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苏联情结"碰撞真实的俄罗斯,会是什么样呢?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10-30 02:53:32

小院院主按:冬季来,小院仿已“冬眠”,不见往日之热闹。岂知分享之心何惧冬夏、岂受场地束缚?现即冬霾沉沉,小院对生活的热情依然不减。现从周老师这篇游记可以感受到,同时领略俄罗斯的风土人情、甚至“苏武牧羊”之地,更有曾经的苏联情结游今日俄罗斯之不一样的感悟。



俄罗斯游记

                                          周振权


1
伊尔库茨克

越过蒙古高原到西伯利亚,大地从土黄变到墨绿,不由感慨上帝创造世界的不公。何况那边广袤的森林中还藏有一个世界上最深最大,水质最优的贝加尔湖!


我们要去的伊尔库茨克,就在贝加尔湖边。



        本文作者

在俄国文学中,西伯利亚一向以流放地闻名,来到伊尔库(导游口中的简称),从空中看,无边林海中出现一方一方的彩色,是人类从密林中砍出的居住地。


八月的西伯利亚草绿茵茵,鲜花朵朵,无法想象两个月后这里是个冰雪世界。


进到伊尔库市区,在今天中国游客眼中,没有称得上现代化的建筑,市容连整齐都谈不上,一些多层楼房,还是斯大林时代的遗留,相对的高大和结实的墙体结构,依稀保存着过时的霸气,再后来这里就没有什么像样的建筑,伊尔库成为被遗忘的俄国边地。


直到中国的改革开放热火朝天,一批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携带着衣服鞋子等商品涌了过来,都是俄国人紧缺的稀罕品,这些令当地人生疑的黄皮肤黑头发手里的货物便宜又时髦,摆得满街满巷,伊尔库一时杂乱而充满生机,成为中国商品的集散地而一举闻名。


但这又成过时的黄历了。


“这几条街是当时最热闹的街道。”导游指点着。


我们所见,空寂的街道上,一群野鸽在觅食。如今的中俄贸易,已走国家级的阳关大道了。


中午吃了一顿俄式便餐,导游带我们来到安加拉河边。这里记录着伊尔库又一段古老历史。三百多年来,这里随着沙皇霸业东扩而繁荣,又因金矿和流放地得名。


安加拉河沉静而壮阔,阳光照着两岸林木和雕塑、。清静的河畔,一群俄罗斯人簇拥着穿白婚纱的新人在饮酒庆婚。




安加拉河是贝加尔湖众多补给河流中唯一一条流出的水流,水势沉稳。遥望对岸,水面宽阔,是黄浦江的两倍,而深度达60米,每秒流量100立方米。水质清澈,是世界上最优质的饮用水,但却日夜白白流进北冰洋,只有两座水电站利用了它的一点水力。俄国的资源,令人羡慕。


当年外国商船从北冰洋来,从安加拉河逆流而上,带来了外国商品,岸边巨大的拱形门下,是纳税入关的地方。伊尔库茨克市中心繁华处的商业气氛,使我想起旧上海的租界。


河边步道的广告牌,有好多儿童的美丽头像,都是招引人们领养的孤儿。自从发生美国养父虐待俄罗斯孩子,骄傲的俄国立法禁止外国领养,尽管因为俄国男少女多,年轻男人又缺乏家庭责任,弃婴成为社会问题。


一些老年游客对着一张张鲜花一样的脸庞,恨不能抱一个回家。


“我的女儿,孙儿都在美国,真想领一个啊!”一位女游客直叹息。

 

2
贝加尔湖

来伊尔库茨克的游客都是冲着贝加尔湖。飞机降落时,在湖面上空飞了好几分钟。一片亮闪闪的湾月形的湖面,镶嵌在原始森林中,勾住了游人心。


从伊尔库驱车到贝加尔湖,近一小时路程。这里的旅游才开发两年,普京来过,他不由地赞美说俄国是上帝的宠儿。但他禁止开发,要为子孙保留下千万年的原生态,这是无价的。国人听得没了声音,在沉思。


