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周末】银鱼:入诗 如玉 食补兼备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11-04 05:48:44

银鱼又称为冰鱼、玻璃鱼,属银鱼科,淡水鱼,古称脍残鱼,又名白小。唐代大诗人杜甫曾有《白小》诗说:“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鱼。细微沾水族,风俗当园蔬。人肆银花乱,倾箱雪片虚。生成犹舍卵,尽其义何如。”这诗写得很概括,很形象,可见我国人民开发利用银鱼的历史已经很悠久了。


银鱼


银鱼,体长略圆,细嫩透明,色泽如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极富钙质的鱼类,营养学家将它列为长寿食品,它的“补肺清金、滋阴补虚”的功效,成为水中珍品。尤适宜体质虚弱、营养不足、消化不良者、高脂血症患者、脾胃虚弱者、有肺虚咳嗽、虚劳等症者食用。


民国时期我国就开发出了几大著名的银鱼产区:

 

洞庭湖银鱼

 

洞庭湖的鱼类多达一百多种,其中最名贵的当数银鱼。洞庭湖银鱼古称白鱼、玉簪鱼,又名银条鱼、面条鱼等。银鱼成鱼身长6-9厘米,呈圆柱形,尾部稍侧偏,鱼头扁平,吻尖短,眼睛大,鱼身无鳞,洁白如银,故名。银鱼体柔若无骨无肠,呈半透明状,漫游水中似银梭织锦,快似银箭离弦,所以古人又把它喻为玉簪、银梭。洞庭银鱼1918年在巴拿马国际名产会上被列为世界名产之一。  


洞庭湖


民国时期的洞庭湖区沅江、汉寿、岳阳、华容诸县,都产银鱼,但产量很少,是一种珍稀食品。据《巴陵县志》记载:“银鱼产洞庭湖岳阳君山水域,中外名产矣。”民国初,年产量仅一千五百五十担;民国六年(1917),年产达到三千六百九十担;所以价格很贵,在民国初年,每斤银鱼干要卖3块银元,等于一般鱼价的20倍。其中,岳阳银鱼是浑水银鱼,眼睛是红的;沅江银鱼是清水银鱼,眼睛是黑的。银鱼喜结群而处,常栖息于湖水浅处、近苇藻间。每年八月,秋风吹拂的时候,便是捕捞银鱼的季节。网捞银鱼,大船用风网,小船用捞网。无论风网、捞网,都是用丝织成的。风网拖在船尾,布帆满孕秋风,来往湖面,银鱼便拖入网中了。至于用捞网的,那只是一叶扁舟,捞银鱼的多是渔妇,小船不系,任其中流游荡。渔妇手撒捞网,从水中捞起银鱼,倒在舱中。


银鱼若是被捕获捞出水面,会立即变成白色,如玉似雪,令人啧啧称奇。据史料记载,银鱼早在春秋战国时就被人们看中,视其为圣鱼、神鱼。“枇杷黄,银鱼肥又香。”五月枇杷黄熟之时,正是银鱼上市之季。每当此时,洞庭湖畔,商贾云集,皆缘于银鱼,已成为洞庭水乡历年的又一风景。


据现代营养学分析,银鱼营养丰富,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之特点。并认为银鱼不去鳍、骨,属“整体性食物”,营养完全,利于人体增进免疫功能和长寿。银鱼肉质细嫩,蛋白质丰富,味极鲜美,小炒、煮汤皆可,以煮汤为最佳。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曾作诗赞:“庭前供白小,天然三寸长。”“白小”就是银鱼。由此可知,银鱼在唐代便是席上佳肴了。


中医认为银鱼叶甘,性平,回补虚,健胃、益肺、利水。可治脾胃虚弱、肺虚咳嗽等疾患。民国时洞庭湖银鱼就畅销海外,日本人尤爱之,称银鱼为鱼中人参,视作稀世之珍。银鱼入肴是席上珍馐。看之,色泽赏心悦目;闻之,鲜香诱人,口舌生津;食之;味美可口,齿颊留香。银鱼的食用方法很多,煎炒熘炸,蒸煮烩炖皆可,最具特色莫过于炸炒煎和做汤羹。

 

