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唐院校友韩启孟、卢祖文两位工务局长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11-08 03:36:01


纪念唐院校友韩启孟、

——写在唐院120周年校庆前夕

刘甲申

2016-03-23 22:34 来自QQ空间日志

  在我们为交大(唐院)120周年校庆而欢欣鼓舞之时,当我们沉浸在我国铁路已全面提速、营业里程达到12.1万公里(1962年才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有1.9万公里、已占据了世界高铁总长60%以上时,我们不应忘记以身殉职、倒在了高铁前线的唐院学友:。韩启孟于2009年6月13日在参加国家发改委组织的“厦深高速铁路审计”时突发脑血栓,手术后成了植物人,8月28日在深圳去世。,急送医院抢救未果成了植物人的,半年后去世于北京。在当前为中华崛起的国家建设中,工作岗位就是前线!不顾自身安危、勇于冲锋陷阵、把生命献给工作的人就是英雄!韩启孟、卢祖文是唐院的骄傲!
  ,原20个铁路局撤销了8个,调进了一批技术人员。我与韩启孟、、吉林、武汉铁路局)。。但工作上始终与他俩保持着密切联系。他俩的聪明才智、扎实的学术基础、工作中的敬业精神以及事业上的杰出贡献,始终使我难以忘怀。

一.关于韩启孟

  韩启孟是1962年考入唐院桥隧系的。1962年的高考是前后几年中唯一的一次放松了“”的一年。一些以往因“出身不好、社会关系有问题、右派子弟”等不宜录取的学子,有了靠分数取胜、平等竞争的机会,韩亦属此列。但,人才就是人才。韩启孟在学校中处处表现了聪明才智。在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同时,也经常以东方朔式的机智和幽默为大家带来乐趣。例如:
  1964年夏,唐院62年级军训。三分部的铁道、桥隧、运输三个系的62级学生各为一个连,在操场进行军训演练和比赛。
  军训教官讲:“卧倒的要领是:四肢和躯干都要挨着地面,不能怕弄脏衣服!”
  “现在由桥62连集体演示——卧倒!”
  惊人的一幕出现了:只见全连中有一个人脸面朝天地躺在了操场上!搞得大家哄堂大笑。
  “那个躺着的同学叫什么名字?是否故意捣乱!”
  “我叫韩启孟。没有捣乱,完全是按您的要求认真做的;而且你看,我的四肢和躯干比别人沾满了更多的土。”
  “真拿你没办法!”
  这件事说明了一个问题:只有全面思维、严谨分析,能找出事物的问题和漏洞的人,才能更好地在科技和事业上创新和发展。
  ,韩启孟在吉林工务段当调度(属工人职名)。,说是战备需要 ,任务紧急。因为该货物太长、体积又大,吉林局研究了三天认为吉林站狭窄,无法运输,不能完成任务。在限期的前一天晚上,局领导急了,紧急召开有关干部及站段长会议研究办法,会开了一夜仍一筹莫展。这时局长突然发现吉林工务段段长未到,大喊:“这么重要的事怎么吉林工务段没来人呢,太不象话了!”。
  忽听门外有人接话:“工务段派我来了,会场内的领导已坐满了,我只能搬个砖头坐在门外听!”。
  “大家都发言了,你怎么不发言呢?”
  “我是工务段调度韩启孟,一个工人,签到表上有名单。你主持会议未让我发言,我怎么发?”。
  “你是否同意大家的意见,不能运!”。
  “不是。能运。运这个大件不难!”。
  “你有什么高见?”局长的口气有些讥讽。
  “我现场进行了测量,影响运大件的障碍就两个:一棵树,锯掉;一个搬道房拆掉一个角,大件运后再砌上,很好办!”。
  “韩启孟真行!”现场一片喝彩。
  平时练就本事,关键时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竢实扬华”吧。
  后韩启孟时来运转。,得到的感受是:“韩启孟确实是我们改革发展的技术型干部。他那7平米的小屋内满墙都是木板架起的技术书;我们三个部考察组的人无凳子坐,只好每人坐一捆书。他一说话就是技术问题,选这样的干部没错”。
调入部工务局后,韩启孟先后担任了工厂处处长、工务局副局长、局长等职。工作成绩是显著的,但凭技术实力敢作敢为开拓进取大胆拍板最主要的,可用以下两点说明问题:
  一是,超长无缝线路的研究、探讨、实践和在我国的全面实现。
  以往的轨道由于冬夏轨温的变化,钢轨热胀冷缩,会产生膨胀力。因而不得不将钢轨每25米的连接处设置24毫米的构造轨缝。火车通过轨缝时就会产生“咔嗒、咔嗒”的响声。轨缝的存在对机车、车辆及轨道危害很大,也直接限制了提速。后来发展了无缝线路,实际上是将25米长的短轨焊成1.8公里左右的长轨条,每个长轨条的连接处用“轨道伸缩器(类似道岔的尖轨)”连接,或者冬夏在无缝线路的伸缩区(长轨两端约50m左右的范围)用不同长度的短钢轨进行冬夏更换。超长无缝线路就是将轨道上的轨缝彻底消灭。理论上可将一根长轨条从深圳一直焊到满洲里。须知,我国幅员辽阔,困难地区(如根河)年轨温差可达112℃以上,在极限状态下轨道要承受120吨以上的温度力。就是这个温度力在普通无缝线路甚至轨缝设置不当的有缝线路上,夏天也能造成全路几十次的胀轨跑道(轨道在炎阳下突发蛇形,变成了一系列正弦曲线式的小弯)进而造成列车脱轨事故。冬天则会拉断钢轨造成全路每年十几次的断轨事故。超长无缝线路是将钢轨热胀冷缩的温度力,用高强的扣件,抵消在每根特殊的轨枕(Ⅱ、Ⅲ型混凝土轨枕)上,从而消灭了轨缝,胀轨跑道和断轨的事故亦可有效防止。

