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年味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4-13 01:57:32

家乡的年味

船靠新加坡,超市购物,看到到处挂满栩栩如生的中国龙,火红的中国结,烫金的“福”字、印发精美的春联和各种有关春节的剪纸,洋溢着浓郁的中国农历春节的味道。触景生情,走的再远,华人依然不忘中国传统新年,使我想起家乡的年味来。

我的家乡在中原大地豫南农村,喜食面食为主,古为官方交通要道的一座驿站——驻马店。那里的年味别有一番韵味,似乎家乡的年味每年都来的特别早。记得小时候进入腊月,勤快的家庭主妇瞅准好天气就开始淘洗小麦和油菜籽晒干,准备过年用的面和油。过了农历十五以后,人们开始陆续的赶集筹备过年用的调料、红枣、各种蔬菜和鸡鸭鱼肉,逢集就去赶,数着买,生怕落下什么。那几天,人们见面时总会问:年货准备的怎样啦!大家都会说:到过年就齐啦。那时的农村没有超市,家家户户准备的年货都可以吃到过完年正月初七、八开集后再补。过了腊月十七八,家中过年的肉也割好了,家家的主妇们就开始发面、剁馅、浸泡红豆,洗涮平时难得一用的蒸馍锅盖和存放的篮筐。那时冬天特别冷,农村不像现在家家都有冰箱,准备的年货也容易储存,蒸的过年包子可以吃到正月十五以后。那几天的乡村家家户户烟囱上冒着的浓烟,一锅接着一锅,直到把准备的各种馅用完为止。这时谁若串门,主人家都会拿出刚蒸好的各种包子,让你吃,让你尝。记得每年第一锅菜肉粉丝包出锅时,母亲都会让我给爷爷奶奶和隔壁五保户老人母子送点,让他们也感受一下过年的节日气氛。
  忙碌了一天的母亲,顾不上休息。在我们都躺在床上时,她还会在厨房忙着做枣花山。面块在母亲手里出神入化,不久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喜鹊就做好了,然后把不同的造型拼成一座山形,放上浸泡好的红枣放在锅里蒸。在我们那里家家户户都做枣花山和枣馍,祭奠自己的祖先从山西洪洞县迁徙而来、繁衍生息。

进入腊月二十以后,各家就开始油炸东西了,炸鱼、炸小酥肉、炸丸子、炸馓子和麻叶子,一直都是我们那的习俗。过完年后,走亲戚返还回来各式各样馓子和麻叶子,就是我们童年不错的美味零食。那时候农村大都不是很富裕,特别是油炸馓子,有时是几家一起兑油兑面开油锅。按照我们那的习俗,过年了,刚出锅的第一拨丸子和馓子需要敬过灶神、财神等后,才可食用,而我呢,哪里等得了,尾随着母亲敬神的同时,我和弟弟时不时的捏一个快速地放进嘴里,烫的嘴直打哈哈,一咬一股热气,当时的吃像难看,且是那么的有滋有味。当然了,我们的不守规矩,也遭到母亲的抱怨,说我们怎么这么的不懂事。可是我们还嬉皮笑脸的,装作没事一样,继续吃呀吃。
  包子也蒸了,该炸的也炸好了,就剩煮肉了。俗话说:吃肉不如啃骨头和喝汤香,家里条件一年比一年好后,父亲过年时准备的肉也多了起来。那天,一家人齐上阵,把收拾干净的猪头、猪蹄、鸡鸭放入地锅中加入卤料包一起煮。父亲把劈好的木柴,只管一个劲地边拉风箱边往锅底续添柴,直烧的锅里“咕嘟、咕嘟地”散发出扑鼻的肉香味。等不到父亲发话我就把爷爷奶奶、大伯、叔叔和堂弟叫来吃肉,大人们吃肉喝酒,我们小孩最爱啃骨头,还比谁的牙齿利。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都比较注重养生。以前,农村青黄不接时吃的杂粮现在到成了人们合理膳食的香饽饽。
  年三十早上,被父亲从温暖的被窝叫起来,随长辈到主坟祭祖,让他们回家过年。听长辈说这个坟该怎么称呼,那个坟该怎么叫。那时,父亲早饭还没吃完,村里人就拿着红纸到我家,让父亲帮他们写些对联、中堂和一些吉祥如意的“春字”。帮大家都写好后,他们都贴的差不多时,父亲才开始写自己家的春联,大多数时候都是我和弟弟贴对联,一个人扶着椅子,一个人站在上面贴对联。贴门前子时,还要分上红下绿中间开黄花的规矩。早年的时候,家里的对联,包括村里的红白喜事中不知留下了多少父亲的墨迹。记得上初中时,还陪父亲赶集帮别人写对联。后来大肆兴起了印刷的春联,父亲只是偶尔写写,同时上门找父亲写对联的人也少之又少了。在家公休过春节时,我都会帮父亲买好红纸,让父亲挥毫泼墨写出自家别有韵味的春联来,让父亲找回当年帮村里人写春联的感觉。

贴完对联,母亲的饺子也包的差不多了,忙完的我们就会帮着母亲煮饺子。吃完中饭,我们就帮着父母一起准备除夕的年夜饭:包饺子,再准备几个喝酒的小菜。外边不知谁家已经开始放鞭炮准备吃年夜饭了。

吃年夜饭时,一家人围在一起看着春节联欢晚会,一边谈着今年的收获和明年的打算,在一起熬夜守岁。在我们那有一个习俗,初一早上要先吃捞凉面,代表钱串子。吃过年夜饭后,母亲在厨房把年初一的早饭提前收拾到锅里后,把青菜洗净切好后,把菜刀、剪刀、针线都藏起来,这一天都不得动刀,家庭主妇休息。忙碌了一年的母亲,只有这天才放松一下,可以不干活。外边的鞭炮声从晚上可以一直延续到大年初一早上。父亲是那天起来最早的,他放完开门炮后,就到厨房烧锅,炉膛里是母亲准备好了芝麻杆和高粱穗,寓意新的一年日子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和红红火火。这天,小伙伴们都是在家匆匆吃一点,穿上新衣服,到每家每户拣鞭炮。特别是那家还没放鞭炮时,他们家外肯定围满拣鞭炮的小孩。小时候农村可玩的东西少,那时放的都是家庭作坊赶制的手工炮。过完年后,我们就把自己捡的鞭炮剥开,把里面的药粉装到玻璃瓶内,给自己的自行车使用。现在的小孩不愁吃穿,压岁钱就够买很多鞭炮和各种各样的玩具,根本体会不到儿时的我们奔跑着到每家拣鞭炮的乐趣。

随着鞭炮声的不断减少和火药味的消散,村子里的人也逐渐多了,大家互问:起来的早不早?互相说着祝福的话。大人们开始在村里到处串门拜年,话家常里短,谈在外打工的情况,谋划过完年后到何处打工或开店赚钱。年初二,开始了走亲访友的大军,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跟随母亲到姥姥家拜年,抓压岁钱去了。

参加工作后在家乡过春节的机会就少了,今年春节船航行在印度洋,想起家乡的年味,想起父母两鬓的白发,勾起了公休回家时,一定要多陪陪父母的心思。

 

 

                                            新厦门轮政委:唐建华

                                                2018、2、18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