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意盎然的草原上,劳动者们的身影最美丽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4-10 01:26:05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在这个春光明媚的季节里,辛勤奋斗在辽阔草原上的劳动者们更显美丽。多年来,他们有的守望生命、呵护大美自然,有的励精图治、服务牧民群众,有的不辞辛苦、传播民族文化,有的兢兢业业、维护电力交通……在这个劳动者的节日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草原劳动者的故事。


孕育(摄影:侯洁春)


他们,守护着这片美丽草原上的生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召开以来,越来越多的人们对这些句子耳熟能详。


呼和浩特大青山林场护林员


       “大王叫我来巡山喽……”年过半百的护林人田苏龙依旧保持着年轻心态,巡山时总会吼上一嗓子《西游记》里的歌。在呼和浩特市大青山前坡的2000亩林场上,像他一样的护林员共有40多名,在24个护林站里一年四季守护着这片青山绿树。在他们看来,护林工作让他们将林场变成了一个大家庭,需要精心呵护,若想让“家”里平平安安,他们就要付出。在他们眼里,百山安,才是真的安,百林绿,才是真的绿。


扎巴在修剪树枝(资料图片)


       3月30日,在3月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现场,来自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城川镇呼和陶勒盖嘎查的牧民扎巴被评为敬业奉献“中国好人”。这位普通的牧民多年来将种树当做自己的职业,扎根毛乌素沙漠腹地义务种树60年,为2000亩沙地披上绿装。


      自从1958年,扎巴跟随父辈响应防沙造林的号召,来到毛乌素沙漠种树以来的60年里,他过着艰苦的生活,用坏了20多把铁锹,右手臂也因长期劳作轻微变形。但在扎巴眼里,每一棵精心种下的树就像一个孩子,看着小树茁壮成长,他心里头充满了快乐和幸福。


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国家生态公益林种羊场片区,喀德尔江·厄勒哈木坚骑马穿过伊犁河,前往河心岛的一片保护区巡查(摄影:胡虎虎)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首个以保护高原生态类型与物种多样性为重点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5万平方公里的高原中栖息着350多种野生动物,其中不乏黑颈鹤、雪豹等珍稀物种,被誉为“东方的肯尼亚”,这里也成了盗猎、非法穿越的“高发地”。


       1993年8月,27岁的牧民吐逊“转行”成为保护区管理局依协克帕提中心站的管护员,1994年的冬夜里,当同伴驾车追击逃窜的盗猎者时,吐逊又独自端起钢枪,顶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寒温坚守了1个多小时,留下看守被控制住的盗猎者,他的左耳因此被冻掉一部分。“黑颈鹤翅膀断了,就给上个夹板;巡逻时捡回了8枚斑头雁卵,便让管护站喂养的母鸡孵化……”尽管远离儿女,但救助过的动物们,都成了陪伴吐逊夫妇的“家人”。 


他们,竭诚为草原上的农牧民群众服务


徐京平给宝音家的羊做防疫


       1962年,16岁的徐京平跟随原内蒙古名中兽医王伟学徒3年,1965年在狼山农校学习中兽医;1972年,徐京平来到巴音宝力格镇兽医站工作,一干就是55年。今年57岁的宝音说,在他小的时候,就经常见年轻的徐京平翻过大山、穿越戈壁到他家为牲畜治病、做防疫,父母都叫他小徐,如今一晃55年过去了,当年的徐兽医已头发花白。


       徐京平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全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巴彦淖尔科技进步一等奖,内蒙古科技进步三等奖,农牧渔业部三等奖,全国农业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评为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全国农业科普先进工作者,被人们称为“吉祥草原的守护者”。


3月27日,在乌险希望小学,季香艳在给学生们讲故事(摄影:连振)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东北部的乌兰达坝苏木,地处小兴安岭余脉,山岭连绵起伏,春日里风沙肆虐。在乌兰达坝苏木乌珠花嘎查小五队,有一所汉语教学点——乌险希望小学,位于草原深处的这所小学是乌兰达坝苏木最基层的教学点,为周边的低龄儿童提供学前教育,为了这些孩子们,今年35岁的教师季香艳与母亲已经在这里接力坚守了20余年。


巴图演示自动沙柳种植机


      “利用新技术,减少重复劳动,减轻农牧民的负担”,这是“草原发明家”——鄂托克旗苏米图苏木苏米图嘎查的牧民巴图一直以来藏在心里却始终不曾忘却的心愿。近几年来,他陆续发明了自动沙柳种植机、全自动太阳能滴灌造林系统、自动牲畜饮水系统,其中后两项发明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为实用新型知识专利。这既是巴图送给草原农牧民的礼物,也是他为自己交上的满意答卷。 

