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宁静的夏天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7-23 20:29:59


各位上海出身,上海长大的,对老上海的夏天还记得吗? 天气实在太热,倒一盆冷水在门口晒得滚烫的水门汀地面上,“膨”的一声,变成了一股蒸汽,霎那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马路旁的法国梧桐上面,“雅无知”(知了)在唱着歌。那是一种无伴奏声乐演出。有独唱、合唱,还有分部轮唱。大体是“热死他---热死他---热死他”的千篇一律的老调。

走街串巷有卖冰棍的。一般是背着一个三夹板木箱,也有的拎着一只敞口式的保温瓶,喊着熟悉的“棒冰缺伐,棒冰”的叫卖声,很多人特别是小孩子,就纷纷拿着零钞出来了。棒冰是冷饮中最普通的。4分钱一根(断棒冰3分)。绿豆的、赤豆的、桔子的,样数不少。还有一种俗称叫“药水棒冰”,味道怪怪的,究竟是什么药水,我也说不上来。反正那时还挺时兴。

零钱要是稍微多一些,就可以买汽水了。记得一般是正广和汽水,柠檬的大概是13分。 要是袋袋里钞票再多一点,就可以“高消费”――吃冰砖了。这在北方,就是所谓的冰糕。不过上海的冰砖质地致密,奶量很足,特别是大光明冰砖,口味极佳。据称在上海延续至今,长盛不衰。型号大小不一,记得有大冰砖、中冰砖、小冰砖之分。另外,家庭和工厂单位降温防暑的饮品还有大众化的盐汽水、绿豆汤、大麦茶、酸梅汤等。

那时大热天,女人穿泡泡纱居多,男人特别是上年纪的,有不少穿香烟纱衫裤,比较凉快。当然,在我看来,穿着香烟纱衫裤的形象不佳,有点像旧社会里的特务和狗腿子。大夏天,男孩子在家基本赤膊。至多也是只穿一个汗背心,也就是北方俗称的跨栏背心。

重彩画《弄堂风情》2008年

“哆咪唆咪-----,哆咪唆咪-----”听到了洒水车来了的声音,就像听到了冲锋号一样,小赤佬们几乎全都跑到街上,赤膊大军汇聚并跟在洒水车后面,享受着片刻的清凉和欢乐,从马路的这个路口到下一个路口,浑身弄的像落汤鸡,也开心得要命。就像张乐平笔下的《三毛流浪记》里三毛的形象一样。

只听得几十双甚至上百双木拖板(当时上海的一种简易木制拖鞋),踢里塔拉,踢里塔拉,万马奔腾,战鼓隆隆,奏响了一首雄壮的《木拖板交响曲》。至少比现在流行的《忐忑》里的“带个刀、带个刀、带个刀---”癔病似地发作,要好听多了。

说起木拖板,那时有卖现成的,也有自制的。自制的很简单,找两块厚一点的木板,按照脚的大小形状适当加工成型,靠脚背处钉上帆布带或胶皮即可。怕磨脚,还可缠上点布条。

重彩画《天井生活》2007年

记得那时,上海人夏天都喜欢打井水。因这时水管里出来的自来水,就同热水差不多。而那时当局还允许用井水。井水很凉,夏天用来冰西瓜,再好不过。但后来就不让用了。因上海市政府有规定,怕地面下沉。不仅井水不让用,有时还倒过来,冬天把自来水灌到井里,使地面逐渐回升。

重彩画《和睦》2007年

天太热,睡个好觉简直就成了一种奢望。吃过夜饭,很多人早早就在弄堂口、高楼下面、人行道两边占据有利地形纳凉。有用竹榻的,还有用藤椅的,还有的用凉席打地铺。举目望去,街道两侧,贩夫走卒,三教九流,各种睡相,一览无余。当然,以男性为主。有人一直睡到半夜,然后回家再睡。还有的贪图凉快,一直睡到第二天早晨。现在条件好了,有了空调,这种街头“胜景”自然就少得多了。

重彩画《打弹子》2008年

伊格辰光马路上独多脚踏车,河浜边老人在着棋打朴克,弄堂里是小朋友白相弹子。 刮香烟牌,斗蟋蟀。

重彩画《夏暑之二》2007年

两块绿砖当乒乓球网也蛮象样,夜里居委会一只电视机围了男女老少济济一堂。平常吃根棒冰可以保持笑容灿烂时间很长,从不奢望山珍海味鱼翅捞饭,只盼着春节烟花灿烂。


(以上手稿和重彩画为李守白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详情,猛击【阅读原文】求解……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