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做实验多次发生爆炸,导师却力挺,结果......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11-26 21:38:21


注:本文来源于战友投稿,作者:汤春雷,这是他第三次投稿,前两次文章链接如下欢迎查看:


美台使出浑身解数百般诱惑,他却选了最令人窒息的结局?!

一位在其它四个常任理事国都找不出来的牛人 !


原标题:学生做实验多次发生爆炸,导师却力挺,结果......——  郭永怀和他的弟子们与超级风洞的故事


在中央电视台2018年3月16日的新闻节目中,,接受采访的韩桂来研究员介绍,该单位正在研制新的模拟可以达到马赫数10-25的超级风洞,代表了世界最高技术水平。在这则激动人心的新闻背后却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故事的源头来自我国一位伟大的科学家郭永怀和他的杰出弟子们。



原来郭永怀1956年回国前曾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工作了十年,在这期间他对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已经开始进行开创性的研究。回国后,1957年2月,郭永怀在第一次全国力学学术报告会上作了关于《现代空气动力学的问题》的报告。其中就有对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的诸多精深的见解。


1961年,郭永怀把在北京地区的许多老、中、青空气动力学者组织起来,成立了高超声速讨论班。讨论内容对准了理论发展和工程实际的最前沿。:“这不是一般的讨论班,而是在最新发展的高层次上进行探讨。”


讨论班每一周一次例会,郭永怀总是风雨无阻,亲临指导。他与大家一起报告学术动向,研究进展,讨论不成熟的见解。讨论班学术气氛活跃、民主,只服从真理,与加州理工学院著名的古根汉姆航空实验室(GALCIT)颇为相似。也正是由于郭永怀等人的出色组织才能和指导工作,使这个讨论班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


郭永怀在从事理论分析研究的同时,非常重视实验,认为它是进行研究工作的基础。因此,他让首批指导的五个研究生中四个人从事实验工作。为了在条件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开展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实验研究,他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设想和建议。他说:“要少花钱,用简单设备作高水平的研究看来我们也将研制航天飞行器,为此高超声速流实验是必不可少的。我国资金电力不足,不可能走美国靠常规加热高超声速风洞的道路。即便有了这种大型风洞,由于受材料性能的限制,所能达到的气体加热温度极限仍不能满足回地环境模拟的要求。我们应及早探索新途径,利用激波加热可能是一种有前途的办法。如果能在十年内获得成功,对我国的航天事业将是非常有用的。””我们不能一上来就搞大型风洞,而搞激波管、激波风洞却是力所能及的捷径。



郭永怀回国前工作的康奈尔大学是国际激波管研究中心。因此他了解激波管用途广泛,结构简单造价低,实验时间短耗能少。在超高速流领域,激波管已产生试验气流速度高达15km/s。他认为:"这方面技术目前正在发展,前途是无限的。"因此郭永怀回国时带回了许多激波管资料。


从1957年夏开始,郭永怀开始让俞鸿儒阅读这些资料。1958年初,,郭永怀将三名研究生和两名大学毕业生召集在一起,宣布成立激波管组并指定俞鸿儒当组长。在郭永怀的支持下,俞鸿儒提出研究氢氧燃烧驱动激波管。这是当时已被国际上基本弃用的一种实验方法,因为其虽然费用低廉,驱动能力强,但试验气流品质低,容易出事故。


郭永怀让俞鸿儒探索在国内条件下研制激波风洞的方法。俞鸿儒说:”郭先生估计做这项工作难度相当大,为此他为我们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一是无需制定进度计划,只要求持续不断的有正面或反面的进展。再就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把想法和结果告诉他就可以。”


据俞鸿儒回忆:“郭先生指导学生采用启发诱导的办法,向你提问题,但不告诉你怎么办。偶尔建议具体做法,但马上会跟上一句话:这只是建议,希望你能想出更好的做法。氢氧燃烧驱动具有费用低和驱动能力强的优点。但国际上已得出结论:这种驱动产生的试验气流品质差且容易出事故,已基本上放弃使用。郭先生问我怎么办。我回答还是氢氧燃烧驱动适合我们,并认为他们说的缺点是能够改正的,但一时说不清楚。郭先生让我想明白后再告诉他。经过分析,发现试验气流品质差是由多处点火引起的,改用端面点火可以改善。至于容易出事故的原因,暂时还没有找到。郭先生让我做实验,看看想法对不对,还特别叮嘱我要小心,保证不发生人身伤亡事故。”


由于不清楚原因,俞鸿儒在试验中多次发生事故。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63年,竟把临时搭建的实验室都给炸毁了。然而,俞鸿儒不但没有被责难,反而受到导师的安慰和鼓励。由于郭永怀预先做了工作,其他的所领导和周围的同志不仅能理解,还给予支持。后来,在郭永怀的大力支持下,力学所索性一次性申请购买了许多水泥和木材,实验室炸坏了就立刻重建!最终,俞鸿儒弄清了事故原因并采取了严密防范措施,他创立的氢氧燃烧驱动方法沿用至今,激波风洞先后有了1967年的JF8、1997年的JF10、2012年的JF12,50多年来再未发生过严重事故。这件事让俞鸿儒至今回想起来仍然激动和感佩不已。“实验室炸一次表扬一次,哪有人有这种魄力?”他说,当时做这些试验,自己虽然冒着风险,但导师郭永怀等人冒的风险更大:“要不是他们保护我,我这个事干不成。”


