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县新民萧黎】父亲的油饼人生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12-05 21:19:07


彬州文明网

恭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父亲的油饼人生》


父亲的油饼承载着我们太多太多的回忆,记忆中的油饼是金黄色的,口感酥软香味诱人,每个售价两毛钱,人们走亲访友,或者自己食用,如果有一两块钱,都将是满载而归,体面至极。

        听母亲说,父亲以前不卖油饼,他是个煤矿工人,和她结婚以后为了顾及家庭,便辞去了煤矿上的活计,和她摆起了小摊,一桌、一椅、一个小火炉,一口小锅,就是他们全部的家当。此后生活艰辛,煤矿工人工资一涨再涨,经常听到母亲埋怨父亲,当年转正的工作证都发了,还被提为班长了,可父亲就是不愿意再去了,我们听后都会为父亲感到惋惜。

        从我记事起,父母就在我们街道卖油饼,半夜鸡叫时分就起床,接面,生火,装煤炭,偶遇天雨关系,搅了集市,前夜发了一大盆的面,就困在了家里不能出摊了。父亲就在家做一些出来。才开始卖油饼的那几年,生意很清淡,忙碌了一整天,傍晚归家时,父亲用架子车拉了几大箱油饼回来就陷入了沉思。父亲魁梧的身材蜷缩在桔黄色灯光下的土炕上,一口一口地吐着烟圈。母亲将那些皱巴巴的小面额毛票倒在炕上,我和妹妹就也围了上去,帮忙整理着,遇到缺角的零钱,母亲也会分给我和妹妹,这就是我们的零花钱了。

那几年,家里总有吃不完的油饼,这在其他同学眼中是多么幸福的事啊,可对于我来说,还是雪白的馒头吃起来爽口。因为我们吃油饼的日子会很长很长,长时半个月,短时十多天。今天拌着吃,明天煮着吃,后天蒸着吃。上学带着吃,那都是集不景气,父亲卖不完积压下来的。

        后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手头日渐宽裕,生意也渐渐好了起来,每集三点过后,父亲的油饼就会被食客们一抢而空,我们便有数日都很难吃到一个油饼了。父亲的油饼在我们塬上很受食客们欢迎,要是谁家新榨了菜油,正逢儿女婚嫁,父亲都会被邀请过去,为宾客做出一盘又一盘金黄色的油饼。

        当然也有人看上父亲的油饼生意,特地提着礼品前来请求学艺的。每当这时候父亲便不厌其烦地为其讲解每个步骤,从发面、接面、量碱、热油、翻面、火候、再到出锅一步都不含糊。还让学艺者亲手操作,直到能独立经营自己的生意为主。

        记得有一次,也是个逢集天, 我们正忙之际,一位衣衫褴褛的傻子抱走了我们家一大摞油饼,父亲见此情形,放下手里的活,健步如飞地跑过去追逐,惹得路人纷纷止步,想一看究竟,结果那傻子在一拐角处,路遇一堆牛粪,将所有的油饼都塞在了牛粪下面,更可气的是,他自己竟然也坐在了上面,父亲见状便放弃了追逐。

        在外谋生的好多年里,独居鱼米之乡,很难吃到可口的面食,每当我的胃不停地哭泣时,我就特别怀念那种香气四溢的油饼味。虽然外面也不乏各种煎饼果子、菜盒盒、鸡蛋饼、但那种父亲般的感觉却难以找到。

        偶而回家,或者家里来贵客了,父亲便 要割肉,做油饼,这便是一个普通农家人对客人的最高敬意了。会客完毕时,父亲还会将自己的油饼包一些送亲戚们,让带给家里的人食用,父亲收获的必将是满满的感激。我去上班,上学也会带一些给同学,同事们分享,大家都说你可真幸运,在家不用花钱,每天都有美味相伴。

        父亲做了一辈子的油饼,孙子辈的娃娃们都喊他“油饼爷”。新民塬,无论哪个地方有庙会,父亲都会将所有的家当装上车,步行数十里路,去赶庙会,多至数十天,少则一个礼拜左右,拖儿带女不,风餐露宿,艰辛至极。

        小小的油饼,承载着父亲太多太多的心血,也给了他太多太多的希望,他希望靠着自己的一双手,擀出一片又一片新天地。确实也应了那句话“天道酬勤”。一个人,他只要是诚实的,勤奋的,那么上天定不会辜负他,定会让他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如今的我们,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吃到过父亲的油饼了,因为父亲老了,也不做油饼了。每逢在街道碰到油饼,不管我们买与不买,都会站在小滩前沉思一会,静静地看一个又一个面团,经过擀坨、下锅、上漂、上色、翻面,再到出锅,每一道程序都是那么亲切,那么熟悉。我们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的生活景象,思绪被拉回了儿时的旧时光,一阵感动,一阵心酸,瞬间拥上心头。

        父亲在家每隔些时间,我们都会去街道买一些油饼回去,父亲便会评说一番,这个缺碱,这个焦了,这个分量不够。就这样的油饼还要卖人一块钱,心真重。其实说实话,父亲卖油饼时,心特别实在,每个油饼给面二两,丝毫不差,兢兢业业做了一辈子油饼,他看不惯现在的商人投机取巧的那一套,他说做生意就是做人,心要实在,顾客必定会络绎不绝,那些耍奸溜滑的生意人,必定不会生存太久,因为顾客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要的就是实惠,放心,安心!

作者简介赵小丽,女,生于1986年10月。笔名,萧黎,咸阳彬县新民人,大专文化,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彬县作家协会会员。近年有作品见于《咸阳日报》、《今日彬县报》、《豳风》等文学期刊。其文风质朴清新,对于底层生活有着深刻体验,能通过惯常生活场景透视人生本质。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