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方教授《股骨转子间骨折九大热点探讨》-07特殊类型骨折| 阿联笔记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4-29 23:11:37


阿联笔记,分享骨科学习的喜悦!


阿联携手创伤网络学院推出的

《阿联笔记》


今天内容非常丰富

而且是不容错过的

股骨转子间特殊类型骨折

倒一杯茶

细细看



热点7 特殊类型骨折

                           


接下来跟大家谈一谈,我们在临床上能碰到的一些特殊类型的骨折。

这种特殊类型的骨折,往往会伴有很多治疗上的陷阱。

 

7.1难复性转子间骨折

 

第一个就是难复性的转子间的骨折。

 


刚才我们谈到,按照牵引床,简单的这种复位的方法,大约90%,至少80%以上的病人,我们是可以获得很好的复位的。

大约有10%15%的病人,这种转子间的骨折,通过上述这种闭合,在牵引床上复位的效果是不好的。

 


 

像这种情况,那么AO分型,30-A1.3型的这种骨折,实际上就是复位非常困难的这种难复性的骨折。

近端的骨折块移位,这种移位是个立体的,也可能是个矢状面,冠状面或者全方位的移动,可能会有旋转。

非常不幸的是,这种近端的骨折块,或锁在股骨近端的下方,而且可能有髂腰肌或者局部的肌肉嵌插在这里边,我们叫锁定的这种埋伏性的转子间骨折。

 


 

A1-3型更是一个陷阱,看起来简单的这种骨折,但实际上它的骨折线是在小粗隆以下,那么近端的骨折块,受髂腰肌的牵引,向上,向内翻转。而且不因为我们上牵引床牵引而复位。

 

这样的情况下,有的时候必须要采取一些辅助的特殊的措施,像这种近端控制棒,或者是小切开,解锁以后才能够复位。

 


像这种,我们看起来正位片,看起来复位很好,也非常满意。

但是如果你要照个侧位片,尤其这种标准位的侧位片,我们就可以看到,它矢状位以后不稳。或者是近端向下,或者是近端向上,有一个成角。

 

那么处理起来相对比较简单。

 


也就是我们用一个前侧钉棒,或者是后侧抬起,就完全可以纠正这种矢状位的这种移位。

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近端非常粉碎。我们可以看到,大粗隆顶点已经粉碎了,外侧壁也丧失了,内侧壁也丧失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牵引床上牵引复位,但是,无论我们怎么牵,加大牵引的力度,整个近端的骨块没有任何改变。也就是肌肉和夹板的这种,肌肉夹板或者韧带的牵张作用已经丧失了,它不因为我们牵引,而改变近端骨块的形状。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首先用一块钢板来桥接,或者重建外侧壁。重建外侧壁以后,重新在牵引床上再牵引。这个时候就跟整个牵引复位就取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时候我们再加了个髓内钉来固定。

 

7.2涉及到外侧壁的转子间骨折

 

第二个特殊类型的骨折,是涉及到外侧壁损伤的转子间骨折。

 


那么实际上有一个经典的话语,就叫没有外侧壁就没有DHS

 


也就是说对于外侧壁损伤的这种转子间的骨折,传统的DHS固定方式,效果是不好的。

 


 

那么今年来,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外侧壁损伤的治疗,也存在很多争议,也有很多热点的文章。

在研究这些问题,那外侧壁到底什么样的定义?

 


 

实际上股骨转子间外侧壁,在解剖学上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义。临床上我们常用的外侧壁定义,实际上就是我们进钉点,包括拉力钉进针点这个部位,都算外侧壁。

也正因为如此,实际上逆粗隆间的骨折,也算外侧壁损伤的一种类型。

 

那么临床文献上有一个粗略的估算的方法,就是在股骨颈的两条切线,在股骨外侧皮质的交接的部分,距离就是一个外侧壁的概念。

实际上这也是个狭义的外侧壁。

广义的外侧壁像我刚才谈到的,大粗隆包括整个这个拉力钉,入钉点局部地区,都应该属于外侧壁。

 


 

那么对于粗隆间骨折,外侧壁的厚度,实际上也有非常大的关系。

像这种外侧壁的厚度就是从,股骨大粗隆无名结节向下三个公分,然后沿着股骨颈的轴线的方向,画一条直线。这种直线和骨折线垂直交叉的这一点,这两点之间的距离,就是外侧壁的厚度。

这种距离外侧壁越薄,它术中造成隐形骨折,或者是造成外侧壁损伤的机会也越大,所以现在有人把薄壁,就外侧壁很薄的这种转子间的骨折,也等同于外侧壁损伤。

外侧壁的损伤很显然,DHS已经被否定了,它的作用是不好的。

那么髓内固定可不可行?

