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陵醉话(作者:水中天)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09-24 21:33:31

桂陵醉话


水中天


天下人爱酒,知道杜康,唯独不知道桂陵,更不知道桂陵与酒的渊缘。九曲黄河从青海巴颜喀拉山脉流经九省,穿行万里,不知弯了多少弯。偏在蒲城(今长垣)入山东菏泽的这段河床拐个牛轭弯,向北再向东北,像一条黄绸丝带飘入大海。

桂陵,在蒲城之北(今河南省长垣县北),滑州(今河南省滑县)东南,沿黄河西大堤北上,再向西十几公里有个上古村庄。不邻县城,不是乡镇,有住户五百,人口两千。村北有一土陵,高大荒冢,相传是夏第六代国君少康之墓一一桂陵,当地百姓俗称大堽。

大堽村有谢、李、崔、张、孙、杨、刘、邱八姓。谢李崔三姓人多,其余姓氏人少。村无正街,路面狹窄不平,有生意小贩初进此村,天黑回家转来绕去摸不见回路,人称磨盘街。村中院落以堂房为主,且不正,斜斜扭扭横不成排,竖不成行。村子古时候有寨墙,,车拉肩挑竟把高大宽厚防止水患的寨墙挖成水库。水深四米,终年不干,有鱼能长成十余斤,坑塘岸边种柳植杨。

据汉许慎《说文解字》释“帚“曰“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葬长垣。”长垣是华北平原腹地,无山无石,有水泽河流,土地肥沃,四季分明。庄稼可种两茬,小麦冬种夏收,小满前后麦垄套种,或花生、玉米,或大豆、高梁。近些年有农户种植菜蔬,可以连种连收。只要土里生长的皆能成活。每到初夏千顷麦浪翻滚,秋来黍米飘香。世代居住生活在这里的农民,农忙回家种地,冬闲外出务工。他们不愁吃穿,但求安乐。每到春节前后,忙碌了一年的农民,冬至便早早回家,见面问候恭喜发财的话是必须要讲的。然后,搭肩牵手,呼兄唤弟,一同到饭店坐下,菜不要多,四菜一汤,酒是非喝不可。于是,饭店老板忙招呼客人到柜前选酒,酒有十多种,都是名牌。偏偏这里的人讲究喝流行酒,一年喝出一个品牌来。其实,这些人对酒的要求并不高,只是为了赶时髦,爱面子,害怕街坊朋友说“抠唆儿”。这里的人酒量大,每人一瓶喝完不醉,再要一海碗羊肉烩面,或羊肉爊馍,拌上黄灿灿羊油炸辣椒,哧溜哧溜直喝得热汗湿了衣服,乌发冒着蒸气。慢悠悠站起身,轻拍几下微微凸起的小腹,走近老板桌前,抹嘴咂舌,一边夸说饭菜做的好吃,一边争抢着付钱。这样的吃喝连同过年的鞭炮声踩高跷扭秧歌的锣鼓声缠绕年的喜庆。直到正月十五过完小年,男人们收拾行囊外出务工,女人们开始忙碌伺弄土地,浇水施肥,热闹劲渐缓。

国人自古好酒,中原是酿酒的发源地,大堽的黑褐色土岗之下深埋着酒神杜康。黑土风干后坚硬如铁,一场雨过后,土质松软,地表裸露一层花生角大小的白色砂石,更多的是灰陶、白陶、红陶碎片。灰陶最多,白陶少见,酒器、灯盏、盆盆罐罐,皆是上古先民祭祀用品。土陵之上古物种类繁多,刀枪剑戟,青铜箭簇都是珍贵文物。此地愈传愈神,有说是隋唐瓦岗寨起义军在这里操练的教军场的,有说是大宋梁山好汉的二军营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忽然有一天来了一帮人,说是省文物考古队的学者专家,讲话外乡口音,手拿铁铲在此地捣弄了几天,最后得出结论,此地为龙山文化遗址。一月后县政府拉来一块石碑,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到了2002年,有学者考证,此地乃春秋战国有名的桂陵之战遗址。于是,桂陵之战,杜康造酒,使这块古老的土地更增添几分神秘。


这里的百姓爱酒如命,醇厚痴迷于酒香。桂陵人自古人人做酒,家家有酒坊。改朝换代,时光变迁,唯一不变的是对酒的传承与热爱。特别是秋后,在寒冬的暖炕上摆个小木桌,一把锡壶放在火碳上温了酒,咂一口热烫的老酒,品得贼响如吻。然后眯上眼睛作沉思状,接着喊一声“好酒!”停留好长时间才伸出枯瘦如爪的手指抓捏一粒花生米,故意咬得脆嘣嘣响,边嚼边说辣酒的度数,香味,是几种粮食酿造的。然后一拍大腿,咧开裤裆一样的大嘴,吹一通自家先人早先做酒的经历与传说,说者唾味星儿飞溅,满脸的荣耀红光。听者也应声附和,弄得一屋子酒香、茶香,荡漾满屋子笑声。

