻、切等传统中医方法,判断操作部位,询问受伤原因,察看受伤体位,倾听有无骨摩擦音,根据受伤经络部位采取相对应治疗的手法和措施。


(2)、小夹板固定法(以桡骨远端骨折为例):

根据骨折部位及程度,采取不同的固定方式,分别在骨折的远端、近端、桡侧、尺侧适当位置放置压力垫将其固定在夹板上,如遇尺侧茎突未骨折则不用尺侧夹板,在硬纸楹外绷带包扎吊带。


(3)、骨折复位用药法:

骨折复位后及时敷用陈氏自制敷膏,两天换一次,根据患者用药后反应症状,酌情加量或减量某一种成份的药剂量,结合自行研发的“接骨消肿散“和”外用伤筋药水“,轻者三天、重者一周即有明显疗效。



06

 费家窑砖雕瓦塑制作技艺




清朝中期,费家窑砖雕瓦塑技艺随着费氏迁入洋县而诞生,由洋县纸坊街村费家传承发展。该技艺传承至今已有170年的历史。


从清朝道光年间有作坊作为第一代算起,费家窑砖雕瓦塑技艺传承已历六代。该技艺的制品以洋县纸坊街村北的原墩梁黄泥、油饼石粉、水、细面砂、草木灰、糯米汤等为原料,以汉民族房屋建筑风格为基础,以砖瓦雕塑为基本形式,是容绘画与雕刻雕塑为一体的高难度技术操作。该技艺的制品操作程序严格有序,有从配料、和泥、揉搓算起,经过塑型、画图、雕刻图案、烧制等14道工序成品,其中主要用料米汤是用本地糯米熬制而成的粘合济,有地域特点;其作品图案布局活泛、生动,多以吉祥内容为主,深受群众喜欢;产品种类、款式众多,造型美观,原料取自本地,原生态性强。产品原料土质优良,和泥、揉搓功夫老到,工艺性强,产品色泽青灰,不泛白,烧制过程中控火技术良好,产品无裂痕,摔打不破,水浸不烂。


该技艺积累了数代艺人的智慧创造,它蕴藏着严密的科学性和创造性,有明显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当地有较大影响。对研究我国古代的民间居住文化、人文历史、地域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07

 秦宝宣纸传统造纸技艺




镇巴地处陕南巴山腹地,气候温润,森林茂密,水质清冽,有丰富的造纸原料,土法造纸史载已有1500多年。


镇巴文化馆宣纸文化产业园是西北地区唯一生产宣纸的股份制企业。继承古老的生产工艺,利用陕南丰富的青檀资源,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生产的秦宝牌宣纸系列产品,原料纯真,工艺精良,纸质绵韧,光而不滑,白而不俗,润墨耐折,层次清晰,农淡变化丰富,不蛀不腐,抗老化力强,书画效果极佳,受到国内外著名书画家的喜爱。


秦宝宣纸(生宣)分棉料、净皮、特种净皮三大类;按厚薄分为棉连、单宣、夹宣;按尺幅分为有三尺、四尺、五尺、六尺、六尺屏、八尺屏、丈二等,还有色宣、熟宣、瓦当宣、仿古宣、青龙暗影宣、高档蔡伦信笺,册页及低档书画棉纸等产品。



08

 

石质粗瓷制作技艺




我国烧制陶器的历史约有1万年之久,西乡先民在7000年前就已从事土陶生产。西乡石质粗瓷制作取当地黏结性强的石粉为原料,经过复杂的手工制作成形,用干木柴放入挖好的土窖中经过一定的温度和一定的时间煅烧、退火、封窖而成。此工艺在西乡广为盛行,并在当地相互传承,使其发扬光大,源远流长。其制作技艺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工艺价值和经济价值。



09

 略阳菜豆腐节节制作技艺




略阳县山大沟深,粮田多为山坡地,主要种植荞麦、苞谷、黄豆等农作物,山野菜丰富多样,一年四季都制作浆水菜。于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将粗粮精做,创造出了具有略阳地方特色而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传统小吃“菜豆腐节节”。    

“菜豆腐节节”制作技艺是以黄豆浸泡打浆、再用浆水菜汁点成豆花,节节常以苞谷面和面粉为主料手工做成面条状,也有荞面为主料的荞面节节,把节节煮好捞上菜豆腐,就是略阳的菜豆腐节节。小菜是菜豆腐节节的另一大特色,一般都是时令菜,拌豆芽、拌黄瓜、蒜辣子、泡菜、浆水菜等等,味道鲜美、品种多样。     


通过这种烹饪制作手法极大地改善了粗粮的口感,老少皆宜,祖辈相传,也是家家户户常做的一种家常饭。



10

 勉县对鼓




《对鼓》起源于勉县温泉镇谢家桥村,是由清代的“木墩鼓”衍变而成,在表演上讲究跳、比、逗,经过不断完善改进,逐渐形成了现在风趣、诙谐富有喜剧风格的鼓舞表演,成为一种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娱乐形式,流传于县内温泉、镇川等汉江南岸乡镇。



汉中易团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旗下主营汉中易团网(电子商务平台)、商务会展等业务。因公司发展需求,现面向社会诚聘:


1、业务经理:3名;


2、业务员:5名;


待遇面议,有业务从业经历者优先。


联系电话:0916-2161869

公司地址:汉中市万邦时代广场4号楼西单元604室

(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