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连史纸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4-09 21:26:22

东南一隅,汀州连城,古之荒服,穷山僻壤,中原士人,衣冠南渡,开发客家,山居其九,田居其一。闽西山民,伐蓝植竹,食山自足,地不通商,男不负贩,女不蚕纺,蕉叶之遗,殖纸为业,海讯不通,贸本为营。天启年后,自然漂白,质地飞跃,笺焕桃色,十样薪传,山川出息,贩运三江之外。一时,三都竟爽,洛阳纸贵,纸贩木商,接踵而来,利路宏开,财源湧进,熙来攘往,天下胥然。游武夷,入百粤,下南洋,声振全球。

——连城纸说


预告呈上~

↓↓↓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预告~传统手艺——闽西连史纸》

(视频时长29秒,转载请注明出处!)


传统手工业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民族来之不易的共同财富;传统手工业不仅关系一个国家的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的传承,也是我们人类发展的重要基石。传统工艺就像指间流沙,稍有不慎,就不复存在。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纸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


连史纸

原产福建省连城县姑田镇。素有"寿纸千年"之称。姑田的水利、矿藏、森林资源十分丰富。全镇有林地面积43.5万亩,林木蓄积量200多万立方米, 是连城的重要林区之一。竹林面积6万多亩,毛竹立竹720万株。


连史纸原料产地,本地原料竹子


采用嫩竹做原料,碱法蒸煮,漂白制浆,手工竹帘抄造,有72道工艺,道道精湛。它纸白如玉,厚薄均匀,永不变色,防虫耐热,着墨鲜明,吸水易干,书写、图画均宜。所印刷的书,清晰明目,久看眼不易倦。用于书写作画,着墨即晕,入纸三分,历来为国内外书画家所钟爱收藏。


连史纸是随着明代时期客家汀州府地区竹纸制作工艺的成熟而形成的一种高级手工纸。连史纸是在原有的竹纸制作基础上利用竹丝天然漂白的工艺和连城捞纸法的完美结合,使之成为我国手工纸生产技术的杰出代表,达到中国竹纸制作工艺最高水平,是中华名族传统手工纸大家庭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老先生曾经说过:“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


历史

明代《天工开物》载:“凡造竹纸,事出南方,而闽省独专其盛”。清代乾隆十六年《连城县志》记曰:“纸以竹穰为之……又有连史、官边、烟纸、夹板等纸。”此为我国最早记载“连史”纸张名称史料。自多连史纸问世后,就名重艺林,效仿者无数,为世人所珍爱,早居庙堂之上,乾隆皇帝曾以连史纸赐予大臣,大臣们都舍不得用。清嘉庆十七年汀州府《临汀汇考》云:汀地物货,惟纸行四方……连邑有连史、官边、贡川、花胚最为精细,文讳用之。


清代嘉庆时期连史纸就开始销往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南洋地区,城市“还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大宗出口货物,当时连城县的纸槽就有1000多个,直至1990年前后还是连城主要的出口创汇商品。民国时期上海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再用连史纸印书时第一页印上“上等连史纸印制”以此吸引顾客,足见连史纸制作技艺在江南地区印书业中的地位和地方品牌效应。2008年6月“连城连史纸制作技艺”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选料制作

其原料以嫩竹为主,一般是选用在每年五月份伐竹,此时的竹子刚好长出1~2枝新梢。纤维较好,纸浆丰富。砍好的嫩竹削去青竹皮,中间破开。分层放入竹塘中浸渍。60天后,新竹已经腐烂,用木槌敲打成丝,清洗干净,上竹架,晒干便成青丝。


把青丝拧成小股放入石灰中浸渍,一天进行翻堆又泼上石灰浆,使青丝深软化。把青丝搬至水塘洗净石灰浆,然后上竹架晒干,叫“头套”。第二次把青丝浸渍石灰浆4天,叫“灰青”。把灰青放入坯炊(炊料灶)进行蒸料1天,然后将灰青出炊,洗净上竹架晒干。再把灰青放入碱水池(用草木灰制成的碱)里进行过碱,然后进行蒸料一天一夜,出炊后洗净碱水上竹架晒干成了“黄坯”。


把黄坯撕装成80公分大的饼状,放在朝南方向的山坡的茅草和灌木丛上,每个月翻揙一次,三个月后黄坯经过日光雨雾的自然漂白已成了“白料”。

其原料以嫩竹为主,一般是在每年五月份伐竹,此时的嫩竹纤维好,纸浆丰富。原材料采伐晒干后,用石灰水发酵,两三个月后捞出洗净晒干,然后用清水泡,去除杂质,晒干,舂细,放入准备好的池子里搅拌均匀,经过滤网将泥浆排净后,加入一种叫滑根水的植物液体(起凝固作用),便成为造纸的纸浆了。紧接其后的"捞纸"是造纸的关键。"捞纸"的工具是一件用极细的竹丝编成的帘,用纸帘在纸浆池中轻轻一荡,便"捞"起来,帘子滤掉水,剩下一层薄薄的纸浆膜,干了就是一张纸了。焙纸是另一道关键工序,即把本来粘连在一起的纸坯分页,放置热墙烘干,就成了一张纸。