古时候,村南大道旁坐北向南有一古庙,此庙不敬天不敬地,敬的是酒神杜康。庙山门绿色琉璃瓦盖顶,梁木飞檐彩绘。进了山门,正中大殿座落高台之上,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院内青竹翠柏,庙外一条碧水小河围绕庙院一周,河岸有弯腰垂柳,春风吹拂,千万条柔技摆动一副媚态,如美人施黛映入明镜似的绿水之中。每年的三月初一庙会,庙前的戏台直到十五才拆,方圆百里的农商百姓往来不绝。有推车的担担的箍锅的卖蒜的,卖的最多的还是酒。写戏也有讲究,头三天唱大平调大弦戏,中间几天唱曲剧豫剧四平调,最后三天唱坠子戏。

桂陵酿酒,上可上追朔到夏、商、周,自唐、宋时期渐盛,明朝洪武初年发扬光大。当时以谢家为代表的醴丰酒庄,红红火火,一直到1958年大集体时候因为缺粮饥饿酒业渐停。1977年,第五生产队带头酿酒,一家酿酒,全村14个生产队都种高梁,这是全村首家致富企业,厂房虽然简陋,社员干劲很高。酿酒要求技术,以小麦制曲,玉米、黍子、高梁、大米为主要原料,大池发酵,酝酝酿酿半月有余,酝酿充塞着喜悦与憧憬!成熟了,开始酿造。用世界上最大的锅盛了满满的希望,生着红腾腾的大柴,边蒸酒边唱酒歌,有泉水一样的一股清流迎来一派欢呼声。整座酒房就氤氲了酒醇正的香气与豪气。

改革开放以后,山东,四川,贵州等地兴起了勾兑酒。白水加兑上食用酒精,方法简单,成本便宜。有的酒厂干脆使用工业酒精勾兑,假酒充斥市场。方圆许多村子有喝假酒至死的,听着吓人想来寒心。人啊!本是有欲望的动物,这等利欲熏心的事情越做越多。反而,手工酿造的好酒无人问津,队长一气之下把酿好没卖掉的千斤白酒装入坛子,用蜡封了口,包上红绸子,挖窖藏入地下。

十年前,村中有一酒徒得了不治之症(据说是食道癌),儿女孝顺,涔涔然泪流满面,问父亲想吃啥喝啥?快死之人亦不作假。言说:“想喝古岗大曲酒。” 儿女们一头雾水,仔细寻问,才知道那是生产队时白酒的商标,曾卖到山东、开封、向西入太行卖到山西晋城。这事轰动了全村人,一群人找到先前埋酒的窖子,。小院子围得人山人海,挖酒人拿了香火,燃过炮竹,拜谒酒神杜康,磨磨蹭蹭不敢启封。有性躁的高喊:“快开酒坛子啊!”这时候,坛口才被小心奕奕打开,一群人都不作声,寂静得如时光被定格在一棵老槐树上。不知停了多久,有人拿一把小勺来,很小心地从坛中取一勺酒,高高倒给众人看,酒呈浅黄色蜜状浓汁,闻之香气袭人。那人伸舌尖舔一下,轻声说:“神酒啊!”“多少年没喝过了。”随即有人抢前一步大口喝了,酒味浓香,绵甜爽口。说来也巧,那位不治之人自饮过此酒以后,浑身发暖,神清气爽,酒味荡气回肠,身体慢慢康复。不治之症竞然痊愈。此事一传十,十传百,方圆百里名声大振。从此以后,谢家恢复了酒坊,并用遗失多年的祕方酿成了“酎”酒;崔家也建房子修厂房买五谷;李家也酿造酩流。酒香不怕巷子深。镇长支持,资金帮扶;县长组织专家评酒宣传。中国社科院院士白酒专家胡小伟生前来过几次,剑南春集团总工程师徐占成也来观摩,河南省政府参事,,国家级酿酒大师程国臣也前来指导。一下子小村热闹红火不减当年。

桂陵人耿直。村中李家人生性情急心躁,遇事拳脚出气,罢了怀揣酒瓶子,摆上一桌子四荤四素的酒菜,吃完喝好之后哈哈一笑,一酒泯恩仇,一切烟消云散;谢家人睿智,求人办事之前也是拿了自家酿制的好酒,好话说和,自然事事如意,万事顺心;崔家人从来胆小怕事,自幼教子好好读书,长大勤耕劳作,不惹事生非,不得罪街坊邻里。也是好酒相待。一个村子因酒而和睦,不因酒而生事端。

桂陵虽为上古之地,神灵之乡,却不曾出过名人、能人,更无圣人官宦。县志上有记载的清光绪年间谢家有一举子,考中进士,任卫辉府尹;崔家也有一贡生,家道富足,捐银子买个前后补(清代县官官服,前后各一豆腐块刺绣),威风乡里。上世纪八十年代,崔家出一才子,此子在国内读完大学留学英美,获得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又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学位,现居北京,是北师大生物研究所所长,生命科学院院长。谢家也有一子弟,勤奋好学,清华大学水利系毕业,博士,现任职于国家黄河水利委员会设计院;另有一位画家全国知名。当然,大学毕业的后生近些年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多不胜举。唯独有半个文人,才疏学浅,偏爱舞文弄墨。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研究桂陵之战遗址,少康墓及桂陵酒文化,也写诗词歌赋,小说散文。不求发表,但图快乐!自娱自乐成就一篇《桂陵醉话》以表热爱家乡之情怀!

水中天2016.1.8日写于粟斋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