太湖银鱼


太湖银鱼是淡水鱼,长约七至十厘米,体长略圆,细嫩透明,色泽如银,因而得名。产于长江口的体形略大,俗称“面丈鱼”“面条鱼”。太湖银鱼,历史悠久,据《太湖备考》记载,吴越春秋时期,太湖盛世产银鱼。宋人有“春后银鱼霜下鲈”的名句,将银鱼与鲈鱼并列为鱼中珍品。清康熙年间,银鱼被列为贡品,与白虾、白水鱼并称“太湖三宝”。太湖银鱼形如玉簪,细嫩透明,色泽如银,故名银鱼。清康熙年间就列为“贡品”。


太湖


太湖银鱼有四个品种,太湖短吻银鱼,寡齿短吻银鱼、大银鱼和雷氏银鱼。产量以大银鱼和太湖短吻银鱼为高。太湖银鱼春季在太湖边芦苇和水草茎上产卵,产期主要集中于每年五月中旬至六月中下旬,此时也是捕捞银鱼的汛期。产卵方式很奇特:受精的雌性银鱼到来年一月上旬游至浅水区,将身子在乱石或冰块上反复磨蹭,使肚皮越磨越薄,直至磨破,排出卵子,犹如人类之“剖腹产”。三十多天后,卵子长成幼鱼。五六月间,已长得滚圆肥嫩,这段时间是品尝鲜银鱼的佳时。苏州东山有“五月枇杷黄,太湖银鱼肥”之说。


太湖银鱼,大者长6厘米许,小者仅3厘米。鲜银鱼营养丰富,肉质细腻,洁白鲜嫩,无鳞无刺,无骨无肠,无腥,含多种营养成分,人称“鱼参”。可炒、烧、爛,也可凉拌,做汤,烹制成各种美味佳肴。清袁枚在《随园食单》给出了银鱼的三种吃法:汤食、烹炒以及银鱼干泡发后酱炒。汤食最为常见,袁枚给出的做法是:“银鱼起水时,名冰鲜。加鸡汤、火腿汤煨之。”在民国年间成书的《吴中食谱》载:“以银鱼入沸汤,略加笋片、南腿片,一沸即出釜,味清而腴,果胜炒蛋十倍。惟清明后,鱼骨即硬,味亦逊。孙展云世叔乃以鸡汤漉之,味之美仍在鸡,鱼不与焉。”“银鱼以清腴胜,乃以鸡味之浓厚加之,鱼失其味。”在苏式菜肴中,一道“莼菜银鱼羹”也堪称经典。


民国时,还有一种银鱼炒鸡蛋,是湖州民间一款风味水鲜,《渔歌》有唱:“银鱼丝白嫩嫩,炒蛋白王嵌黄金”,是一道时令名菜,做法简单,尤宜家常烹制。做时先将银鱼洗净沥水,鸡蛋打成蛋液,取银鱼沾面粉后再裹鸡蛋液,放入热油锅中煎,至两面呈金黄色,倒出沥油。原锅下葱姜煸香,放鲜汤、黄酒、细盐、白糖、味精、煎好的银鱼,用小火熬至汤汁将尽时,放豌豆苗炒匀盛入盘中即成,绿中有黄,黄中见白,香鲜并具,佐餐下酒皆为尚品。


此外,名厨师勺下的“香酥银鱼”、“芙蓉银鱼”,“金丝银丝汤”等银鱼系列佳肴,就是看一眼,也令人垂涎。

 

武湖银鱼


武湖在新洲与黄陂两县接界处,又名黄汉湖,因三国时,荆州刘表的部下黄祖守武昌(今鄂州市)。


《本草纲目》


武湖湖面浅平、辽阔,不仅水质、水温条件好,而且吸收太阳热能快。加之方圆数十里都是农田,饵料十分丰富,因此鱼类多。在武湖的水族中,有一种十分珍贵的银鱼,玉身金鳍墨尾,以其肉嫩味鲜著名,其干制品不仅鲜甜味美,而且有宽中健胃、滋阴、补肾之功。《本草纲目》载,“大者长四、五寸,身圆如箸,洁白如银,无鳞。若已(鱼会)之鱼,但目有两黑点尔。彼人尤重小者,曝干以货四方。清明前有子,食之甚美;清明后子出而瘦,但可作(鱼乍)腊耳。”每年银鱼汛发,渔民捕得,除供鲜食销售外,还可晒成鱼干,商品名为燕干,是畅销国内外市场的热门货。过去,地方官吏常用它向皇帝进贡。皇宫菜谱中有被称作“金针银鱼”的楚国名菜,即是用武湖银鱼制成的,故有“楚食金银”之说。


