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韩英民:挖河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3-25 04:33:48

文/韩英民

我的家在沙河沟的旁边。


一天,我们村突然住进了好多陌生人,有的推着独脚车,有的拉着地排车,车上装满铁锨铁镐,还有被褥。晚上就住在村里安排的空闲宅院内,我大叔家就住了一些人。那时,已进入了深秋,天已经很冷了,但他们就在冰冷的地上打地铺,先铺上一层土坯,再铺上麦芥或玉米桔杆,最后才铺上被褥。听大人们说这是挖河的。在农村,挖河、筑堤、拔麦子、摇机器都是最累的活,但从他们身上,我一点也没看出苦累的样子,晚上收工后,大家有说有笑,天南海北、四海八荒地神聊,一些人还打起了扑克。我对挖河有了一种神秘感,并充满了向往。


上学期间,我听父亲讲了挖河的一些趣事和带河的难处,听得最多的是:哪个公社工程进度慢,挨了县里的批评;哪个工地上有民工晕倒了,被有经验的人,掐人中掐醒了;哪个管区书记会带河,工程进展快质量好等等。更增添了我对挖河的兴趣。


参加工作以后,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位山灌区清淤了。有一年,县里刚刚把几万民工拉上工地,就下起了雨雪,增加了施工难度,塌方拉纤严重,有的民工生病住了院,有的民工受不了寒冷跑回了家,本应半月完成任务,挖了近一个月才完工。



我真正接触挖河,还是从事农村工作以后,头一次带河,我还闹出了不少笑话。尽管我对挖河有一种跃跃一试的欲望,但毕竟以前没有真正的经历过。一些术语我根本不懂,比如什么是狼窝,什么叫拉纤,一概不知,后来我才知道,狼窝就是下大雨时,河坡上冲出的坑,拉纤就是头一天刚刚挖好的河道,下半部塌了下去。由于对挖河不熟,我说了一些外行话,比如把二滩说成了二坝等等。但通过第一次带河,真正使我对挖河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解开了我对挖河的神秘感。


每年秋收之后,秋风扫落叶,天气变冷,农民进入了农闲。这时,县里开始组织挖河。各乡镇根据实际情况,经过权衡利弊,照顾到各管理区利益,确定挖哪几条河。首要的任务就是迁占。所谓的迀占,就是将老百姓自发种植在河道两边的各种树木,和堆放物全部清理掉,给出三天时间,各村负责各村的。从这件事上看出了老百姓对挖河的支持,树无论大小三天全部清理干净,挖河上来的土,不管占了谁的庄稼,一律不予补偿。但也有不顺利的时候。有一年,一条河的迁占基本结束,仅剩下靠公路的一小段,户主就是不迁。因为他儿子在北京工作,自认为懂得政策多,动不动就给动员他迁占的村干部讲土地政策,还让他北京的儿子给县里领导打电话,说是违反土地政策等等。经过反复协商做工作,才勉强同意。尽管是个例,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挖河的难度。


迁占结束后,接着进行普工。首先要确定所挖河的长度,还要掌握每一河段的情况,哪里易挖,哪里问题多,容易塌方,要了如指掌。以便根据难易程度,分到管理区,管理区再根据村里的人数分到村甚至分到人。有时候分不好还容易发生争执。记得有一次,一个民工对自己分配的河段不满意,与支部书记发生了争吵,导致支部书记心脏病发作,猝死工地。我急忙赶到现场,支部书记经抢救无效已经死亡。我感到非常痛心,那个民工也很后悔,并向家属孩子道了歉,得到了原谅。我参加了支部书记的悼念仪式,并在全乡开展了向这位支部书记学习的活动。尽管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快二十年了,在我脑海里却始终挥之不去



位山清淤属于挖大河,各县以乡镇为单位普工,为了早日完成任务,各乡镇除了奖励先进以外,有些工地采取了一系列加快施工的办法,有的编了施工号子,有的插上红旗,推拉车一齐上,那场面真是红旗招展热火朝天。乡镇施工则属于挖小河,只需要挥舞铁锨,把坡上和河底的土扔上去就行了。先由各管理区做出样板,各村按照样板施工,一条河道两面全是黑压压的人,铁锨飞舞场面壮观。


