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承德八县三区经典美食:看一看,有没有你们家乡你好的那一口呢?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10-18 18:29:01



市区篇

满汉全席:菜系文化的最高境界

满汉全席产生的时间、菜谱的来源众说纷纭,但提到满汉全席,那代表的就是中华菜系文化发展到清代的巅峰之作,是汉民族和满蒙诸多少数民族菜品的集大成者以及最高境界。、民族中心,历来不缺少规模宏大的国宴,因此也成了满汉全席最主要的传承地之一。

满汉全席一般共108道菜,南菜54道,北菜54道。南菜包括:30道江浙菜,12道闽菜,12道广东菜;北菜包括:30道鲁菜,12道满蒙菜,12道北京菜。而且,因为时节不同,宴席的功能不同,满汉全席又分为六种大宴,即:蒙古亲藩宴、廷臣宴、万寿宴、千叟宴、九白宴、节令宴,节令宴又按节令分为元日宴、元会宴、春耕宴、端午宴等十余种。因此,尽管都称满汉全席,但实际上菜谱并不相同。不过,所有的满汉全席宴都具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要保证宫廷菜肴之特色,地方风味之精华,满汉民族菜点的特殊风味,以及烧烤、火锅、涮锅、扒、炸、炒、熘、烧等样样兼备。尤其要注意的是,在清代,满汉全席并不是一次性宴席,而是要分三天吃完,上菜的顺序都有严格的要求,基本的顺序为茶水、手碟、鲜果、干果、看果、蜜饯、冷盘、炒菜、大菜、甜菜等。另外,满汉全席中的走兽菜肴往往被称为珍品,实际上只是因为这些菜的主料产自东北而备受当时的满清贵族推崇而已,例如犴鼻、鱼骨、鳇鱼子、猴头、熊掌、鹿尾等。

目前流传的满汉全席菜谱多为后代改良而来,而承德的满汉全席也不例外,其发挥了塞外食材广泛的特点,突出了满族饮食文化精华,使菜品更为精细丰富。以用料为例,现包括: 

海八珍:燕窝、鱼翅、鲍鱼、广肚、海参、鱼唇、鱼骨、龙虾。

山八珍:熊掌、驼峰、鹿肉、黄羊肉,鹿鞭、野猪、驼蹄、鹿唇。

上八珍:飞龙、山鸡、鹌鹑、斑鸠、野鸡、野鸭、大雁、乳鸽。

下八珍:蜗牛、蛇、鸡、鸭、鹅、火鸡、乌鸡、家免。

菌八珍:猴头蘑、香菇、银耳、木耳、口蘑、松蘑、灵芝、竹笋。

地八珍:山药、百合、红薯、南荠、芋头、鲜姜、人参、南瓜。

水八珍:鲤鱼、草鱼、桂鱼、鳝鱼、元鱼、武昌鱼、鲟鱼、鳗鱼。

肉食类:猪、牛、羊、驴、狗肉等。

蔬菜类:白菜、芹菜、油菜、生菜、龙须菜、菠菜、豆芽菜、蕨菜等。

瓜果类:香蕉、菠萝、龙眼、荔枝、苹果、梨、西瓜、腰果等。

蛋类:鸡蛋、鸭蛋、鹅蛋、松花蛋、鹌鹑蛋、鸽蛋、乌鱼蛋。

承德满汉全席烹饪技艺,是我国近现代烹饪发展史的一个高峰,已被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这些满汉全席的美食大师不仅继承了祖传宫廷烹饪技艺,还兼收外地乡土烹饪技艺,使许多频临失传的烹饪技艺,如各种花刀、坡刀、蒙眼切肉丝等技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满汉全席石雕样品

满族八大碗:一个民族的特有味道

八大碗是中华民族美食文化常见的组菜名称,有汉族八大碗、清真八大碗、满族八大碗等多种形式。满族八大碗自然是以浓厚的满族民族饮食文化为特色,《满族旗人祭礼考》记载:宴会用五鼎、八盏,俗称八大碗。但其八大碗究竟是指哪八碗菜肴,现在已无定论,全国各地的满族聚居区民众均根据本地区特有的工料,烹饪出了风格迥异满族八大碗。

承德满族八大碗最初取自“满汉全席”的山八珍、上八珍和下八珍,用料多为驼峰、鹿肉、飞龙、大雁等。烹饪技巧多种多样,集合了当时扒、焖、酱、烧、炖、炒、蒸、熘等所有的烹饪手法。清初的八大碗为:雪菜炒小豆腐、卤虾豆腐蛋、扒猪手、灼田鸡 、小鸡珍蘑粉、年猪烩菜 、御府椿鱼 、阿玛尊肉等八种菜组成。后来的版本又有熘鱼片、烩虾仁、全家福、桂花鱼骨、烩滑鱼、川肉丝、川大丸子、松肉等;炒青虾仁、烩鸡丝、全炖蛋羹蟹黄、海参丸子、元宝肉、清汤鸡、拆烩鸡、家常烧鲤鱼两种。

乔家满族八大碗是承德最著名的满族餐厅,此店的八大碗是传统菜品经过改进后的代表作,手把鹿排、手撕骆驼肉、飞龙汤、菜胆扒鹿肉、红焖大鳇鱼等均为纯正满式菜肴。


坛焖肉:原汤原味肉食

坛焖肉是承德特色美食之一,过去每到团圆佳节,坛焖肉是必不可少的主菜之一。至于这道菜形成的原因,这和承德特殊的生态环境以及地理位置密切相关。承德地处边塞,生态系统良好,拥有大量的野生动物,这为坛焖肉的形成提供了肉源;同时承德是满蒙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两个民族素来崇尚肉食,均谙熟制作精美肉食的传统手艺;另一方面,由于纬度较高,漫长的冬季里,老热河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炭火盆,将坛肉坐在炭火上焖上一天再适合不过。据记载,摄致王多尔衮就对坛焖肉情有独钟,在居住在喀喇河屯行宫时,时常将猎捕的野猪、黄羊、狍子坛焖而食。

坛焖肉之所以深受满蒙贵族喜爱,是因为其能极大地保持肉品的原汤原味,还能把许多较为粗硬的野生肉焖熟焖透。这样焖制出来的肉颜色油红,肥而不腻,浓香酥烂,老少皆宜。由于现在野生动物均受保护,坛焖肉的主料多改用饲养的家畜和家禽,烹调方法仍遵循传统,将肉切成瓦楞形块,放入调料文火慢焖,制作出来的坛焖肉口感如旧,味道馥郁。


