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礼当满村转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6-05 09:59:46

走  亲  戚


  “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礼当满村转。”早年的谚语、民间小曲不乏对走亲戚这一风俗的描写。在农村,走亲戚一般从正月初二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初六。

  大年初一刚过,人们就行动起来,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辈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但不论什么形式,外甥拜舅家,女婿拜岳父母是必不可少的。

  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不算丰盛但也可口的饭菜,喝着不算高档但也浓烈的白酒,拉拉家常叙叙旧,也在谋划着来年的事情。孩子们欢奔雀跃,放鞭炮,捉迷藏,还要在院子里生起一堆柴火。老人们说,三十晚的火旺,来年的日子一定兴旺红火!夜深了,大人们困了,孩子们睡了。只有父母还在那里忙乎着。过了今夜,该走亲戚了,走谁家,带点啥,也得有个打算。六、七十年代,是上世纪最典型的年份。物质匮乏,人们的手头也不宽裕,就是手头有钱,也卖不到称心如意的商品。走亲戚,对于我们这个兄妹多,家族大的家庭来说,也还真不简单。

记得,家乡有一种十分有名的大米,叫“桃花米”。走亲戚时,能带上一、二斤这样的礼物,就是件很赢人的事。这种米,种得少,产量低,因而“物以稀为贵”。逢年过节,农村人最便宜、也最实惠的走亲戚礼物,恐怕要数炸油饼了。农家不缺少麦面粉,吃油靠种油菜榨油。每家种上一、二亩油菜,收获后送到榨油坊,榨油就基本用来调剂生活。大集体时,生产队按照劳动工分计量分油,人多劳力少的家庭,分配到手的油就更少得可怜。随心所欲的吃油是不行的,省吃俭用之外,日常费用开销还要靠出售它而变现呢。只有逢年过节,家里有重大活动或重要宾客,才能大大方方地吃一顿。在我的脑海里,永远铭刻着母亲弯着腰,爬在锅边,一手端着油瓶子,一手拿根筷子,用筷子尖蘸着几滴油往锅底放,炒完菜的锅用馍擦了让我们吃的情景,令人心酸……油饼炸好了,五个一串,一户亲戚一串,就算是很高级的礼品了。

  再后来,市面上有了饼干、面包,拜年礼品种多了起来。但对于手头还不宽裕的农家来说,可望而不可求。我们兄妹多,事也多,娶媳妇,嫁闺女,过生日,做满月,亲朋好友来祝贺,没少麻烦人家。正月里,必须挨家去拜访致谢。父亲借来一口铁制的大烙锅,找齐工具,买了煤炭;爷爷亲手和泥砌砖,支起了炉灶;母亲挑选最好的小麦,把面磨得生白,一家人自己动手打造点心。开始,不会做,做出来的点心既不好看,也不好吃。后来,父亲专门请来县食品加工厂的师傅,手把手地教,才掌握了要领,做出来的点心香酥可口,货真量足。然后,八个点心一包,外附一个大红帖字,很是体面。老人们交待,一户送两包,自己做的,赶紧给亲戚们送去,让大伙尝个鲜!

  回想起堆在案头的一团团白面,在母亲的手下推来揉去,要费多少劲;一个个点心从成形到成熟,在父亲的手掌里要翻多少遍;几百块点心,在爷爷的操持下,把它们包装,立起坐下,要熬多少个小时,天下的父母们真令人肃然起敬!

  回味那香酥酥的馅子,脆生生的果蔬,甜蜜蜜的冰糖,满院飘香的氛围,加之亲戚们赞许的言语,那种过年串门走亲戚的传统多好!


  可如今,人们生活好了,物质也极大丰富了,可传统的美好的东西少了。走亲戚,去的次数少了,显得被动了;送年礼,体积大了,内容假了;拉家常,套话多了,真话少了;面对面,也好象势利了……

作者:杨江海

节选书籍:感 念 家 乡 的 记 


来,按指纹上三秒试试我们有没有缘分~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