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海海浪打浪,你去跑船我拜拜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08-16 00:52:39

在闽南,“男主外女主内”是最典型的生活写照。向海而生的闽南男人,具有敢拼敢闯的海洋精神;而持家有道的闽南女人,她们除了操持内外,之所以热衷崇神敬祀,是为了家宅平安和维系日常生活与宗族亲缘。


大海塑造了闽南男人,也在他们骨子里烙上了“爱拼才会赢“的人生信条。闽南男人中存在着“船老大”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往若飘风, 搏击浪尖,在风浪里一翻拼搏,满身风雨,满载而归。


一首《家后》曾唱尽闽南女人嫁为人妇后的心里事。闽南主妇是『家后』 ,是里子,逢年节、佛生日,香火事要做足功夫,村子里、家族中的大事更是要尽心力。她们料理着闽南日常与宗族、信俗生活的逻辑,操持内外,柔韧兼备,将普普通通的一生献乎恁兜,欢喜与共。



 人生海海,海海人生 


“船老大”他们把人生视若“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故而乐观豁达、直爽豪气;他们习惯了与凶险无常、丰歉难卜的大海打交道,故而更加敢于冒险、爱拼敢赢;当他们回到陆上,回归家庭,又展现出恋乡敬祖和强烈的家庭责任感。


海面马达声响,生意上门了


台湾海峡北部海域刮起大风,天气预报预测夜间海面最大风力可达9级。东山澳角村张镇文驾驶着闽东69650,劈波斩浪,再次提前归航。进入农历九月后,海风大了起来,张镇文和船队的兄弟基本不再远航,而是在近海捕捞个两三天便赶紧回港避风浪。

 

接到张哥返航电话时,我正在澳角村的戏台看戏。眼下正是澳角村的平安节,村民从汕头请来潮剧团,连唱三天大戏。有人告诉我,东山岛的每个村子,农历十月或十一月都会择日筹办平安节“谢平安”,请戏酬神。村戏台正对面临时支起墨绿色的棚子,来自村里各个角落小庙的众多神明大合影一般,按高矮顺序,在案桌上满满当当地列了四排,和村民一同看戏。白炽灯下,金光闪闪的神明帽和金花,大红绸面的凸绣披风,庄重又威严。

 


次日清早,张镇文的父亲开着小舢板在码头和捕鱼船间接驳,小船载上我们出发,就这样,在船员的推扶拉拽下,我们成功登上张哥的捕鱼船。甲板一片狼藉,就像刚脱离一场鏖战。渔网杂乱堆积在船尾,船舷两侧甲板湿漉漉的,散着些断胳膊折腿儿的虾蟹,脚底稍不留意就会打滑。通向二层船长室的直梯上缠着防滑的绑绳与布条,被海水浸成深色。

 

张镇文穿着蓝色夹克,前襟脏兮兮的,浅蓝色牛仔裤也似被海水浸的发黄,平日里他在陆上的穿着并不似眼前这般邋遢。几位蹬胶鞋的船员围着冰仓,合力拉扯滑轮绳索,把成筐的渔获从仓底拽上来。张哥则在一旁接应,搬放到脚边的甲板上。没多久,鱼筐占据了半边甲板。

 


海面马达声响,载水产商的小舢板靠了过来,年轻的小伙和一位大姐利落地翻过船舷在甲板上站稳了,转身接过从舢板上递上来一摞鱼筐,俯身把渔获倒进鱼筐,再麻溜地蒙上白色塑料袋,逐一过秤。张镇文从包里掏出记账本,水产商也拿着记账单夹板,两人盯着电子台秤显示屏的数字,同时记录。

 

“ 出海2天,螺、蟹、剑虾都捞了不少。”张镇文笑呵呵地说。


在渔民眼里,只要风力不大就是好天气


不同季节船老大会选择不同海域进行捕鱼作业,渔获的种类也就不尽相同。刚开渔那会是海马、小管和巴浪鱼,天气转凉后,小管数量减少,主要是大白鳗、黄翅、蟹和螺。不同季节出海的天数也不一样,在渔民眼里,只要风力不大就是好天气,夏季出海最长时间可以半个月,到了冬天每月只能短暂出海四到五次,正月和农历二月是要避免出海的,这是老辈人传下来的经验。

 


一旁的船员正用皮筋箍蟹螯,再又放回筐里去。“这是现在市场上卖的最好的红膏蟹,一百多一斤。昨晚已经卖了不少红蟹和吹螺。”澳角人习惯把响螺叫作吹螺,这种体型庞大的深海大响螺味道鲜美,差不多可以卖到300 元一斤的高价。

 

过秤的渔获被送上水产商的小舢板,我们跟着跳下大船,乘舢板回到了岸上。

 

卸鱼后的张镇文回家换了身干净衣服,带我们到南边村头的木栈道散步。由于未来几天的风力还在增强,他打算过些日子再出海。与在船上不同,上陆后的张镇文给我一种平静、闲适的感觉。不出海时他每天晚饭后都要和家人一起绕着村子散步,偶尔还会与三两好友一起约着开快艇出去海钓。

 