实际上髓内固定可以重建外侧壁。

 


 

像这个图所示,可以进一步阻止股骨近端向外侧滑移,很显然髓内固定,对于外侧壁损伤的转子间骨折,它的生物力学优势远远要强于髓外固定。

那么对于这种外侧壁损伤,或者髓内固定它的牢固程度,有一个预测因素。文献有这样报道的。

 


 

如果我们把TAD评分,也就是说拉力钉的位置,大结节的部位,和外侧壁损伤的一个程度,作为一个三点固定的分析。

那当三点都好的时候,也就是说,我们进针点是好的,完整的;外侧壁是完整的;

而且我们在做手术的过程中,TAD的评分也就是尖顶的距离是好的。

这三点都非常完美。

它是一个稳定的,它的失败的比例可以小于1%

三点固定中,外侧壁是最重要的指标。

三点固定中,只有第一点,是我们医源性能够控制的;其他第二点和第三点都是受伤它本身造成的。

就是病人受伤的机制和受伤的骨折类型,就决定了第二点和第三点。

到底有没有损害?

所有有很多这样的病人,第二点和第三点,也就是外侧壁有损伤,大粗隆入钉点也有损伤,那么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第一点,就是尖顶距。

如果我们尖顶距也做不好,那整个三个预测因素我们全部都丧失了,所以它是非常不稳定的。

 


像这种,外侧壁有损伤,进针点大粗隆有粉碎的骨折。

像这种如果主钉就沿着过去办法去插入,那么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还是内翻。

整个局部都是缺失的。

那么内翻带来的问题是什么?

也就是尖顶距肯定是不好的。

因为它不在一个正常的一个位置上。那如果外侧壁再有损伤,123点全部都丧失了,这个病例是不稳定的。

所以大家在平时的工作中,做手术一定要注意,不稳定型的外侧壁所带来的后果,实际上就是内植物的失效。

那么经常会有这种切出,或者内翻畸形的发生。

 


 

像这种病例,很明显外侧壁有损伤。

外侧壁损伤以后,如果按照常规的做法没有注意,那么整个主钉包括拉力钉,在整个体内的位置都是不好的。

经常犯的错误就是内翻畸形。

所以带来的后果,要么主钉折断,随着它走,要么就是切出。所以内植物或者是固定失败,常常就有发生。

外侧壁损伤还有带来一个不好。

 


 

这是一篇文献,报道了一批病例。

其中有八例,我们可以看到,头颈钉或者是拉力钉,向盆腔内移位。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这就是外侧壁损伤以后,外侧缺乏对拉力钉的把持。所有这些病例都会有外侧壁和大粗隆局部这种骨折,或者损伤。

所以外侧壁损伤,带来的问题是非常多的。

 

即便我们选择了生物力学固定疗效非常好的髓内固定,依然会带来很多这种问题。

那么怎么来做呢?

 


 

像这个病例也是,这是国外的专家来华讲学展示的一个病例。

那么,大粗隆进针点已经不好了粉碎了,外侧壁显然损伤也非常严重,采取的策略是闭合复位。

第一个,一定要精确的复位,越解剖复位越好,或者接近解剖复位,恢复它的颈干角,缩短骨折断端的间隙,还有纠正旋转力线。

正侧位标准方向看,你看都可以,满足了我们复位非常良好的标准。

整个断端的间隙,包括内外侧皮质的接触都好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开口,开口有意识的要内移,避开损伤的外侧壁和大粗隆结节。

内移以后,然后进行扩髓。

 



