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美】夏李一带住房的更新换代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12-02 19:36:12

财富合作/13663755816


   来到夏李乡的村庄,你会看到不少小楼、别墅拔地而起,为青山绿水、阳光灿烂的农村平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见图)。农村住房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低矮草房变成了现在富丽堂皇的小洋楼、小别墅,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解放初期到现在,夏李一带的住房随着社会的发展由土木结构的草房更替为砖木结构的瓦房,又更新为砖混结构的楼房,居住条件显著提高。姑且把草房、瓦房、楼房作为第一、第二、第三代住房,就其变迁过程叙述如下:

一、第一代住房——草房


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七十年代,草房(见图一)的比重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仅有个别人家居住的是瓦房,那是旧社会地主老财的住房。

(图一)

草房为土木结构,用块石垒地基,土做墙,木材做屋架,山草盖顶。其建造程序有:

1、准备工作。一家一户盖所房子是件大事,基于当时人们的经济条件,需要三、五年甚至十来年准备,根脚石头、土坯、木材梁檩、里子山草等等都要备足备齐才能开工建造。

根脚石头一般在河里找,一块一块搬,后来有了架子车,就一车一车拉。汛期到来,山洪暴发,河里涨大水会冲下来好多石头。大水一过,人们到河里拣石头,扔成堆,随后再拉。因拣石头的人多,发一次大水也拣不了几车。所以,跟脚石需要三至五年准备。也可以到山上捡石头,但是山高坡陡不好往下运。位于平原村的农户,那里没有山,河里也没有石头,根脚石都是买的。木材梁檩主要是买的,自己的房前屋后会有一些但远远不够。按三间房子算,需要两挂梁、四根举手(斜梁)、十五根檩条,还有门窗、棚木(门、窗处上边托墙的横木)等,也要三至五年准备。

里子山草,里子就是檩条上覆盖的一层,叫作箔,用秫秆织的叫秫秆箔,用苇子织的叫苇箔,还有麻杆箔,还有用花柴(棉花秸秆)、荆条编的扒箔。打算盖房就着手织箔,织不够再买。山草不用提前准备,是在盖房的当年买或典草坡(在山草坡上划定一个区域,买方出钱买下自己割)。

平原村没有山草,全是买的。山里人把山草拉或担到集、会上卖;平地人也到山里去买草。

2、扎根脚(打地基)。那时农村建房没有专业建筑队,只有木匠、石匠、铁匠和泥水匠,建房时就是他们领导着一步一步做的。农户盖房先请先生选择黄道吉日,届时请石匠们垒根脚。垒之前先按房子的尺寸丈量并划线定桩,接着破土开挖地基槽,破土前必须先放一挂鞭,然后下角子石(地基的四个角放的较大且较方正的石头),接着一层一层的垒。地基的高低视房场儿的情况而定,地势低的高一些,反之,低一些,但最低是三层。房根脚不用四层,“四”字音不好。

3、筑墙。墙分泥垛墙、土坯墙、板打墙,还有石头墙。最初是泥垛墙,就是用泥、水、麦秸或山草活成硬泥,一锨一锨把泥放在墙根脚上砸实修整齐,一层一层往上垛,垛一层停停,等干了再垛,直到把墙垛成。垛墙非常结实,但费时过长,后来,人们发明了土坯,就有了土坯墙。   

土坯墙是先脱坯。用土、水、碎草(铡碎的草,一寸左右长)充分拌匀,活成稠泥,再把泥放进坯模里,用手摁实、抹平,去掉坯模就成了。“脱坯打墙,活见阎王”这句俗话充分说明脱坯是一项很重的活。坯模是脱坯的专用工具,按所需尺寸由木工制作,要求木材结实、光滑,呈矩形状,上口比下底的长、宽大一分,脱坯时好去坯模。计划盖几间房需多少坯要心中有数,宽备窄用。土坯干透以后才能垒墙。用土坯垒墙是先在根脚上摊一层泥,把土坯一个挨一个摆放平稳,一层一层往上垒,不能一次垒起,中间要停几天,让垒成的墙干一干,避免土坯因遇泥水而变软导致坍塌。脱坯一个一个的脱也很慢,人们又找到了便捷的法子,于是,就出现了离土坯。就是把有一定湿度的土地轧实,用刀在上面横竖一道一道划成网状,一块一块的土坯就成了。计划离土坯的地,当年要种上很稠的高粱,长一人多高称作茭草,当作喂牛的饲草,待茭草割完,便用牛拉着石磙在这块地上反复轧,之后用离坯刀(离坯专用工具)把它离成一块一块的土坯就可以了。离坯相比脱坯更便捷,节省时间。后来,人们又想出了更快的方法,就是板打墙。