栈道临近妈祖庙,今早平安节结束后,妈祖娘娘被几位大汉从戏台送了回来,现在庙里如往常般飘着悠哉的佛乐。“除了平安节,每年三月廿三的妈祖生村里最为热闹,我们那时也不出海了,每艘船还要合资买上一头猪,供奉给保佑船民的妈祖娘娘。欢迎你们来年妈祖生那天再来村里啊。


 阮的一生献乎恁兜,欢喜相与 


苏阿英的家在漳州前锋市场对面的巷子里,沿着歪七八扭的门牌找过去,挂着卖香肠牌子后面的院子就是了。阿英左右等不来我,到了十点钟,她就先去顶田霞正顺祖庙了。祖庙里供奉的是这一片区的镇境神——广惠尊王,今天是十月初十,没赶上头两日游神、踏火的热闹,但也是拜拜的正日子。巷子里头窄,不断有电动车贴着衣袖而过,轮胎在不平的路面上晃荡,前座挂的是正要拿去庙里拜拜的供品,硕大的塑料红提篮特别醒目,未被盖住的半只鸭头随车身一抖一晃的,与路人“点头”示意。

 

一年一度一场热闹


苏阿英的女儿晓玲是我朋友,还未去之前,苏阿英再三向女儿表达了迟疑,“我妈说她普通话讲不好,一口地瓜腔,怕你不懂听。”我不置可否,跟着阿英的嫂子走到祖庙,里面早已经是香火满溢,比肩而立。除了庙祝,殿里清一色的女人家,刚为人妇的年轻女子到头发花白的阿嬷,进了赤红殿门,各个都神采奕奕,像提着一篮子欢喜事。“保庇全家吉祥如意,福慧双收……保庇全家吉祥如意,福慧双收……”

 

▲拜拜的供品根据不同的节气、时候,有相应的标准,采办几牲几果,这些都是需要主妇们烂熟于心的。


神像前的闽南语音频五分钟播放一次。五分钟里,主妇们可以有条不紊地行完一套流程:进庙中,把贡篮摆放在殿前的供桌上,先到的已经排满,后来的没了空处,手巧的三两下重新归置一番,也能找到自家的位置;将卤面、鸡鸭、水果等三牲五果一一仔细打开来,就转去正殿拜了,三支香拿上手,与捐戏的票据、红包同举过头顶,嘴里念念有词,求的都是厝内翁婿大小平安顺事。神明在上,最紧要的是虔诚。

 


她的两只手像翻花的舞蹈动作一样,把厚厚一沓金纸蹭出一叠花样。拜完眼前的神明,目光要望向顺时针的下一个,几个香炉,几座神明,时机要掐好,哪里烧纸,捐多少香火,如何掷筊、磕头,一整套繁琐的仪式、动作一气呵成。看的人眼花缭乱,苏阿英做起来,不过短短五分钟。

 

她们是家屋的底气


闽南女人真累。拜神明,只是苏阿英生活中的一小部分,结了婚,她们就要主持厝内事务,过年过节,逢初一“灰巷厚”(开巷),十五“花巷厚”(关巷),烧香拜佛,也是职能之一。这些事情闽南的丈夫都不会去搀和,女儿晓玲觉得到她这一代了解的已经很少了,“他们会要求拜什么节日会有不同的菜色,或者一定要有面,一定要有鸡。我妈妈已经很厉害了,但是她和我大姨遇到不懂的,还是会问外婆。”

 

曾听朋友说起过他姑妈,一年之中有半年的时间,都在“准备”东西。的确,闽南主妇的时间坐标由一系列宗族仪式、农历节日串联在一起,她们自有一套行事历,用几月初几神明的生日、家族的仪式来记日子。可以说,编织日常生活与宗族、信俗生活的逻辑,都掌握在女人的手中,她们操持内外,柔韧兼备,自然是家屋的底气。

 


底气足,日子也过得足斤足两。坐在祖庙对面自家的烧烤铺子里,苏阿英笑眯眯地切了一块甜粿给我,甜滋滋的,粘手。“一点点吃看看,很Q 啦。”她娘家的村子今年统共添了22 个男丁,前几日,按乡俗要集体打粿,她和大姐也过去帮忙,打完粿,每家都分得一大块,随吃随切,是沾了喜气的零嘴儿。

 

她饶有兴致地翻出昨晚抬神、踩火的视频给我看,“我就在这边弄卤面给人家吃,从早做到晚上,头发都湿了啦,村里的人都很多,台湾也来人了,还有那个什么……”苏阿英回头看了大姐一眼,“马来西亚来的……呵呵呵……”姊妹俩说起忙活了整天,语气中有些抱怨,脸上却团着欢喜。


撰文:张舒羽、何涵妃

摄影:叶香玉、何涵妃

图文节选来自《海峡旅游》杂志第146期,2017年12月刊



新刊上市

期期都值得收藏!

(一键下单购买新刊,点击“阅读原文”)




欲加入海峡旅游读者大家庭,请扫描下图二维码,加海旅小助手微信,将大家拉进读者分享群。

购买新刊,请戳阅读原文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