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牛耕:小时候过年我们拾过的炮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6-03 19:47:19

牛耕,原名牛海涛,河南商丘人。靠谱青年,又常犯二。煮字为药,不见病愈。笃信童心不泯,快乐常在。微信公众号:“商丘牛耕”,欢迎关注。





俗话说:小闺女戴花,破小子拾炮。


所谓拾炮,就是等一大挂鞭炮噼里啪啦地燃放完毕后,大家争先恐后地在一大片碎纸屑中寻找没有爆炸的鞭炮,我们管这种鞭炮叫落捻炮。


当年,除了村里有人家娶媳妇放鞭炮,孩子们能够有机会拾一些落捻炮,最过瘾的时候还是过年。


进入腊月,大人们忙着杀年猪、蒸大馍、炸麻叶、蒸扣碗、备糖果、晒鞭炮、贴对联。过年除了新衣服、新鞋袜,女孩子喜欢戴的头花,男孩子喜欢点的鞭炮,家里都会一一备齐。干爹给干儿送年夜饭时,一定会送上两小捆“啄木鸟”或“勒头炮”。


于是,孩子们就开始掰着手指头,眼巴巴地盼过年。


当年土里刨食的村民,即使生活条件窘迫,也会在春节到来时,奢侈地买上一挂二百头、三百头的小盘鞭炮,过年的时候释放一年来的喜庆。而生活条件富裕的家庭,则会慷慨大方地买上一挂五千头、甚至是一万头的大盘鞭炮,还有震天响的大雷子。


年三十守夜,孩子们为了第二天一早能拾到更多落捻炮,往往会在睡觉前一次又一次地叮嘱着自己的父母,让他们在大年初一一定早点喊醒我们,免得起床晚了拾不到落捻炮。大人们通常熬到后半夜,睡觉前要放“关门炮”,天明起床还要放“开门炮”。


大年初一的早饭就是下饺子。下饺子的时候,家家户户就会燃放提前准备的最长、最好的鞭炮。由于家家户户下饺子的时间差不多,村里的鞭炮声就开始此起彼伏。我们守在家里,就能判断出谁家的鞭炮响,谁家的鞭炮时间长,谁家的大雷子多。


下饺子放鞭炮的仪式感总是很隆重。母亲在厨房里烧开水,端着包好的饺子,冲着外面长喊一声:“点炮!,马上分秒不差地捏着点燃的烟头,把地面上铺好的鞭炮点燃。平时父亲不抽烟,过年时为了放鞭炮,也会破例点一根香烟。


为了防潮,鞭炮都是提前晒好的。打开像锅盖一样的红色包装纸,长长的鞭炮由树上垂到树下,像巨蛇一样折了几个来回。炮捻点燃后,劈里啪啦的鞭炮声中,还不时夹杂着几个“大雷子”,发出沉闷的“嗵!嗵!嗵!”声。


我们在旁边捂着耳朵,眯着眼睛看着噼里啪啦燃放的鞭炮,闻着弥漫的烟火味,心里盘算着会剩下多少没点燃的鞭炮,最好留几个大雷子。


狼吞虎咽地吃过饺子饭,我们开始换新衣服。那时候为了避免过年的新衣服弄脏,孩子们吃过早饭才能换上新衣服、新鞋子,女孩子们头上还会扎两串五颜六色的头花。我们不顾父母的反复叮嘱,在胡同里喊叫着自己的小伙伴,兴高采烈地径直冲上大街。


由于不知道哪家先放哪家后放,大家就侧着耳朵细心地听着鞭炮声从哪个方向传来,听到哪儿响就向哪个方向冲。往往是鞭炮还没响完,早有大胆的孩子们憋着气冲进弥漫的硝烟里,蹲在地上捡拾着没有炸的鞭炮。


我们当地形容一个人慌里慌张的状态,经常用“慌得跟拾落捻炮一样”。拾落捻炮也是个技术活,不仅得抢占时机,勇敢果断,还要判断准确、行动迅速。有时候点子背,抓到手中的落捻炮会死灰复燃冷不丁的突然间炸响,这是大家既惧怕又刺激的意外。经常有小伙伴的手指头被鞭炮炸得发黑,呲牙咧嘴地忍着眼泪,装作毫不在乎地说:“幸亏不是大雷子,小麦芒炮,一点儿也不疼。”而被鞭炮炸得麻木发疼的小手,却在不由自主地来回甩动着。


很快,孩子们在一家拾到了许多落捻炮,大家就会咋咋呼呼地说:“这家的多,这家有。”大人们就会喜得合不拢嘴。因为他们相信小孩子的话是灵验的,大年初一的早上能得到这样的话,真的很是吉利。


等到村里的鞭炮此起彼伏地燃放得差不多后,大家又聚在一起,炫耀谁谁拾到的大雷子多,谁点的大雷子响。我们将落捻的鞭炮外面裹的纸皮一点点地拆开,把黑色的炮药均匀地倒在地上,再摆放上一溜小鞭炮,炮捻子放在零碎的炮药上,点燃炮药,一枚枚小炮就挨个炸响了。或者将炮药装进小玻璃瓶,用作的。


装有的具有相当大的杀伤力,这么危险的玩具,只要被大人们发现,肯定得被没收毁掉的。


我们依然会继续拾炮,攒炮药,因为,“屡教不改”的我们很快就会有一把新的。


如今,年味越来越淡。很多人归咎于物质的发展、城乡的转变和洋节的挤兑。其实,节日和人是一样有灵魂的。过去是“穷讲究”,敬神、拜祭祖、拜年,尊老爱幼,一个都不能少。而如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物质需求越来越容易满足,灵魂越来越缺乏依附的载体,节日就越来越感觉没有意思。


比如,市区早已经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没有人再讲究“关门炮”“开门炮”,下饺子的时候也没有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响,我们也难以再看到成群结队的孩子们穿梭在弥漫的硝烟中,争先恐后地抢着拾落捻炮的场景了。





作 者 简 介

犯二

煮字为药

不见病愈

但愿

出走多年

仍是少年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商丘牛耕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