塞外三鲜:皇帝都说好

    塞外三鲜是三道著名的汉族小吃,包括“麒麟蒸饺”、“驼油丝饼”和“山焖肉”。这三道小吃始传于清康熙年间承德马市街“驴肉肥”酒楼,各有特色:“麒麟蒸饺”为肥驴肉韭菜馅,吃时香气四溢却无肥腻感;“驼油丝饼”香酥可口,色味俱佳;“山焖肉”是将猪肉羊肉以中间为界隔开合装一坛,密封文火焖熟,食之鲜嫩味美。全国解放初期,在公私合营时“驴肉肥’酒楼停业。如今,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驴肉肥”老字号又得到恢复。

    塞外三鲜之所以著名,这和康熙皇帝还有一段故事。

据说有一年康熙皇帝在承德消夏,闲来无事便穿上便装到热河大街微服私访。正午时分,行至马市街,康熙已经是饥肠辘辘。恰巧旁边就有一家酒楼,于是进门拣一静处点了“隔山肉”、“驼油丝饼”和一盘麒麟蒸饺三份吃食。饭菜饭菜端上来后,康熙皇帝觉得每样饭菜都很特别,隔山焖肉第一口明明是细嫩的山羊肉,第二口竟改成了肥而不腻的猪肉;那个油丝饼外层黄白透明,里层竟是桔红色;尤其是那麒麟蒸饺,咬一口,香气四溢,但竟然没有一丝肥腻之感。经过和店家一番聊天才知道,这三道饭菜人称“塞外三鲜”,是店主家几代人练就的手艺。康熙皇帝对塞外三鲜赞不绝口,还建议道:“你的蒸饺故意把韭莱馅露出来,以示货真价实,还不如在门口拴一头驴,写上驴肉馅饺子,这岂不比那韭菜更吸引人?”店家看来人仪表不凡,思维敏捷,便真的在门口拴一头驴。久而久之,“驴肉肥”便成了热河街的老字号。


承德驴打滚:老城的味道

    很多人都知道驴打滚是北京的名吃,却不知道其实承德也是驴打滚这道美食的最早产地。据《热河志.物产》载:“黍,土人称为黄米,热河特产也。”正是因为是黍米的产区,承德百姓多谙熟黍食的制作工艺。“驴打滚”就是用黍米做成的最具代表性的大众小吃,在承德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承德驴打滚的原料有大黄米面、黄豆面、澄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红丝和瓜仁,因外观为黄米夹馅卷成长卷,卷下又铺黄豆面,吃时将长卷滚上豆面,样子颇似驴儿打滚,故而得名。承德驴打滚的制作坚持传统工艺,制坯、和馅、成型三道工序不能有半点疏忽。好的制作技巧必然出好的美食,上好的驴打滚外观呈金黄色,豆香馅甜,入口绵软,口感极佳。来到承德,在南营子大街、西大街等主街道上,经常会听到“驴打滚”的叫卖声,吃惯口味的“老承德”们争相购买。


凉粉:解暑赛冰凉

承德是最著名的避暑胜地,凉粉则是承德最著名的避暑美食。据资料记载,承德凉粉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早在明清交际就已经有了凉粉摊点。承德凉粉一般有绿豆凉粉和土豆凉粉两种,前者以消暑功效著称,为主流做法,后者材料易得,农村较为多见。据《中药大辞典》记载,绿豆凉粉有“清热解毒,治痛疽疮”之效。

承德凉粉制作工艺简单,将淀粉和水以1:6比例融合,形成水淀粉,搅拌均匀。将水淀粉放在锅里一边加热,一边不停地搅动,慢慢的水淀粉便开始透明。最后将热淀粉倒进容器凉却,待完全冷却后就形成了大块凉粉。品尝凉粉时,一般会将凉粉切成小块,拌上自己喜欢的调料,例如辣椒油、麻酱、陈醋等,新鲜的凉粉口感清爽,一块入口便暑意尽消。

传说咸丰皇帝出逃到山庄时,因国体受辱,加上酷暑难耐,整日闷闷不乐。一日他正在湖边乘凉,听见外边有人叫卖凉粉:“酸咸麻辣香,解暑赛冰凉,若要吃一碗,犹如进天堂。”咸丰被吊起了胃口,于是赶紧便服出门,循声而去。咸丰吃惯了山珍海味,哪吃过如此可口的民间小吃?于是连吃三碗,满口称赞。事后便亮明身份,赏银三百两,专门请这位凉粉师父进山庄传授凉粉技艺,供庄内王公贵族品尝。从此承德凉粉名声骤起,南北商客来热河必吃凉粉。


煎碗坨:承德荞麦美食王

碗坨是山西地方小吃,但多为凉拌食用,而承德的碗坨则为煎食,是一种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特色美食。承德地区多产荞麦,《广群芳谱》记载称:“北人日用以供常时,农人以为御冬之具”,当时的承德确实是将荞麦做为粮食作物种植的,而荞麦正是制作碗坨的主要原料。

承德煎碗坨的原料主要有荞面、绿豆粉、五香面、花椒面等,将这些粉料揉到一块儿,加热熬成粥糊状,晾凉以后即成凉碗坨。要吃的时候,将碗坨薄薄的三角块,在油锅中煎透,盛入碗内,浇上芝麻酱、蒜汁、陈醋、盐、味精等作料,用竹签扎着吃。煎碗坨最大限度地保存了荞麦的营养,酸辣鲜香、滑润筋道,令人食欲顿增。

二仙居煎碗坨是承德碗坨的代表,传说皇帝巡幸热河时,深受随行后妃们的喜爱。民国时期,此地有碗坨师父王老三号称“碗坨王”,其制作的碗坨美味可口,器皿讲究,包装大气,军阀汤玉麟主政承德时,曾召到督统府专门传授制碗坨技艺。直到现在,二仙居的碗坨仍然深受国内外游客的欢迎。

鲜花玫瑰饼:市花的另一种荣誉

1983年,,对这里的刺玫瑰大为赞赏。承德市便以此为契机,向广大市民征集市花建议,结果玫瑰花力压群芳成为承德市的花魁。承德玫瑰种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除了将玫瑰花作为观赏花卉,还将其开发成了一种美食。

鲜花玫瑰饼是承德最著名的玫瑰食品,早在清初,承德百姓就已经学会用玫瑰花制做点心,康乾时期还成为山庄的宫廷御膳。此后历时三百年,经过不断的改良,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玫瑰花饼。据承德老辈人回忆,旧时火神庙三道牌楼下边的桂兰斋以及马市街的名远斋是最早做鲜花玫瑰饼的店铺,后人代有相传,上世纪五十年代,承德的鲜花玫瑰饼曾被评为河北省糕点食品最佳优质名牌糕点奖。

鲜花玫瑰饼的制作工艺用料精细,加工细微。用精粉小麦面粉做面皮。以白糖、桃仁、瓜仁、青、红丝、加入玫瑰花的细丝,混和一起做的馅料。包成圆形成扁饼状。吃起来松软鲜美可口,绵软酥松,带有玫瑰特有的清香味,香而不腻,很多人来到承德都将其选为馈赠亲友特产礼物。