侧位片,

正位片,

扩髓,

向内避开损伤的外侧壁,有意向内。

最后,选了一个长钉。



我们可以看到,整个钉子在体内的位置,头颈钉的位置,包括颈干角,整个这个角度,复位的机制都是非常好的。

同时选择了一个近端加强的固定

我们看选择了Intertan,也就是说在我们复位,固定复位所有这些同时,内植物也是非常重要的。

每一个厂家都给我们提供他们的核心产品内植物。

但是每一种内植物,刚才谈到,都有它核心的理念和核心的技术,都有它最适合的病人人群。

不是每一种内植物,针对所有的病人都适合。

像这种,我觉得选择就非常好。它已经损害了外侧壁,骨折断端已经损害了,小粗隆以下,累及了实际上整个股骨近端。

那么外侧壁有损伤,头颈钉进针点也不好,所以选择一个加长的髓内钉增强它的固定。

近端选择个双钉绞锁系统,这是Intertan最强的一个近端固定的系统。

所以说,加长了髓内钉,增强了近端的固定,维护了它的复位,近端有意识的偏移。所有这些都做到了,所以最后他取得了成功。很多细节他都考虑到了。

 

那对于这种外侧壁的损伤,新型的解剖钢板的设计,是不是提供了一些新的选择?

 


实际上有少部分的文献和作者,在探讨这个问题。

 


这是一个我们个人的病例。

这是一个高能量损伤,是一个近端非常粉碎的。骨折线你看已经接近股骨颈,内外侧壁大粗隆进针点全部都损害了。

用髓内钉行不行?

用髓内钉可行。

但是髓内钉操作有一定的风险,可能会术中带来一期复位的丢失,也可能内外侧壁都损伤以后,髓内钉可能会造成固定的不稳。

 


所以这个病例我们选择的是,局部小切开,MIPPO技术。

随着我们切开一个口,但是我们看不到里边的骨折线,就是跟骨折所有连接的软组织这些我们都没有破坏。

在透视下完成整个复位,复位的角度包括螺丝钉固定,都可行。这种偏心的固定,实际上是不应该早期负重的。

 


这个病人它的依从性非常好,所以术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没有让他完全负重。直到出现明显的骨痂生成,最后这个病人成功了。

无论是哪一种办法,都有它的可取之处。

外侧壁的损伤,除了DHS这种固定不可取,髓内固定和锁定钢板,都有它应用的价值,各有各的角色。

 


无论哪种固定方法,你看有一点,复位是最重要的。

无论你做哪一种手术,用哪一种固定器材,复位是一个基础。

 

复位就像一座大楼的基石,如果你复位好了,都有一切的基础。

如果你复位不好,任何内固定的器材都会发挥它这个作用,所以它在体内的位置也不好。

所以无论你选择哪一种,复位是至关重要的。

大量的这种文献都关注,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外侧固定的方法。

有的用锁定钢板,有的用髓内固定。

那么无论哪一种,冠状位和矢状位这个解剖复位,强调一个解剖复位是非常重要的。

有的时候骨折特别粉碎,我没有办法做到解剖复位,那么可以做到可接受的复位。

尽量缩短骨断端的距离。

 

增大骨折断端的间隙,

尤其是回访,各种立即按序列,包括这个颈干角,骨皮质的接触,实际上会增加它的稳定性。

这里它提到一个骨质保护内固定的概念。

什么叫骨质保护内固定?

当骨折固定的初期,全部的应力可能都会集中在内植物上,那这个时候内植物承担了大部分的作用和应力。当骨折逐渐愈合以后,那么骨质的连续性,就承担了一部分的应力。

随着骨折与转的不断加强,内植物承受的应力会逐渐减弱。

这就是骨质保护内固定。

还有一点,如果你复位好了,断端的骨质有个很好的接触,那么它跟内固定会连城在一体。

我们讲内固定的稳定性,或者说它的强度,是与骨质复位。

骨质是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复位好了,骨质有个接触,骨折断端大的接触,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固定。

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讲,复位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是做好手术或者发挥内固定效果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7.3累及转子下的转子间骨折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类型的股骨转子间的骨折。我们称为累及转子下的转子间的骨折。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转子下的骨折累及到粗隆间。

但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是,粗隆间的骨折,所以我们把它归类为粗隆间的骨折或者转子间的骨折。但是它的骨折线累及了粗隆下。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病人,是一个摔伤的60多岁的男性患者,当我们看X光片的时候,我们可以很明确的诊断。