碓料,水力发电助力碓料过程,此过程必须手工筛选


造纸

捞纸前首先把白料送到水碓寮进行碓料,然后挑至纸寮由造纸师傅放入纸槽里,并加入纸药即榔根汁(起凝固作用),具体用量按师傅的习惯而定。造纸之时,用木耙把槽里的纸浆和纸药一同拌匀。


纸药:即榔根汁,起凝固作用;是 一种植物液体,黏滑


捞纸:紧接其后的"捞纸"是造纸的关键。"捞纸"的工具是一件用极细的竹丝编成的帘,用纸帘在纸浆池中轻轻一荡,便"捞"起来,帘子滤掉水,剩下一层薄薄的纸浆膜,连史纸一般是捞三下。


捞纸师傅,一辈子的手艺凝成这一张张纸


每捞五六十张、要加一次纸料和纸药,耘一次槽,使被槽笪压着的纸浆不断与纸药一起悬浮在纸槽里,直到纸槽里的纸料捞罄为止。一般情况,从早上捞到天黑可捞600张至800张左右。


捞出的成品纸


焙纸:由焙纸工将捞好的湿纸层放上木板和榨杆,扣好篾纳利用杠杆原理榨出水分,直到适合为止。然后裁去边角,用清水将纸层淋透,卷起右边纸角,一张一张地剥离下来,又依次一张一张用松毛刷刷在纸焙壁上,湿纸干后就一张张收起来,如此循环操作。一天从早到晚可以把所有捞的纸焙完。再将纸放在纸桌上进行捡纸,选去破坏,裁去边角,每100张折成一刀,盖上字号、商标、品名、等级印章,用竹篓包装出货。

有着五六十度的焙纸墙,焙纸是一件闷热与枯燥的过程


使用

连史纸的广泛使用,对于继承和传播中华文明发挥了极大作用。明、清两代的书画名家、文人骚客能得到皇上御赐的连城正品连史纸,是荣膺乡里的大事,官府、文人墨客也将连史纸作为友好交往的礼品相赠。直至上世纪80年代,连史纸仍然是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等指定的专用品,并出口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

连史纸因其韧性好,纸质白净如玉,厚薄均匀,表面细腻光滑,钤印或书写效果极佳,此纸吸水性强,能更好的吸附在印石上,着墨后款面发亮,利于拓款,所以连史纸还主要用于书写印稿、拓边款、钤印、古籍修复及书画创作。是篆刻爱好者必备之物。


除此之外,连城宣纸还是姑田大龙制作的指定用纸,每年正月开始用连城宣纸糊裱大龙外围,并画上图案,祈福平安顺利。


姑田大龙部分,连城宣纸展示


美玉堂

邓圣俊生于康熙元年(1685年)自幼聪敏,13岁独自到福州鼓山游历,青年时期开始做槽(生产及经营纸业),后来发家致富。邓贤贡生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以纸为业。邓诗情生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以纸为生。邓书葵生于乾隆10年(1745年)这个时期正是姑田纸业走向兴旺时期,当时在丰头水尾制作的黄榜纸就是他们抄造的。邓可寅生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一生做槽贩纸。邓研斌生于嘉庆十五年(1810年)主要在广东卖纸,为避免家人受鸦片之害,逐放弃纸业经营。邓承舡生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幼时扛尾壮时做槽。



邓林昌生于同治九年(1807年),他潜心研制连史纸,经过一番努力后,制出了高品质的连史纸,并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创立了“美玉堂”纸号。邓美东生于民国二年(1913年),一生制料做槽。邓炎章生于1942年少时扛尾,青年时期经营纸业,20世纪80年代所制连史纸受到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的青睐。邓金坤生于1969年,自幼与纸有不解之缘,2000年后所制连史纸被杭州西冷印社、上海西冷印社收藏。宣纸、玉版、粉连等纸销售日本、韩国及海外的许多华人社区。


丰头邓氏从康熙年间开始造纸至今,经历了11代,足有300多年的家族纸业生产史。特别是对连史纸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尽管随着现代科技、经济的发展,手工纸业难以维续,但“美玉堂”今后将一如既往地在紧握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为中国乃至世界印学领域制作更好的连史纸。

“美玉堂”商标于2003年6月7日正式获得国家商标局颁发注册证书。这是“连城宣纸”业第一个向国家商标局注册的宣纸商标。至今为止,也是连城唯一的宣纸商标。



后记

传统手工业作为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些意义上来讲,它记录了我们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生动历史,凝聚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对我国传统手工业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是我国处在大的社会转型期所要面临的重要且急迫的问题。


美玉堂连史纸捞纸手艺人与焙纸手艺人


因为手艺因为手工,每一件出品都是独一无二。 

因为手工的温度出自于心, 它承载着手艺人的满满诚意。


世界再繁杂,匠人的心永远都是安静的。在同一件事上重复了一辈子,练就了最娴熟的手艺,或许这就是匠人匠心。



责任编辑:远方


●End●

——如果喜欢,快分享给你的朋友吧——

我们只传播有趣、有意义、有记录的视频!



*本视频由寻根乡村(ID:ZTxungen)原创首发,版权所有

*转载与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13650966895

*更多精彩可关注微博:乡村魅影系列栏目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