  超长无缝线路在韩局长的任上实现了,并在全路得到了普及。我们坐火车再也听不到“咔嗒、咔嗒”的振动声了。此种线路脱轨和断轨事故消灭了!这项成就为全国既有铁路的提速和高速铁路的铺设创造了条件。须知,这要冒多大的风险、承担多大的责任啊!
  二是,我国铁路提速道岔的研究、推广及高速道岔的初步研究。1995年韩启孟带队考察了世界各国的高速铁路后,向部党组提出了实现我国既有线提速和发展我国高速铁路的建议。同时还着手组织了提速道岔(过岔速度可达160公里/小时)的研究和实施。总结了各国提速道岔的优点和不足,亲自编写了《奥地利UIC60钢轨12号单开道岔结构设计介绍》,提出了我国提速道岔的技术参数。在韩局长的领导及与铁科院、设计院的有关专家的一起努力下我国的提速道岔很快就研制成功了,为全路既有线的六次大提速创造了条件。此后,韩启孟又着手组织了高速道岔(过岔速度在250公里/小时以上)的研究。为后续局长卢祖文任上高速道岔的研制成功和顺利铺设创造了条件。

二.关于卢祖文

 卢祖文是唐院铁61年级的优秀班长,学习成绩优异。毕业后分配到武汉铁路局荆门工务段。在基层劳动中鉴于工人文化水平低、掌握线路新技术难度大,他总结了长期以来工务作业的经验、汇总了各种工务设备的技术参数,编写了《铁路线路工技术手册》,很受欢迎。不久这个小册子就在全路工务部门得到了全面推广。全路线路工人随身携带,遇有问题翻开手册一目了然、迎刃而解。大大提高了作业的质量和效率。
  他调到部工务局后,历任工程师、技术处处长、工务局副局长、局长、运输局基础部主任等职务(1999年后部工务、电务二局合并为基础部)。。
  卢祖文在工务局20年的工作中,由于他的不懈努力,特别是担任技术处处长和局领导时,工务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突飞猛进,新型钢轨、新型轨枕、新型扣件、新型道岔、无砟轨道、重载铁路等层出不穷;大体上50多项工务新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各项技术标准和规范同步跟进;我国第一条重载铁路—大秦线上的万吨列车得以实现。
  在基础部主任的任上,他参与组织并完成了我国《高速铁路设计规范》的初稿。,他身体力行参与並支持了我国铁路迈向高速的各项改革和创新。他接续韩启孟继续组织和参与了我国高速道岔的研制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拼搏下,很快,我国的高速道岔成功了!列车以350公里/小时的速度过岔时,车内小桌上竖起的香烟都不会倒!这就是当前世界上最稳最棒的高速道岔!在高速办期间还与大家共同努力制定了我国高速铁路的线路、桥梁、隧道、路基等各项技术标准和设计、施工、技术规范。为促进我国高速铁路的大面积铺设,他利用节假日不休息,起早、贪黑地编写了《高速铁路轨道结构》的专著,为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特别应当指出的是,现代高速铁路中桥梁工程占很大比例(约占60%左右),是高速铁路的关键。在桥梁工程上他努力探索、并大力支持了我国铁路桥梁科技带头人陈夏新(唐院桥62学友,铁科院程庆国的研究生)的各项改革创新措施:诸如预制梁、支座、防水层、高性能混凝土、箱梁设计、附属设备技术条件等方面的工作,为我国高速铁路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韩启孟、卢祖文的共同业绩
  他俩在部工作26年左右,其中接续当工务局长及部高速办领导达16年;在前任工务局局长张虹村工作成绩的基础上,由于他俩与大家的共同努力,全路的工务工作和工务设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一).中国铁路的工务系统基本实现了现代化
  这个“现代化”即:工务设备的重型化、施工作业的机械化和工务管理的科学化。60kg/m钢轨,乃至75kg/m的钢轨(用于大秦线等)的大量铺设、Ⅱ型和Ⅲ型混凝土轨枕的相继问世和迅速推广、新型弹性扣件的普遍实用、采用Ⅰ级(花岗岩)道砟对道床的全面更新、无砟轨道的研究和广泛采用、重载桥梁和新型轨道结构的不断上道、既有铁路的全面提速和高速铁路的大面积铺设,为我国铁路的工务工作开创了一个实现现代化和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二).重视工务安全,严格修改了《工务安全规则》,广泛配齐了工务安全设备,基本上消灭了工务责任事故。