他就是一个简单的一个转子间的骨折,除了我们发现,大粗隆顶点部位有一些粉碎的骨折块,内侧壁或者内侧的解剖,相对还是比较简单的。

但是做了CT以后,我们就很吃惊的发现,他的骨折远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

首先我们看到他的大粗隆顶点是粉碎的,骨折线延续到小粗隆以下,这说明他不是一个简单的骨折。他有一个隐性的骨折线,一直延续到小粗隆以下。

我们把它称为累及转子下的转子间骨折。

 

那么他这个骨折有什么问题?有什么陷阱呢?



我们采取一个闭合复位的方法,做了一个Intertan。我们知道Intertan是近端最稳定的一个固定方式。

但是术后两个月复查,发现出现了问题。

原来的复位都丢失了,因为它的近端固定是相对非常稳定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近端的拉力钉或者是近端的头颈钉,连同近端的骨块,还在一个位置上。

但是远端的主钉在髓腔内,或者在它宽大的髓腔内进行晃动、摆动,所以造成近端骨折块的移位,复位丢失,内固定失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转子间的骨折,如果用髓内固定,我们强调了三点预测这个原理。

那么一个尖顶距,一个大粗隆顶点入钉点,一个外侧壁。

 


 

我们看这个病例,尖顶距,相对是比较好的,大粗隆顶点是不好的,外侧壁看起来似乎还可以。但是从CT上发现是有问题的。

最后会出现这样的结局?

所以我们认为如果这个病人,当时选择了长钉,我们加强了第四点固定。

 

所谓的髓内固定,就是一寸长就发挥一寸长的作用。

 


 

所以当骨折线累及粗隆下,或者这个病人髓腔特别粗。

这些一些特殊的类型。

那么123点,只有一点,其他两点都不确定的时候,选择一个长钉固定,加强第四点的固定。我们认为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这种特殊类型的病人,选择长钉。

 


像这例,累及粗隆下的转子间的骨折。我们也通过CT可以验证,它的骨折线,外侧壁有损伤,骨折线累及到小粗隆以下。

这个病人我们就选择一个闭合复位,加强髓内钉的固定,也顺利愈合了。

 

所以对这种特殊类型的,123点我们只能保证一点,在这样固定的时候,我觉得增强第四点的固定,也就是加长髓内钉的固定,是必要的。

 


 

这是一个不稳定的一个转子间的骨折,很明显能看到,骨折线已经累及到粗隆下,甚至股骨的近端。那么整个外侧壁包括大结节,或者大粗隆局部的顶点,都是粉碎的。

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或者非常复杂的一个转子间的一个骨折。

或者我们把它称为粗隆下的骨折。

对这种病人,如果我们按常规这种短钉设计来固定,肯定会失效的。

假设即便我们用这种长钉固定,那我觉得近端的大粗隆进钉点,或者粗隆局部外侧的皮质,可能也会被你崩裂。

在这种情况下髓内钉固定,就达不到很好的效果。

 


 

那我们采用的办法是,首先用一块钢板来重建外侧壁。钢板重建外侧壁,就把一个非常粉碎或者非常复杂的一个转子间的骨折,变成了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的转子下的骨折。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再用髓内钉来固定,也就是说钢板加强了局部,近端的稳定性

髓内钉或者是加长的髓内钉,造成了一个弹性的固定的一个标准的一个做法。

一年以后顺利的愈合。

 

就是对于这种特殊类型,或者近端非常复杂的这种转子间的骨折,有的时候选择辅助小钢板技术,也是可行的。

 

 

那么有文献报道,对于这种髓内固定,辅助小钢板,或者外侧的固定,钢板可以放在前侧,可以放在外侧。一般放在外侧更简单一点,它可以增强局部固定的稳定性,加强髓内钉固定的牢固性。


7.4骨质疏松骨折


 

最后一种特殊类型的骨折,就是老年骨质疏松性的骨折。

这在临床上也是非常常见,也是非常棘手的一个问题。

因为什么?

