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高温工作者,都是这样工作的.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11-09 05:36:05

经过两天的“预热”

杭州终于迎来了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

大暑

虽然猜中了开头,却承受不了结尾

今起到周日,杭州天天38℃

这是“复制粘贴”的节奏啊。



没事!你有你的温度,我有我的态度,不理你就行了,反正办公室有空调、家里有空调、超市有空调、公交有空调······这种天气没有空调的地方还能待人吗?


听到这句话,估计小编要被打脸了。他们一脸“你没见过世面”的样子:“我们没空调,不是过得好好的?”(是在下输了!)




高架是个好东西,除了遮风挡雨,还是夏季避暑“神器”,如果旁边有一条河,时不时地吹来阵阵凉风,那一切就完美了。


所以,朱先生才会“赖”在这中河高架下、中河旁的“避暑胜地”,即使是这样的高温天,他也能从早上7点待到晚上9点半。



不过他并不是单纯地避暑,这儿还是他工作的地方,可能这样的场景你很少见,但是在中河高架下好运路与中河北路的交叉口就有。


除了给来往的电动车自助充电、修缮零件,给路人指路,他还是现代版“活雷锋”。17年来,在他这边领到钱包、公交卡、手机等贵重物品的失主不计其数。


已经57岁的朱先生面对杭州这样的高温天非常淡定:“我这儿的风挺凉快的,比他们空调间里的好,哈哈。”




15年前,周女士和丈夫租下了这个30平米左右的小屋,前面8平米左右是电器接插件零售店,后面的20几平米就是他们的家。


如今,这里住着他们一家四口,儿子女儿在家附近的天水小学读书,大部分时间,丈夫上门给别人维修制冷家电,她就在家看着店铺。"空调也有,在后面的小房间里,给孩子们享受",这么多年来,无论多热,店里总是放着一部电风扇,它的年纪比孩子们都大。




下午2点47分,地面的温度丝毫没有下降的意思,街上行人三三两两,不一会儿就消失在一栋栋大楼中。


而她就这么坐在这儿,身旁的大树遮得了些许阳光却挡不住地面涌出的高温,身后是整栋大楼都开着冷气的阿里巴巴集团。


陈阿姨是杭州人,58岁。从事环卫工作20多年了,换个老板就换条街道,具体打扫过几条街她自己也记不清了。


早上6点开始,晚上5点半结束,除去10点到下午1点半的休息时间,这8个小时她每天都得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风吹不变,雨打不动。即使在这样的高温天,也一样,而每天的高温补贴费只有不到10块钱。

 

这个30平米的“木材加工厂”里摆着三台机器,里面用木板隔了间3平米左右的休息室,其余的空间全让木板和空气中扬起的木屑给占了。



说起东阳,大家自然想到“红木”。这对来自东阳的夫妻13年前带着“看家本领”从东阳搬到了杭州,而这间30平米的“组装房”就是他们平时工作的地方,每天早上睁开眼就是一批批的订单,有时都来不及吃早饭。


只要有订单,就没有休息日。这样的高温天,只有头上那只老式电风扇······

 

潘师傅是杭州人,今年54岁,开小店为生。去年,他在城站边上租了一个店面,为了多做些生意,他早上4点开门,一直到晚上10点才能回家。




人流量减少,房租贵,生活压力大······大家眼里的“黄金地段”其实并没有那么好。不仅如此,冬天四周透寒风不说,到了三伏天也只有不给力的风扇和迎面的热风为伴,不到一个小时衣服就都贴在身上了。可是,潘师傅却看得很开:“四周通风还挺凉快的,哈哈。”


拱墅区长滨路上"夹板新村"的入口处,有一家开了8年的汽车补胎店,不到20平米的大小,却装满了各种规格的轮胎和补胎工具。


它的主人是沈先生,老杭州人,做补胎行业20多年了。眼尖的你可能发现它的与众不同了,这是一个由集装箱改造成的店面,铁皮外壳暴露在这样的高温下,里面的温度可想而知。沈先生每天早上7点开始上班,晚上6点下班回家,即使是这样的高温天,陪伴他的也只有大门左上角的一个小风扇。



这里是文二路与丰潭路路交接口的益乐新村。16年前,他们从老城区搬到了这里,成了邻居。那个时候,家家户户都没有空调,附近也没有公园,这颗大树就成了他们的纳凉地。


16年后,家家户户都装了空调,附近的公共设施也日渐完善,但是大家每天早上8点开始还是不约而同地在"老地方"集合,开始家短里长地聊天,除了到饭点回家或有事出门,他们可以一直待到晚上10点,即使是这样的高温天也是如此。有时候,在附近施工的外来务工人员也会加入他们的"唠嗑"队伍。

 

说起面料采购,杭州人肯定会告诉你去秋涛北路的四季青面料市场,但很少有人知道秋石高架旁杭州四季青面料市场前的那家小报亭。



张师傅和这家不起眼的小报亭“相依为命”已经17年了,如今58岁的他还是每天早上7点上班,晚上7点下班。虽然是杭州人,却没赶上那代人的好时光,现在就连报亭也受“互联网”的影响,生意一天不如一天,夏天主要靠卖饮料的收入维持生计。


报亭里唯一的风扇和挂在脖子上的湿毛巾是他17年来的“解暑武器”,可连续几天的高温,即便是“身经百战”的张师傅也扛不住了。

 

王先生(右)是桐庐瑶琳人,今年30岁。8年前,他从配菜的学徒做起,如今已经是个烧菜游刃有余的大厨了。从早上10点开始,除去午间休息时间,王先生一天要工作10个小时。



很多人觉得厨师就是个技术活,不像农民工整天在外面风吹日晒。但你可能不知道,夏天的厨房温度要高出外面10多度,甚至更多。


也许你此刻正戴着帽、打着伞在外面躲着40度的高温天,但他们却是穿着工作服在气温高达50多度的厨房里“蒸桑拿”,还要时刻集中注意力给顾客烧出一盘好菜。


旁边的小张(左)是河南人,18岁,目前还只是个配菜的学徒,多年后他就会站在王先生的这个位置,做着和他一样的工作。


中河北路旁的天水巷里有一个4平米的“水果铺”,门前三四框葡萄,店内生了锈的铁箱上摆着电子秤,除了堆放的杂物外只能容下两人。与其说是水果铺,它更像别人家前废弃了的小隔间。



这样一个其貌不扬、甚至都不在大街上的铺子,金师傅租下了,而且一租就是15年。15年来,每年的7月初到中秋节他都会在这儿度过,他是金华塘雅人,这个小巷可以说是是他第二个“家”。


凌晨三点起床采摘新鲜的葡萄,装上货车,从金华家中开4个小时到杭州,卸好货、摆好摊就是10点了,晚上7点才收摊回家,到家已经11点了。


每天这样来回,除非车子坏掉或刮台风,不然即使在40度的高温下,金师傅依然准时“报到”。而他头顶、店里唯一的小风扇大概只有在旧货市场才能找得到。




实习生:楼楠

编辑:陈皮皮



每日商报(ID:hzmrsb)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