板打墙需要先运土,在房场儿以外选择适宜的土运到房场儿内地基里外,打墙土备足后就可以架板打墙了。打墙板是用坚硬结实的木材制成的,三块木板组成,一般长六尺、宽一尺六、高一尺六,另有两根轴子棍和两根夹板棍。打墙至少需要五人,打铁杵(打墙专用工具,丁字形状,横木为把儿,竖木下端按一生铁铸的半球形锥体)两人,轮换着打。打木杵(用坚硬的木材制成,中间细,两端粗且均为矩形,约五尺长)一人就行。往板里添土两人,随着墙的加高再增加人。打铁杵是很重的活,需要力量和技术。铁杵二十多斤,双手提起与肩齐,力量小的提不起来;落在板里要准确,没有技术可不行。因此,需要两个人轮换着打。木杵虽然较轻,但打木杵者却是大师傅,是掌舵人。他不仅打木杵,还负责去板、架板,打墙板放的平整与否决定墙体的方正程度。墙体有“勾山叉檐”的说法,意思是山墙(房子两头的墙体)要向里勾些,檐墙要向外张些,避免房檐水淋在墙上。如果打墙板放不好,达不到技术要求甚至会有墙体倒塌的危险。一板墙为三添儿(只有檐墙为两添儿土),第一添儿,板内土的高度在板的一半处略高一点,第二添儿土与板平,第三添儿土略高于板。板内添土多少全凭打木杵的指挥。每一添儿都是木杵先打。打木杵者双手握住木杵中间,将杵抬起沿着板内两边一边一下往前打,这头打了打那头。木杵打完铁杵打,打铁杵者双手搦住杵把掂起铁杵,使铁杵头达到与肩平的高度,一杵一杵排着往前打,打到头以后再退着打,第二遍杵只要抬起二三尺就行。一板接着一板打,墙越来越高,往板里撂土越来越难,撂土的的人也不断增加。打墙的过程中,凡是门、窗的位置要按尺寸下棚木,就是把加工好的方木(一个地方三根)放在打墙板里,之后再填土把棚木打到墙里边,等几天墙体稍干后再掏门、窗口。

石头墙,是用石块一层一层垒起来的墙,仅限于石头资源非常丰富的山区村庄(见图二)。


(图二)

4、上梁、稳木架。在垛、垒或打墙的同时,木匠们已开始选木料做棚木、门窗,装梁、做檩条了,等墙体建成梁檩也都做好了。梁架由横梁和两根举手组成,至少也有二三百斤。上梁要选黄道吉日吉时,梁架上要贴上“青龙扶玉柱,白虎架金梁”之类的大红对联,放一挂鞭,才开始上梁。当时没有吊机一类的机械化工具,全是人力,需要五六个棒劳力。用粗麻绳捆住梁架的一端,墙上的人往上拉,下边的人向上抬,一头放墙上后再上另一头。木梁全部上完后上脊檩,再依次上二檩、檐檩,之后用抓钉把檩条接头处固定牢。

5、上里子。梁檩木架固定稳妥后上里子,把预先备好的箔放上去, 一间三领箔,一坡一领,房脊上一领,房脊上的叫脊箔,需要提前在脊箔的中间洒水湿润,避免秫秆折断。箔是竖着放的,并用麻绳之类吧它绑在檩条上。箔放完后再上一层秫秆,从脊上一端或两端开始,秫秆根部(带疙瘩)朝上,一坡一把紧挨着摆放到头。

6、苫草。里子弄好以后,房脊、房坡都出现了,接下来是苫草。从房檐处开始,先在里子上抹一尺多宽的一层泥,,用泥抹(抹泥的专用工具)把泥抹平后拿檐,就是把山草根稍颠倒着拿一把,放入铡刀一截为二,一把紧挨一把齐头朝下放在檐上。拿檐结束开始苫草,由泥水匠们操作。苫草是技术活,要求均匀,厚薄一致。工作(为泥水匠服务的人)人员负责湿草、撂草、活泥、掂泥等。苫草从一坡开始,这一坡苫完再苫另一坡。有时,天不好,可能会下雨,就要多找人,两坡同时苫。

7、泥脊。苫草结束是泥脊。提前一天将和泥的土用水泡上,工作人员将铡碎的草掺在泥里,反复翻拌活匀。泥脊一般从一头开始,在房脊及带(屋山两坡房檐处)上铺上一寸多厚的泥,压住房脊和带上的草不被风刮起。

至此,房子基本盖成了。接下来是一些完善工作,如扒门口、泥墙、按门窗等。

扒门口时,先扒的小些,只要能过人就行,因为此时墙还不太干,等墙干透以后再扒够尺寸。门口扒开后,首件事请人用红纸写“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贴在与屋门相对的后墙上。过去人们迷信,说房子盖起后妖魔鬼怪会侵占,让姜子牙看住门可万事大吉。

门口、窗口按尺寸扒好以后安门窗。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有的安双扇门,有的安单扇门。最好的当属榆木门,象征年年有余。窗户的尺寸在长1.2米、高1米左右,也是木材做的,有方格子的,有中间一根或两根横撑,其余全是竖撑的,窗户不安玻璃,冬天用白纸糊上挡风,夏天把纸撕去透气。

门窗安好,待墙干透之后和泥粉墙。先用稠泥把墙上的轴子眼(打墙时留下的)糊住,再用掺有碎草的泥把墙普遍抹一层,大致抹平后再用较稀一些的甜泥(不掺碎草)抹一层即可。以上工序完成就可以住人了。