八珍糕:健脾之尊

八珍糕原是苏式糕点,由于受到清朝皇家的推崇,成为承德流传甚广的一档高级药膳。此糕点柔香细腻,松软甘甜,是老年人、产妇等人的营养佳品,也是亲友往来的必备礼品。

八珍糕分为“男八珍”和“女八珍”。“男八珍”为原版八珍糕,起源于乾隆,有两种配料,分别具有健脾消积和增补元气两种不同的功效。前者主要材料为茯苓、白扁豆、莲子肉、薏米、淮山药、芡实加上山楂和麦芽;后者则将山楂、麦芽换为人参和党参。而“女八珍”则起源于慈禧。据传在光绪年间,慈禧突然有一天茶饭难咽,腹胀呕吐,太医诊治后为其开了八味食药两用的处方,即茯苓、芡实、莲子、苡仁、山药、扁豆、麦芽和藕粉。慈禧吃了御膳房以此八味处方制成的糕点,顿时病症全消,高兴之余便为此糕点赐名“八珍糕”。


满族饽饽:满族人的面食

“饽饽”属于满族词汇,是满族人对各类面食的统称。满族最初为游猎民族,长期在野外捕猎和征战,只种有少量的糜子、粘谷和粘高粱。用这些粮食做成的主食无不是具有面粘、抗饿、便于携带的特点,因此统称为饽饽。满族饽饽多种多样,较出名的有“大八件”、“小八件”,常见的有黏豆包、黄面饼子、苏叶饽饽、水团子、打糕、切糕、驴打滚、萨其马等,其中驴打滚、萨其马流行范围最广,已成为中华美食的代表。

在承德,过去最流行的满族饽饽是油酥饽饽、混糖锅饼、叉子火烧、丝糕四种,合称满族饽饽四绝。如今,油酥饽饽在绝大多数的承德满族餐厅内均可品尝,其特点是酥脆、松软、层多,深受市民和游客的喜爱;其它三绝已较为少见,只有一些热河街的老字号仍有制作。除此之外,承德现仍有售卖的正宗满洲饽饽类食品还有萨其马、蜂糕、糖蜜果、小窝头、马蹄酥等。

平泉篇

平泉羊汤.烧饼:黄金搭档

在平泉名吃中,平泉羊汤最为著名,曾多次受到各电视台美食节目报道。平泉羊汤也称“八沟羊汤”,“八沟”为平泉旧称。

民间传说:康熙与平泉羊汤

相传康熙皇帝在围场沟设围打猎,在追围一只梅花鹿时不知不觉来到八沟地面。康熙皇帝又累又饿,这时不远处飘来一阵香气,十分诱人。康熙寻香入店,招呼上吃食。店家一看来者气度不凡,不敢多问,便盛出一碗切好的羊杂汤,顺手拿了两个烧饼。康熙一偿,发现此汤口感极佳,便一扫而光。吃完后,康熙向店家打听自己吃的是什么,店家说:“这叫羊杂汤,是用羊的杂碎做成的。”康熙觉得十分够味,便随口道出一首诗来:“喜峰口外远,塞北古道长。野鹿入柳林,八沟羊杂汤。” 从此,八沟羊汤名声大振,关里关外无人不晓。

平泉羊汤选料特别,以羊的内脏共用,即: 羊心、肺、肚、肾、舌、肥肠、肝。羊心可以解郁补心;羊肝益血补肝、明目;羊肺补肺气、调水道;羊肚补虚健脾胃;羊肾补肾气,益精髓。数料合用,共奏补益五脏虚损之效,具有较好的药用价值。佐料主要有白芷、肉桂、草果、陈皮、杏仁等,要按一定比例适量下锅,多了则药味出头,少了则腥膻除不净。此道汤味香清而醇厚,汤脂肥而不腻,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食用后回味无穷。

吃平泉羊汤时,一般都会配上平泉烧饼。平泉烧饼以个大芝麻多,香软松脆而著称。羊汤香气开胃,烧饼酥脆填肠,平泉人的早餐就这样在美妙中度过了。


改刀肉:返璞归真是佳肴

改刀肉属于宫廷菜,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汉族名肴。传说道光时期,皇帝得了厌食症,对那些宫廷山珍海味毫无胃口,负责道光帝饮食的刘御厨对此非常着急。一天,宫厨们采购来了大量竹笋,刘师傅突然眼前一亮,浓郁的肉香和竹笋清香合为一处一定非常可口,于是经过反复试验,用干笋换掉鲜笋,最终发明了这道名菜。刘师傅年老后,告老回到了故乡平泉,收徒五位,将毕生菜品悉数真传。五位弟子合开饭店,取名“五魁园”,现在的五魁园饭店便是“改刀肉”这道名菜的嫡传所在,而“五奎园”改刀肉制作技艺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改刀肉用料看似平常,实际上选料却十分严格,且重在刀功。用五分之四的臀尖瘦肉,五分之一的上脑肥肉,横切成极薄的肉片,切成火柴梗粗细的肉丝,粗细均匀,不能连刀。笋是优质干笋,用开水泡发两天,去根去里,并用骨头汤煮一遍祛除异味。制作方法是将肉丝和笋丝放入油锅中翻炒,待肉丝炒干后,放入葱、姜等调味品,加入高汤用淀粉勾欠收汁,做成独特的三角锥形,装盘上桌。菜品肉丝与笋丝混然一色,入口酥软,味道鲜美,无余汁,幽香四溢。此菜回锅胜于初做,制作精细,风味独特。


郭杖子杀猪菜:三味一锅出

杀猪菜最初是东北农村每年接近年关杀年猪时所吃的一种炖菜,因生活条件较差,当时人们并不讲究配料、调料,主要以猪脖肉、猪血、酸菜乱炖而成。后来,因此道菜口味独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逐渐成了东北名菜。

平泉郭杖子乡和辽宁省接壤,同时自身又是满族乡,大部分群众祖籍东北,因此对杀猪菜十分看重,而郭杖子杀猪菜也逐渐成了平泉的地方名吃。在郭杖子,杀猪菜其实是一个统称,它包含很多菜品,例如:小炒(瘦肉炒酸菜)、拆骨肉、蒜泥护心肉、蒜泥白肉、炖排骨等,但代表菜品还是这道传统的酸菜炖白肉血肠。  