帐篷里、毡房边,他们为传承传统文化而努力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藏医医院副院长、 。作为第三批全国老中(藏)医专家经验继承人,他长期从事藏医药临床、教学、科研、制药、管理等工作,也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掌握“仁青佐塔”炼制技术的藏医药专家之一,总结了多种疑难疾病的独特疗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派藏医药”代表性传承人,是该领域的领军人物。


       多年来,为了让藏医药能够后继有人,走出高原,江吉村先后培养了各级藏医药人才360余名。除了治病救人,为当地群众多办实事,他致力于在藏医药发展和藏医药走出高原方面多想办法,多提建议。


阿其图和他的作品


       “匠心需要坚守”,这是蒙古族银饰匠人阿其图的师傅布仁毕力格师父的嘱托。在坚守中不断传承、创新,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蒙古银器制作第一代传承人,看到在“文化丝路”的发展背景下,很多国家的制银技艺被引入、交流,阿其图兴奋且坚定,认为这是很好的学习和发展机遇。


       提到传统手工艺的新时代传承和创新,阿其图说:“传统的蒙古族制银工艺,如果没有人去做,就会逐渐消失,所以我收了几位学徒,要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这不仅是我的事业,更是责任。” “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精进、坚守、创新,引领新一代年轻人关注、热爱并传承祖先留下的珍贵遗产,让内蒙古传统铜银器制作技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阿荣旗位于大兴安岭南麓,现居住着2000余名鄂温克族人,近年来,随着游猎生活的终结、农耕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索伦鄂温克猎民文化即将消弭在市井生活的声浪之中。为了保护这段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刘志法用了15年时间走访调研,记录和弘扬当地濒临灭绝的索伦鄂温克猎民文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资料。


       2002年,刘志法开始投身到抢救这一带鄂温克文化的事业中,编写《查巴奇鄂温克族乡志》时,为了一个地名、一个历史事件,他都要驱车百里多方核实,将180华里鄂温克索伦猎民地区的人名、地名一一搞透。刘志法还创作了鄂温克题材电影剧本《龙骨》和《索伦传奇》,他2017年创作的鄂温克题材电影剧本《驿夫当差》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电影剧本奖。 

黑夜里、铁塔上,他们为保障基础设施而奋斗


在张呼高铁东土村隧道内,呼和浩特供电段施工人员蹲坐在检修列平台上随车前进(摄影:连振)


       全长286.8公里的张家口至呼和浩特高速铁路的内蒙古的首条高铁。每天最后一趟高铁驶过后,铁路上的“天窗时间”就开启了,作业人员要利用这段时间抓紧检修施工。深夜,北方深山峡谷里冷风刺骨,伸手不见五指,只有检修列的灯光照亮了铁路线。在检修列上,接触网工们爬上爬下,忙着紧固接触网螺母、调整吊弦,为保证铁路线安全有效运行奋战在黑夜中,被称为铁路线上的“夜行者”。


正在工作的特高压女子班队员


       在国网蒙东检修公司锡林浩特输电运检分中心,有一个“女子特高压输电班”,十名成员全部是 “90后”女队员。入职时,公司准备安排她们到工作环境相对舒适的变电站室内工作岗位,可她们却选择了特高压输电室外工作岗位。登几十米高的铁塔,爬“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玻璃绝缘子,走十几层楼高的空中导线,这些女孩们冲破禁区,成为世界少有的女子特高压输电工。


国家电网甘肃电力(甘南格桑花)共产员服务队


       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有一个被誉为东方 “小瑞士”的魅力乡镇——郎木寺镇。为做好辖区内旅游服务和寺院供电服务,国网甘南碌曲县供电公司的藏族小伙尕旦木加多年来始终坚守在这片草原深处,默默奉献耕耘,为用户解决用电困难。由于他的认真负责和勤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呼他为藏区“勒合当”(“传递光明的手电筒”)。


       ……


       这些,只是草原上的辛勤劳动者的缩影。


       从青藏铁路边向路过的火车敬礼的护路工人到坚持植树数十载、为荒漠披上绿装的环保志愿者;从默默无闻奉献牧区的医者,到年过半百奋斗依然的守林员……这些美丽耕耘着的劳动者,书写着草原大地年复一年、生机勃发的盎然绿色。


推荐阅读

1、5.1劳动节游玩计划提前定,这五个地方值得去


2、诗朗诵|《我和我的安达》:命里相逢的安达 不是为了沉醉才豪饮


3、草原匠心①|蒙古族银饰艺人阿其图:用传统手工打磨时尚之美


4、【天籁故事】预热篇 ▏呼麦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多少?(视频)



中国草原

中国草原(http://grassland.china.com.cn)是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主办的草原文化官方平台,致力于打造成为特色鲜明的草原文化外宣第一网,主要关注草原文化传播、草原生态保护、草原旅游资源合理有序开发,分享草原美图美景、美食美衣、美文美声,讲述草原儿女的草原故事。


中国网

       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自2000年成立以来,陆续实现了用中、英、法、西、德、日、俄、阿、韩、世界语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访问用户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