不仅如此,,郭永怀指导的激波管和激波风洞实验研究组多次面临下马的危机。他坚信这两个项目的研究方向没有错,决不能前功尽弃!在最困难的时候,郭永怀极力坚持和保护它们不下马,最后以研究生写论文为由,使激波管研究得以继续进行。激波风洞实验研究也争取到数人留守,从而保护了这两个项目并奋力使其向前发展。


针对实验设备的建造,郭永怀一再鼓励和要求俞鸿儒“花小钱办大事”。郭永怀多次对他说:“钱少亦能工作,应该学会用最省钱的方法解决困难问题的能力,那才是真本领。”


1967年,俞鸿儒建成了高性能的大型激波风洞JF8。本以为导师会表扬他,谁知一向待人和气的郭永怀看到后却脸色凝重:“你究竟从哪里弄来这么多钱?”原来,当时北京大学也加工了一台激波风洞,那台设备虽然规模和性能比他这台低得多,但仅加工费就达80万元。在郭永怀看来,俞鸿儒的设备怎么说也得几百万元。俞鸿儒赶紧向导师解释,汇报了他如何寻找便宜又能保证质量的加工厂,如何回收利用废置设备,如何用仅8万元搭建起了这台高性能的激波风洞。郭永怀听后这才如释重负。


在俞鸿儒看来,导师郭永怀让他领悟到:科研最关键的是人,是创新,而不是钱。有创新,再少的经费也能用自己的办法做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工作。没有创新,用再多钱仿制国外再多的先进技术也做不出真正有价值的科学成果。



50年来,俞鸿儒按照郭永怀的指导,一直坚持以尽可能低的费用,研制出尽可能高性能的气动实验装置。这其中就包括闻名世界的JF12风洞。JF12 风洞是国际首座可复现高超声速飞行条件的长试验时间激波风洞,它的建成共花费约4600万元。由于采用了由俞鸿儒独创的“爆轰驱动技术”,该风洞的费用比国外同类风洞低了很多。JF12风洞项目组负责人姜宗林曾说:“如果没有这些创新,4个亿也未必搞得出来。”


而姜宗林则是1993年在北京大学力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师从我国著名科学家周培源先生,选择研究激波模拟的数值理论。1994年,应日本东北大学高山教授邀请,姜宗林到日本东北大学流体科学研究所任教,他开始从事激波动力学方面的研究。1999年底,俞鸿儒院士通过“百人计划”引进姜宗林回国,加入到郭永怀创立的研究团队,从事高温气体动力学方面的研究。


“1956年钱先生创建力学研究所初期,同时也布局了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相关的研究方向。考虑到基础研究的需求,郭永怀先生安排俞鸿儒发展激波管技术,探索高超声速的实验方法。”姜宗林回忆说,“俞先生在六十年前接受郭先生的嘱托,在那种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矢志不移,探索不息,经过40年的努力,提出了激波风洞爆轰驱动方法,形成了不同于欧美风洞理论的中国学派。”姜宗林说。


 “继承俞先生的爆轰驱动方法,我们这个团队从2000年就开始探索复现风洞理论与创新技术验证。到了2006年,复现风洞的理论与关键技术逐渐成熟。所以,能够在2008年获得‘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支持,并开始建设。”姜宗林说。2012年,JF12复现风洞通过国家项目验收,并投入使用。



2016年6月15日,美国航空航天学会(AIAA)向姜宗林研究员颁发地面试验奖,以表彰其在创新构想、研发实践和成功运行世界最大的复现高超声速飞行条件激波风洞(JF12)的引领能力。美国航空航天学会的地面试验奖设立于1975年,姜宗林研究员是该奖项设立41年来的第一位亚洲获奖人。


JF12复现风洞团队由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三个课题组组成。俞鸿儒院士指定姜宗林担任主任,自己担任学术指导。高温气动复现风洞团队也是一个典型的“老中青”三结合的团队。老一代的科学家是郭永怀先生建立的科研团队的成员;;而年轻科研人员则是70后和80后的青年学者,比例达到45%。


这个团队形成了他们的核心价值观,是从郭永怀院士、俞鸿儒院士那里传承的创新理念、严谨作风和奉献精神。在本文开头的韩桂来研究员就是位80后——郭永怀奖学金一等奖获得者,是中国科学院高温气体动力学重点实验室LHD)2005 级硕博连读生,导师是姜宗林研究员。



回想到郭永怀生前对科研试验工作组织指导、培养人才方面的呕心沥血,他的杰出弟子们薪火相传、担当有为,才有了如今我国在超级风洞建设应用方面的世界领先地位。愿郭永怀的精神永驻中华,祝愿祖国的科技事业兴旺发达!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热文点击


这个平台无底线,色情泛滥!终于,遭报应了!

不一般!普京终于会见中国这两位高官了!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