公路波浪般起伏,是从密林里砍出来的通道。两旁裸露着密集而直立的落叶松、云杉,高丽冷杉、雪松,都是珍贵树种。俄罗斯民歌里的白桦树林更是迷倒了整车游客。


贝加尔湖远远地向我们眨着眼睛。晨光下的贝加尔湖是墨兰色,薄薄的晨雾尚末消散。不像欧洲,所有景点都很喧闹,贝加尔湖区静悄悄。浅兰的远山,平静的湖面,船很少。几十个游人一分散,几乎看不到,湖边空气甜美得让人醉倒!



要说,想看稀罕,一汪湖水其实也不过如此。但这是贝加尔湖,世上最古老的湖,最深的湖,最优质的淡水湖。中国游客心上更多一份情感,汉朝的苏武牧羊地,就在这片湖水南边。


贝加尔湖水体总容积达236万亿立米,最深处达1637米。光可透到40米深处。湖内保存着最古老的鱼种,水产品之丰富和名贵在水产馆里让你看得出神。


有小火车环湖,可供游览。北京来的国际列车长久地绕湖而过。我们花了一个半小时,坐船游到贝加尔湖中心最深点,汲取那里的湖水喝了一饱,清凉可口的贝加尔湖水啊,国内哪家矿泉水都比不上它!


想不到中国的俄罗斯旅游热竟这么快热到伊尔库茨克。来回航班座无虚席,旁座一位浙汀老人跟随女儿出游,花一万二在贝加尔湖一地周围玩了八天!住湖中小岛上的别墅,一待就三天,年青人追求潇洒度假,讲究深度游,老年团队则是“驴”游,抓紧时间多跑多看,起早贪黑不辞辛劳。

 

3
难忘俄国“农家乐”

我们舍弃火车环岛游,参加了一个俄国“农家乐”,体验贝加尔湖区农家生活。西伯利亚人少,村庄稀少又冷落,下了高速路,驶上一条中国乡镇已难见到的简陋小道,汽车被一条更窄的小道阻住。大家下车步行。


村道两边农舍相接,都是破破烂烂的木屋,没有几处能辨清油漆颜色,呈现年久失修的颓势,栅栏后的空地上堆着些干草,农具,一路悄无声息,只有走近拍照时惊起的狗叫。路旁有一台旧拖拉机和三只瘦羊。忽然,一间色彩鲜艳的尖顶俄式农房出现在路边,木栏门已经打开。一位五十来岁的男人抱着小孩站在门口笑迎。


导游选的这户人家是生养过十个孩子的“英雄父母”家庭,获得过普京亲笔签字的奖状。


进到门内,屋旁一片小绿地上,一排小姑娘穿着节日的红裙坐在小櫈上,像花朵一样,朝来人亲切微笑,其中坐着个十来岁小男孩,比小姑娘高出一个肩膀,表情腼腆。一位俄国大娘端着木盘,装着园面包和盐,站在队伍一边,像领队,笑盈盈注视着客人纷纷拥进大门。


中国游客立刻被这群漂亮孩子吸引,亲热得不行,纷纷照相亲热。导游提醒大家从女主人手里掰一点面包蘸点盐吃,这是民族礼节。大家不敢怠慢,纷纷照办。


我尝了一口,有点硬,乡下食品,我们要体会的就是这种原汁原味的俄罗斯农村生活体验。


姑娘们歌声响起来,开始表演节目,又唱又做,又站起舞蹈,还摆弄一种简单的响器,增强热烈情绪,不时响起一声孩子稚嫩的吆喝,有节奏地配合着她们的热情歌唱。她们笑得甜蜜,表情自然,可爱极了。所有的相机和手机都举在手里,我不顾电池容量,录了一长段。


此情此景,哪是是在千里外的异国他乡啊!主人纯朴真挚的感情,使中国客人个个动情,报以发自心底的友爱。许多中国游客心底深藏着的苏联情结,此刻融汇到一起!