这道菜中,菜要选用冬季新腌制自然发酵变酸的酸菜,色泽微黄透亮儿;白肉是带皮的大片儿五花肉;血肠则由新鲜的猪血,加入葱花、盐等料调灌入猪小肠煮制而成。血肠是这道菜的关键,煮时掌锅的人要拿根长针,不时地在血肠上扎一下,待到针眼不冒血时立即出锅才能保证血肠的鲜嫩。将这三味共入一锅,咕嘟咕嘟的炖一会,猪肉中的肥油已经被酸菜拿净,血肠冒出并浸入酸汁,浓香四溢,惹人吞咽口水。


南沙酥御点:会神珍色味,调鼎燮阴阳

南沙酥俗名“八沟糖饼”,是一道清代宫廷御点,由宫廷御厨刘德才老师傅真传,其工艺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历史记载,清康熙帝至平泉围猎时,“食而赞之,遂为贡品”。至现代,全国政协副主席溥杰同志曾品尝南沙酥,品完后赞不绝口,还专门题词“会神珍色味,调鼎燮阴阳”以赞扬鼓励。

南沙酥外观呈圆形,色微黄,层数多,层薄如纸,有“轻风吹雪”之誉。其制作方法复杂,以白糖、青红丝、瓜子仁、核桃仁及调料作馅,以面粉、养麦粉和面,包馅成型,烙制而成。南沙酥制作过程不加水,储存时间长达3-4个月,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上佳礼品。现生产四个品种:即南沙、橙沙、麻酱、山楂,口感皆酥脆、香甜、爽口,令人回味无穷。南沙酥御膳糖饼手工制作技艺历史悠久,现已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救驾:一道传奇美食

“大救驾”竟是一道传统美食,这让很多外地人无论如何也想到不到。春发斋是平泉著名的老字号点心铺,至今为止已传承五代,“大救驾”正式这家老店的招牌美食。

传说春发斋的创始人叫杨殿奎,乾隆年间迁至平泉,经营着一家小吃店。有一年,乾隆皇帝在道虎沟、哨鹿沟一代打猎,结果猎获甚少,。奔劳一天,乾隆腹内饥饿,但看着眼前的饭菜却毫无胃口,于是便让侍随上糕点。由于计划晚上赶回山庄,所以侍随门并没有带御点果糕,大家急得扎耳挠腮。正在这时,管事太监一抬头,看见对面正是一家小吃店,于是就命杨殿奎两个时辰做出好吃的糕点,否则杀无赦。杨殿奎急中生智,想起了民间过年祭祀神仙而炸制的供果,于是,就用鸡蛋、麦面等以香油炸之,再加上蜂蜜、核桃仁、瓜子仁进行装饰,提心吊胆的交了差。乾隆皇帝见到糕点就吃,觉得口感绝佳,但却不像平时的御点,这才想起追问糕点的来由。知道事情来龙去脉后,乾隆皇帝高兴的说:“既然这是你新发明的糕点,它解了朕的饥,救了朕的驾,那就给它起名‘大救驾’吧”。说完还命侍随赏了杨殿奎一锭大元宝。从此以后,杨殿奎糕点越来越出名,于是就建成了春发斋。

春发斋大救驾的原料包括精粉、鸡蛋、白糖、芝麻、豆油、山楂脯、核桃仁、杏仁、瓜子仁等多种,制作工艺复杂,每样原料的比例、面条油炸的程度都有明确要求,其手工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市非遗名录。如今,春发斋以“大救驾”为基础,已发展各类糕点几十个品种。

茶糖:扎根民间的“保健品”

从字面上便可以理解,茶糖,就是一种有着茶味的糖,味道甜而不腻,略带茶香,别具一格。茶糖的加工,主要是利用糖果工业的设备和工艺,将茶叶提取出来的有效成分与糖、奶、果汁、巧克力、淀粉、维生素和各带有保健性的植物添加剂等结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风味,使人们在享受美味糖果的时又能尝到茶叶的滋味,同时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好的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弹性,不顶嘴,不粘牙,茶味适中爽口。在平泉农村,也有一些茶糖不做成糖果状,直接将茶糖面冲水饮用。

炒疙瘩:的清真小吃

    对于米食为主的南方人,炒疙瘩这道北方小吃较为陌生,甚至会对“疙瘩”作为一种吃食而感到惊讶。炒疙瘩最初源自北京,由北京和平门外臧家桥附近穆姓老太太发明,属清真食品。由于回族民众的相互传播,炒疙瘩逐渐成为北方较为常见的街头小吃。平泉南大街是传统回族聚居区,因此食用炒疙瘩的历史非常久远。

平泉炒疙瘩选料讲究,面粉、食油、配菜都要精挑细选,面粉要有韧性,食油要纯正,配菜要新鲜。制作过程煮炒兼用,疙瘩至色泽深黄为宜,搭配上五花肉、菠菜、胡萝卜、黄瓜、青椒、红椒等辅料,黄绿相映成辉,吃起来口感绵软柔韧,醇香可口。


宽城篇

都山水豆腐:好山好水好玉浆

都山水豆腐可谓是宽城最著名的民间美食,因特产于亮甲台乡都山脚下而得名。都山水豆腐以都山自然水为水源,浸豆前将壳脱去,用古石磨精磨、盐卤勾兑而成,特别要注意的是,豆浆一定要熬开,并把豆泡彻底清除。这样作出的水豆腐色如白玉,晶莹水嫩。吃水豆腐时,搭配以红辣椒、鲜香菜、小葱儿、味精、香油,香气扑鼻;入口爽滑,令人回味悠长。每年夏季,来都山避暑的人天南地北,形形色色,但大家都会品尝这同一道特色美食。


宽城扒鸡蛋:帝王家的小土菜

宽城扒鸡蛋用料简单,但名头却不小,传说乾隆皇帝深爱此味,将其作为御膳的保留项目。在未吃之前,多数人都会不屑于这道菜的外观,无非是地方的土鸡蛋,即便是创意做法,也就是加入点韭丁、鸡粉,但一旦菜品入口,食客无不被鸡蛋的口感征服。

宽城扒鸡蛋选用新鲜的土鸡蛋作为主料,将能均匀受热的平底锅烧至八十度,加入凉油,迅速放入蛋液,保证鸡蛋不被煎糊,也不出现蒸孔。二分钟后,调至小火焖数分钟,保证鸡蛋熟透,并膨胀起来。这样做出了的鸡蛋十分规整,面焦黄酥香,入口如蛋羹一样嫩滑,美味可口。


香葱栗蘑炒柴鸡蛋:菌王配土蛋,美味诱神仙

    柴鸡蛋就是当地散养土鸡的蛋,营养价值较高。用柴鸡蛋所做的美味,除了扒鸡蛋,最著名的莫过于栗蘑炒柴鸡蛋了。宽城多栗园,自然也盛产栗蘑,野生栗蘑配散养鸡蛋,并用香葱炝锅,香气逼人,自然健康,美味可口。栗蘑有松蕈样芳香,肉蘑般的肉质,口蘑似的脆爽,还有其它菌类不可以比拟的营养成份和药用价值,具有抗衰老、促进大脑发育,抑制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等功效。