  1.为确保全路行车安全,他俩坚持原则,不争工务放宽标准的部门利益,促进了《工务安全规则》的严格修改。
1990年工务局发布了新修改的《工务安全规则》,将轨距的安全标准由1435±4(单位为毫米),改为1435-4至1460毫米。根据是一个线路处副处长带人到美国考察后,一知半解地带来了一本美国B55委员会(相当于中国铁道学会工务委员会)编写的《美国铁路工务安全规则》(实际上是美国铁路发生行车事故后,理赔的门槛条件),然后给铁科院立题,。铁科院线路所××研究员牵头研究,将中国最好轨道结构的线路所允许轨距误差拿来作为中国全路(包括条件极差的木枕、道钉结构的轨道)普遍适用的标准!这显然是危险的,如果得以实施,全路脱轨事故必将大量增加。而原本是工务轨距失格的责任事故,工务却逃掉了责任。
  确保安全是我的责任。当时主管部内运输口的石希玉副部长得知安监司的意见后,亲自主持了由部内运输口各司局长(车、机、工、电、辆、安监等)参加的安监司与工务局的辩论会,产生了1:17的不对称辩论(安监司仅一名工务主任监察而工务局有17名工程技术人员与会)。
  真理胜于雄辩。事前我将自己依据我国铁路现行的车、机、工、电、辆各专业有关规章反求出的轨道几何尺寸的剩余允许放宽量,写出《我国铁路轨距、水平、方向、前后高低及三角坑的安全限度》等五篇论文会前一周发给了工务局的17名工程技术人员;当然其中也包括时任工厂处处长韩启孟和技术处处长卢祖文,供他们批判。但是没想到的是韩、卢两位处长却都抛弃了工务角度的门户之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我的论文进行了修改(特别是怕语重伤人)。为了全路的行车安全,他们坚持原则,放弃了对工务部门放松技术标准的争取,真使人感动!须知,他们当时作为处长这样做是会得罪局长而影响前程的!
  辩论会的结果是:这本《工务安全规则》暂缓执行,要进行修改,恢复原来的安全标准。事后在这两位学友的参与下《工务安全规则》得以了认真严格的修改,促进了全路的行车安全。
  2.他们支持了“铁路轨道动态检测仪”的研制和推广,从而大大减少了工务行车事故。
轨道几何尺寸合格,是行车安全的最基本条件。以往都是工人用“道尺”一步一弯腰地不断量线路,以找出“失格”处所进行整修;常因不能及时发现失格处所和轨道悬空的地段,进而不能及时整修而造成工务责任事故。1990年我向他俩提出了采用地震仪原理研制“轨道动态检测仪”(即“晃车仪”)的设想,得到了他俩的大力支持。这个仪器实际上是将地震仪小型化(一块砖的大小),放到各型机车、车辆,以及客车的不同位置,按照仪器对失格线路的不同振动频率、得出一系列参数和失格报警门限;遇有问题,马上报警,俾使线路得到及时整修。这就需要大量的测试数据才能实际应用。两位学友现场指导,亲自参与审核、鉴定;后来工务局还发文要求工务部门大力配合和试用、推广,终使我国独创的“轨道动态检测仪”得到了广泛的实用。从而也大大减轻了工人用道尺测量线路的劳动强度。特别是仪器安在了各列列车的机车上后,实现了列车对线路超限处所的趟趟检查。比如暴风雨中前行列车遇有路基下沉“仪器”报警,通知工务在后续列车到达前整修完毕,亦可有效地防止后续列车脱轨事故的发生。从而大大减少了工务行车事故。
  3.他们组织大家努力研制并配齐了现代化的工务安全设备,使工务安全处于了可控状态。
两位任上,按照实际需要配齐了轨道检测车、钢轨探伤仪、轨道夹板探伤仪、路基岩溶塌陷检测装置、泥石流报警装置、崩塌落石报警装置、隧道内和曲线上的列车防脱装置(防脱护轨)等,使工务安全由以往的“没有把握”变成了“无懈可击、安全可控”的状态。除非人员疏忽,否则,按规定操作发生工务事故都不容易了。

  韩启孟、卢祖文是唐院杰出校友,他们秉承了“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校训,在唐院孜孜以求以优异的成绩学到了丰富、全面而扎实的知识;走向社会后,又以不懈的努力,为我国铁路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丰功和灿烂的业绩。他们将自己宝贵的生命献给了中华民族崛起的事业!我向他俩致敬!我们将永远怀念他们,并在他们的精神鼓舞下为我国的繁荣富强而世世代代的奋斗不息!
        2016年3月16日


【作者介绍:刘甲申,唐院铁道系62年级毕业生。;1964年获全院学积极分子称号(八人之一);毕业后带头去最艰苦的海拉尔大修队等单位工作;,;1990年调部安全监察司任工务主任监察;,2004年退休。】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