表演在热烈掌声中结束,大家拥向孩子,抱着亲热,合影。小姑娘个个像自己家人一样,随你拥抱,和你合影。家人在一旁笑。这个场合,彼此眼睛中的笑意和情感使得语言成为多余。


据说,这些孩子有的是附近邻居,过来助阵,友情出演。


已到中午,宴席摆在屋后自留地里一小块空地上,架起长木板,铺着两块白纱桌布,凳子是凑拢来的,不够坐还有长木板凳。全在泥地里。


做汤的锅灶就架在近旁,燃烧着硬柴。主人家的漂亮儿媳妇,光脚的小孙女来回忙着端盘,因为人多,当教师的亲家母也来帮忙。她们都不说话,大方而彬彬有礼地忙碌,喜悦藏在高贵的平静中。俄国人崇尚贵族气,乡村教师很有气质。


二十多人挤着围坐。俄餐第一道是罗宋汤,西红柿加土豆,清淡无味。饭店也吃这个。桌上框里堆放着烤面包,又上了一盘羊肉沫的菜汤。有的游客说好喝,喝完又添,我不敢恭维,只尝一小碗。最后上水果,切好的橙子和苹果,我没尝到。没人希求美味佳肴,尽管不少人在家里吃着保姆做的可口饭菜,在这里面包干和土豆汤吃得兴致很高。是的,谁都没忘曾几何时,我们的饭桌上,曾经连这些也不可得!


西伯利亚的地种不完,这家人的自留地有一亩多,但看来对土地的经管远不如我们同胞,园里的作物杂乱无章,东边几颗卷心菜,西边一簇芹菜,生菜,都在草里。目光越过栅栏,远处草地上有几幢木屋,倾斜的屋面,像要塌下来,四处没有人影。


看完园子大家进屋参观。小屋是白色门窗,红房顶,玻璃明净,窗台花盆里花朵盛开,红艳艳地一派洋气。但屋里感觉空间狭小,木墙木地木楼梯,木桌木櫈大木床,比我们的农家干净,但有些屋子里塞满破烂东西,儿童的小玩具,布娃,还有半导体,电话机,甚至还保存一台古董级的打字机(他家有个女儿是画家),都舍不得丢,露出农民家庭的本相。我们没发现现代家用电器,连电视机都没有。


三个小姑娘在里面房间表演舞蹈形体训练的基本功,这么多观众,小家伙们也有“人来风”,一个比一个卖力气,露出小肚皮,博得客人阵阵喝彩。


楼下有活动室,一架破钢琴。楼上是卧室,“英雄妈妈”在房里拿出来普京亲笔簦字的奖状,还有奖章。


这个家庭想必经常接待游客,生活水平应是比较好的,可想而知其他农户生活水平之低下。


到了国外,才能感到中国农村今天进步之不易。我们资源贫乏,,加上“穷则思变”的奋斗精神,艰难地向现代化目标挺进。我们提出了“整村推进,整体脱贫”,决不让一户掉队的脱贫口号,历史上第一次几亿农民一齐奔小康,路上不让一个掉队,这只有中国才有的奋斗目标和抓图。


分别的场面很感人,不是乡亲胜似乡亲。久久不能离开,女主人怕我们没吃饱,饭后又和起面来给我们烙小油饼,估计这种饼他们平时吃不到的。看到分别时大家与家人拍照没个完,导游建议来了个大合影。照片上中俄乡亲个个裂开了嘴,笑容满面。


这是中俄普通百姓间的情感交流,一次难忘的俄国“农家乐”经历。



回来的路上我多想了些。这事如果放在中国乡镇,来了一帮外国人参观访问,起码门口要放台新汽车,姑娘们起码要发双新皮鞋,房间里更需换些新家具;还得有个村长之类头面人物出场。这才显出领导有方和制度优越。俄国人没学会这一套。还是不学为好,也许人家不屑干这样的事。