全鱼宴:一条鱼的饕餮盛宴

中国鱼米之乡甚多,不少地方都有自己的“全鱼宴”。这些全鱼宴规模不同,有12、14、20、24、44道菜一桌的,也有上百道菜一桌的,菜品更是五花八门,名贵鱼菜二龙戏水豆腐珠、鲤鱼三献、家常熬鲫鱼、梅花鲤鱼等往往是必有之菜。但这些鱼宴无一例外不是用料过多,价格昂贵。

宽城多水,也有传统44道菜品的全鱼宴,但更吸引人的还是本地独创的水库全鱼宴。水库全鱼宴抛弃了过去用料考究、造价昂贵的传统做法,而是选用滦河本地水产品——胖头鱼制作而成。一条十公斤以上的胖头鱼,经过厨师的细心打理、分割,可以作出二十余道佳肴,口感、卖相各不相同,例如大锅炖胖头、鱼杂火锅等。

为什么要选择胖头鱼呢?原来,宽城水库胖头鱼属于自然放养鱼,个大体肥,肉质细嫩,天然健康。另外这也是由胖头鱼的营养价值决定的,胖头鱼属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鱼类,具有暖胃、祛头眩、益智商、助记忆、延缓衰老、润泽皮肤等食疗功效。


承德县篇

蓑衣丸子:南菜北传口味殊

对于南方人,蓑衣丸子并不陌生,其别称为“珍珠丸子”,是湖北有名的地方小吃,位列仙桃“沔阳三蒸之首”。实际上,承德做蓑衣丸子的历史也已有上百年,已成为当地一道著名的传统肉类菜肴。

肉蓉、糯米、香菇是蓑衣丸子的主料,瘦肉馅加盐、料酒、生抽、葱姜末,捏成肉丸,放入沥干水份的糯米碗里翻滚,沥干上屉即可,制作过程简单。较特殊的是,承德草原面积广大,因此有的做法将猪肉换做牛羊肉,鲜度拉升,口味独特。同时,承德是中国最大的香菇产地之一,香菇质量绝佳,因此做出来的丸子香味更加浓郁。


柳河鸭蛋:三鲜之首

    在大营子,说到美食,头一道就得说说柳河鸭蛋。柳河水量充沛,浮游生物众多,两岸几乎家家户户都养有鸭群,盛产鸭蛋。柳河鸭蛋与柳河鱼、柳河虾并称“柳河三鲜”,而且尤以柳河鸭蛋最为著名。

柳河鸭终日生活在柳河里,以柳河鱼虾和岸边的天然青草为食,因此柳河鸭蛋外壳青翠,黄大清白,营养十分丰富。柳河鸭蛋鲜食清香,但最美口味还是要以盐渍为佳。经过腌制的鸭蛋蛋青富有弹性,蛋黄油汪汪,令人垂涎。刀切四瓣,小块入口,细细品咂,浓香顿入胃腹。柳河两岸民风热情淳朴,在一般农户均能吃到这份美食。


烙糕:杂谷吉祥糕

烙糕与年糕、豆包、煎饼一起被誉为承德的“吉祥四糕”,是当地百姓用谷米磨面精心做成的传统美食。承德烙糕的制作在清代最盛,“万家烟火较前蒸,井邑纷添有卖蒸”就是乾隆皇帝游览热河井邑描绘家家户户做烙糕以及小贩在市井叫卖的景象。

烙糕制作简单,将发酵的玉米面或杂粮面与水、糖和碱搅拌,搅好放入添油的热锅内,待面饼定型后,可加入韭菜、鸡蛋等夹馅,面熟后即可使用。承德县烙糕最为出名,外焦里嫩,米香逼人,维生素、胡萝卜素丰富,具有养生保健功效,曾在承德美食节上获得最佳名小吃金奖。


吊炉烧饼.丸子汤:板城早点

烧饼在承德地区是最常见的早餐主食,例如平泉的羊汤烧饼就是绝佳搭配。在承德县,吊炉烧饼的制作历史已有数百年,素以芝麻多、饼层厚、火候足,价格公道著称。承德县的烧饼也有早餐搭档,就是萝卜丸子汤,此汤十分开胃,而且吃完烧饼往往口舌发干,此时饮汤既解渴又舒服。

丰宁篇

莜面食品:莜麦的花样美食

丰宁盛产莜麦,丰宁人自然对莜面食品情有独钟,正可谓“口外三宗宝,一样不能少,要问都是啥,山药、莜面、大皮袄”。经过几百年的不断尝试,丰宁人食用莜面的方法多种多样,搓、推、擀、卷、蒸、炸、氽、烙、炒,花样翻新。尤其要注意的是,制作莜面食品,最好选用坝上的碱性水,只有这样加工制作的莜面食品,风味才更加独特。较为常见的莜面美食有:饸饹、窝窝、储格、拿糕、饺饺、傀儡、丸丸、馄饨、拨面、炒面、糊糊、燕麦片等。

莜面窝子

莜面窝子是丰宁最具代表的莜面食品,在西北地区也叫做莜面栲栳栳。在坝上,一个农家院莜面窝子做得好坏往往被看做其饮食是否正宗的标志,因此无论是自己吃食还是招待客人,莜面窝子的制作者往往会使出看家本领。

    制作窝子时,先将和好的面取三两左右,背在右手背上,用食指和中指掐一个小面球,用右手手掌在光滑的容器上推成特别薄的面片,再用左手食指将其卷起并套在食指上竖着放入笼屉中,这样连续一个一个地把它们摆放好,就象蜜蜂的蜂窝。技术高超的制作者动作极具连续性,犹如艺术表演。莜面窝子出锅后,最正宗的吃法是用筷子夹起一片莜面卷,沾上酸菜肉丝卤,细细品尝,那种香滑油嫩的口感让人入口难忘。


莜面鱼鱼

莜面鱼鱼也莜面的家常做法之一,其做法略为简单。将莜面烫熟和好,搓成细细的长条,然后切成1.5公分宽左右的小剂子,将小剂子捏成两头尖、中间鼓的形状,下锅煮熟即成莜面鱼鱼。热气腾腾的莜面鱼鱼最好配上蘑菇汤、鸡蛋汤以及辣椒油、老陈醋食用,口感极佳。当然,莜面鱼鱼的吃法很多,除了清煮外,还可以和羊排一起炖食。


,其做法已传承百年。制作锅烘的首要步骤也是将莜面烫熟,然后耐心和软。制作锅烘有专门的大铁锅,将其放油烧热,放入莜面面饼,用文火慢烙即可。烙熟后,莜面形成一张薄厚适度的大饼,其中一面还带有嘎巴,香脆好吃。和其他莜面食品一样,,具有提味的作用。