骨质疏松以后,骨皮质变得非常薄,像鸡蛋壳一样。

我们无论用什么样的内固定,螺丝钉在骨内的工作距离,是非常短的。

工作距离短,固定的强度就有限,把持不住。

在松质骨里边,因为它整个骨小梁的结构都是松弛的,所以螺丝钉在骨内的把持力,或者说它的锚合力是非常低的。

这个时候带来的问题就是固定的疗效会大打折扣,经常会造成这种脱钉,或者是固定松弛。

 

像这个图示,术中一期加压,不但没有加压,反倒是近端的螺丝钉出现了局部的松动。

造成什么?造成固定的失效。



也就是说骨质疏松,会严重的影响固定的强度,做了一个内固定的手术。

那么你术后连续的观察,你会发现内植物在骨内,它会有轻微的移动。

随着骨质疏松的程度的增加,这种移动范围也会逐渐的增加。或者带来的问题就是,内植物的失效。

 

对于这个骨质疏松的病人,术前有个大概简单的判断。

当然骨质疏松有人家诊断的一套标准。


 

我们从一个创伤骨科临床来讲,我们有个简单的判断,就是小粗隆以下十公分,我们两侧这个皮质的距离,两侧皮质跟整个横径比例。

比例越高,说明皮质越好,它可能就是一块红松,骨质好;

比例越低,骨质越差,它可能就是一块朽木。

 


那我们知道红松,你怎么定内固定?

打钉子,都可以把持力很好,都可以起的良好的力学固定效果。

那一块朽木,如果钉子打进去,你可能会带出。

按照上海人的讲法就是钉子打豆腐。

 


在体内骨内的锚合力几乎就没有,所以没有固定的效果。没有固定的效果,术前对这个的判断,有利于我们对内植物的选择,或者采取一定的解决方案。


怎么来解决?

同样,复位是第一要素。

 


越骨质疏松的病人,我们越强调它的复位。

如果每个位置上的片子都可以,骨折块断端有个很好的接触,那么对它的内植物的保护,有一定的作用。

第二个就是强化固定技术,怎么来强化?

 


就像我们刚才谈的,

第一个,髓内加髓外,髓内钉结合小钢板技术,是一个办法;

第二个问题,要不要植骨?植什么样的骨?

第三个方法,就是骨水泥强化,打骨水泥;

第四个,就是我们选用固定器材,要选择针对骨质疏松,单独或者特殊设计的内固定器材。

比如说螺旋桨刀片,还有一种也是针对它的器材,螺丝钉。是不是选用锁定螺丝钉?也可能跟我提供一个涂层的,增强它稳定的螺丝钉。

就一种特殊的强化,固定的技术,来抵抗骨质疏松带来的锚合力不足。

 


 

像这个就是,一个螺旋桨刀片的设计,很好的增强了局部的把持力,保持它的骨量。现在应用越来越广泛。

事实也证明,这种设计对骨质疏松骨折的病人,是有很好的一个疗效。



那么同时我们还可以,骨水泥强化技术,也就知道骨质空虚,也就需要最多把持力的地方。

我们预制一些骨水泥,甚至现在有一些器械,为预制泥留下一些专门的孔洞,就是局部强化以后增强它的把持力,来增强它的锚合力。

最终是增强它的固定的稳定性,达到固定的效果。

 



那么有生物力学实验也报道,如果用骨水泥强化或者增强型的,它的生物力学的优势,或者可以增加多少?

200%

这对一个严重的骨质疏松,这种手术病人,我建议大家临床上,或者在手术室,冰箱里摆一包骨水泥,有的时候是可以,起到很好的这种效果。


今天特殊类型骨折分析完了

明天的内容争议就大了

转子间骨折,到底应不应该用关节置换技术?


热点回顾


纪方教授《股骨转子间骨折九大热点探讨》-01髓内vs髓外| 阿联笔记


纪方教授《股骨转子间骨折九大热点探讨》-02CT诊断价值| 阿联笔记


纪方教授《股骨转子间骨折九大热点探讨》-03切出问题| 阿联笔记


纪方教授《股骨转子间骨折九大热点探讨》-04继发骨折| 阿联笔记


纪方教授《股骨转子间骨折九大热点探讨》-05前弓陷阱| 阿联笔记


纪方教授《股骨转子间骨折九大热点探讨》-06髓内固定技术| 阿联笔记





创伤网络学院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