打住,别让这些不快念头破坏情绪。

 

4
莫斯科的雨中人

去莫斯科是坐飞机。


来到在伊尔库时,外国飞机都降落在一个又小又破旧的国际机场,比个运动场大不了多少,飞往莫斯科坐的是俄国飞机,使用国内机场,气派像样得多。使我想起韩国,他们的国民享用的都是本国最优质产品,剩下的才出口给外国。都有别于我们泱泱大国的“好客”,我们不论富时穷时,都只把光鲜一片示人,我想,还是“以民为本”、“实事求是”更符合世界潮流。

 

莫斯科的天气被说成“男人心、女人脸”。难怪出国前在电视上查看世界城市天气预报,独缺莫斯科,难道这还要保密?导游解释了:“要问莫斯科明天天气,后天才能告诉你。”


到莫斯科先去了列宁山,现在都叫麻崔山。在俄国,连列宁的名字也已经不再响亮。此处只是一块高地,并不见山。附近有个卢日尼基体育场,是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主会场,留在我们心中的记忆是被国际抵制那回事,因苏联出兵阿富汗。我们凭着光滑的石栏远眺,暗蓝色的园形建筑群,沉默在在一片树木苍翠的低地。


倒是莫斯科大学以其宏伟的古典派建筑,还有特征的尖顶上一颗红星,远远地显示着俄罗斯民族的骄傲。莫斯科大学创立于1755年,培养多位出类拔萃的科学家,为世界学人敬仰。莫斯科大学的雄伟建筑似在眼前,但我走了一长段路才到它面前,俄国有的是空地,先是大片苗圃花草,再是长长林行道,穿过两条马路,才近到浅黄色的高大庄严的学府门下。校门前空荡荡,车少人稀,怀疑里面是否住着人。拍回照回到车边,导游已经在等候。


刚才还是朗朗晴日,一转眼天色灰暗,莫斯科大学上空乌云笼罩,只西北上空有一片天光。转往二战纪念碑参观途中,终于下起了雨,导游信心满满地说,雨很快就停,然而这回的“男人心、女人脸”愣是没变过来,雨更大了。车停在凯旋门(俄法战争胜利纪念物)附近马路边,最贪玩的几个年轻人也不敢下车。大家透过车窗观赏起莫斯科街头的雨景。


一下雨,气温降得很快。


大街上的莫斯科人很少带伞。男人、女人在大雨里缩着头,默默行走,谁也不着急,连加快步伐的也没有,淋着衣服也不躲,雨大天冷就这么挺着默默地走。这很奇怪!这是个生活小细节,我不禁联想到俄罗斯民族的巨大忍受力。战争、饥饿、制裁,他们都经历过,默默地忍受,直到爆发无比的反抗。沙皇是这样被他们推翻的,苏维埃也是被他们推翻的,现在又在忍受美国主导的经济制裁。依旧默默的。


一个有忍受力的民族是可怕的。俄罗斯人骄傲而自尊,他们拥有辽阔的国土,丰富的资源,更有灿烂的文化,他们的沉默是暂时的。

 

5
克里姆林宫

我们的旅游大巴紧贴着克里姆林宫后墙行驶,仅仅一墙之隔,宫庭的尖顶就在头上,国内游客想不到俄罗斯的心脏会这样地“暴露”在马路边。,常会这样地吃惊。


红场给国人的第一印象是狭窄,你根本想象不到这里是电影里苏联红军阅兵的地方。现在,我们跳出了宣传画面束缚,用自己的眼光来打量这个世界注目的地方。


,看惯北京故宫的国人自然眼目一新,更何况里面住着普京。即使今天,这里一咳嗽,。沿着红墙踩着前门大街一般宽的石街,看到一些临建正在乱糟糟地拆除,一尊列宁像冷落在路边,我的朋友一家竟没看发现。因为地处冷落,我们看见了也争议了一阵,是列宁吧?!凭着中学里丢剩的几个俄文字母,拼出像座上的“列宁”两字。


