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老北京人的“官称”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9-13 02:39:16



     “官称”,有些老人也叫做“官称儿”,这可不是对官职或官名儿的称呼,而是昔日老人在“官面儿”,即“场面儿”上彼此见面时,约定俗成的一种习惯性称呼。看过老舍创作的话剧《茶馆》的朋友,大概都记得这样一幕剧情,即剧中的人贩子“刘麻子”,见到两个比他起码年轻20多岁的“逃兵”(剧中两个人物)时,竟主动称呼:“哟!林大哥、陈大哥!”,而那二位也欣然接受。有些观众不禁感到纳闷儿,一个50多岁的人,怎么管两个20多岁的人叫“大哥”呀?这就要从老人的“官称”说起。

       多少年来,咱们老人就是懂礼儿好面儿,不仅彼此见面儿要打招呼,而且在称呼对方上,更是讲究“人敬人高”,即抬高对方的身价儿。老人说话嘴甜,但是也决不会让自己丢面儿,更不能使自己失去尊严。就说这对对方的称呼吧,如上所述的那个“刘麻子”,他可以称呼比他年岁小的人为“大哥”,但是决不会称对方为“大叔”等比自己高一辈儿的“称呼”,因为那样就降低自己的人格了。久而久之,约定俗成,老人就把这种场面儿上对对方的称呼,叫做“官称”。其实就我所知道的这种“官称”,也就是平辈儿中的“哥哥”、“姐姐”这类称呼。让对方听了觉得透着亲近、透着热乎。而在我看来,工人群众中彼此称为“师傅”等,这“师傅”的称呼也应该属于“官称”,即带有普遍性的称呼。


       老人辈辈儿生活在,规矩大、礼儿多,一般都说早年间那些生活在四九城圈子里的老人,都讲究礼儿面儿的,也在乎他人对自己有没有礼儿面儿。在“礼儿多人不怪”传统习俗的影响下,老人做事儿难免多了些繁文缛节,有些话儿说时也显得啰嗦、多余,所以多年来也落个“京油子”的不雅名称。

       在我看来,人与人打交道时必须讲礼貌、互相尊重,这样才能增进感情、和谐相处。有人说那“官称”有些庸俗,但是这问题您得分怎么看。如果按照一句歇后语所说的“见了丈母娘叫大嫂子——没话儿找话儿”,这“官称”连带着一些客气话儿,难免别人有看法儿,可是按照“人敬人高”尊重对方来看,起码在“礼儿”上让对方无可挑剔。


       对于老人的“官称”,作为一个纯粹的老人,我是深有体会的。我们胡同里曾经住着一位德高望重的中年人,大家都尊称他“吴大哥”,包括不少比他年岁大的人,这“吴大哥”就是“官称”。上世纪60年代末,我被分配到一家国营大企业的后勤部门工作。一次在食堂,看到不少炊事员,包括其中几位50多岁的炊事员,都称呼一个约40岁左右的中年工人为“二哥”。这个被称作“二哥”的,是我厂某车间的工人,他会按摩技术,所以食堂的师傅有闪了腰或腰酸腿疼的,总是请这位工人来按摩。这个工人在家排行是老二,时间长了,工厂里不少老职工,可就依据“官称”的惯例,都称呼这个工人“二哥”,包括那些比他年岁大的工人师傅。我也领略过这位“二哥”的按摩技术和为人的热情。与他打交道时,我还真不好意思直接称呼他“二哥”因为人家毕竟比我大20岁。但是这位“二哥”在同事们指出我腰疼时,便热情地对我说:“来,兄弟,让二哥给你揉揉!”

       我所在的工厂职工,彼此之间一般都互称“师傅”。但是我发现在食堂、清洁班、维修班等后勤部门的职工中,多有对某人称作“三哥”、“六哥”等“官称”的。


       有些“官称”是带有对方姓氏的,如“王哥”、“李姐”等,称呼这些人的群众中,既有比他们年岁小的,也有比他们年岁大的。我印象中,这“官称”不仅流行在人之间。我在天津走亲戚时,也看到胡同里不少人称呼某人为“张姐”、“二哥”等,看来这“官称”起码在天津人中也流行。著名相声演员高英培曾经说过一段儿讽刺“走后门儿”现象的相声,其中高英培自己说他买炸油饼不排队,只要称呼那卖炸油饼的妇女一声“张姐”,对方立刻不顾排队的人,给他炸一个大油饼儿。当那位“捧哏儿”的相声演员说:“你比他岁数大,怎么称呼她‘姐’呀?”高英培回答说:“那不是‘官称’吗!”可见再次证明这“官称”不仅影响着老人。


      ,,我厂有职工提出,那些“师傅”、“二哥”、“王哥”等“官称”,是带有封建帮会色彩的“孔老二”思想产物,提议废除这一切“官称”,而大家彼此都称呼对方“同志”或直接称对方“老张”、“老李”等带有革命色彩的称呼,当然这其中不包括所谓的“阶级敌人”。这提议一度获得不少人积极支持,但是这“实践过程”却是“短命”的。不用说那些老人,就是不少老职工和职工,很快就由“支持”变成“坚决反对”!因为这样显得太没大没小、没有礼貌啦。如,一个20岁的年轻炊事员,这小伙子先称呼自己那位50多岁的师傅为“宋同志”,对方听了只是一笑;这个小伙子发现不大对劲儿,于是第二天改称“老宋”,他那位老师傅听了竟大声答应“唉”。可是当这个小伙子请教如何做某道菜时,他的师傅“老宋”在指教上用的语言非常简练,只说了一句“放锅里一扒拉就行”。而且这种称呼尤其在师徒之间,造成影响特大,特别是那些年岁大的老师傅,对于自己徒弟这样称呼自己特别不满意。结果没过多长时间,那些职工的“革命建议”就悄悄“死亡”啦!


       这形势吗,真应了老人一句老话儿,即“十年河东转河西”。说这种“官称”庸俗也好,还是懂礼儿也好,我万没想到的是,现在这老人的“官称”习俗不仅在老人、普通人中流行更广,而且直接扩散到“官场”!我曾经听到在一些有一定级别的官员之间,也盛行老“官称”,如“李姐”、“卢哥”等称呼。更邪乎的是,不管比某个人官职级别高或级别低的人,都对“这个人”持同一称呼“哥”或“姐”!所以鉴于这种情况,奉劝一些朋友,别再对老人或老人中流行的一些习俗和做法儿说三道四啦!

(转自新浪博客:老骥伏枥)


阅读往期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