坝上黄油饼:金色的美味

黄油饼是坝上常见的草原食品,以黄油、鸡蛋黄、糖粉、低筋面粉、玉米淀粉为主要原料,由草原人纯手工打造,以口感美味、原料营养著称,在一般的农家院均能吃到。

    制作黄油饼前,要先将黄油自然软化,依次放入糖粉、蛋黄面(熟鸡蛋只取蛋黄碾碎)、低筋粉、玉米淀粉(要经过过筛),每放入一样后都要搅拌均匀再放。调好面团后,用保鲜膜包好冷藏半小时。取出面团,揉成小团放入垫有烹调纸的烤盘中,压成面饼,放入烤箱烤制20分钟即可。刚刚出锅的黄油饼金黄诱人,吃起来香甜可口,深受牧民和游客的喜爱。

山鸡炖蘑菇:吃出自然味

    坝上地区多野生食用菌,且不乏口蘑、榛蘑、肉蘑、草蘑、唣蘑、松蘑、平蘑等珍品。加上过去湿地众多,野味丰富,山鸡炖蘑菇成了备受满蒙两族群众喜爱的待客菜肴。

至康乾时期,山鸡炖蘑菇成为满族“八大碗”中的一道名菜。由于山鸡现在属于保护野生珍禽,饲养的山鸡数量又较少,有时候也可用柴鸡代替。此菜用干蘑菇、鸡肉和粉条一同炖制而成,不但口味独特,且具有补虚养身、健脾开胃的医疗保健功效。


柴锅炖大鹅:贵族菜肴的转变

和山鸡炖蘑菇类似,最初的炖大鹅是满蒙秋狝的贵族菜肴,以野生天鹅、大雁为主料烹饪而成。后来生态环境破坏,天鹅等珍禽日益减少,并被公布为重点保护动物,家养大鹅也便取代野生珍禽成了这道菜的主料。坝上多泡子,是养鹅的良好场地,因此实际上家养鹅也属放养状态。

做这道菜,首先要选成年健康的肉鹅,宰杀干净,切剁成3厘米见方的肉块(也可整只炖),放置新打的井水中浸泡一小时,等至污血排净后捞出备用。炖大鹅一定要选择柴禾大锅,这样用自然明火烧出的鹅肉格外鲜嫩。将油锅烧热后,将鹅肉和葱、姜、蒜、盐、绍酒等一起入锅煸炒,等肉色变白后,再加入高汤烧至滚开,最后改用文火慢炖一小时即可。出锅后的炖大鹅汤清味浓,肉嫩不腻,美味可口。


滦平篇

 滦平玉米:健康粗粮

滦平是河北省玉米产量大县,也是中国最大的玉米出口基地县之一。由于气候温和,水量集中,昼夜温差大,滦平玉米结实饱满,品质较高,成为特产粮食作物。滦平的玉米不仅仅用作商品粮,还是乡村百姓家的重要杂粮,用玉米作出的美味有棒面大馅、玉米饼、玉米发糕、煮玉米等,其中煮粘玉米最常见,也最受欢迎。滦平粘玉米色泽光亮,煮熟后晶莹透亮,糯性强,糯中带甜,口感绵软,老少皆宜。


煎饼卷酸菜:冀乡味道

炒酸菜是冀东、东北地区常见的家常菜品,煎饼更是中国北方最常见的街头小吃,二者虽都是美味,但似乎并没什么联系。然而,在滦平地区,特别是乡家农院,煎饼卷五花肉酸菜却是十分常见吃法。

煎饼起源于山东,如今华北、东北地区的煎饼做法基本相同,只是滦平乡村煎饼的用料更加朴实,皆为本家地里所产的五谷杂粮,健康无污染。炒酸菜摒弃了大多数地区爱用纯瘦肉的做法,而采用土猪五花肉,菜丝极细,口感香而不腻。用煎饼卷五花肉酸菜,菜汁会在里面浸湿煎饼,吃起来外酥里软,全无干吃煎饼的干咽感,而菜香、肉香和五谷香融为一体,香味更加浓郁,让人回味无穷。

御土荷叶鸡:吃出皇家味的叫化鸡

御土荷叶鸡的前身为叫化鸡,是一道汉族特色小吃。清代,叫花鸡传到承德,山庄御厨选用承德特有的离宫黄土、热河泉水和湖内的荷叶作原料,将古老的叫花鸡做法重新制作,使这道名菜味道更加鲜美,尤其是特有北方荷叶清香浓郁,回味绵长。


兴隆篇

兴隆血肠:浓浓乡土情

兴隆县民风淳朴,慷慨好客。在当地有一个风俗,叫做“吃全猪”,指谁家宰了猪,要把整条猪的里脊肉、排骨、猪肠都下锅,请客人来吃。当地人往往把它叫做“吃血肠”,“吃血肠”其实就是请大家吃肉的谦虚说法。

“小寒大寒,宰猪过年。”兴隆人宰猪,最注重的就是保持猪血的纯净。猪血要小心存放,并放入油盐、葱花儿、五香粉、花椒面等各种佐料,搅拌均匀后灌进猪肠,扎紧肠口,慢慢煮烧。当地有这样一种说法:看一个宰猪人的本事,要看他灌肠的技术;看一个厨娘的手艺,要看她煮肠的火候;看一户人家的人缘有多好,要看来他家吃血肠的人有多少。因而,每当一户人家杀完猪,往往派孩子们去请邻里亲朋,被请的人如果说“不去了”,孩子们会连哭带求,连拉带拽,“叔叔大爷婶子大娘”叫的亲热,再不想动弹的人也会“赏脸”大驾。开席后,切成片、摆上盘的血肠,和上捣好的蒜泥一起端上桌,很快就会被一抢而空。

吃血肠还是联络邻里感情的时机,一年积攒的口舌之争都会随着席间一句“谁也不是圣人,过去的就过去吧”而烟雾尽散。血肠虽不是珍奇之物,却有一股浓浓的乡土之情,牵动着兴隆人民的心,使乡村邻里之间更为亲密和睦。


腊肉香肠:远嫁而来的美食

腊肉本是南方特产,据传闻,光绪年间慈禧太后避难西安之时,地方官曾向其进贡腊肉,慈禧食用之后赞不绝口,从此腊肉由南方传入北方。待传到兴隆,经过兴隆人民之手,便制作出了更多的腊肉食品,腊肉香肠就是其中一种。兴隆人民自制的腊肉香肠,色泽鲜明,口感上佳,香味持久,久放不坏,并且因其特有的熏制工艺,即使夏天也不会招来蚊蝇。正因为如此,腊肉香肠成为兴隆人民最喜爱的食品之一。