然而,有些事情,至今我还耿耿于怀。首先是去河号。去河号原本是对普工人员以及挖河组织者的奖励,后来演变成关系河号。实际上每去一个河号,都会增加农民的负担。再就是由于当时思想滞后,我仍然沿用一些落后的工作方法,对极个别不愿出工的民工,经反复做工作仍然无效的,组织巡逻队员,将其强行拉到河上游河,进行警示教育。现在看来,,又违反了组织原则。出发点是好的,但好心办了坏事,我心怀歉意。还有一次,一条河快完工了,一个民工将河坡上剩下的一点土扔到河底,正好被路过的我看到了,我就让管理区书记和村干部,逼着这个民工,下到河底,重新将泥土挖了上来,现在看起来也有些过分。



民工挖河十分辛苦。乡镇工程只需中午一顿饭在工地上吃。民工带着不一样的饭,有馒头、饼子,条件好的还有烧饼、油饼。不管带什么,都是放在临时搭建的锅灶内热一热。吃饭时,有的拿一根筷子串着几个馒头,将煮熟的咸鸡蛋或鸭蛋,磕一个小口,用另一根筷子一点一点的向外弄,一个咸蛋拌着几个馒头,美美一顿午餐;有的拿着一罐头瓶咸菜,吃一大口饼子或馒头,吃一点咸菜,吃得那个香啊,我真想亲口尝一尝。


毎年挖河,我们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统一标准,统一施工,统一验收。我们知道,一丈不通万丈无功,就是说一个地方挖不好,会影响一大段通水。因此,在挖河的质量上,我们下了很大功夫。每年县里评比都名列前茅。做了一点工作,就会得到群众的认可。百姓纷纷称赞,我们河挖得质量好。有一位村民写了一首打油诗,送到我的办公室, “党发号令民出征,千军万马战泥泞,铁锨飞舞泥沙退,黄水滚滚万户兴。”


现在好了,人工挖河成了历史,机械施工解放了劳动力。但勤劳善良的老百姓挖河的场景,我一直历历在目。


(责任编辑/ 制作:晓来轻酌   图片由作者提供)



韩英民作品链接

韩英民 :难忘的红薯

作者简介:韩英民,山东高唐人,公务员,喜欢收藏壶和文学,在文字里“壶言壶语”。

在场管理团队

总    编:周闻道

副总编:晓来轻酌

赞助人:龚益成、北京了了

在场编校:宁静(组长袁志英、钱昀、刘月新、刘小四、偏说、杨培铮、六六、刘爱国、李慕云、李世琼

在场朗诵:海之魂(组长)、郭万梅、赵文、花语、龙丹、吴海燕、章涛、万军、唐克

在场阅评:郭连莹(组长)、润雨、王茵芬、高影新、鸣谦、楚歌、林中蔓青、齐海艳、赵琳

在场制作:四季芳(组长)、刘珍、相相、宋小铭、谭丽挪

在场宣传鸣谦(组长)、雷永鸣(副组长)、东方坏坏、詹晓明、魏巍、张倩男

在场终校:袁志英、杨培铮

特约评论员:郭连莹、乔民英

投稿须知

请勿一稿多投,已在其他公众号发过的,请勿投。来稿请附上120字以内的简介和照片。征文投稿第三天可查看邮箱或群里每日预告;长篇稿件一月之内未发表的,可自行处理。

一篇文章只修改一次,请投稿前仔细斟酌。投修改稿时请一定注明“修改稿”。

1800字以下的散文,请同时投两篇。

此为《在场》杂志选稿平台,在场团队有权对文章进行修改和推广,如不同意,请在稿件中注明。

关于稿费

普通作者返一半,贫困作者扣除腾讯运营费后全返。


在场微信平台投稿邮箱:zczy0838@126.com

《在场》杂志投稿邮箱:zczy0838@163.com

在场网站:http://www.zczysw.com/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