相传“吴王阖闾江行,食鱼(鱼会),弃其残余于水,化为此鱼”,俗称面条鱼,体细长,又白又小,故又称“白小”。杜甫的“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鱼”即指此鱼。刚捕起的银鱼全身透明无色,内部器官清晰可见。武湖银鱼的繁殖习性奇特,在寒冬大雪纷飞的时候,产卵浮于水面,翌年春暖分尾成鱼,平时生活于近海区,每年三月中下旬,群体开始游向河口咸淡水区,进行生殖洄游。四月中旬为旺季,五月初结束。银鱼入长江口产卵时间于惊蛰前后,此时形成鱼汛。渔期直至立夏,约两个月。武湖银鱼源于长江,每年春夏随江水洄游至武湖生长。因为银鱼喜在水浅草多之处戏嬉,觅食微生物与小型甲壳类,于水表层繁殖,在水中粘附于飘浮的植物根茎上产卵,顺流孵化成长。故而湖宽草茂,水质活爽的武湖乃银鱼生长的“天府之国”。玉身金鳍墨尾,素有“形为玉簪,体质细嫩,洁白透明,无骨无刺”之美誉。其肉嫩味鲜而博得人们格外钟情,用之煮泡花蛋,炒肉丝,煨汤,香味诱人,鲜嫩适口,品尝者谓之与鱼翅齐美。


过去,武湖银鱼是地方官吏每年进贡皇上的佳品。皇宫菜谱中有被称作“金针银鱼”的楚国名菜,即是用武湖银鱼制成的,故有楚“食金银”之说。到了民国更是受到了美食家们青睐。

 

潮河银鲜

 

我国近海银鱼,当属津沽、长江口、太湖为佳。津沽银鱼,多在严冬季节穿冰捕捞,其味似清鲜黄瓜,故誉为银鱼冰鲜,简称银鲜,乃长江口、太湖的银鱼所不能相比。


津沽银鲜产域主要有二:一是卫河,即南运河;一是潮河,即薊运河。潮河水阔流深,较卫河所产丰富。民国年间,北起宝地黑狼口,南至汉沽、北塘,河面弯弯曲曲二百里。一进农历腊月,相隔数里便有三五渔者拦河镩冰,所镩冰沟长十余丈,宽三余尺,将一种唤作“捯子”的网下到河底。网之长宽同于冰沟,网口有数根小棍支撑,高尺余,间距相等。沉到河底,网口逆流而张,待鱼游入。潮平起网,起后掉转网口。每网捕得十数斤,多者二三十斤。


潮河


潮河银鲜历史悠久,明永乐间,朝廷设宝坻银鱼厂,将银鱼作为贡品收走。由于产量有限,隆庆间令只为京城庙祀上供之用,派中官(中使)专门采办。宝坻通判范兆蛘蛘曾作一诗:“潮河吞吐海潮回,宫厂黄旗压境开,弦诵喧啾无犬吠,却惊中使打鱼来!”当年景象跃然如画。民国年间终止纳贡,银鲜价钱依然昂贵。天津城多以雌雄为对售之,其价高于河鱽海鲙数倍。潮河沿岸城镇,一个劳力一日工钱,只购二十余条雌鱼而已。


潮河银鲜长约三至六寸,长者粗如指,短者细如著。雌鱼较肥,雄鱼较瘦。尚有金眼、银眼、红眼之分,以金眼者为佳。河段不同,品质各异。梁城(宁河旧城)至下妈村呈金眼,余者呈银眼、红眼。民国时,人们的食法以油炸为主。先将鱼眼挤掉,后将鳃肠揪出。为防止面糊起皮,须蘸少许干面,再裹蛋清面糊炸之。亦有涮火锅者,鲜味不亚于牛羊,故沿河一带有“陆上牛羊河底鲜”之说。


作者:陈保琳

编辑:陈晓燕 李臣


文史e家原创内容

如需转载,

请联络我们获取版权

好文推荐:点击文字,立即查阅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