一个伟大民族的历史经受着时间洗刷,我相信俄罗斯人民,云彩不会永远遮挡太阳,历史总会越洗越净,这是人类前景所以光明的道理。


我们在红墙里看到的东西不多,,花草修剪整齐,林木郁郁葱葱,普京的直升机停机坪在坡下,再下面是莫斯科河明亮的水面。克里姆林宫的参观道旁陈列有不少老式火炮,见证着这个战斗民族捍卫祖国的决心和显赫战功。克里姆林宫里重要的东西当然很多,但提供的旅游资源也就这些。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宝在彼得堡。



我觉得意外的是这个曾经的红色革命堡垒中一半建筑是教堂,保存得这么完好,供人参观。,俄罗斯人心中不缺失信仰。


崇高的信仰会引领出伟大民族。

 

莫斯科有个地方称不上旅游景点,我倒颇有好感。就是经济建设展览中心。类似京沪的中苏友好大厦,但规模远为宏大。除了饰有红五星尖顶的主展大厦、教堂和其它西洋建筑,更有着大块广场,总面积近天安门广场大,广场周围绿树环绕,广场内花圃姹紫嫣红;大理石水池都带喷泉,后面一个小水池围立着十六个金色人像雕塑,象征苏联时代的加盟共和国。我特别注意到随处有空着的长椅,供游人歇脚,环境空旷自由,空气新鲜。当日是星期天,一对对情人,一个个带着孩子的小家庭,悠然地前来漫步消闲。俄国人享受的那种充满爱意的假日生活,使我深深感触这里每个普通人都被尊重。


我想起了我们的天安门广场。


我们的天安门广场,每天有成千上万来自全国的扶老携幼的游人,许多老人满脸苍伤,不远千里,挣扎来到天安门,为圆他最后的梦。但诺大广场却没有一把椅子,。期间更增加了安检,有一次我去文化宫听课过半个天安门城楼用了两个小时,挤了一身汗。


当然,同为广场,功能不同。,庄严肃穆,人多有时反成负担。但国家是谁的?人民的公仆多点“以人为本”,也许会想出更好的做法。经济上去了,“人性化”也得跟进才是!

 

6
彼得堡之行

彼得堡靠波罗的海,气候温暖,所以从莫斯科一路过去,森林间渐渐地多了农庄和大片耕田。途中,我们在一家环境幽静的名叫“小白桦”的饭店用俄餐,后面就是伏尔加河。俄国文学中深情赞美的俄罗斯母亲河!


也是我此来俄国,心心想念的河!


顺着小饭店后一条小道下去,穿过小树林,就到了伏尔加河边。有个木台突出在水上,方便观赏。伏尔加河河面并不辽阔,水面暗蓝,波浪滚滚。她静静地从森林中来,静静地向森林中去,不带一点泥沙;水势浩荡。午后的阳光照着对岸的森林和草地,苍绿中杂着浅黄,天上浮着白云。除了几个中国游人的连连赞美,伏尔加河上静悄悄。


深沉的伏尔加河!

 

彼得堡才是俄罗斯的艺术宝库,但我不想介绍冬宫和夏宫的珠光宝气,因为沙皇宫殿里的东西许多都是来路不明,又已被文字和影像无数遍地介绍;即使冬宫有个“十有革命”故事,如今也已不是原来的说法。但是,一个从小听熟“彼得堡”名字的中国游客,第一次来到这座名城,心里仍然被新鲜感兴奋着。


导游说彼得堡像个蛋,沙皇时代的东西在中心,像蛋黄,那里任何一垛墙壁都不准拆除,只能修缮。尊重历史的珍重文物的传统令彼得堡继承着俄罗斯三百年来的灿烂文明!令国人羡慕不已。