咸菜扣肉:真正的色香味俱全

咸菜扣肉是兴隆人民菜谱上一道必不可少的家常菜。兴隆咸菜扣肉讲究色香味俱全,从买材料到烧煮再到最后上盘,无不精微细致,面面俱到。

首先,买材料时一定要注意选择有肥有瘦的五花肉,这样吃起来肥而不腻,又有嚼劲。烧煮之时,要先将五花肉与作料一起煮到四五成熟,再拿出来抹一层老抽,为的是颜色好看。等再放入锅中,就要用文火慢慢煮了,这个过程是扣肉色香味形成的关键,要特别注意掌握火候。待到扣肉煮好,切成薄片,加上咸菜、料酒、白糖、泡红辣椒等各种调料,放入蒸箱,等待一个小时,美味可口的兴隆咸菜扣肉就可以上桌了。

隆化篇

一百家子拔面:“赛雪欺霜”的皇家面

“洁白如玉,赛雪欺霜”,这是乾隆皇帝对隆化名吃一百家子拔面的评价,也正因为清帝的赞扬,一百家子拔面素有“拨御面”之称。一百家子拔面发源于隆化县张三营镇,张三营镇的旧称即为一百家子。一直以来,张三营镇盛产荞麦,农家百姓对荞面情有独钟,荞面制品五花八门。

    《隆化县志》记载,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北上围场狩猎的乾隆皇帝率文武百官路过此地。晚上宿营,当地的行宫主事周桐将当地的荞麦拨面推荐为御膳,并特命当地有名的姜家师傅制作御面。晚餐时,乾隆皇帝食欲大开,对此面评价甚高,还当场作诗:

   “罢围依例犒筵加,施惠兼因答岁华。

     耐可行宫逢九日,雅宜应节见黄花。

     朱提分赐一千骑,文绮均颁甘九家。

     苏对何妨频令预,由来泽欲不遗遐。”从此以后,皇帝、后妃的食谱中,又增加了“拨御面”一款。

拔面制作工艺复杂,将部分荞面烫熟,然后再将三倍荞面用凉水打湿,合并和成面团。醒面十分钟,擀成面饼。拨面的过程是,用两边带把的面刀将面饼刀刀截成细丝,把面丝下入翻花的开水锅,面熟捞出,撒上菜卤子即可。拨面棱角分明,韧性劲道,麦香扑鼻,味道极佳。正宗拔面的菜卤也很重要,用料十分讲究,包括老鸡汤、猪肉丝、榛蘑丁、木耳等,口味要做到鲜、香俱全。


清宫御膳银丝杂面:巧做杂粮

银丝杂面是一种用各种豆子面和制而成的面条,是承德民间传统食品,已有300年历史。承德属于杂粮产区,古时候麦子多从关内购进,售价高昂,而承德人又十分喜欢吃面类食品,人们就用土产的各类豆子磨成粉,轧制成杂面食用,后来杂面渐渐由民间传入市井、皇宫,因此得名“清宫御膳杂”。清末至民国初年,承德府经营杂面的铺子已有十余家,其中尤以火神庙“广益水”、“三官庙”、“义泰兴”和“磨坛”等杂面铺最为有名。直到解放前,这几家杂面铺还在街头巷尾或设摊或肩挑,叫卖杂面,深受人们欢迎。

银丝杂面的原料有豌豆、绿豆、冬小麦、江豆等,根据不同用途和不同口味可变动原料比例。做好的银丝杂面十分精细,面条拉力强,入口有弹性,口留豆香。食用时,可根据个人口味嗜好配以各种肉丁、蔬菜、辣酱或其它不同佐料。


唐三营豆片:御膳里的豆制品

唐三营豆片俗称御膳豆片,因曾受康熙皇帝品尝和褒奖而得名。据《康熙起居注》等文献记载,一次康熙帝北上木兰围场秋猎,至唐三营(文中记作“汤三营”)时,见当地大旱无收,于是,康熙帝出资令一家豆腐坊开仓发放黄豆接济难民。难民得豆后,却不知怎么食用,只有一位外地老人自称会制作豆片,于是指点大家花费数十道工序,制作出了品相上佳的豆片。康熙帝见此豆片不同寻常,便带头试吃,结果口感极佳,便大为称赞,还将老人请入万寿寺,教授御厨制作豆片的技巧。从此,该豆片便以唐三营命名,成为万寿寺接待御驾和过往高官的保留菜肴。直到清朝末期,承德境内的行宫、御道逐渐废弃,万寿寺也衰落倾颓,于是唐三营豆片的制作秘方再次流落民间。

唐三营豆片采用纯手工制作,工艺复杂,从选豆到成片需要几十道工序,其中最主要的有选豆、破豆、磨豆、煮浆、点卤、泼片、晾片、叠片、煮片、沥汤十道工序。选豆十分关键,是保证出片率和豆片质量的关键,豆子一定要新鲜,没有坏豆、臭豆、瘪豆。点卤时,浆温降必须在70度左右,徐徐放入卤水,而且要轻搅豆浆,这样才能点出均匀鲜嫩的豆腐脑。泼片的程序中,最难的是泼浆后用竹扫帚苗搅散,只有这样,制作出来的豆片才能薄厚均匀。剩下的最重要的工序就是煮片了,唐三营豆片的煮料包括茴香、大料、丁香、桂皮、肉蔻、白芷、砂仁、草寇等十多味调料和草药,这是保证豆片味道的关键。

精心制作的唐三营豆片薄厚均匀,色泽油黄,味道香醇,咸淡可口,尤以筋道有弹性最为著名。食用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热炒,搭配尖椒、白菜、黄瓜等,可以凉拌,混合葱丝、黄瓜丝、菜心、香菜,最简单的吃法就是豆片卷大葱,这也是最能保证唐三营豆片原味口感的吃法。

由于水质的限制,同样方法制作的豆片只有唐三营味道最佳,因此三百年来虽时常被模仿,但唐三营豆片的品质却从未被超越。近些年来,唐三营农村家庭豆片作坊已经成了村里最普遍的致富产业,有豆片专业户几十个,每年光是黄豆就要耗费200多万斤。一些过往的游客、商旅、大车司机在品尝到唐三营豆片后,常常采购上百斤,作为礼物带回家乡馈赠亲友。


围场篇

烤全羊:蒙菜之王

围场是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满蒙两族人口众多,因此,蒙古族传统名菜烤全羊也便成了围场旅游美食篇的压轴之作。实际上,烤全羊本是为招待贵宾或举行重大庆典时才会有的盛宴佳肴,现在已经日益民间化,成了旅游者的最爱。