那时候盖房子,没有专业队,全是街坊邻居,亲朋好友帮忙。特别是上梁和泥脊时,村上人不请自来,主动帮忙。房主管饭,大家出力,没有丝毫报酬。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经济条件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草房也在不断的变化着。1970——1985年之间相继出现了砖封檐、瓦飞头、砖镶门口、石灰粉墙、土墙瓦房,屋里也陆续出现了砖铺地和水泥地。

砖封檐就是在房檐下的墙上垒三层砖,代替原来的用檐橛和秫秆,比原来的更经久、更美观。瓦飞头是在房脊和屋山房檐处用小瓦代替泥带。因为刮大风会把房顶上的草掲走,都是从屋山或房脊处开始的,瓦飞头比原来的山草盖泥重且坚固的多,也更加美观结实。砖镶门口是在屋门处墙外边的一半扒掉,再用砖垒、白灰砌上。因为,屋门在人出出进进的时候,避免不了的磕磕碰碰,土墙被碰得残缺不全,很不雅观。砖封门口之后不怕磕碰,也更加整齐好看。石灰粉墙一是整洁好看,二是经得住风吹雨打。土墙瓦房(见图三)介于第一代和第二代住房之间,虽然是瓦房,但其墙体还是土打墙或土坯墙。


(图三)

二、第二代住房——瓦房和平房


砖木结构的瓦房出现在1985年左右,块石地基,砖墙体,木房架,熟里子(小瓦或把砖作里子),小瓦或机瓦屋顶,有外走廊,屋深(宽度)增加到7米(见图四)。在此之前,先现身的是土墙瓦房,接着是里生外熟(即整个墙体外边表面一层砖,里边是土坯)墙体瓦房、生里子(用苇箔、秫秆箔等作里子)瓦房。再后来出现了水泥砖墙、石头水泥墙。因那时人们的经济条件还不算富裕,能省则省,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盖房需量力而行。

(图四)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市场空前繁荣,建房物资应有尽有。建房的块石、砖瓦、木料、水泥、钢筋、白灰、地板砖等在市场上都能买到,建房备料变得简单容易多了。但为了节约建房费用,能够自己出力加工的尽量自己干,如脱把砖(椽子上边放的,代替箔),买来水泥和粗沙自己脱,可以节省千元左右;块石在河里找,粗沙、细沙都可以在河里挖(仅指临河且有沙地带)。这期间,山区村块石资源丰富,人们先后发明了水泥砖、克(只用其音)墙。水泥砖就是用粗砂、水泥按比例活成很稠的混凝土,放在模子里砸实去掉模子,待凝结后垒墙用。克墙是用克子板(坚硬的木板制成)架在墙上,把块石平面朝外摆一层,块石之间留有适当间隙,将粗砂水泥混凝土浇灌之后,再用铁钎、铁锤之类震动实在,去掉克子板就行了。就这样一板接一板的克,有的克到与窗户台平,有的克到与窗户上檐齐,最多克到平垛(屋山以下)。克墙既坚固又省钱,且节省人力 ,两三个人就能干。

1985年以后,农村有了农民自己组织的建筑队。因此,只要建房材料备齐,就可联系建筑队,磋商承包形式(主要两种:一是大包,房主不管饭,房子建成一共多少钱;二是小包,房主管饭,并按大工、小工付工人工钱)后,便开工建房了。房子主体工程建成后还要室内外装修、水泥粉墙、用白灰或白水泥罩白、砖铺地或打水泥地、石膏板吊顶等。门窗也逐渐增大了,门框的上部做有亮窗安着玻璃,窗户两开或三开门,安玻璃装钢筋。整个新房亮堂、美观、大气多了(见图五)。


(图五)

2000年前后,出现了平房,房顶是平的,是用钢筋水泥预制板棚或钢筋水泥混凝土现浇的(见图六)。屋门是豪华的铁门,塑钢窗户,门窗大,采光好。室内地板砖铺地,搪瓷涂料批墙,石膏板吊顶,暗线电路,装修得像模像样。惹得瓦房住户非常艳羡,他们也不甘示弱,对室内进行重新装修,铺地板、批墙、吊顶、排线、安灯,并更换门窗,瓷砖贴墙。经过一番改造,大瓦房更加漂亮了。


(图六)

三、第三代住房——楼房


历史的车轮驶进二十一世纪,楼房以它伟岸挺拔的身姿闪亮出现在农村。尤其是2010年以后,在夏李一带,一幢幢小楼拔地而起,虽风格各异,但装修豪华,富丽堂皇,堪与县城的楼房相媲美(见图七)

(图七)

室内客厅、餐厅、厨房、卫生间设计合理,新式空调、大屏幕彩电、全自动洗衣机、电冰箱、高档家具一应俱全(见图八)。在城市,私家车越来越多,停车位严重不足,楼前、路边不该停车的地方都停满了车。在农村,住着舒适宽敞的小楼,沐浴着温暖灿烂的阳光,远离了城市的喧闹,更没有停车难的烦恼。


(图八)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们文明程度的提高,住房的更新换代将不可避免,更加科学、更加舒适、更加文明、更加美观的住房必将应运而生。


药山花园二手房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