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拈秃笔扫骅骝,歘见骐驎出东壁】唐代墓室壁画展观后记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07-02 22:43:04

  “戏拈秃笔扫骅骝,歘见骐驎出东壁”,这是杜甫《题壁上韦偃画马歌》中的诗句,描述了隋唐时期壁画的生动。

  2017年12月7日,我与另外两名教师带着2014级绘画和美术教育专业共三个班级、45人来到西安,进行毕业艺术考察。首站我们观赏的是陕西博物馆地下一层的唐代壁画珍品馆。馆内的展柜全部从意大利进口,玻璃是密封性非常好的防紫外线夹胶玻璃,内有温湿度控制器为壁画提供了良好的保存环境。由于门票价格昂贵,展厅内空荡荡的没有其他游客,幽静的氛围与其他展厅的喧闹嘈杂形成了强烈反差

  古人把死和生看得一样重要,非常重视墓葬的营建和装饰,由此逐渐形成了墓葬壁画艺术。墓葬的规模和随葬品的数量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身份和地位,墓室壁画内容和绘画技巧则反映了当时社会时尚、艺术潮流、审美观念乃至民族之间的交往、文化的碰撞交流等。

  珍品馆展出了20多座墓室的壁画近600幅,壁画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

  懿德太子墓的《阙楼仪仗图》是馆中陈列最大的作品,原位于墓道的东西两壁,画面总长15米,高3米,人物多达196人。画中以写实性手法再现了唐代一种特殊的阙楼:“母子三出阙”,屋顶、阙身、台基的每个结构都被精准的描绘下来,是研究唐代建筑的重要资料。

  阙楼边紧接着出现的是皇家仪仗队,分为:步行仪仗、骑马仪仗和车队,他们表情威严,手持大红色旌旗迎风招展。这幅画气势磅礴,场面宏大壮观又安排的井井有条、层次分明。

  何家英与高云合作的《魂系马嵬》就是吸收了这幅壁画的大红色基调和构图形式,此幅作品获得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

永泰公主墓的《宫女图》中9人是典型的初唐妇女的形象。她们手中执盘、盒、烛台、团扇、高脚杯、拂尘、如意等物品,体态婀娜的结队缓行。在一千多年地底的湿气侵蚀下,矿物颜料发生氧化,大部分轮廓线都已经模糊不清,但画面的质感却形成了另一种韵致:雾蒙蒙、若有若无。

  和其他文物相比,壁画十分脆弱,对壁画的保护是世界性难题。唐墓壁画大多绘于土壁,其材质结构以及墓室的环境会导致壁画在保存过程中出现脱色、霉变、剥落、灰尘污染等问题,所以需要将它们揭取下来,放在特定的环境保存。

  揭取有一套复杂的流程:需要先用棉签蘸着去离子水清理画面的泥垢和霉斑,并将壁画烘烤,除掉水分;清理后向壁画酥松的部分注入加固剂、对脱落处进行填补;再将桃胶涂在壁画表面,敷上数层宣纸,等干燥后再敷一层纱布;用切割机将选定的画面谨慎切下,并用铲刀轻轻将壁画的地仗层与支撑体分离,最后以胶合板填充海绵、塑料膜包裹、夹板固定和搬运。这个过程需要花数月的时间,如遇冬季阴湿气候,就要等到来年开春再继续工作。

  唐代的马球从波斯(今伊朗)传入,风行于宫廷。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都热爱打马球。当时有民谣:“三郎少时衣不整,迷恋马球忘回宫”,传唱的就是李隆基对此项运动的痴迷。

  章怀太子墓壁画《马球图》惟妙惟肖的再现了一次紧张的马球比赛场面,二十多名骑士头戴幞巾,手持偃月形鞠杖,策马飞驰在球场上。他们姿态矫健,逐球相击。画面的线条轻松流畅,一气呵成,正如杜甫形容韦偃画马时的自信洒脱。

  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也记载了这种不打草稿的壁画创作技巧:“不以装背为妙,但施笔绝踪,皆磊落逸势。又数处墙壁,只以墨踪为之,近代莫能施其彩绘。凡图画圆光,皆不用尺度规画,一笔而成。”显示出唐代画师高超的笔墨驾驭能力。

  2015年,我在伊朗买了一个当地语叫“Khatam”的骨木金镶嵌盒子,表面细密画所绘即是古代波斯人打马球场景。比较一下,是不是很像?虽然略显粗糙,但线条很流畅!背景的小树用毛笔迅速点抹而成,远山以侧锋一笔扫过,显得稚拙可爱。

  波斯细密画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纪至7世纪的萨珊王朝时期,在丝绸之路互通的文化交流背景下,吸收了大量的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并加以阿拉伯几何纹样进行辅助装饰,极具东方趣味性。

人类文明史是一个相互之间反复碰撞、交融和分离的过程,这种自然的发展规律不受个人意志或外力左右。两个不同文明的国家跨越了千年仍在此唱彼和,那么我们今天各种“抵制”外来文化的行为是否如同钻冰取火?





展讯:

想知道我们此行还去了哪些地方吗?下周三至周五(2018年1月3号~5号),淮北师范大学文源楼B栋二楼展厅举办《‘游心.寓目’2017年美术学院师生艺术考察汇报展》,敬请光临指导。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