蛋白部分是苏联时代的文化遗留,好看的不多,现代设施更不值一提,薄薄一层壳,都在城外。



彼得堡城内运河多,都很宽阔,通向波罗的海,河上轮船往来。桥梁大都是历史悠久的古迹,每一不起眼的饰物,都流传着一个海上典故。我们乘船顺涅瓦河直到波罗的海出海口,饱览彼得堡城市风貌。这一带沿岸堪称俄罗斯的国家门面,两岸有许多沙俄时代的办公机关,淡绿、浅黄的颜色与河水、天空协调。官府大楼都很庞大,虽然不高,每一幢都占了长长一溜街面,建筑外貌威严而单调,没有高低的错落,没有生动的设计,规矩得叫人想起沙俄官员的制服。远不如欧洲城市的色彩鲜明,风格的奔放。当年彼得大帝大力改革,学习欧洲,仍不能根本改变俄国社会文化上的保守。


也许气候寒冷的原因,彼得堡的繁华街道上,店铺没有大尺度的门面,没有大玻璃的门窗,街头没有琳琅满目的商品摆放。商店门窗大都狭窄,墙壁厚实,店号照牌全贴在外墙上,沿街望去,没有一块突出的广告牌,倒也整齐。


彼得堡人穿着一般,相当国内二三等城市的装束,牛仔裤很流行。年轻姑娘少见北京街头那种种赶时髦的花哨打扮。在匆匆行走中,显露出挺胸、飘发的外国女人的特有神气。俄国妇女吸烟的不在少数,也许是她们的时髦?


一次从郊外回彼得堡正是下班时间,傍晚暮色里,俄国人三三两两或孤独行走在商店和住宅的道上,看那神态,没有生动的表情,没有中国街道那种喧闹和生气,想到俄国当前的困难,此情此景,自然会叫人多联想些什么了。


俄国百姓缺钱。和我们过去一样,不会放过在游艇上卖艺挣钱的机会。我们在揑瓦河的船上欣赏了一通俄罗斯歌舞表演。船上只有几个男女演员和乐手。客舱里的小桌上摆放着水果点心,还有香槟和伏特加。游客三四人一桌散坐。导游预先再三交代,俄罗斯人很热情,会有些亲密举动,要我们开放点,不要扭扭捏捏,老婆们要大度,睁一眼闭一眼,放男人一马。


以为会有什么,害得有丈夫的女人们惴惴不安。


船一出彼得堡市区,两个乐手提着弹拨乐器和小椅从小幕后出来了,乐声一响,一位粗壮的中年女演员献了一首俄罗斯民歌,鼓掌。接着一位年青人出来,又唱又跳,最后亮相的是一位穿蓝色民族服装的少女,身材曼妙,闪着蓝色的眼睛,像俄罗斯童话的仙子。在一场话剧中成为男演员的追求对象,但她不爱他,跑到观众席中抱住一位小伙子亲热。全场大笑,男演员急得抓耳挠腮,拉她也不回,最后躺到地上用中文说:“气死了!气死了!”


全场欢乐气氛达到顶点,船员报告,波罗的海到了。演出休息,大家笑着出来观看,茫茫海面上,一艘气垫船正飞速向海外驶去。


     归途中的第二场演出,主要是互动节目,演员们拉观众上场一起共舞,大部分人都被邀,上去围成大圈起舞。结束时许多人与演员,特别是那位仙子一般的女演员合影,她欣然配合。乘游船的费用500元,看完节目每人又至少给10元小费。




薆来小院是一个小小的院落,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一个文人雅士聚会的场所,一个读书、学画、练字、制印、弹琴、做陶艺、学知识、涨姿势、交朋友、甚至是发呆的好去处,是一种生活方式。

 

欢迎您的亲历之事、故乡记忆、身边趣人乐事、游记、阅读心得、生活感悟等,在小院这个平台分享,一起碰撞出火花!  如果,您想来,您爱来,就常来吧





|来|小|院

不孤 来有伴


微信号:AiLai-6128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