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当年安新城里是这样闹元宵的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4-06 21:25:16

点上方"安新在线网"安新大小事早知道




“十里不通俗”,白洋淀地区元宵节的过法不尽相同。由于笔者生长在新安县城,以下所述大多是对这一片的习俗回忆。


元宵节名称始于唐朝末期,再以前称上元节,由于每逢正月十五必有花灯会相伴,故俗称灯节。戏曲里闹花灯的故事可是不少,有隋唐演义、水浒传等历代英雄好汉;也有明永乐皇帝夤夜访贤臣;更有才子佳人相会的故事数不胜数。再有有华人的地方过元宵节的花会丰富多彩热闹非凡,所以没听说过元宵节的都说闹元宵,突出了一个闹字。



记得小时候,时间段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每到正月十五一说到吃,小孩子们先噘嘴,为什么呢?因为白洋淀地区大部分人家初一十五吃素,没有鱼也没有肉吃。早上的饺子馅儿里都没点荤腥,有条件的放些木耳银耳香菇等菌类,没条件的只是提前炸点果子,油饼之类凑点油腥而已,好不容易盼到过年过节,吃个饺子还是面包面的素馅,初一吃了十五还吃,孩子们能不噘嘴嘛!为了让孩子们不闹情绪,记得家家的大人们都弄点零食,炸馓子、麻花、果子、油饼等,蒸点带枣的粘窝窝(高粱面的居多),白面小刺猬、小老鼠、鱼等小动物逗孩子们开心。菜呢就是炖一锅素白菜或烫白菜凉拌激花椒油,炖也好凉拌也好都放粉条,偶尔凉拌菜里放花生豆,家里的老小还能蹭长辈一口下酒菜摊鸡蛋,排行大的们还摸不着呢。那年月每天就两顿饭,上午一顿下午一顿,后晌一点多钟垫啵垫啵就得啦(俗称吃饽饽)。



吃过上午饭,家家户户收拾完就往大街上赶着占地界儿,各乡镇各村的花会进城表演来了找个好位置看。圈头、端村、郭里口等村的音乐会,我们叫吹呜哩哇儿的,其实那是传自宫廷祭祀活动的古乐,据说有教习传授带工尺谱的,现在叫非物质文化遗产。


城内南河村的狮子会可是有点绝活儿,耍起来带抖喽毛儿的,就像狮子活了一般。西街的小车会、跑旱船配的传自任丘的大鼓那叫带劲。我们东关是什锦杂耍,抖盘子抖碗抖小碟,带钻苇席筒子的。城外留村的武术少林会据说和大王大阳村是一个师傅教出来的,个个都有绝活儿。找不到好位置就看踩高跷的,画着戏出的脸谱跟着怪什模样的锣鼓点蹦过来跳过去。赵北口的龙灯得晚上看那才叫好看,县城北辛村的叉会晚上会耍飞火叉那叫一个热闹。



晚上的灯会大多是以巡街为主,各村的能工巧匠扎的各种花灯,有松鹤延年、五谷丰登、鲤鱼跳龙门还有三打白骨精……淘气包们拎着自己的小灯笼跟着队伍扔甩炮、放呲花捣乱。那年县文化馆组织了一场灯谜,打灯谜、猜谜语可是勾了一大批文化人,我记得光看热闹了,一个也没猜着。


卖豆面糖的老大爷好像一天没吃饭,我估计这老家伙财迷转向挣了不少钱。蘸糖墩儿的从早到晚上一个劲儿的卖,买花生瓜子的老排着队,崩玉米花的大个子不停的放炮吃气球卖的我都替他腮帮子疼,卖泥娃娃、模子的都舍不得收摊……



元宵节就得吃元宵,现摇卖元宵的自己都可能吃不上,因为都被人买光。有钱人家不光煮元宵吃还炸着吃,条件差的人家自己去买馅料自己摇,没有江米面就用高梁面代替,我就吃过这黑乎乎的元宵,像极了现在紫米面的元宵。


物资匮乏的年月,人们生活条件也差。好多孩子元宵节没有小灯笼,或是自己用竹签子和窗户纸做一个,要不干脆点个小蜡烛意思意思得了。一听到街上孩子们唱:小灯笼蜡的又着了,我看着父亲给我做的窗户纸灯笼就吧嗒吧嗒掉眼泪,不愿意和提了着彩灯笼的孩子们去玩儿。当奶奶用红灯花纸给剪了两个红葫芦贴在白窗户纸灯笼上时,我和弟弟们都笑了,高高兴兴的手挽着手去找小伙伴去玩了。(刘贺军)



安新在线祝您元宵节快乐!




安新在线 • 知 安 新
微信名:anxinccoo

①、内容:身边人身边事

②、粉丝:已有10万人

③、广告:18631280190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