烤全羊用羊非常讲究,一定要选择膘肥、体重40斤左右的绵羊,宰杀后去毛带皮打理,在羊腹内放置葱、姜、椒、盐等佐料,进而整体烤制而成。围场烤全羊色泽金红,羊皮酥脆,羊肉嫩香,清香扑鼻,美味冠绝。而且,烤全羊是目前肉制品饮食中最健康最环保最绿色的美食,特别适合养生者食用。


手把羊肉:大快朵颐

和烤全羊一样,手把羊肉也是蒙古族传统名菜,极具民族特色,醇香味美。吃这道菜时,因为净手后吃肉时一手把着肉,一手拿着刀,割、挖、剔、片,把羊骨头上的肉吃得干干净净,所以得名“手把羊肉”。

传统做法中,手把肉只需清炖断生,不放调料,沾汁食用即可,“鲜”字当头。手把肉的现代做法类似于炖排骨,是将带骨羊肉剁成5厘米左右的块,洗净放入清水锅中煮沸,放入调料慢炖。就餐时,用手、刀撕割肉块,大口吞食,醇香味美。

气锅八仙:鲜美程度无言可表

气锅八仙的“气锅”是指中间有管子通至锅底但不伸出锅外的炊具,而“八仙”则指这道美食的主要原料,即:狍子肉、野山鸡、野山兔、羔羊肋、沙丰鸡、葫芦条、口蘑、嫩椒。围场之所以被清皇室看中选为秋狝之地,就只因为这里有着无数的北国山珍。将这些山珍放入气锅内蒸制,既保持了八种食材的原汁原味,又能将八种不同的异香结合一起,出菜后,色淡、汤清、肉鲜、骨酥、味醇,其鲜美之程度无言可表。

鹿肉:滋补良品

鹿肉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被列为美食佳肴了,而到了清代更成为皇贡之物。围场秋狝,猎鹿是主要项目之一。沿袭传统,至今围场仍建有大量鹿、狍子养殖基地,旅游者可尝试品购。

美食界、中医学、养生学均认为鹿肉是高级野味,具有补脾益气、温肾壮阳等功效。围场草场优良,鹿肉细嫩,营养丰富,康熙、乾隆二帝对此均非常喜爱。

万字扣肉:塞上宫廷菜

万字扣肉曾是著名的宫廷菜,现在已成为承德地区一道汉族家常风味菜肴,尤其在寿宴上最为常见。围场曾长期是清廷皇室夏季驻地,万字扣肉制作工艺也最为讲究。

此菜的做法是:先将猪肉切成三厘米见方的小块,大火煮熟,用刀切成螺旋的“万字”型,然后肉皮朝下,摆在蒸碗内,加调料蒸熟即成。万字扣肉色泽红润,飘香浓郁,肉质鲜嫩,肥而不腻。

 

奶制品:高贵吉祥的美食

围场是蒙古族、满族自治县,草场广大,牧民人口众多,历来都是纯正的蒙古奶制品产地。奶制食品在蒙语中称“查干意德”,意为白色的食品,蒙古人以白为尊,因此奶制品被认为是高贵吉祥的食物。一些游客曾看到这样的情形:牧民不慎撒了,就会马上用手指蘸了抹在额头上,说一声“啊唏,折福了”,而同样是掉地上一块肉,却随手就喂了猫狗。

围场坝上的奶食多种多样,例如鲜奶、白油、黄油、奶皮子、奶豆腐、奶果子、奶酪、奶茶、马奶酒等。奶皮子是常见的吃食,夏秋季用鲜奶烘挑阴干制成;奶豆腐是经特制加工的奶块,一般为牧民冬季的主要奶食品;奶酪清香逼人,奶果子用油炸后则干脆可口;黄油、白油是奶中精华,为招待贵宾的佳品;奶茶除了解渴外,也是补充人体营养的一种主要方法,更重要的是奶茶属蒙古待客必备,是礼貌的象征。需要着重说的是马奶酒,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马壮,是酿制马奶酒的季节。勤劳的蒙古族妇女将马奶收贮于皮囊中,加以搅拌,数日后便乳脂分离,发酵成酒。此酒清淡透明,味道酸辣,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称为元玉浆,是“蒙古八珍”之一。


豆包:粗粮细作的代表

粘豆包是传统的满族食物,满族人的祖先长期生活在寒冷的天气里,粘性食品能提供更持久的能量与热量,因此,在漫长的岁月里,粘豆包一直是冀东北地区人们冬季餐桌最主要的美食。

粘豆包一般是在冬季开始的时候制作,然后放入户外的缸中保存过冬。其由黄米面、面粉、豆馅、发酵粉、白糖等制作而成,营养均衡,堪称粗粮细作的代表性食品。围场粘豆包以“甘沟口”粘豆包最为出名,“甘沟口”牌粘豆包已被选入为“游客喜爱的承德十大旅游食品”名单。

 

荞面饸饹:北面三绝之一

饸饹也作河漏,是中国北方常见的食品,与北京抻面、山西刀削有北方面食三绝之称。之所以围场饸饹赫赫有名,是因为承德地区特别是坝上的荞面制作优良,这种特有的荞面制作的饸饹滑润而又耐嚼,浇上鲜卤,佐以蒜末、香油,风味绝佳。



一座皇家园林的兴建,让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到这处山清水秀的峡谷,并逐步形成了热河府,也就是今天的承德。作为满清的夏宫,皇朝的离都,或多或少的优越感自那时起就潜移默化地深植于承德人的血脉之中,流淌至今,即使时光已经穿越了数百个年头。

承德是一个有文化的地方,承德的吃文化本身就是承德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承德人爱吃,爱琢磨如何吃,擅长把所有大自然呈现出的美味都搬到自己家的餐桌上。这并不是说承德人都是“酒囊饭袋”,而是说明我们是一群爱享受生活的人!

承德八县三区,39519平方公里的土地,无数的美食都扎根在民间。小编阅历有限,只是罗列了一些自己熟知的美食而已,至于有可能哪县哪乡哪村的某一道经典美食疏漏了,还请大家见谅,咱们都是“大肚能容”之人,敬请原谅!

最后,将一首承德饮食“搭错诗”留给大家:

床前明月光,想喝疙瘩汤;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烤冷面;人比黄花瘦,犹记锅包肉;小荷才露尖尖角,一看排骨炖豆角;月落乌啼霜满天,松仁玉米地三鲜;君问归期未有期,来盘榛蘑炖笨鸡;我劝天公从抖擞,煎饼果子配鸡柳;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就吃酸菜饺;一树梨花压海棠,不如白肉汆血肠;二月春风似剪刀,冰糖葫芦粘豆包;秋高东篱采桑菊,铁锅炖着大鲤鱼;曾经沧海难为水,承德拉皮吃到嘴;相见时难别亦难,打个饭包在眼前。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